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针对性护理措施研究论文_姜洪凡

解放军第208医院高干科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 抽选我科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2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30例,有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其中46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2%;对照组中,显效21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其中31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0.8%。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提供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老年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已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都会随着所处的家庭及社会环境而发生变化。有人对离退休住院后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表明,老年病人性格以敏感多疑型为主[1]。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常患多种慢性病、生活逐渐失去独立性和经常住院的心理因素有关。现抽选我科收治的102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2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8.7±2.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9.4±2.1)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老年人机械通气护理

一般情况下,对老年病人机械通气需按常规要求实施监护。同时结合老年病人呼吸疾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监护措施。

1.2.1.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老年人症状多不典型,一旦出现变化,则病情危重。因此,要认真观察病人神志和生命体征的轻微改变,持续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监测,及时记录监测指标的变化。其中尤其要注意呼吸困难与意识变化。

(1)呼吸困难的观察:老年人的呼吸频率多不快,呈点头样或提肩样呼吸,常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呼气长而粗,可伴有哮鸣音。由于老年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紫绀有时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不一致,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加重,且易被睡眠假象所掩盖,因此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

(2)意识的观察:意识障碍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表现。有报道,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0%~70%即可出现意识障碍[2]。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答非所问,嗜睡,进而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有时还伴有大小便失禁等。这主要与高碳酸血症致脑组织缺氧酸中毒有关。

1.2.1.2保证有效通气:有效通气的前提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由于呼吸道结构退行性改变,自净作用差,炎性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干结,加上老年人常无力咳嗽、咳痰,特别容易加重通气功能障碍,因此,尤其要注意老年人应用呼吸机期间的气道护理,以保证有效通气的实施。

1.2.1.3控制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监测痰细菌学变化,严格且合理选择抗生素。如有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注意操作前后洗手制度,重视床旁物品及环境的消毒与隔离。

1.2.1.4减少并发症:老年人行机械通气常发生导管阻塞、痰痂阻塞、出血、呼吸肌疲劳、呼吸机依赖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3]。对此,需加强对并发症相关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老年人气道护理

1.2.2.1咳嗽、咳痰护理:老年人由于动作迟缓,咳嗽无力或方法不当,导致痰液排出不畅。护理时应注意:加强翻身、叩背,如有吸入性肺炎,应根据肺炎部位,增加叩背次数,必要时每小时翻身、叩背一次,翻身、叩背后立即吸痰[4]。病情允许时,多取坐位或侧卧位,减少仰卧位时间和次数,因坐位时咳嗽力度最大,而半坐卧次之,仰卧位最小。对老年人的咳嗽、咳痰护理要兼顾病人省力和舒适原则。对于无效咳嗽或不能咳嗽的病人,特别是痰液黏稠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使用振动排痰机行痰液引流,可收到良好效果,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和正确的操作流程。

1.2.2.2吸痰护理: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由于老年人极易发生二重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因此,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避免交叉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做好导管气囊护理,在拔出气管插管或放气囊前要彻底清洁口腔,吸净咽后壁残留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边拔管边吸痰。对老年人吸痰,时间不宜过长,要控制在10s内,以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对经鼻气管内吸痰者,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

1.2.2.3氧疗护理

(1)吸氧浓度的选择:老年病人吸氧要从低流量开始,切忌突然加大吸氧浓度,即需采取控制性吸氧,从低浓度(24%)开始,使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上升低于20%~30%[5]。因老年人神经反射功能减弱,呼吸系统化学感受器和神经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缺氧和血中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功能减弱。吸氧浓度过高,可导致病人缺氧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下降,而出现呼吸中枢抑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保持吸氧管路及呼吸道通畅:患者吸氧时,经常忽略病人是否能有效吸氧。因此,吸氧前首先要检查老年人鼻孔是否通畅,如一侧不通应改另一侧吸氧;老年人痰多且易黏稠,大多病人难以咳出,形成气道阻塞,吸氧前要确认是否有气道阻塞。在吸氧过程中,观察氧疗效果,发现氧疗效果不佳,要及时查找原因。严重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3)加强气道湿化:由于老年人气道湿化功能下降,长期吸氧形成的气流刺激,可使老年人呼吸道黏膜更加干涩、痰液更加黏稠,气道阻塞更加严重。因此,老年人吸氧时,要重视吸入氧气的加湿与加温,有人主张使吸氧管道通过>60℃的热水袋,以加强气道湿化作用。

(4)停止吸氧问题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病程,且需长期氧疗。对这部分病人,在停止吸氧前,应注意逐渐减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再行彻底停止给氧。停氧后,要密切观察紫绀情况和血氧饱和度,如再度出现紫绀和PaO2<6.65kPa(50mmHg)时,应立即恢复给氧,否则会造成氧疗失败。

1.2.3心理护理

对老年病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种治疗处置的解释工作,并说明治疗的目的、意义及配合注意事项。对于偏执心理状态者,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疑虑。对焦虑或恐惧者,要指导其心理放松技巧。对行机械通气治疗,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病人,要给予极大的生活支持,明确各种肢体语言的意义,确保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

2结果

2.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加之老年患者生理病理功能状态改变,一旦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可直接影响患者心肺功能,使患者更容易表现出恐惧、焦虑、抑郁、失望和紧张等心理特征[6]。尤其对有躯体化症状、偏执和孤独的老年患者,往往容易产生对疾病治疗的消极与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康复时间。因此,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干预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30例,有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其中46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2%;对照组中,显效21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其中31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0.8%。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提供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盛宇婷.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和护理[J].今日健康,2015,(7):208.

[2]谢双粉.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护理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1):137.

[3]李春芝.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234.

[4]田碧瑶.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J].母婴世界,2015,(6).

[5]赵晨芳,李学琴.健康教育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1):105-106.

[6]李艳华.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和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0):115-116.

论文作者:姜洪凡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针对性护理措施研究论文_姜洪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