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_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_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核心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非社会主义形态和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每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形态相对应,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种价值体系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是从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层面和意义上使用的。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非社会主义形态和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在反对封建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建立了一整套代表少数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同时把抽象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说成具有普遍价值,宣扬这些价值理念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承载这些价值理念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种虚伪性和唯心性:“当前社会的交往形式以及统治阶级的条件同走在前面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愈大,由此产生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以及它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分裂愈大,那么当初与这种交往形式相适应的意识当然也就愈不真实,也就是说,它不再是与这种交往形式相适应的意识了;这种交往形式中的旧的传统观念(在这些观念中,现实的个人利益往往被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也就愈发下降为唯心的词句、有意识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虚伪。但是,这些东西被生活揭穿得愈多,它们对意识本身的作用愈小,那么它们对自身的捍卫也就愈坚决,而这个标准社会的语言也就愈加虚伪,愈加道德化,愈加神圣化。”①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才可能真正实现。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②,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替代性选择,它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制度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灵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联系和批判继承关系,又要看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和根本对立,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

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不仅是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理论武器,也是无产阶级用来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思想理论武器。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缺陷,不在于价值理念本身,而在于这些价值理念表现为资产阶级性质和它的虚假性。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不在于无产阶级要彻底地抛弃和反对这些价值理念,而是要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这些价值理念,使之更加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并日益完善。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等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反映现代生产社会化要求的价值元素,社会主义需要并完全可以经过加工、改造,剔除附于其上的资本主义含义或阶级意义,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批判,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把脏水连同孩子一块倒掉,而是要突破和超越资本主义把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冒充为人类普遍利益和共同价值理想的局限性,把人类共同价值“还原”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要求,并赋予其以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对立,两者具有本质区别。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客观现实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都不是抽象的对立,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核心价值体系和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从社会主义产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息过,它表现为资本主义力图以各种手段“吃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顽强斗争、争取生存、争取发展的战略态势,表现为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而且这种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表现得相当激烈。当然,这两大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对立,在一定时期也会有某些局部的相互交汇融合和借鉴,表现为一种斗争中有融合、融合中有斗争的批判继承关系。由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话语权上占据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成果,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对其进行坚决的批判和合理的继承。如果离开了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失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如果离开了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批判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失去了应有的无产阶级本性和存在理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的根本对立,使两者有时不可避免地处于剧烈的变动和尖锐的斗争中,虽然斗争的结果只能是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对立和融合中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但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科学”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中既有“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运动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数百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奋争,期间形成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理念。“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直接产生并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一种核心价值体系。当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即当他们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以科学预见的形式大体上勾勒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远景之时,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真正产生,并逐步得到实践的检验和日益发展。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建立在真理性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得出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历史的继承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是仅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天才构想虚构出来的未来社会主义情境,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并经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勾画出来的未来社会主义图景。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潜在地包含着科学因素和智慧火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但在实质上是非科学的,是虚构的,不可能变成现实。科学社会主义虽然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和智慧火花,但从根本上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及其价值本质。

在马克思的时代,除了空想社会主义,还存在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等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都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都不可能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针对封建的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它的体系,走进新的耶路撒冷,其实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是要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所以,这些流派或者“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或者“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③

当今时代,较有影响的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多元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等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虽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体上也不属于“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譬如生态社会主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一,它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否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二,它缺乏一种全球视野,忽视“南穷北富”的爆炸性生态政治潜力。它所主张的无增长的“生态经济”,实际上只能维持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之间的不平等,在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不可能实现。其三,它既想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充分保障人权和民主权利的社会主义,又不想摧毁现存的制度结构,并企图在当今的条件下用“生物区”之类的组织取代民族国家,未免过于浪漫④。

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不仅是在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斗争和融合中实现的,而且是在对形形色色“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批判和比较中实现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对“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分析与鉴别,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全盘肯定。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会拒绝和排斥“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东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共产主义最高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还不能达到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程度。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终极价值追求即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体现着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目前与长远的关系。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他们认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⑤,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⑦。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真正获得了自由,达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⑧的理想境界,人类“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⑨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解读,从而吸引和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洪流之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根本方向和理想图景。它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贯穿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和社会价值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总结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价值层面上的认识,体现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价值意愿和选择,体现了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核,是指引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整体。它既包含着理想性的要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特点;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逐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共产主义最高价值体系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同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起着引领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以理想的最高价值体系为指导和追求目标,又要着眼于当下现实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如果失去了现实性,价值观念系统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了可操作的必然性,其结果或是痛苦、分裂,或是矫饰、虚伪;如果失去了理想性,以日常生活遮蔽、否定最终目的,人类将永远不能得到解放⑩。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演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炼。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主张无产阶级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由于当时还没有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大致描绘和粗线条的勾勒,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未做出详尽的说明。但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毕竟涉及了未来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它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普遍提高、阶级差别消灭、国家消亡、个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等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基本价值与具体价值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其中,最高价值、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为基础,是对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对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并蕴涵在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之中,通过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而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又体现着最高价值、核心价值,以最高价值和核心价值为指导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和具体价值观,内容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之中。如在经济领域,有“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效率”、“共同富裕”、“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在政治领域,有“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和平”、“正义”、“法治”、“德治”、“反腐倡廉”、“安全”、“稳定”、“反对霸权主义”等;在文化领域,有“文明”、“先进”、“科学”、“集体主义”、“真善美”、“精神文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等;在社会领域,有“团结”、“互助”、“友爱”、“公平”、“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进步”等。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五个统筹”具有鲜明的价值色彩;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为内容和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内容;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都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价值信念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共同富裕、价值标准是社会进步,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才能为最终超越资本主义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坚持核心与非核心的辩证法,才能促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更加完善(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点是“核心”部分,同时也要兼顾“外围”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如它们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哪些方面有别于并优越于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人们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至今尚没有最终确立和成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其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造成巨大制约,亟待我们加以探讨和提炼。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价值共识的关系

任何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不可能有适合于所有社会历史形态和历史阶段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反映的只是人类进步的一种美好愿望和要求。即使同一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即使在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同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也会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表现形式。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离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大道的结果,恰恰相反,任何一种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沿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前进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价值共识的一种升华和特殊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价值共识与普世价值不同。普世价值“以抽象的人性论为依据、以绝对的普遍性为方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价值观”;所谓价值共识,“不是脱离各个民族的价值而独立存在的抽象共相,而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认可;它是有条件的、历史的、变化的”,是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肯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先导性(13)。一般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之间不能画等号,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而言,是特殊。特殊包含着一般,但它不可能全部进入一般之中。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一是在全人类获得解放、阶级消灭之前,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还不是全人类,主要是工人阶级、劳动群众和人类进步阶层,不包括资产阶级;二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即使是价值共识,由于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不同,其具体形式也可能表现出巨大差异。当然,二者也不是绝对排斥的。凡真正属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的东西,都可以被吸收、容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格斯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源流”关系,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以其为“基础材料”,同时又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愿望。因此,不了解、吸纳和提升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缺乏根基,就无从建设。

人类社会进程中的价值共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愿望和追求,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和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共同价值原则。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发展、和平、和谐等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与幸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前途和命运。自由、平等、民主这些人类价值共识,虽然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最早提出,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自由、平等、民主等人类价值共识的真正继承者和实践者。这些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一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武器和前进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和文明进步中,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人民群众逐步认识和形成这些“价值共识”。例如,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这些共同价值追求的鼓舞和指导下,不仅成功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积极传承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既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和当然准则,又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神圣使命。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保持开放心态,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发展、和平、和谐等价值共识放在基本位置。离开这些基本的价值共识而建立的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将被证明是无根的、孤立的,甚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就是很好的例证。当代西方左翼政党包括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会民主党,都十分注重扩大价值意识的包容性,尽量吸纳全球意识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对我们不无启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与世界各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之间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折的探索历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正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的吸收、融合和升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价值理念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的实践进程,我们逐步吸收了效率、公平、法治、民主、人权、平等、正义、善治等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共同价值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既有抽象性的一面又有具体性的一面。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任何价值共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传承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又要具有和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把握这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的科学内容,区分什么是它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它在某些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共识增添新内容,作出新贡献。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1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5-296、298、302、295、297页。

④薛学共、何敏、刘爱祖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4页。

⑩参见万斌、郁建兴:《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载《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1)侯远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探讨》,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2)罗国杰、邢久强:《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话》,载《前线》2007年第3期。

(13)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