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运行机制的理论思考_流动党员论文

社区党建运行机制的理论思考_流动党员论文

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工作论文,运行机制论文,理论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江泽民的这段论述,对于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社区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这些年来,实践工作者在社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子,“以社区经济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社区党建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定型。而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始终居于支配地位的、具有突出作用的一支关键力量,它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区建设。因此,改善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完善社区党建组织领导体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传统的街道领导体制是在自上而下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只能适应相对封闭和相对稳定状态下的集中管理模式。显然,新型社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动摇传统模式的根基,从而造成了社区党建工作中的许多盲点,存在党员自我约束弱化,单位管理淡化,基层组织软化的倾向,为了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需要,必须尽快建立与社区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现代社区党建组织领导体制。

1.实现机制转轨,扩大党的影响力。

社区往往是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和工作小区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般居住比较密集且又工作十分分散,党员的分布很不平衡且又疏于管理。传统的那种由若干个居委会形成的街道管理体制很难覆盖庞大社区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目前整合后的社区情况看,主要存在四种组织形式:包括党的组织、街道办事处及政府职能部门驻街机构等行政组织、居委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党员分布的基本情况看,除了上述社会及经济等组织的党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离退休、下岗党员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垂直型的隶属机制管理模式显然很难适应社区不断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提出了社区党建组织体制转轨的任务,必须构建起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立体交叉的体制格局,进一步延伸党建工作平台。“纵”要实现三个层面,即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和所属直管党员,形成垂直管理系统。“横”也要实现三个层面,即街道范围内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联系会、社区党建联系分会(在职党员工作站、流动党员联系站)和在职党员。通过三纵三横的管理,把直属单位、双重管理单位和社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实现作风转变,推进目标责任制。

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实现体制转变的同时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社区中的党员干部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员”和“裁判员”角色,而是社区工作中的指导员、检查员和服务员。他们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要职责是纷繁、复杂、具体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转变作风,必须用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加以落实,要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人,力求抓准、抓实、抓出成效。有的地方开始实行区委领导包街、街道领导包片,机关各部门包点的“三包”责任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行“三包”责任制,必须要有一整套追究责任的措施和办法。一是要树立领导责任意识。区委、街道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要牢固树立“不抓街道社区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就是不称职”的观念。在思想上重视党建,能力上适应党建,精力上保证党建,政绩上突出党建。二是要建立起领导责任制度。要建立“第一责任人”的追究、考核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干部的任用和单位的评优要同领导目标责任挂钩,实行定期考察考评。三是要有领导责任的监督保证机构。可以考虑在区一级设社区党建督察组,下设巡视员;街道一级设社区党建协调督导办,下设督导员;社会一级设党建监督站,下设监督员。实行“民评官、下评上”的民主评议机制,切实保证领导责任的落实和干部作风的转变。

3.实现职能转换,搞好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中心,是促进社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社区党建要紧密围绕社区的经济发展,服从于服务于社区工作的中心,努力把党的建设同社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职能的转换,由过去的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各职能部门要结合社区工作的实际,找到自己工作的切换点、注入点和融合点,坚持以党建带社建,以社建推创建,以创建促职建。围绕“共建”作文章,积极组织和协调辖区单位和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服务,走服务设施共建、社会资源共享的路子,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延伸社区党建工作的平台。要在社区群众想什么、要什么等方面创新服务观念、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提供社区群众急需的文化和物质的服务。尤其要在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就业服务、救济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等方面,创造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条件,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4.实现干部转型,提高决策水平。

目前的社区干部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偏差,并没有从行政命令型、服务跑腿型、操作保洁型的传统桎梏中转型出来。大多数干部对变化了的新任务、新工作无所适从或疲于应付,仍然习惯于简单命令、服从操作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无力开展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以致于在社区群众需要什么、发展什么、服务什么等主要问题上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和导向。由于没有十分明确的社区经济发展思路,结果使社区工作往往陷入四面出击的被动局面,仓促应付多,中长期目标计划少;临时应急多,社会发展全局观念少。所以,实现社区干部转型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要加强社区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派一批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基层干部队伍,通过内选、下派、聘用、挂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选贤任能,进一步疏通“进、升、降”的渠道,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需要,提高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

(二)健全社区党建分类管理机制,实施规范化管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的开发,人口的流动,利益的调整,极大地加速了工作单位与基层党组织之间,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分离趋势,再加上社区党建工作仍然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主客观条件并没有完全具备,党员管理的渠道并没有完全疏通。无论是在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方式还是在管理方法上的确都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从整个社区党员构成的现状来看,大体可以把社区党员分为四种类型,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形式和办法把这些不同类型的党员有效地管理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建立所属党员的“直管”机制,实行隶属管理原则。

直属党员是在党工委、党支部、党小组以及党员本人为纽带基础上的垂直管理系统,是由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组织体系中相对稳定的成员所组成的。它具有组织严密,运行效率高的特点。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管理的优势,以直接管理的党员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非直接管理的党员的管理,把社区的党员管理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民主生活会、党员汇报会、恳谈会等形式,强化党员的在党意识和组织观念。对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街道党员实行党建目标管理,党支部与党员签订责任书,实行定期检查制度,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到实处。

2.建立在职党员的“协管”机制,实行双重管理原则。

社区在职党员主要有三种类型:工作单位不在本社区但在本社区居住的,工作单位在本社区但不在本社区居住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都在本社区的。由于在职党员是以区域性质来划分的,因此,党员分布既比较分散又很不均衡。要根据社区在职党员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实施主辅结合、双重管理的原则。对第一类在职党员,主要由直管单位采取责任管理为主,社区在职党员工作站协助管理为辅的原则。对第二类在职党员主要采取社区单位直管为主,社区党建联席会联管和党员工作站协管为辅的原则。对第三类在职党员,八小时内实行以单位管理为主,社区协助为辅的原则;八小时以外实行以社区管理为主,单位管理为辅的原则。通过“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对在职党员实施党建目标考核,使在职党员在严密的组织活动中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3.建立流动党员的“参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原则。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中出现了大量以辞职、下岗、保岗、自由择业者为主体的流动党员,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党建管理的又一重点。针对流动党员分散、流动性大、工作变换频繁的特点,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动态管理模式。首先是对流动党员不留管理遗漏。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自配的党支部或党小组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并加强与当地党组织的联系,委托当地党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对工作比较分散的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对参与组织活动的党员实行登记制度。对有固定工作且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党员则督促其转出组织关系,使之接受当地党组织的管理。其次是对流动党员不留死角。社区组织部门应建立外来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和登记制度,对外来党员尤其是对外来合资、合作、独资及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更要实施有组织的管理。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在不具备成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应由所在地党委派出党建工作指导员,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最后是对待岗党员不留管理空档。要分别指定直属机关、教委、民政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的党组织负责。对在本社区中流动性大的党员,可以通过建立私协党支部、新经济组织、社团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等多种管理形式实现对他们的管理。支部活动可以采取《流动党员活动登记证》形式,实行登记、考勤制度。使流动党员始终处于正常的组织生活之中,确保社区党员关系不漏,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松,先锋作用不停。

4.建立新经济组织党员的“联管”机制,实行多层次管理原则。

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关键是建立党的基层“联管”组织,形成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纽带的组织体系。目前,由于新经济组织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无法照搬国有企业经验,党的建设在这些领域影响力还很有限,尤其是没有建立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致于一直对新经济组织的党员疏于管理。实行多层面的联合管理体系,是新经济组织在新形势条件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措施。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区级层面上,建立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下可设新经济组织党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党建工作。在中间层面上,建立街道新经济组织综合党委或党总支,并由上级党组织选派专职负责人管理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在基层层面上,建立社区新经济组织联络站,加强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有利于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创建新的基层组织形式,诸如:楼寓党支部,青年公寓党支部,一条街党支部,大市场联合党支部。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活动载体,为发挥党员作用提供舞台,从而把新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三)构筑社区党建教育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党员教育要适应形势任务特别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注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密切联系社区经济工作的实际和社区群众物质和精神的实际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党员日常教育机制,使社区的党员教育活动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要实现提高社区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任务,必须从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创新,形成思想求变、内容求新、方法求活、措施求实、效果求好的现代社区党员教育运行机制。

1.坚持主题升华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围绕“建核心,抓中心,聚民心”的工作思路,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社区党员教育活动与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群众的整体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唱响主旋律,引导和促进社区党员群众对主流文化的消费需求。形成“围绕中心办教育,办好教育促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与社区建设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主题升华有三个基本环节要把握。一是“主题与中心”的融会。选择党员教育与社区生活融会点,深入主题,合出效益。二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要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通过主题升华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割裂开来。以党建带经建,以经建促党建;党员带群众,群众促党员;主体带客体,客体促主体。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紧密配合的现代社区教育新格局。三是“内容”与“形式”的融会。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从来就是统一的,要在教育活动中防止在党内以主流文化为主,在社区以大众文化为主的倾向,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在大众文化中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2.坚持典型示范与由点到面的结合。

典型示范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之一。它是通过树立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开拓性的突出事例,以典型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人们学习、效仿的一种教育机制。典型从发现、培养、示范到普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典型事例的可学性。既要树立具有时代精神和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火花的典型,又要选择具有社区特色、党员群众身边的本土典型,使典型教育能够深入千家万户。要把先进性与群众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高大全”和“假大全”倾向。二是典型效应的持续性。对身边树立的典型要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使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持续发挥影响。坚持在一定时期内不改牌子、不撤旗子、不换帽子,真正把典型示范的教育引向深入,落到实处。三是典型示范的驱动性。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和宜传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典型社会示范作用,使先进典型的“闪光点”,逐步变成广大党员群众的“闪光面”,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形成“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社会风尚。

3.坚持文化渗透与潜移默化的结合。

文化渗透是一种传统教育方法,它把抽象的文化形态还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长期文化氛围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熏陶。文化渗透就是要以先进思想为龙头,以社区文化为中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街道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沙龙文化、家庭文化的发展,把党员教育的内容寓于社区文化的发展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渗透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而应当把对先进文化的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启迪人们的思想。因此,要坚持文化渗透的长期性,不可速战速决,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规律和手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要开展以社区为载体、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倡导和教育人们参与社区事务的自觉性,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和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和推动市民素质的提高。

4.坚持阵地辐射与辅助手段的结合。

目前,社区基层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熔炉。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党员教育推动市民教育。基层党校要努力扩大辐射功能,提高辐射质量,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实现按区分片设校,形成辐射网络。应根据社区特点,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就近划片,采取分片建校、因片施教的办法,形成街道中心校——社区片校——社区单位分校——流动党员流动校的上下联动辐射网。要把各类基层党校与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科技馆(站)等其它辅助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其次要扩大辐射层面,改进辐射形式。要把主阵地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扩大到社区的各个层面。变“坐门等课”为“送门上课”,把党课讲到街头巷尾、车间班组,让党员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标签:;  ;  ;  ;  ;  ;  ;  ;  ;  ;  

社区党建运行机制的理论思考_流动党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