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研究论文_向绪鹏 马莎

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研究论文_向绪鹏 马莎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0

摘 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外迁回族民众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和子维度情况,发现其社会支持状况具有新的特点。

关键词:社会支持 外迁 回族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城镇化进程加快了频繁的区域间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成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原来居住在天府广场附近的回族民众外迁到了市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新的环境必定产生新的问题,对其社会适应产生了一定影响。社会支持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社会适应性情况。研究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的社会支持状况,可以了解当前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适应性情况,为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本研究定位于描述性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结合质性访谈,较为全面立体地阐述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定的《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问卷》为调查工具,该问卷主要参考肖水源编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编订,将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细分社会支持子维度。问卷编订过程中邀请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三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试测修订,以保证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选取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聚居较多的青白江区弥牟镇作为调查点,样本用多段抽样方法获得,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调查方法,问卷设计为自填式。问卷数量共发放150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为135份,调查有效应答率为90%。

二、研究内容分析

1.社会支持状况总体分析。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总体分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4条)、客观支持(3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

表1.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值结果

支持类型 均值 标准差

社会支持总分  450.506

主观支持  260.742

客观支持  131.114

对支持的利用度    60.897

对于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青白江区回族民众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较好。在所有可能的社会支持中,调查所得平均社会支持总分为45分,主观支持为26分,客观支持为13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为6分。以上数据反映出成都市青白江区回族民众的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较好。从社会支持的维度构成来看,主观支持所占比例较多,说明青白江区回族民众较多获得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在生活中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较高。客观支持相对偏低,说明其在所处环境的物质资源和外围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的支持程度较低。

从调查结果来看,青白江区回族民众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从已有文献可知,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在调查中发现,青白江区回族民众很少主动诉说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很少请求别人帮助,对于团体(党组织、宗教组织、工会、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支持的利用度偏低。

2.社会支持子维度分析。本次研究在结合了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外,结合回族民众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将社会支持细分为物质支持、情感支持、抚育性支持、网络支持和满足自尊的支持六个子维度进行调查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2.社会支持子维度均值结果

支持类型   均值 标准差

物质支持 2.37  1.38

情感支持    3.21  0.88

工具支持 2.72  1.16

满足自尊的支持  3.41  0.86

抚育性支持  3.92  0.91

网络支持 3.17  0.59

从其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在抚育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和情感支持所占的比值相对较高,说明在受社会环境影响进行民族间融合的同时,外迁回族居民相对看重对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传承,强调对子女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可以看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即来自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状况较好,正式支持(即宗教、工会、党组织等团队组织)相对较弱,这反映出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在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群体内倾性。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和相关研究可知,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存在以下特点:

1.社会支持总体情况较好。

2.主观支持较好,客观支持较弱,对支持的利用度不高。

3.社会支持网络偏向核心支持网络,外围支持网络欠佳。

4.在跨文化迁移之后,民族亚文化的形成使得社会支持状况趋于群体内向性。

以上结论,部分验证了前面的相关理论或研究。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是面对民族的融合,回族民众信仰的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对其社会融入造成一定的影响,跨文化生活环境影响了其社会支持状况。但是这种影响不是毁灭性的,并未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受到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限制,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获得的客观支持较弱,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由于民族亚文化圈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极大地填补了平时生活的闲暇时间,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

而对于核心支持网络的使用偏好,与中国的熟人社会特点完全吻合。国内社会本身仍处于转型时期,熟人社会的特征依然显著,成都市回族聚居区经济欠发达,熟人社会保留度更高,差序格局也更加完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优先使用那些熟悉的、日常的、被信任的支持网络,以配偶、家人、亲戚为代表,而外围社会支持网络则成为备选途径。这一点即使在人们缺乏核心支持网络而不得已加强外围支持的情况下,也仍然表现突出。

在跨文化迁移之后,亚文化的形成使得社会支持状况趋于群体内向性。跨文化环境的存在促使亚文化圈层内部的凝聚力更加凸显,回族民众以自己的宗教文化为纽带,形成了自己的关系圈子,包括亲人之间以及邻里之间。回族民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问卷分析以及个案访谈得知回族民众经常参加本民族的宗教活动。他们的日常活动已经相对丰富,对非本民族的活动的参与意愿较低。其次,当地政府在社区资源配置的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充分考虑到回族民众的文化信仰以及文化需求,造成回族民众参与度低、社区资源利用度不高,他们在这方面所得到的社会支持较为欠缺。以上两点导致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趋于群体内向性。

四、结语

相关结论将有助于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进行政策研究与服务设计,有针对性的、面向需求的政策和服务必将有利于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更好地适应、融入当地社会,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林刚 冯建华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白友涛 回族文化模式转型论——基于对大城市回族社区文化模式变迁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3]张鸿雁 白友涛 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J].民族研究,2004,(4)。

[4]全宏艳 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J].民族研究,2004,(5)。

论文作者:向绪鹏 马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7月总第1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成都市外迁回族民众社会支持状况研究论文_向绪鹏 马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