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与时尚时尚:当代城市青年时尚的社会心理分析_心理学论文

自我实现与时尚时尚:当代城市青年时尚的社会心理分析_心理学论文

自我实现与时尚流行——当代城市青年时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时尚论文,当代论文,自我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社会,各种青年时尚在青年中广泛而迅速地流行。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中发生的这种青年时尚现象?它形成的社会原因与心理因素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社会现象作一具体分析。

所谓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①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②青年时尚是时尚的主体或主要部分。青年时尚所蕴含的文化,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价值观。简言之,它是一种流行文化。这是因为:1.它是青年对某种生活模式的追求,而且这种随从和追求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活模式,是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习惯,它是在一种人生哲学指导下形成的。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随着青年的追求而迅速地变化。2.它是为相当多数的青年追求的东西,在同类现象中,在数量上占有优势。3.它是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现象,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再流行。一般地说,它都经历着产生→传播→流行→下降→消失的过程。这一过程,长达1—2年,短则几个月,有的转瞬即逝。

青年时尚现象五彩斑斓。按其表现形式和时尚的长短,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阵热(fad)

这是在青年中迅速流行的异常的行为方式,追求时尚的青年往往怀着极大的热情,并带着一定的情绪冲动,所以它持续的时间往往很短,通常是一“热”紧跟着一“热”。近些年来,青年的热点可谓多而杂,枚不胜举。从“足球热”到“文化热”,从“下海热”到“文凭热”,从“从政热”到“跳舞热”,无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或者是数“热”并存。进入90年代,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由市场经济触发的各种热点更是繁多,诸如“经商热”、“打工热”、“公关热”、“文秘热”、“计算机热”,多种热点同时流行,互相渗透,无不充溢着青年极大的探索热情和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时髦(smart)

时髦的字面意思是新颖入时,它是青年时尚中一种很普遍的流行方式,这种青年时尚比“阵热”有更长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在少数人中流行,多数人不赞同,甚至反对,但很快以遏制不住的速度蔓延,最后连当初持激烈反对态度的人也转而赞许。所以,时髦往往包含了对某些传统的行为方式的叛逆,即反传统性。如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青年知识女性带头剪去长辫子,而留成短发,当时视为时髦,它不仅美化了青年女性,而且其行动本身带有革命的意义,表示青年女子要冲破封建牢笼、争取女权和自由、参加革命洪流的决心。再如,烫发,在60年代至70年代,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但不多时,随着80年代全面改革开放,烫发,尤其是烫成什么样的发式为美,已成为广大青年女性议论的热门话题。在当今,没有什么比青年女性的发式的更新更快了。由于时髦具有新颖入时的特点和反传统性,对于崇尚标新立异的青年人特别有吸引力。

(三)时狂(Modern maniac)

时狂是青年时尚中的狂热类型。它的显著特点是青年热情追求某些时尚达到了非理智的程度, 以致改变了青年的正常的生活秩序。 如在1987—1988年冬夏之交,海南建省,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的消息一传出,全国各省市包括博士、硕士在内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青年知识分子,人数达13余万,毅然抛掉铁饭碗,纷纷南下到海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海口、三亚等市就汇集了10多万大学生,其中一部分人撞开了就业的大门,但其中多数人无业可就,以至断炊,只得纷纷返回原单位。这次千军万马下海南的浪潮,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都带有“时狂”的性质。又如面对一个个迎面而来的港台歌星,一些青年的狂热劲头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1992年9月草猛等来到北京, 举行了一场“热浪演唱会”,青年歌迷的狂热、疯癫,使整个演唱厅热浪滚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时狂。故有人称之为“狂潮”。

从青年时尚的三种类型可以看出:青年时尚,按其流行范围的大小,青年身心投入程度的高低,流行速度的快慢,其表现形式又呈多样性。

青年时尚的流行有其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自80年代至今, 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即使在1993年,中央政府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宏观上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我国国民经济仍保持了高速增长,比1992年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2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60元, 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2%和23%。相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水准来说,城乡青年的名义上收入虽略低一些,但他们的实际负担要比中年人轻得多。

青年经济收入的增加,必然刺激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日趋增长的需求,加速了青年对新颖、入时的物质商品与娱乐、体育、消闲等方面的追求和模仿。因此,青年时尚的流行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快了。所以说,社会经济的繁荣和青年经济收入的提高,是当今青年时尚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基础。

从我国社会中青年时尚的发源地来看,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前面所说的各种青年时尚现象,大多发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人口集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反过来,生活贫困的山区,既与青年时尚的发源无缘,其流行也相当缓慢。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为青年时尚的快速传播与扩散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这对青年时尚的流行起了比之交通更大的作用。青年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目前社会上流行什么服装、什么文化、什么思潮。尤其是近些年来,大众传播媒介把一些商界名流,文学名士,影、视、歌星,体坛骄子“炒”得极为火爆,这些名流、名人、名星的一举一动,一穿一戴,无不强烈地吸引着青年。名人的权威效应,对青年时尚的流行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

青年时尚流行的再一个社会条件是青年闲暇时间的增多。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南方一些地区就已试行5天或5天半工作制。而到了1994年和1995年更在全国推开。这就为青年闲暇时间的增多,提供了制度保证。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青年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去享受各种新的生活方式。青年读书看报、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从而促使各种热的进一步升温。

青年时尚之所以流行,除上述社会条件之外,还与青年本身的主观条件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荫山庄司说过: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决定了青年对时尚的制造与流行有着独特的“天赋”能力,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在一段时间内缺少变化而缺乏新鲜感与刺激时,青年总是试图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于是,好奇之心与时尚的新颖一拍即合,青年时尚自然而然产生与流行了。1993年,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对南京市区16岁以上的非农业人口进行一次“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为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8岁—35岁的青年人作为时尚的始作俑者与最早吸纳者的人数占所调查人数的73.75%, 其比率远远超过了其它年龄组。这一数据表明,青年是时尚的弄潮儿。

80年代以来,转型时期的新旧两种体制、两种思想、两种观点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与摩擦日益剧烈,使青年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边缘人”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化及其向成年人过渡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这样,在青年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1.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吸取趋弱,其表现是“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困惑,缺乏理想主义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政治意识淡漠。”〔4〕2.青年文化中的反传统、反社会的倾向不时出现,他们或者寻求刺激,或者“对表现不受主流社会所重视的社会边缘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的王朔小说”〔5〕异乎寻常地感兴趣。于是,那些以反传统、反主流文化、 高消费为特征的部分青年时尚在青年中以很快的速度的流行,这种现象在80年代后半期尤为突出。

青年时尚之所以快速流行,也是青年模仿心理与个性表现心理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

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试图社会认同的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他们竞相创新与随从,从而加速了时尚的流行。所以,很多青年心理学家都认为: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即求同于人的心理,是青年时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另一方面,青年时尚本身的新异性,带着鲜明的“标新立异”倾向,它最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青年,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他们强烈需求社会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承认他们是“不凡的新一代人”,这种心理驱使他们极力以自己言谈举止独特和装束打扮的新颖奇异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者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身价,而青年时尚恰恰能起到这些作用。

还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个性表现的心理在部分青年中尤为突出。他们或者由于贫困,或者由于文化水平低,或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不够理想,或者长得不够“帅”等等,总是觉得自己社会地位比不过别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不择手段,在公众面前摆阔、“亮相”,试图以此出众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说成是“自我保护”、“自我防御”心理,通过追求时尚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对自卑的一种超越。〔6〕

关于这方面的个人心理机能的解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布尔·扬认为:尽管舒适与方便常常是人们选择一种服装或行为方式的理由,但它们决不是左右时尚变化的最终原因,促使人们追求时尚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外在的、实用的,不如说是内在的、心理的。〔7〕为此, 他将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归结为实现心理补偿、表现和扩张自我,引起他人注意以得到社会承认,追随优越感等等。

在一定时期内,青年时尚起着控制青年行为的作用,而且,这种控制比起法律、纪律、风俗、习惯、道德对青年行为的约束,更具弹性,用一句文学语言来说,是带着一定温情的控制。因为它是建立在青年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追求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青年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形式而达到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特别是在由于青年的社会参与得不到充分满足而对主流文化产生不满情绪时,因青年时尚的吸引,转移或者减弱了青年对主流文化的对抗与逆反心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比法律、道德、风俗更为软性的自我控制形式。我们认为,这是青年时尚流行的特有的正功能。

如果从社会生活更广的范围去考察,青年时尚的流行,还有另外一些作用:

1、它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青年时尚,无论在思想、 观念的迅速变动,还是行为方式的跳跃,及至物质形式消费的多样性与更替方面,无不使整个社会生活丰富多采,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青年时尚,从服装、装饰、 家俱的更新,各种电视机、组合音响等牌号的选择,诸如减肥、健美等营养物品、体育用品的使用,都直接加速了这些商品在生产上更新换代及销售方式,包括服务方式的变革;青年“自修热”、“读书热”及各种文化热的兴起,也推动了各类书籍、报刊等文化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3、它对青年本身来说,在追求时尚的流行中,实现自我, 克服自卑感,对发挥个体创造力,提高青年社会参与的信心,都有其积极、向上的意义。

4、青年时尚的流行,对中年、 老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自我更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中年人、老年人的服装、装饰花样的增多,尤其是各种健身热、跳舞热的兴起,都是青年时尚带动的结果。如牛仔服,从青年人发端,穿到中年、老年人,就是一例。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年、老年生活方式的年轻化,不仅减缓了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焕发了他们的活力,而且缓和了代沟及其冲突,增强了中年、老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青年行为的理解,认可和吸纳。

当然,青年时尚,作为一种社会流行,也有其负功能。各种消费热的升温,助长了青年人在物质上的盲目消费、炫耀性消费、过度性消费;青年知识分子的“下海潮”、“出国潮”带来国内教育岗位、科研岗位人才的流失;各种“西方文化热”及一些青年对反主流文化的倾心,诸如对以崔健为代表的摇滚乐的一味追求,扩大了青年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偏离,这一切正有待于社会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的协同研究,为国家制定适合青年身心发展的各种配套的社会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  

自我实现与时尚时尚:当代城市青年时尚的社会心理分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