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思考_历史知识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思考_历史知识论文

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资料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08(1999)06—0024—03

高中历史课本近几年改革的一项内容就是增加了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在课本中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朝着深层次、高起点的方向发展,它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历史资料的出现,也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就历史资料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资料运用中面临的问题

历史资料在课本中是编者根据大纲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它体现了编写课本的两个目的,一是“尽量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资料”,二是“加大知识的深度,以达到新的教学目的”(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修订说明.《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辅导.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1.),使学生较深刻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普九”教育时期的程度不同、课程开设和教材的多样性等),使得全国统一的高中课本在使用中遇到一些让教材编者预想不到的问题。以新修订的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为例,它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精神而编写的。按此大纲规定,世界近代现代史是高二年级文科生的限定选修课程,目前在过渡时期用于高一年级并作必修课,这就在许多方面给教与学带来较大的难度。以课文中历史资料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而言,可以归纳为:

(1) 课时紧,历史资料多,难度大。

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每节由正文、小字、图表(插图、地图或表格)、文献、思考题等内容组成。课本中的历史资料即指图表和文献,拿文献资料为例,在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以下简称“上册”),共引用资料61框,全书27节,平均每节两框稍多,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为了讲清正文,常常来不及用完所给的资料(即便是带☆号的重点历史资料)。同时,文献资料的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以它在课本中运用的角度而言又可归为“证明性”和“分析性”资料(注:张桂芳.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理论性的加强及其教学对策.课程·教材·教法.1997,(9).)。其中“分析性”的文献, 不但理论性强,而且文字拗口,教师如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是很花时间的,如“西欧的宗教改革”一目中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课文中这类名人著作、法律条文、条约和文件等的摘录体现课本的高起点,也反映课本难度大,对高一学生来说,许多资料必须经过教师讲解,否则较难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 初、高中历史知识脱节,给识读历史资料带来困难。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本是与其初中历史课本相衔接的,高中历史课本在初中的基础上再拓宽拓深知识,表现为“略过程,重分析”,目的使高中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这一编写特色在有些版本教科书中反而成了“困难”。教师们为谋求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常要补充历史知识,在正文或小字间“搭桥”,但这同样受到课时的极大限制。

(3) 教师专业知识陈旧,理论水平低

高中历史课本曾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不直接引用中外原始资料的(主要指文献),而且叙述史实重过程,观点划一,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位学生。而今课本内大量引用文献资料、学术新成果和不同学术观点,并侧重理论分析,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并具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来运用教材的技巧,这使得许多历史教师颇感底气不足,面对“分析性”资料,自己也非一下能读懂,更谈不上去有效地发挥课本中历史资料的作用。所以,他们面临着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理论水平的紧迫任务。

二、解决问题的思考

面对高一历史教学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教师都在探索走出困境的对策。除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充电”以增强教学功底外,我们认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将是十分关键的。假如说:“……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使教材的编写者很少有伸缩的余地。这次起草大纲,明确了因材施教也是编写大纲的一个指导思想。”(注:王宏志.21世纪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复印报刊资料,1997,(5).)这里的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大纲本身必须富有弹性。其实“弹性”是现行高中各学科新大纲指导课本编写的共同特点,其目的“是想用一本教科书能同时调度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感到满足,让水平较低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接受。”(注:张显传.新教材新教法新设计.历史教学,1996,(2).)所以,弹性赋予现行高中课本具有灵活性、伸缩性与适应性。就历史课本而言,其弹性的一个方面表现为课本内正文和带☆号的历史资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小字和非☆号的历史资料则由学生阅读或教师根据当地实际酌情处理。这里,我们单从历史资料的运用,提出以下对策:

(1) 取舍历史资料的适度性

取舍的“适度”主要看课本中选用的资料是否围绕(章、节的)重点或难点,并要以学生知识的起点为依据。一般在课本中带☆号的历史资料都是针对(或本身包含)重点内容,这自然是教学中首选的资料。但也有例外,如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本节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重点,“工业革命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节历史资料丰富(有二框文献、七框插图、一张表格),而要学生掌握的(带☆号)只有三则资料,即“瓦特人物”、“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和一则说明工业革命条件的“证明性”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中的知识或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或难度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需点到为止,不必多花时间;相反,另一则文献资料《共产党宣言》部分摘录,虽无☆号,却对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十分有用。这段资料说明资产阶级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摧毁了落后的封建经济,并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对改造落后的地区曾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的负面作用,即资产阶级为扩大市场,夺取廉价原料,疯狂地拓展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我们认为本段文献应该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历史资料。因此,取舍历史资料的适度性,可以有效克服课时紧、历史资料多等问题。

(2) 把握历史资料的层次性

教材的“弹性”是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堂课中历史资料的导入不能过难或过易,尤其是要注意文献资料中“证明性”和“分析性”资料兼顾使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一般不补充课本外历史资料,若要补充必须以用好课本内资料为前提,因为课本的“弹性”不是上弹——增加内容、加重学生负担。其次,历史资料是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历史资料中既含有知识的目标也含有能力的目标,历史资料使用的本身包含着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考虑到教与学要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完成,实践中有些教师在处理历史资料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两种形式,很值得提倡。所谓泛读是指以培养学生读懂及正确理解历史资料为目标,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解答或教师直接讲解的途径(如插图或“证明性”文献资料);所谓精读则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围绕资料(如“分析性”资料)精心设计若干小问题(以挖掘其在掌握知识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启发精讲或学生回答等形式;精读的资料,往往是涉及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但量不宜过大,也不必每堂课都有,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再次,我们也感到历史资料在教学中使用和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能力的层次要相一致,要注意学生年龄增长与历史资料难度的递增相适应。

(3) 引用历史资料的全面性

引用历史资料的全面性,不是让教师对所有资料都详解,而是要利用好不同资料的作用,根据需要重视点拨和诱导,合理地使用好材料,目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课本内资料都是有其价值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只注意讲文献和表格资料,对插图(地图、人像、场景画)却往往忽视。其实,历史教学是十分讲究直观性的,通过插图可复现历史场景,也可引导学生识读图中隐含的知识或通过看图加深理解课文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垄断组织的形成”一目,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控制着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去看课本内一幅“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漫画,就可形象说明资产阶级议员们在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时,都得受自身背后的大资本家所左右,议员只是垄断资本家在议会中的代表。再如“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目,有幅“1890年的美国纽约街头”插图,图中稠密的电线杆和纵横密麻的电线,足以说明十九世纪晚期电能广泛用于美国的工业和日常生活之中,隐含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起的巨大作用。可见,课本中的历史资料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实际合理、有效地利用。

历史资料在教学中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比如怎样通过设计表格来重新组合课本内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有效地抓住主要知识,起到使教材删繁就简的作用,以此提高教学的时间效率。再如怎样使用投影仪来运用历史资料,这里涉及课前投影胶片的制作,也涉及课堂中运用的技术(使静态的资料变成动态的资料,达到复现历史变迁的场景)。总之,正确地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合理地处理好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就能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步提高学生历史阐释的能力,从而使高中历史课本的改革目的能够得到真正实现。

标签:;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思考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