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高职生理学整体性与碎片化教学研究概论论文_邓斌菊

网络背景下高职生理学整体性与碎片化教学研究概论论文_邓斌菊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231-02

近年,在高职课堂上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的现象屡禁不止,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这种状况,很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教法改革,将课堂教学内容碎片化,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课件,放在微信或QQ等互联网平台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喜爱的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无疑是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跨时代意义。然而,这种将内容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研究者拟以高职《生理学》课程为例,着重于微课的设计和应用,运用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基本原理,阐释知识的碎片化和整体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的教育目的,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现状及评述

早期有关碎片化学习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的连接和转换,是指知识内容碎片化的学习,强调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个体学习或组织学习。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应用,学习资源、学习模式和互动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线性和结构化,在知识内容、学习时空、媒体应用和学习思维上都呈现出碎片化和多元化,碎片化学习关注的重点及内涵得到了更广泛的延伸。时间、空间以及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产生了零散的、分布式的学习行为,易于形成思维碎片,而在个体学习中,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一种递进关系,亦是增量、迭代、循环、相连的过程。数据和信息是碎片化的、海量的,将数据和信息转变为知识乃至升华为智慧,就是一种在整体性思维框架下的碎片化学习的过程,是将具有知识属性的碎片进行系统化、聚合化的过程。在知识整体性框架中,知识碎片融入个体知识结构,变成核心知识,逐渐形成智慧,这一学习过程是实现个体知识结构化和思维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过程。它能使知识精致化和凝炼化,促使个体学习圈的知识在不断增量中,从量变走向质变,是实现个体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此时的碎片化学习才是有意义学习。

近期查阅的国内外关于碎片化学习的研究中,大多讨论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介工具环境下的碎片化知识的学习。2011年4月,尼尔森在线研究开展一项中国移动互联网调研,数据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媒体惯性的约束,将网络使用时间碎片化,对人的自身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信息消费从关注“大空间”演变为关注随时变化的“微空间”。因此,移动互联技术发展和智能终端学习的应用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推动了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碎片化学习时代的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的产生。虽然碎片化学习内容、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有利于学习者按需学习,可以有效扩展学习者原有固定、封闭的学习时空,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机会,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提高资源使用和开发价值。然而,碎片化学习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碎片化学习容易导致学习者思维认知结构的碎片化和分散化,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结构逻辑性的理解,难以解决复杂学习任务和形成完整且有纵深感的个人知识体系。

整体化与碎片化在教育学中是一组相对概念,有各自的应用情境和适用价值。整体论和整体化设计是整体化学习的基础,“整体论”起源于系统论,最初出现在1926年南非政治家和哲学家斯穆茨的《整体论和进化》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初,Queen提出了知识整体论的主张,正式将整体论引入科学哲学。整体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一台由无数分离的零件所构成的机器。基于整体论观点,学习任务应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即整体性任务,学习者面对的是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通过整体化学习,学习者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明白它们在整体知识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整体化学习有着完整的知识内容体系,保持着系统性内容结构和思维模式。与碎片化学习相比,整体化学习强调知识学习和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角度看,碎片化学习主要是更多地利用媒体技术的非正式学习;整体化学习可以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即可以是网络学习,也可以是面授学习。

2.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以高职《生理学》课程为例,在维持生理学整体性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其碎片化微课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制作、微课网络设计、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及其与面授课程的有机融合的方式和技巧等。这一研究,在卫生类高职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碎片化教学的“双刃”作用,为正视碎片化教学提供整体性视角,丰富碎片化教学的内涵,提升碎片化教学的实用价值,不仅满足了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学习资源的需求,还使视频教学由固化的、静态的转化成流动的生态学习圈,赋予微视频教学以情感和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2 现实意义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视频技术的成熟、开放和共享学习理念的实践,运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平台传递情境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更易于被学习者所接受,并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当今微视频资源备受推崇和蓬勃发展之时,部分微课资源质量出现了滑坡趋势,违背了微课资源使用的伊始目的和应用价值。因此,关于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研究在微课开发制作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工作重点放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上,遵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逻辑,精心选择碎片化学习内容,设计制作微课网站、链接QQ或微信平台,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微课。同时,着力于探索移动互联网微课教学与课堂面授有机融合的方法,关注于教育资源碎片化后的聚合研究,使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本研究可作为当前卫生类高职课程微课开发研究的有益参考,有利于规范和明确微视频资源的设计和应用,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1)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中提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移动互联网微课教学,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以问题为导向,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为精致化的微课,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和越来越开放的全球化视野,这对每个人都产生了无限大的吸引力,若死守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传统教法势必会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淹没。生拉硬管不可能将学生自由的心灵牵引回到枯燥无味的课堂,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接受并利用现代化崭新的信息技术,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运用学生喜爱的新的教学工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碎片化移动网络微课教学法的运用,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突出表现。

(3)有利于探索高职生理学教学新思路

生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医学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配合板书、板图进行讲解为主,学生听讲、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在色彩缤纷、海量的信息技术时代已淡去光彩。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图文并茂的微课视频,将抽象的生理过程用动画视频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清晰地演示机体某器官、组织或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依存关系及变化过程,解决了生理学抽象难懂的问题,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为生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S].2012.

[2]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3]卢胜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高凤.微课程在医院护理实习生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气管切开护理”系列微课程为例[D].浙江大学,2014.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知识整体视角下高职生理学碎片化网络微课教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2016A094.

论文作者:邓斌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  ;  ;  ;  ;  ;  ;  ;  

网络背景下高职生理学整体性与碎片化教学研究概论论文_邓斌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