凌叔华小说论

凌叔华小说论

冯娣[1]2012年在《凌叔华儿童小说研究述评》文中认为一、前言关于凌叔华的研究几乎不曾对她的儿童小说做系统的分析,相关的谈论均是在论述凌叔华创作时夹带其中的。凌叔华儿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艺术技巧和与其他作家儿童小说的比较研究。

鹿婕[2]2011年在《论凌叔华思想与创作中的两面性》文中研究指明在“五四”女作家研究中,凌叔华研究是最狭窄、最薄弱的一个。之所以说它狭窄,是因为研究者对凌叔华的关注多集中于其大家巨族的出身以及二十年代成名时期的成就;之所以说它薄弱,是因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在其作品,而对凌叔华本人的关注却不够——不能清晰准确地知人,就难以保证科学合理地论世。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史料的缺失、作品的散佚。资料的缺失,容易造成研究的简单化和片面化。2008年陈学勇先生编撰的《中国儿女——凌叔华佚作·年谱》问世,其中收录了《凌叔华文存》散佚在外的小说、童话、散文、旧体诗、创作谈、讲演稿、书信等数十篇,这些“新”作品对于凌叔华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意义;尤其是美国学者魏淑凌的《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帕特丽卡·劳伦斯的《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等书在2008年陆续有了中文版,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国内尚难以得见的新史料,而这些新资料在现有的研究中显然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试图立足于这些新作品和新史料的挖掘,来关注凌叔华研究中尚未被关注或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现象,尽力呈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真实的凌叔华。论文分为叁章来论述。第一章:在现代女性与闺秀才女之间。与凌叔华同时代的毅真称其为“新闺秀派”作家,当代的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伴随“五四”浮出历史地表的现代女作家之一,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大都注意到了凌叔华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处于新旧夹缝中的女性,然而对其本人是新女性还是旧闺秀的身份关注不够。要论世先要知人,本章即从文化资源、价值观追求和婚姻爱情诉求等方面来看凌叔华所具有的现代与传统的双重身份和个性气质特征。这两股精神在凌叔华的身上相互交融,形成了其既传统又现代、时而现代时而传统的思想行为表征。第二章:在超脱平和与恐惧焦虑之间。凌叔华很少在小说中直接涉及政治,甚至在二叁十年代国内、民族矛盾急剧尖锐的时刻,她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依然是一片平和淡泊的景象,因此研究者对凌叔华的普遍认识是“疏离于政治”,而关于凌叔华对战争的切实感受及其所遭受的心灵损害的描述和研究却是一个空白。本章将私人书信纳入研究视野,来关注她在私人书信中的情感流露,关注她在公开面世的小说和作为私人交往中的书信上的两面言说,观察其在乱世中的深层心理,呈现一个人所未知的凌叔华。第叁章:在英语创作中的“拿来”与改造之间。国内尚无对凌叔华英语翻译的专门研究,对其英文作品《古韵》的写作背景和过程的研究也都浮于表面,深度不够。本章将从作品本身及其形成过程出发,通过研究凌叔华与朱利安、伍尔夫之间的文学互动来探讨她的文学追求和价值观。总之,本文从凌叔华的身份角色、情感思想、价值追求等方面入手,重点关注在表面与深层之间、言说与行动之间、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之处,呈现凌叔华在思想和创作方面的两面性和复杂性。

宋珊[3]2012年在《闺阁中舞动的精灵》文中研究说明凌叔华作为同样诞生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的女作家,为何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研究领域里并没有获得像冰心,林徽因,陈蘅哲她们那样高的关注度。究其原因可简单归为两方面:一是因为凌叔华自一九二四年的《女儿身世太凄凉》开始到一九八四年最后一篇评论的发表为止,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长达将近六十年时间,但全部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二是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大都创作及发表于十九世纪二叁十年代距今时间已久远,在研究时不易择取原始文本资料。综上所述这就令许多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中对凌叔华往往是简单提及并无深入展开的研究论述,由此也形成了对现代作家凌叔华在专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写作是在希望填补此项不足的基础上,选取现代作家凌叔华作品中的小说部分作为对其创作研究的切入点,并将凌叔华的小说作品进行分类、整合、举例、论证。从凌叔华文学创作的现代思想视域、女性意识关照、儿童形象视角以及叙事艺术构想这四方面对其小说创作进行专项研究,试图达到论证现代作家凌叔华在整个现代文坛中所具有的个人创作魅力,重塑其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真正价值。

李钦业[4]1995年在《凌叔华小说论》文中指出本文着重探讨了凌叔华小说的思想意义,创作心态以及她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凌叔华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写女性,写儿童,以深婉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象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样,具有“水晶似的清莹”成为别具一格的心理写实小说;同时,凌叔华又是画家,她以画入文,为小说增添了“自然美”的艺术魅力.

张雅萍[5]2001年在《凌叔华小说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凌叔华是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从192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到1984年发表 最后一篇小说,她的创作时间长达60年。本文主要论述她在二叁十年代的小 说创作,以《花之寺》、《女人》和《小哥儿俩》这叁部小说集为论述对象。 凌叔华最初以女性题材走上文坛。和同时代大多数女作家表现女性冲破礼 教枷锁、争取独立人格地位不同,她注重揭示传统女性意识对女性的束缚和摧 残,表现“新女性”的艰难的“新生”之路。她的创作在“五四”时期的女性 文学创作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1927年凌叔华开始了儿童题材创作。她从儿童 视角出发,以娴熟的技巧展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作品在当 时的文坛并不多见。 在艺术方面,凌叔华的小说具有客观化叙述、非情节化倾向、细腻的心理 描写、“文中有画”的语言特色这四个明显的艺术特征。从艺术渊源而言,凌 叔华的创作受到了契诃夫、曼斯菲尔德等外国小说家的艺术影响。 本文旨在论述凌叔华小说创作的题材、主题和艺术的特征。对于题材与主 题,既论述其独创性,又尽量将其放在文学史──主要是同时代的女作家的创 作──中进行考察。对于艺术特征,既论述其四个主要特征,又简略考察其艺 术渊源。 除简短的绪论和结语外,本文主体山两部分组成:凌叔华小说的题材与主 题:凌叔华小说的艺术特色。文末附录的“凌叔华小说创作年表简编”,是对 论文的一个补充,可见凌叔华的创作经历。

高静[6]2016年在《论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创作》文中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凌叔华因擅长描写庭院内的女性故事,而被人们冠以“新闺秀派”的称谓。而到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时,她的笔锋逐渐由女性转向了儿童。她创作的一系列儿童形象不是表面上的形似,而是神似,她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作家将儿童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惟妙惟肖,让所有的孩子都觉得亲切;她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烛照出成人世界的虚伪、芜杂,同时给成人以启示。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人儿童两相宜,使读者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有所收获。叁十年代,儿童文学以政治、战争书写为主流,但凌叔华的创作却坚持以“儿童为本位”,这恰似主流之外的一股涓涓细流,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景观。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小说坚持客观化的叙述、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副副生活的画面,而故事的进展却隐在了生活画面的背后,这种静美、深邃、悠长的儿童小说风格,相比于时下的通俗的纯热闹、搞笑的儿童文学而言,更显珍贵。论文主要分为六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章探讨凌叔华的“儿童本位”的创作观。作家所持有怎样的儿童观,最终将决定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首先,凌叔华认为儿童是有别于成人而存在的个体;其次,儿童的心智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有时候甚而是完全相反的。凌叔华的儿童观是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尊重儿童自身的文化价值。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主张要走进儿童,追求亲切自然、简单朴实;忠于生活、入情入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儿童阶段性的年龄特征;注重描写,避免说教的态度。第二章探讨了凌叔华儿童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凌叔华以儿童的视角、心灵感受世界,写的是儿童身边的事、儿童的心态,把儿童的童真童趣都描写的细腻入微。她笔下的儿童与成人分属于人生的两极,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王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距离感、对人对事的评定标准,还有着迥异于成人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凌叔华笔下的每一个儿童形象都是鲜活的,无论调皮、委屈、喜乐、寂寞,他们都能让儿童感到亲切、真实。第叁章以凌叔华的关于战争题材的中篇儿童小说为主,分析战争给凌叔华的创作带来的影响。从抗日战争前夕到建国,抗日救亡是整个时代的主题。战争改变了整个社会,面对国破家亡的威胁,作家本着一腔爱国热情,一改早期囿于庭院深处的儿童悲喜的风格,将笔触转向了描写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汉奸走狗的卖国嘴脸以及中国儿女英勇抗战的行为。小说中的儿童不仅只关注自然、动物、家庭中的人与事,更渴望参加抗战、保卫国家。第四章论述的是作家始终不变的艺术追求。虽然作家早期创作时所关注的题材以及作家的情绪到创作中篇《中国儿女》时发生了变化,但坚持客观性的描写、继续对永恒人性进行探析,这始终是她一直坚持的艺术追求。第五章论述凌叔华儿童小说中的结构与语言。她儿童小说的复线式结构、突转式的戏剧结构都为小说的情节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白,其足以满足读者再创作的需求,有供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同时,她的儿童小说语言无论是叙述语言、描写语言还是对话语言,都平实质朴、明白如话,但是又充满了儿童的童真童趣。第六章论述的是凌叔华的创作渊源,主要包括她的创作动机以及艺术渊源。凌叔华早期主要致力于女性题材的创作,但从1926年起,她的兴趣渐渐转向了儿童文学。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五四”儿童发现的回响;另外,则是作家自身的情感需求、童年情结,以及理想中的人格塑造叁个方面。凌叔华先后经历了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叁个着名的文学流派,她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实绩成为每个流派的代表,而每个流派的艺术追求又都促进了她最终的成长与成熟。凌叔华的《酒后》问世,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她的创作风格也逐渐走向成熟,作家曾坦言受契诃夫的影响。她的成人文学创作技巧、风格受契诃夫的影响而自成一家,并将这种风格延续到了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中。

薛双芬[7]2004年在《在传统与现代中穿行》文中研究指明凌叔华是二叁十年代北平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关注富裕家庭内部女性的情感世界,在众多女性作品中脱颖而出,是当时比较有思考深度的女作家之一。 凌叔华的小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宏大叙事的广度,但因其先锋性、传统性与个性化的追求,在一些擅长女性叙事的领域内,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写作立场,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图以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为经,以凌叔华的小说为纬,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关系、反讽模式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高莉花[8]2006年在《凌叔华小说创作风格论》文中研究指明凌叔华是1990年代大陆研究的热点作家,已有研究可谓既深又广。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点,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为切入点,从跨学科、叙事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凌叔华的小说进行重新解读,挖掘其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在父权文化体系的历史背景下,前进的时代文化和旧有的强制规定对女性造成的压抑性生存的历史现实,不只是女性可能遭逢,在更深广的层次上,它指涉着历史与个人的复杂关系,很可能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的困境。全文共分四部分: 一、凌叔华小说研究现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纵向梳理,发现对凌叔华小说的研究曾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五四”时期,凌叔华的小说问世之时,主要聚焦于作品的取材和艺术风格方面;第二次是新时期,研究可谓是多层次多角度,如艺术风格、女性主义视角、跨学科研究、影响研究等等。然而纵观这两个时期的研究,对其创作风格仍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因此,凌叔华小说创作仍存在可开拓的研究空间。 二、“另外一种创作”:和五四时代的作家相比,凌叔华特别将女性的内囿主题和宗法传统文化的腐败挂钩,重审了病态的传统宗法男主女从秩序。在这方面,男性作家着重于国家民族和父权体制的病态,而凌叔华则挖掘了宗法父权底下的性别压抑:女性内在渴望的隐喻世界,女性人物在两难处境中的心理挣扎、欲望冲突、自我分裂与内在矛盾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决定了凌叔华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截然不同。当其他作家在关心整个民族命运时,她选择了对个人命运的探索;当其他作家在轰轰烈烈地突显国家意识时,她则揭示了女性意识。此部分主要从闺阁话语的强化与扩展、“旧式太太”之间身份与地位的竞争与角逐、“五四”新女性遭遇的人生难题等方面,予以详细地分析、论述。 叁、客观写实的叙事风格:凌叔华小说创作呈现出客观写实的叙事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受到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客观化的叙事风格、追求人物“心灵的真实”、无情节或淡化情节的叙事技巧等叁个方面。 四、“文人画”作家的行文风格:作家兼画家的凌叔华,在她的小说中,文学创作和绘画艺术的相互融合和阐发,既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同时也形成了其小说

冯翠娟[9]2012年在《论《古韵》对《到灯塔去》的借鉴与变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吉尼娅·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到灯塔去》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热点。凌叔华(1900-1990)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绘画与写作于一身的才女,其在1938-1939年间,经由“沟通桥梁”朱利安·贝尔的介绍与伍尔夫开始书信往来,正是这段中英跨文化的交流造就了凌叔华后期的代表作——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只是没得到评论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充分研究现有的凌叔华和伍尔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古韵》和《到灯塔去》为研究对象,选取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结合伍尔夫现代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对两部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力求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探究《古韵》对《到灯塔去》的借鉴及变异之处,并从中导出有益的结论。对此,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加以梳理和认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言,依次分析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及缘由、研究现状、研究视角及所用理论和选题意义及创新点。第一章从凌叔华和伍尔夫的生平经历、气质禀性和书信交往为依据,主要用影响研究中考证事实联系的方法,分析其作品模仿、借鉴和影响的可能,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可比性。第二章结合伍尔夫的现代小说理论,尤其是内在真实论、诗化小说论,及女性主义诗学中的“房中天使”和“双性同体”,还有中国文人写意画和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此处涉及到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等创作技巧,通过比较《到灯塔去》和《古韵》的自传色彩、内容构建、叙述视角及风格追求,发现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注重影响研究中的事实考据,为《古韵》对《到灯塔去》的借鉴提供事实性的依据。第叁章以具体文本分析为事实依据,借助伍尔夫的非个人化写作理论,提出《古韵》与《到灯塔去》的异质性,阐述凌叔华对伍尔夫创作精神的中国式变异,从而给文学、文化交流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两部作品创作的趋同性及差异性,并分析了异同的原因,同时指出《古韵》在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上,给我们当前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楼月红[10]2009年在《从《古韵》看凌叔华前后期作品的变化》文中指出凌叔华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重要的女作家,她在步入文坛之初就立意要做女性的代言人,她前期的作品实践了这一主张。她无意使自己的小说成为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的工具,于是她一开始就把视角投向女性人物的日常生活,着眼于人性建设,所以她被称为“闺秀派”的高手。《古韵》是凌叔华后期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布鲁姆斯伯里成员的帮助之下,于1953年首先在英国出版。《古韵》发表后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为凌叔华赢得了国际声誉,显示了凌叔华创作的新成就。本论文立足于《古韵》,试图从文化立场和叙事形式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与前期作品的不同。本文具体集中在立意、对待中国传统文明的态度、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程度、叙事视角、细节作用、叙述笔调等方面来考察前后期作品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笔者发现,《古韵》与前期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作为一个隐含读者制约着凌叔华的叙事。据此,凌叔华有意识地在审美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她试图去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老文明新奇的想象。但是这样的努力是有所保留的,她没有完全去回应朱利安、伍尔夫的意见。在西方各种思潮充溢的当下,凌叔华对待西方的态度,为我们如何做出文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凌叔华儿童小说研究述评[J]. 冯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

[2]. 论凌叔华思想与创作中的两面性[D]. 鹿婕.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 闺阁中舞动的精灵[D]. 宋珊. 渤海大学. 2012

[4]. 凌叔华小说论[J]. 李钦业. 安康师专学报. 1995

[5]. 凌叔华小说论[D]. 张雅萍. 天津师范大学. 2001

[6]. 论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创作[D]. 高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7]. 在传统与现代中穿行[D]. 薛双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8]. 凌叔华小说创作风格论[D]. 高莉花. 兰州大学. 2006

[9]. 论《古韵》对《到灯塔去》的借鉴与变异[D]. 冯翠娟. 郑州大学. 2012

[10]. 从《古韵》看凌叔华前后期作品的变化[D]. 楼月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凌叔华小说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