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北极战略新态势论文

试析日本北极战略新态势论文

试析日本北极战略新态势

邹鑫*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北极融冰加速,北极地区已经成为各种国际力量的博弈平台。在北极地区政治、经济、环保等领域的发展给自身带来明显现实利益的情势下,日本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开发规划。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日本与相关重要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大量北极自然地理、气象水文等科研数据。与此同时,日本还积极谋求国际北极治理的制度性参与,进一步优化并推进其北极战略朝着战略规划综合化、官民融合化、国际合作化以及决策机制集权化的方向发展。因而,考察日本北极战略发展新态势,并分析其背后的战略动机及未来走向,对于实时把握日本北极战略的调整与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卡贝缩宫素注射液对比缩宫素注射液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2017年12月。中文检索词为:卡贝缩宫素,缩宫素,产后出血,不良反应,中国人群。英文检索词为:carbetocin,oxytocin,postpartum hemorrhage,ADR。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特点[5]。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应的技术动作或锻炼方法,并能够在课后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一、日本北极战略新态势

日本并非北极沿岸国家,却以海洋国家及高度重视全球环境国家而自居,对北极地区的开发与治理一直保有极大热情。1920 年,在国际联盟主导下,日本与英国、美国、挪威等18 个国家签署了《斯瓦巴德条约》,获得了自由进入北冰洋科考、远洋捕捞的权益。次年,其民用船舶“鹏丸号”即赴北极地区,日本成为亚洲对北极进行科考调研的首个国家。在国内,由笹川平和财团支持的海洋政策研究基金会也发起了日本北方海航线计划,以探究北方海航线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及商业价值。① 笹川平和財団海洋政策研究所:“日本北方海航线计划第二阶段”,https://www.spf.org/_opri/projects/arctic.html(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北极地缘政治格局转向缓和,以及北冰洋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地缘经济发展机遇,日本在发挥传统科研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北极战略,目前其北极战略呈现出以下四个新特征。

(一)战略规划综合化。2006 年安倍内阁上台后,在2007 年《海洋基本法》基础上,于2008 年首次出台了第一期《海洋基本计划(2008—2013)》。② 首相官邸総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計画(2008—2013)》,https://www8.cao.go.jp/ocean/policies/plan/plan01/pdf/plan01.pdf(上网时间:2018年1月3日) 此后,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召集涵盖国际法、安保、科研、造船、海运、气象观测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研讨有关北极的政策和战略,并向日本政府提交了极具政策参考价值的《北极海会议报告》。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小谷哲男在2013 年向日本政府提交的《北极治理与日本的外交战略》的报告认为,应该加强日本在北极事务上的战略规划。③ 小谷哲男:“北极问题和东亚国际关系”,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北极治理与日本的外交战略报告》,2013年,第86页。 同年,日本内阁会议发布了第二期《海洋基本计划(2013—2018)》,该计划明确强调日本期待推动北极科考,降低航运成本,并就北极航运、环境、科考、国际合作和安全制定综合政策。该计划决定就有关北极问题的重要研究课题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北极地区的观测、研究;围绕北极事务进行全球合作;利用北极航道的可行性研究。④ 首相官邸総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計画(2013—2018)》,https://www8.cao.go.jp/ocean/policies/plan/plan02/pdf/plan02.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北极政策被作为该计划中的重点予以推介,这不仅是日本官方首次正式将北极航道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标志着其已成为日本对外政策的优先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日本于2015 年正式出台了《我国的北极政策》,对北极航道及能源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计划。① “我が国の北極政策”,https://www8.cao.go.jp/ocean/policies/arcticpolicy/pdf/japans_ap.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日本一方面以维护航行安全为由,积极展开北极地区的科研活动,为制定北极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搜集一手资料与数据,一方面通过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同俄罗斯、挪威等北极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强化与北极国家双边关系过程中,提升自身在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2018 年底,日本发布了第三期《海洋基本计划(2018—2022)》,该计划将日本海洋政策的重点从以往的能源资源开发转向警备、“离岛防御”等安全保障领域,② 首相官邸総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計画(2018—2022)》,https://www8.cao.go.jp/ocean/policies/plan/plan03/pdf/plan03.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填补了以往计划未曾涉及领域的空白,其整个北极战略规划呈现出愈发综合化的特征。

(一)深度挖掘北极地区的经济价值。北极航道通航和北极资源开发一直是日本在北极问题上的两大关切点。北纬66°34′以北的北极圈地区各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未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约有4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未探明储量的30%;未探明石油储量约为900 亿桶,占世界未探明储量的13%;煤炭资源约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同时,北极还有丰富的金、银、金刚石、镍、锌、铀、石棉等矿藏。北冰洋则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且随着气候变暖,阿拉斯加、北海等传统渔场已逐渐北移,在与巴伦支海、格陵兰海交界区域形成新的大型渔场。⑤ 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Resources(2012)”,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4650#(上网时间:2019年1月4日) 因此,作为贸易大国的日本,促进北极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对于缓解自身资源匮乏的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日本为更全面地制定北极政策,于2014年构建了专门的官民共同参与机制,其主要载体为日本北冰洋官民合作协议会。该协议会涵盖了日本国内与北极战略相关的政府部门及利益攸关方,诸如外务省、国土交通省、文部科学省等,以及具有深厚财团背景的能源、海运巨头等。③ 国土交通省:“北極海航路に係る官民連携協議会の設置について”,http://www.mlit.go.jp/common/001188027.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该协议会旨在提供一个与北极开发相关的信息搜集、共享与政策沟通平台,在日本国内相关领域发挥中心枢纽的作用。业界巨头等将即时的商业信息、实施过程中所遇困难与利益诉求反馈给政府部门,政府决策部门则根据企业诉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北极开发政策,双方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稳定结构。一些利益集团甚至借此向政府施压,影响日本北极战略的政策走向。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教学内容,属于遗传学经典实验,不仅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实验证据,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下面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教学,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以此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国际合作化。围绕北极事务进行国际合作不仅是日本《海洋基本计划》确定的重点目标之一,而且是其为强化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存在感,推动北极战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作为北极的域外国家,日本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就积极活跃于围绕北极开发的各种多边治理机制中。1993 年,日本成为巴伦支海—欧洲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2009 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2013 年5 月日本同中国、印度、意大利、新加坡、韩国升格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日本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同北极理事会主席国、成员国的对话,积极推动议题设置,扩大自身在北极理事会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诸如“北极前沿”① “北极前沿”论坛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北极事务论坛,议题多涉及政府政策、科研、健康等,且参与人员多涵盖学者、非政府组织负责人等非官方人物,发挥了区别于官方政府外交的积极补充作用。 等二轨机制加强联系,期望借机加大对日本北极政策及科研成果的宣传。

2007 年,安倍内阁依据日本《海洋基本法》,在官邸内部设立了直接听命于首相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该部由日本首相亲自担任部长,内阁官房长官与海洋政策担当大臣担任副部长,其他内阁大臣则为其成员。政策本部内部还设置了参与会议、干事会、事务局等机构,并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立的决策体系,这成为日本北极政策决策机制核心由省厅向首相官邸转变的显著标志。《海洋基本计划》与《我国的北极政策》也是由政策本部主导制定的两大框架型法案文件,日本的北极战略逐渐趋于完善。目前,日本国土交通省、文部省、环境省等对北极政策的介入和参与不断加大,外务省的核心地位受到一定动摇。但总体而言,自上而下的以首相为核心的官邸决策机制确立了日本北极政策的决策主体,各省厅则由决策主体向着决策辅助者、政策执行者的角色转换,包括北极战略在内的日本海洋政策决策机制总体上也实现了由分权制向集权制的转变。

除了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关注外,日本同样注重海外安全空间的拓展。冷战时期,北冰洋是美国、苏联部署战机、战略导弹进行争霸的前沿阵地。尽管直到苏联解体后,北极地区紧张的军事对抗局势才得以缓解,但随着近年来北冰洋海冰的逐渐消融,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不断提升,以美俄为首的北极国家围绕该地区的海军军力竞争亦同步升级。同时,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无疑会出现巨大变数。鉴此,日本通过北极理事会参与船舶救援、人员搜救和导航信息分享等有关北极安全事务,并积极与北极国家展开科研合作,作为保障自身在北极地区未来利益的重要战略步骤。② 中島和博:“北極海航路の商業利用の可能性と日本の外交安全保障政策”,日本京都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研究報告》,2014年,第49页。 此外,为了应对日益复杂交织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本不仅积极开辟“海上生命线”以外的北极东北航道,规避传统海上通道的地区武装冲突、海盗劫持等危险,而且通过对沿北极航道的挪威、俄罗斯等国油气资源的进口,可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进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实现对北极地区的稳步开发、维持与北极沿岸国家关系的稳定并拓展国家战略安全环境,成为当下日本北极战略的主要利益所在。

此外,日本亦关注与北极国家的双边合作。由日本国家石油公司(JNOC)和日本金属矿业事业部(MMAJ)合并而来的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国家公司(JOGMEC),2012 年获得了开发格陵兰KANUMAS 项目的许可证,并开始对格陵兰西部地区进行矿脉勘测和地质调查。该公司还与英国、美国、挪威、格陵兰的石油公司组成联营企业,共同开发格陵兰的矿产资源。截至目前,出光兴产(IPN)作为日本最大的能源公司也已参与了挪威4个巴伦支海的油气开采项目。② 肖洋:“日本的北极外交战略:参与困境与破解路径”,《国际论坛》,2015年第4期,第76页。 除北欧国家外,日本尤其重视强化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双方在传统能源领域进行合作的同时,随着北极地区市场开发条件的成熟,北极地区未来交通运输业也逐渐成为双方合作的核心领域。③ 国土交通省:“日露運輸当局間の協力体制について”,http://www.mlit.go.jp/common/001143784.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日本还通过多轨道同步推动官方与民间共商本国北极战略政策。日本新版的《海洋基本计划》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北极地区的观测及研究,尤其是关于北极航道的可行性研究。日本学界如国立极地研究所、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也积极发挥推动北极问题研究的智库作用。一方面,它们增加研究北极治理、各北极利益相关国的北极政策课题资金资助,实施北极研究推进计划(ArCS Project),在现有的北极研究体制基础上,加强对青年研究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它们通过在北极圈内设立观测基地,利用人造卫星搜集北极航道沿线相关数据等途径,搜集北极气候、地质条件、洋流、冰川情况等详细数据,从技术层面为政府决策服务。④ 外务省:“北極—可能性と課題のもたらす未来”,https://www.mofa.go.jp/mofaj/press/pr/wakaru/topics/vol107/index.html(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在政府层面,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简称政策本部)发挥着决策中枢作用,其他相关省厅则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北极战略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针对性与效率。如内阁官房设立了关于北冰洋诸问题各省联络会议;外务省专门设立了北极工作小组及北极事务大使;国土交通省专门设置了北极航道省内研讨会;文部科学省设置了北极研究战略委员会、北极研究讨论工作部门会议。⑤ 外务省:“北極—可能性と課題のもたらす未来”,https://www.mofa.go.jp/mofaj/press/pr/wakaru/topics/vol107/index.html(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二、日本推进北极战略的动机

近年来,随着对北极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改变带来新机遇战略认知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北冰洋航线实现商业化通航以来,日本北极战略呈现出新的态势。相较于以往北极政策主要集中于科研、环保等事项,日本近来更注重将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政策体系的构建作为其北极战略的重要目标。总体而言,日本北极战略背后主要有以下三大战略动机。

(二)官民融合化。日本的北极战略自始至终非常注重发挥官民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由最初选用民用船舶对北冰洋东北航道进行秘密勘测,财团支持研究机构出台日本北方海航线计划,再到如今自上而下官民力量的深度融合,都凸显了日本北极战略的这一特征。

教师对翻转课堂的了解情况:熟悉了解占25.9%,基本了解的比例为39.6%,不太了解的比例为34.5%;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情况:熟悉了解37.9%,基本了解46.6%,不太了解15.5%; 教师对慕课的了解情况:熟悉了解17.2%,基本了解31%,不太了解51.7%。

在学生“互动解疑”过程中,教师要穿插到各个小组中根据组内交流讨论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重点关注技术动作重难点的解决情况和需要展示的问题。

随着北极冰封地区的逐渐减少,北极自然资源开发愈发便利。同时,北极航道因其距离优势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也会助力日本航运业大幅降低船运成本,促进其针对北极地区矿产业开发的实质性投资。近年来,日本政府与相关研究机构从运输成本上对北极航道使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多方论证,并已开始利用北极航道从事汽车、食品、精密机械、天然气及石油制品等进出口商品贸易。① 中島和博:“北極海航路の商業利用の可能性と日本の外交安全保障政策”,日本京都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研究報告》,2014年,第47页。 此外,正是基于对该航道未来经济前景的评估,商船三井、川崎汽船等日本航运业巨头与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等智库逐渐联手,形成了影响日本政府北极航道政策制定的压力集团。

(二)维护和拓展国家的战略安全环境。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尽管大部分的北冰洋水域属于沿岸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但是北极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日本作为岛屿国家,对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脆弱性,近年来其暴雨、飓风、雪灾等极端天气频发。在全球环境政治中北冰洋问题被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出于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安全的考虑,针对北极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日本北极战略的优先议程之一。

(四)决策机制集权化。2006 年安倍上台前,日本关于北极政策的制定都囊括在其各项海洋政策的制定计划中,其中以外务省为绝对的决策核心,其他有关省厅则发挥辅助性职能。随着对围绕东北航道北极事务介入的不断加深,日本原有的决策机制弊端日益凸显。北极事务不仅涉及安全、外交等传统高政治领域,而且不乏环境、航运等低政治领域事务,因而仅以发挥传统职能为主的外务省来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就显得相对滞后。④ [日] 城山英明著,刘晓慧等译:《中央省厅的政策形成过程(上)剖析日本官僚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29页。 同时,日本长期缺乏集成的、自上而下的海洋政策决策部门,使其高效海洋政策难以出台,并严重阻碍了日本北极战略的整体构建。

(三)提升国家积极参与北极治理的话语权。自2013 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及2015 年颁布《我国的北极政策》以来,日本在北极地区航道及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低政治领域上积极介入北极治理。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北极治理的大背景下,为扩大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本不断强化其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存在。同时,安倍内阁大力推行“俯瞰地球仪外交”,而日本的北极战略自然也被纳入这一外交政策之中,成为提升日本全球性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平成25 年1 月28 日第百八十三回国会における安倍内閣総理大臣所信表明演説”,http://www.kantei.go.jp/jp/96_abe/statement2/20130128syosin.html(上网时间:2019年1月5日)

为了更好地推动北极战略的实施,日本一方面高度重视与北极国家的合作,活跃于各种有关北极的多边治理机制中,通过派遣由专家、政府官员组成的工作组参与相关议题探讨以及国家开发援助(ODA)等方式,扩大与北极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不断强化在该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不仅承认有关该地区的既往国际法框架,而且参与构建相关新法律框架的制定。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北极地区航行的因素复杂多变,也使现有关于极地航行的系统法律框架难以应对。因此,国际社会构建相关新法律框架的呼声渐涨。国际海事组织(IMO)牵头制定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在2017 年正式生效之前,日本一直将其视为参与北极航道立法的重要机遇。除了以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身份积极提出有关议程、参与研讨外,日本还期望借机在新的北极航道立法中施加自身影响力,凸显其国家意志。最终,该准则在整合现存海洋法公约重要航行规则的基础上,针对《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等附加了船体构造、通讯系统、船员培训等特殊条款。① 国土交通省:“極海コード(ポーラーコード)の策定”,http://www.mlit.go.jp/common/001067919.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5日)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以《我国的北极政策》为重要依据和参考,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的修订讨论。② 首相官邸総合海洋政策本部:《我が国の北極政策》,https://www8.cao.go.jp/ocean/policies/arcticpolicy/pdf/japans_ap.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3日) 由于北极航道的开发与航行对现有各国的船舶工业,尤其是对强化货运商船的破冰能力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而在日本破冰船制造仍处于劣势的现实境况下,其积极参与极地航行软硬件设施相关条款的制定,一是为了降低现有北极航道的利用成本,促进本国对北极地区东北航道的商业开发;二是为了给国内船舶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预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继而促进北极开发的能力建设。③ 国土交通省:“極海コード(ポーラーコード)の策定”,http://www.mlit.go.jp/common/001067919.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15日) 由此可见,日本试图通过影响北极航道的国际立法,扩大本国在北极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存在,并为国内能源、航运等业界巨头谋取商业利益。

三、日本北极战略的未来走向

在近年北极治理呈现出新态势的背景下,日本抓住北极治理的战略机遇,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不断完善并推进本国的北极战略。未来一段时间内,日本的北极战略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一)进一步优化北极战略的综合规划。北极治理涵盖气候变化、科学考察、自然资源开发、安全管控等事务,这些事务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因此,日本北极战略规划仍需综合考虑上述问题。而日本作为非北极国家、二战战败国,在构建自身北极战略时,也会倾向于避免短期的功利主义思维,转向构建深度参与北极事务的中长期综合规划,以多管齐下的参与路径提升其在北极治理中的存在感与话语权。④ 大西富士夫:“日米の北極政策の現段階:「海域」中心から「陸域」を含めた商機追求型の総合的政策を”,《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レポート》,2014年第6期,第92页。 这些都决定了日本北极战略朝着综合规划方向发展优化的必要性。从日本北极战略的具体推进情况来看,决策机制上旧有的外务省等省厅主导的禀议制已转型为首相官邸决策体系,这大大提升了决策效率与针对性;发展模式上以国内产、学、官各界的良好互动体系为依托,积极强化与北极国家关于科研、立法等领域的多边合作,所有这些都为日本北极战略政策的顺利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强化了日本北极战略朝着综合规划方向发展的可行性。

用烟熏炉进行烟熏处理,先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然后进行蒸煮:第一阶段蒸煮温度为70℃,时间为18min;第二阶段蒸煮温度为75℃,时间为18min;最好进行排汽,时间为1min。

(二)持续加强北极地区开发的能力建设。日本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就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多次科学考察,搜集北极海域无冰期的各项信息,为今后参与北极的商业开发、开展与北极国家的战略对话合作作前期准备。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的科技竞争逐渐转向了航道开拓、深海资源开发等方面,日本也在第一时间对国内的北极科研力量进行了整合,开始转向对北极气象水文、资源等数据方面的收集和研究,并发挥日本区位优势,加快完善枢纽港口建设及仓储物流服务、北冰洋海运产业链等。⑤ 王竞超:“日本北极航道开发战略研究:战略动机、决策机制与推进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3期,第79页。 此外,为了推动北极的商业化航运,加大对北极自然资源的开发及运输能力,日本加快了对适合北极航行的新型船舶的设计生产,努力补齐适用于开发南极、北极的“白濑号”破冰船制造这一短板。同时,为加强推进北极战略的民意基础,日本还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其中,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为代表,它除了设立南极·北极科学馆之外,还组织招募青年研究学者参加相关科考活动。⑥ 文部科学省:“海洋科学技術に関する研究開発に係る施策の事前評価結果”,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gijyutu/gijyutu5/reports/__icsFiles/afieldfile/2013/09/02/1339079_1.pdf(上网时间:2019年1月5日) 由此可见,北极科考一直以来不仅是日本参与北极治理的绝佳理由,而且为日本北极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三)仍将面临推进北极战略的困难与挑战。日本尽管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积极推动北极战略,以增强其在北极治理中的战略存在及话语权,但是其北极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仍面临着现实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围绕北极地区的开发,尽管拥有向好的经济前景,但尚未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利用的条件。从硬件方面考虑,沿线港口配套、海上搜救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航运后勤补给较为困难,这也意味着北极航运风险系数增大。而且,北极航行本身就对破冰船舶的建造提出了硬性要求,强化普通商船的破冰能力无形中提升了北极开发的经济成本。从软件方面考虑,对于打造熟知极地航行情况、具备处置应急事件技能的专业海运队伍或是专业极地科考人员,都需要进行严格筛选与长期培训。二是日本虽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与北极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北极治理中仍未能进入治理机制的核心层。北极国家虽然众多,但实际上占据话语权分量较重的国家仍为美国与俄罗斯,其中俄罗斯拥有北极地区最长的海岸线,与日本所期待开发的北冰洋东北航道存在绝大部分的利益重合。日本虽然与俄罗斯就北极问题达成了包括日俄北极论坛、日俄北极研究工作组等高级别对话机制的战略对话框架,① 合田浩之:“北極航路2014年の回顧と今後の展望”,《海運:総合物流情報誌》,2015年第2期,第17页。 且在北极地区环境、渔业开发等领域进行了深度科技合作,但鉴于自身软硬条件的缺陷,深入北极治理核心仍存在相当难度。此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考虑,北极地区战略环境的变化极有可能进一步促进日美同盟的加强,甚至重新定义日本的安全防卫政策,刺激北极地区潜在的地缘政治隐患。◎

*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程星原)

标签:;  ;  ;  ;  ;  ;  ;  ;  ;  

试析日本北极战略新态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