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综合效益的思考_公开选拔论文

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综合效益的思考_公开选拔论文

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综合效益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开选拔论文,党政领导干部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经过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几年来的试点,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具体的操作过程已逐渐完善。为使此项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有必要对其综合效益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各种效益的定性分析

1.政治效益评价

公开选拨领导干部的直接目的是德才兼备的干部被选拨到具体的领导岗位上。“公开”的形式有利于优秀干部的被选拨,则应肯定其政治效益,这是一种定性的分析。

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选拨领导干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在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明确指出:“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一定范围试行委任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试用制以及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拨领导干部等,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使其不断完善。”1995年4月, 在全国培养和选拨年轻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用公开推荐与考试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拨政府某些部门领导职务的人选,各方面的反映和收到的效果都比较好。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推广开来,坚持下去。”中共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关于抓紧培养选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通知》,也都肯定了公开选拨领导干部这一方法,从而说明公开选拨工作贯彻了中央的要求,列入了干部工作法规,既有政策、法规依据,符合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工作路线,又促进了干部选拨工作法制化的进程。从北京、四川、内蒙古、宁夏、宁波等省市区的试点结果看,这项工作对巩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

(1 )公开选拨领导干部工作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政治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是对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政权组织形式的改革,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任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因此,不断探索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和管理国家的具体途径,不断探索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具体形式,不断探索执政党实行领导的正确方式,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就成为党和国家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各项工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干部制度的改革就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活的灵魂。在公开选拨领导干部工作中,参与的广泛性、选拨的公开性、监督的群众性、决策的民主性既是对过去的以委任制为主的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对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和管理国家的具体途径的成功探索。

(2 )公开选拨领导干部工作开辟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公开选拨工作对报考人员的年龄、学历、基层工作经历及下一级职务的任职时间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充分考虑了现有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展望了领导班子跨世纪建设的需要,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实践表明,公开选拨工作促进了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优化了领导干部队伍,壮大了后备干部队伍,开辟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首先,促进了领导班子建设。在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指引下,各级领导班子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是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近年来一大批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干部逐渐成为各级领导班子的主体。但是,一些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轻干部偏少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给我们党提出两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是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必须抓紧培养和选拨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如何解决班子素质不高、年轻干部偏少的问题,公开选拨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制定公开选拨方案时,需要调整配备领导干部的班子、现结构不合理的班子、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班子、本系统内产生缺额领导成员较为困难的班子、有缺额的班子或近一、二年有到龄干部的班子都是首选的对象,对这些班子的建设是整个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开选拨上来的干部文化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年轻也轻,可以说,他们都是经过政审、笔试、面试、考察、上级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年轻干部,不要多久,他们就会挑起大梁,明显增强领导班子的综合实力。

其次,促进了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在现有的高级干部队伍中,有很大一批是从土地改革、合作化、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走出来的干部,他们党性强,政治斗争阅历丰富,有相当的行政管理的操作能力。但是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年龄都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要求,即使在革命化方面,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着许多历史负累。公开选拨上来的优秀年轻干部由于历史因袭少,富有朝气,会进步的更轻捷、更迅速。他们在政治信念、眼界、胸襟、领导能力、作风等五个方面的锻炼,也因占有先机之利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就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结构。

(3)公开选拨领导干部工作已成为我国政治清明的重要标志。

无庸讳言,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初期,社会竞争的不规范和行业分配的不公平的消极影响已严重侵袭到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域。在干部工作中,跑官要官、权钱交易、甚至卖官鬻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吏治腐败的现象,对整个社会为害最烈。近年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想了许多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制度、意见,但由于对民主、督查、奖惩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的不尽一致和解决的力度不够,实际效果多不理想。公开选拔为解决这样一道政治难题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在考试面前,私人关系无济于事,不正当手段无所施其技,加之“公开”的形式,使诸多环节受到公众的监督,主持其事的工作人员慑于事体重大,纪律严明,也不敢稍有疏忽,更不敢轻启门路。已有的实践表明,公开选拔基本杜绝了各种不正之风的侵扰,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窗口。

2.群众效益评价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唤醒了全民族的拼搏、竞争意识,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1)社会舆论的轰动效应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深层思考。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消息一经传出,不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专院校反响强烈,同时也成为普通百姓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整个社会议论的焦点不仅在“公开”和“选拔”上,而且主要集中在经过考试才能当官这一总体事实上。许多人由此联想到科举制的历史事实,多少年前,“金榜题名”是学人才子梦寐以求的美好时刻。科举虽废,但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还在,凭实力、通过考试当干部、当领导似乎成为文化人的理想境界。今天,在干部制度改革中推出“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的重大举措,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振奋人心的。这一举措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入思考,人民群众从党和国家的这一改革举措中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光明前途,从而使公开选拔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社会导向的拔乱反正。

政府倡导的每一项重大社会活动,必有一定的社会导向作用。公开选拔工作也不例外。以竞争求得发挥个人专长之岗位是一种导向;在政权建设中,在人才的使用上,贯彻公开原则是一种导向;在干部工作中增加透明度是一种导向;在高层次的政治活动中强化群众监督作用也是一种导向。在这些导向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导向,这就是整个社会对知识、才学的尊重。这种导向,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整个干部队伍学习系统的从政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对在校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好的激励。

这些正向引导的作用,有力地扭转着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干部提高的消极倾向,如论资排辈安排干部职务的倾向,跟在领导身边年年有进步的倾向,选拔干部工作神秘化的倾向,群众无法监督干部选任工作的倾向等。这些消极倾向的扭转,给干部工作和整个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群众参与意识的激发。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任何社会性事业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没落。无产阶级的干部工作必须始终疏通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渠道,否则,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公开选拔的方式为群众参与干部工作提供了比较规范的渠道。事实上,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选择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宣传的过程,因而也是参与意识的强化过程。这就必然为整个干部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这是一种可贵的良性循环。

3.文化效益评价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大文化活动,把握其文化效益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进步。

公开选拔是一种政治文化建设。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在公开选拔中强调领导干部的高学历和专业知识,强调领导干部的年轻化,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将使领导层逐渐成为锐意进取的文化精英人物大量积聚的先进层,由这样的先进层领导社会,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

政治文化的进步也体现在政治决策的民主性上。公开选拔决策的民主性表现在每一位评委、每一位阅卷人、每一位考察组成员实际上都是决策的参与者,他们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公开选拔既克服了少数领导提名等办法的局限性,扩大了干部选拔的民主程度,也加强了党委集体讨论时每位领导发言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最终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2)为塑造新的文化人格迈出新的步伐。

千百年来,儒学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文化思想,以温良恭俭让标榜的儒家思想已成为民族传统人格的重要部分。在领导干部的选拔方面,向来由组织决定,而自荐则会招来“有个人野心”的非议。至于竞争,虽然在暗地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时候被扭曲为各种不正当的斗法,但是在表面上,是不能公开以学识、能力、政绩与别人争高下、决雌雄的。公开选拔真实地显现了干部成长的本质特征,为重塑新的文化人格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3)营造了讲学习、讲正气的社会文化氛围。

讲学习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讲学习的社会是有发展后劲的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从最实际的意义上褒奖了自觉的学习行为,使公务员考录、经营管理人员招考等初步形成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更加热烈了。那些具备报考条件和尚不具备条件的,那些与公开选拔有关和无关的,那些有志于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无不从中受到启发,并将个人前途与自学成绩紧密地联系起来。

4.社会教育效益评价

就文化教育效益而言,公开选拔过后,在干部队伍中的学历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对各级干部任职资格的学历规定得到社会性认可。就道德教育而言,公开选拔中的公平参与竞争,对一系列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和对新道德规范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高级社会管理职位是神圣的,其社会责任也是重大的,它的获取,不是偶然的机缘巧合,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恩赐,而是必须通过诚实劳动(包括学习和工作),去开辟成功之路,必须以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学习所积累起来的人生价值去换得社会的认可。就职业教育而言,公开选拔的针对性在于干一行,钻一行。过去的常识意义上的外行确实是没有资格领导今天的内行了。要想发挥自己的组织领导才能,必须以对本行业深透的了解和精湛的技能为前提,否则,只能望职位而兴叹。

二、对几种影响效益因素的分析

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必须对影响效益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因其影响力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权重系数值,从而左右着分项分析和总分析的质量。从宣传动员到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每一项实际操作,无不与最终结果息息相关,有的环节的影响是局部的,如某位考官打了人情分,也许它并未影响到总结果;而有的环节的影响却是致命的,如试题泄密,就可能导致一次公开选拔工作的全部失败。

当“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项工作已经做到有章可循、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的时候,其综合效果的积极意义自是不容怀疑的。问题的关键是只要整个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不出偏差,总效果就是有保证的。

1.宣传动员力度关系到群众了解的深度和参与的广度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当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然关注事情的始末,受到影响的方方面面也视之为热点,大家都急于知道整个工作的运转程序和发展阶段。在每项公开选拔的启动阶段,必须以会议、通知、答记者问、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各种媒介传递消息的方式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动员,以期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群众对这项工作的了解越深,越容易和主持者产生共鸣,实际结果越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参与的范围越广,越具有透明度,越容易实现好中选优。反之,群众不能及时了解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意义和实际的工作安排,就会造成小圈子、小范围的热闹而为整个社会所冷视的局面,就会将许多优秀分子置于当事部门的视野之外,这将严重影响到选拔的质量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的追求,大大减弱选拔工作的社会效益,从而也就减弱了选拔工作本身的质量和应有的辐射效应。

2.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主要特点是考试与考察相结合。考试是其独具的特色,如果考试失败,则全盘皆“输”。而考试的重要环节是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客观公正性和针对性。试题倚深倚浅,或偏离测试目的,或在原理与实践的结合部不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如此种种,都将影响考试进而影响选拔的质量。试题既要经业务上的专家制定,又要经教育上的专家进行分析和润色,力求试题表述准确,分量适当,待试题公布之后,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是在群众中强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权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使竞争失利者心悦诚服的重要环节。试题既要有常识性的内容,又要把主要着眼点放在系统的知识性上。试题要使群众感到确有难度,从而确立当选者应有的威信。所以,试题是最标准意义上的度量器。在其它条件大体具备的前提下,试题质量基本代表了选拔质量,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整个选拔工作的效益。为保证试题的质量,必须采取建立试题库的办法,只有建立试题库,才能充分发挥出试题的作用。

3.面试(答辩)场上评委的水准

评委决定着考生的命运,也决定着面试的质量。因此,评委会的组建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首先,评委要通过严格的资格审定。主委必须是高出考录职务2—3个档次的高级干部,即考录副地厅级职务,必须由副省级以上干部主考。其次,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有关专家、用人单位的干部的比例要适当。再次是评委一定要经过培训,切忌仓促上阵。要熟悉考务工作、熟悉试题,要统一评分口径。最后,要加强对评委的监督,对有意送人情分者,应当回避而未回避者,要严肃处理。

实践证明,这样的高层次活动是学术与从政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每个评委都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至于公道正派、敏于观察、善于判断等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自不待言,组织人事部门应当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发现这样一批能够充当评委的人才,以保证考务活动中一个信得过的、具有应有水准的评委会。

4.考察的客观公正程度

面试之后是考察。通常的干部考察由组织部门单独进行。由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可在考察组中吸收纪检监察及人事部门的同志参加,考察要严格按照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进行。这里要排除这样几种干扰:一是考察组成员受托于人,不适当地夸大或缩小优缺点;二是被考察人的本单位领导和群众的哄抬浮夸倾向;三是要害部门领导的暗示;四是考察材料中关于缺点的篇幅过于简短和不切实际的轻描淡写;五是基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的某种程度的失真。因此,要客观就要扩大考察面,就要在比较中让事实说话;对某些重要问题形成单行材料;要严格实行回避制度,凡有亲朋关系者一律回避。

5.领导的重视程度

(1)当地主要领导要发表谈话。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无论从干部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讲,主要领导都应给予充分的关心,那种自视位高、只是过问一下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组织人事部门要当作大事来抓。要当作中心工作, 选派最强的力量,组织起高效的机构,制定出严格的规程,按章行事,不得临时动议,不受其它工作干扰。

(3)宣传媒体要密切配合,及时给予报道。 地方财政部门要从促进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在物质上、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领导重视,社会重视,办事人员重视,这就能够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全面的效益;反之,领导不重视,就容易出偏差;即或完成任务,也会影响其社会效益的辐射程度。

标签:;  ;  ;  ;  ;  

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综合效益的思考_公开选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