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随想论文_刘艺涵

传——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随想论文_刘艺涵

刘艺涵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翻开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扑面而来的“译”字令我有些不适。随后便是巨大的欣喜与敬畏。冯友兰先生做的,正是多少年来中国人该做而未能做,想做而不敢做之事。

中国,太需要被了解了。

亲身经历的事。在澳大利亚作交换生期间,遍读其教科书,二战的起始时间,是1939年德军闪袭波兰。翻遍整个单元,只有一句提到了“China”这个字眼: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地区牵制了日本部分兵力……便无了后文。

下课后,我非常认真地告诉同学,中日战争从1937年便开始了。

“哦!真的吗?”她们就笑。

“当然。”

说出这两个字,比起本应有的骄傲和庄重,更多的大概却是悲哀。中国人有如此历史,却无人理解,无人认同。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吗?

战争的历史,固然需要正名,然而中华文化又如何?中华文化在外国,何尝不是面临着窘境呢?试想,世界各地办了些孔子学院,多大成分上只是教了汉字汉语,真正说得上知道孔子、知道儒家文化的人,又有多少呢?中国总是自认文化大国,除了老祖宗打下的东亚、东南亚“大中华文化圈”,我们这个时代在扩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上,又取得了多少成绩呢?

中华文化缺的便是一个“传”字。

“传”,不仅仅是后辈对先人的传承,更需要国人向国外的传播。让世界认识我们,让世界了解我们,将中华文化带向世界,这又何尝不是与经济发展同等的重任呢?

中国不缺历史,更不缺文化。我们有与古希腊先哲共同开创的黄金时代,我们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与科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五千年大河呼啸而过,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稀世遗珠!孔孟荀的君子之风,杨老庄的无为之道,墨子的侠义之心,惠施公孙龙的名实之辩,商鞅韩非的法术之治……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是古老而深邃的东方哲学、东方智慧。这些先哲的智慧,丝毫不逊色于苏格拉底或普罗塔哥拉。我们后人有什么理由,不把它们传播向世界各地,真正让孔子成为堪与苏格拉底并称的、东方独有魅力的展现?

我们时刻挂在嘴边,说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心里却放不下“天朝大国”的架子,放不下“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负与孤傲,指望其他国家的人象当年“遣唐使”一样,主动上门来求学。这样的盲目,委实可急可气可叹。

我们早已不是那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东亚病夫”,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总量第二的世界大国,是时候站起来,告诉世人古老的寓言;是时候站出来,向世人展现中华的文化。只有传播,只有交流,才是消除世上一切误会、谋求共同发展的无上之策。

我们有些人在尝试,但是所谓的汉服成人礼、集体诵读经典等,形式大于内容,还远远不够啊!

冯友兰先生此书,是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呢。看着文章大段大段引用即使对于中国人也颇为晦涩难懂的《道德经》、《逍遥游》,不禁好奇冯先生是如何用英文来阐述哪玄而又玄的“道可道,非常道”呢?想必冯先生既有深厚国学底蕴,亦不乏精熟的西文修养。

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高考?还是为了托福、SAT乃至一去不复返?恐怕很多人的想法不出其右。然而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用了吗?学英文,又怎不是用来交流,用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用来传播中华文化的呢?

冯友兰先生做了,一批和他一样有远见有胸怀的大家做了,我们后辈既然也看到了,便没有道理袖手旁观。“传”,薪火相传,才可越燃越旺。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把中华文化放在心上,挂在嘴边,呈现给世人。所谓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信,这就可以了。

前贤树起标杆,吾辈尚需努力。我有志于做一个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传播者。

论文作者:刘艺涵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  ;  ;  ;  ;  ;  ;  ;  

传——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随想论文_刘艺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