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词汇识别的影响_英语论文

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虽然Ellis(1994)已明确指出:二语可指除第一语言外的任何语言,但为了更加明确地分析语言的习得机制,研究者们还是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引入了“三语”的概念。其实,“三语”并不确指学习语言的具体数目,而是指除了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学习者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Fouser,2001:169-149;Hammarberg,2001;Jessner,1999:201-209;Jordá,2005:50-75)。近20年来,国外有关三语的研究进展迅速,成果丰硕。在理论研究层面上,Flynn et al.(2004:3-16)、Leung(2007:95-114)和Rothman(2010:5-19;2011:107-127)等人基于生成语言学“原则与参数”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以往语言知识对学习者三语习得的影响;Jordá(2005:50-75)基于言语行为和语用能力的分析,阐述了三语语用意识的产生;Clyne(1997:95-116)、Hufeisen(2000:23-39)和Williams & Hammarberg(1998:295-333)等人剖析了三语习得中跨语言因素的作用。基于实证研究,Cenoz(2001:8-20)、de Angelis(2007)和Rast(2010:159-183)等人调查了以往语言知识对三语习得的影响;Bardel & Falk(2007:459-484)、Mayo & Olaizola(2010:129-149)和Montrul et al.(2010:21-58)在句法层面分析了母语和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Hall et al.(2009:153-202)、Lemhfer(2004:585-611)和van Hell & Dijkstra(2002:780-789)在词汇层面上探讨了三语习得的相关影响因素;Bardel & Falk(2007:459-484)、Mayo & Olaizola(2010:129-149)和Montrul et al.(2010:21-58)在语音层面上研究了母语或二语对三语习得的迁移现象。

国内的三语习得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在译介国外三语习得研究成果方面,刘承宇和谢翠平(2006:372-377)基于Cenoz编撰的论文集《第三语言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雷蕾(2010:214-215)对de Angelis编著的《三语或多语习得》进行了述评。朱静芬(2000:51-55)利用法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三语)作文,分析了语言迁移对学习者三语写作的影响。刘承宇和谢翠平(2008:43-47)分析了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因素的影响。夏全胜和石峰(2007:367-373;夏全胜,2010:79-86)、陈晨等(2009:108-115)等学者按照元音格局的理念和方法,分析了三语习得中母语或二语元音发音的迁移现象。崔占玲和张积家等(2009a:51-60,2009b:208-219,2009c:559-562)基于现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藏—汉—英三语词汇联系的模式、分析了三语词汇与语义表征的特点、探讨了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

纵观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母语和/或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上,但探讨三语对二语习得逆向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为此,本文拟以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的逆向影响,冀为有效地巩固外语学习者业已掌握的二语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被试

60名被试均为国内某重点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母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无语言行动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按所学三语语种分为两组:法语组,30人;日语组,30人。年龄:法语组为21.31岁,日语组为21.69岁。性别:法语组和日语组均有4名男生,26名女生。利手:法语组和日语组均有1名为左利。二语学习经历与水平:所有被试均为8-12岁开始学习英语,法语组的英语学习时间平均为9.62年,日语组为9.58年。二语水平:均已通过高校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三语学习经历与水平: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三语,法语组和日语组均为每周4课时,到实验开始时学习时间约为1.24年。法语组无任何日语学习经历;日语组亦无任何法语学习经历。三语的自测水平(五级量表)为:均为不太熟练(法语组为2.31,日语组为2.24)。

2.1.2 刺激材料

根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本)、《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第二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1992版的《法语》词汇表,本文选取了英-法同源(语义相似、词形相近)但非完全同形、同义的常用词汇175对,例如:英、法语中的letter—lettre、actual—actuel、class—classe、exercise—exercice等。就其语义相似性和词形相近性,聘请3名法语专业的研究生采用五级量表进行评估。从中挑选60对评分均值较高的词汇作为试验刺激材料。未挑选英、法语中完全同形、同义词汇(如:action—action在法语与英语中均为名词,均表示“行为、动作”)意在消除这类同源词的协同作用。

2.1.3 仪器与程序

应用心理实验软件E-Prime 2.0进行刺激呈现和数据收集。本实验由电脑控制,目标词以Courier New 18号加粗黑体呈现于白色背景之上,位于17英寸显示器中央,所有字母均小写,屏幕分辨率:1024×768,刷新率:100Hz。

2.1.4 步骤

本实验在语言实验室内进行,采用词汇判断范式。实验前,被试先阅读实验须知,并进行操作练习以熟悉按键和任务要求,练习与实验用词无重复。实验中,屏幕先呈现中文提示语,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目标词是否是英语单词,并迅速以左右手在键盘上做出“是”与“不是”的反应。每次只呈现一个词,呈现顺序及时间(duration)如下:提示符1000毫秒+目标词1000毫秒+空白间隔1000毫秒。反应时的记录从目标词呈现到被试做出按键判断为止,若反应时间超过2000毫秒,系统则自动认定为错误判断,反应时归零。为避免左右利手、呈现顺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手和呈现顺序在被试中进行交叉平衡。共120词,随机循环4轮,持续时间约20分钟,反应时和正确率由E-Prime自动记录。

2.2 结果

2.2.1 正确率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因按键错误,日语组和法语组各有一名被试的数据被剔除,故有效数据在日语组和法语组均为29例。正确率结果统计如下:

如表1所示,日语组判断正确的词汇共计5923个,错误的1037个,正确率为:86.34%;法语组判断正确的词汇共计5348个,错误的共1612个,正确率为:76.84%。从正确率上看,日语组明显高于法语组。对正误判断的卡方检验结果(=154.15,p=0.000<0.01)进一步证明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与日语组被试相比,法语组被试判断英语词汇的准确率明显偏低。这说明,二语水平相同的被试,所学三语语种对同种二语词汇识别的正确率存在不同的影响。

2.2.2 反应时

除了分析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正确率的影响外,本文还分析了反应时的差异。统计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日语组的平均反应时为739.87毫秒,法语组的平均反应时为812.46毫秒,前者识别速度快于后者。对平均反应时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日语组和法语组在平均反应时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也就是说,与日语组相比,法语组被试判断英语词汇的反应时明显偏慢。这说明,二语水平相同的被试,所学三语语种对同种二语词汇识别的反应时存在不同的影响。

3.讨论

3.1 同源效应

本文使用的刺激材料为英-法同源词。其实,同源词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完全同源,即: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和词形完全相同,如:法语与英语中的action-action;另外一类属于不完全同源,即:语义相近、词形相似,如:本文所用的刺激材料。

在三语习得研究领域,同源词汇的习得效应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以Dijkstra & van Heuven(1998:189-225)、de Groot et al.(2002:600-629)、Casas et al.(1992:293-310)和Gollan et al.(1997:1122-1139)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在习得三语词汇时同源效应为正性,即:同源词汇比非同源词更易被掌握。他们认为:同源词作为多语心理词库结构的重要手段,代表了相近语种之间的重合部分,当提取一种目标语词汇时,其他语种的相应同源词也同时被激活(Lemhfer et al.,2004:585-611)。因此,多语者在涉及同源词的翻译、图片命名等实验中可以得到辅助和提示,反应速度会明显加快。然而,以Jensen(2004:67-82)、Johnson(2004:49-66)和Sjoholm(1976)为代表的研究者却认为:同源效应在三语习得中的表现为负性,即:“相似不一定易学,相异不一定难学。”Hammerly(1991)推测:语言间的相似可以帮助理解,但可能不利于精确表达。

上述两种对立观点探讨的是二语与三语同源词汇对三语习得的影响。而本文探讨的是三语同源词汇对二语词汇识别的逆向影响。此外,本文在选材时刻意回避了二语与三语完全同形、同义的同源词。其目的是消除这部分词汇的协同作用,以便更加明晰地观察被试在识别“相似”(similar)而不“相同”(identical)的同源词时,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可能大大限制了正性同源效应(三语促进二语词汇习得)体现。由此,基于本文的研究,至少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三语习得者在掌握二语与三语“相似”(similar)而不“相同”(identical)的同源词后,可能对业已掌握的二语词汇识别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语言距离

语言距离可分客观距离和主观距离。客观距离(actual typological distance)指通过语言学研究手段对音位、形态和谱系进行比较后,所确定的两种或多种语言间的实际相近程度;主观距离即Kellerman(1983)提出的“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ical或perceived distance),指语言使用者主观感知到的语言间差异。

本研究被试所涉及的语言有四种:作为母语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英语和作为三语的日语与法语。从系属上看,英语和法语分属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分支和罗曼语族拉丁语分支。两语族均属印欧语系,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名词基本词由后缀提供性、数、格的信息,动词基本词有人称、时态、情态变化等。此外,诺曼征服及随后以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用语的时代,使大量法语词素融入英语中,如现代英语中的dis-、inter-、pre-等前缀,以及-tion、-able、-ment等后缀(Cannon,1972)。就汉语与日语而言,汉语属汉藏语系,日语系属尚存在争论(应骥,1999:1-5)。这些词汇涉及饮食、政府、法律、军事、等级、宗教等多个方面。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日语从平假名、片假名等书写方式到词汇的使用都受到了汉语很大的影响(简佩芝,2005)。由此,从发音、拼写和句法角度的客观距离分析和主观距离的对比,本文日语组与法语组被试涉及语种的语言距离可以大致描述为:日-英的语言距离要明显大于法-英间的距离。

目前,有关语言距离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大多研究集中在探讨母语和/或二语对三语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与母语和二语相对距离较近的三语,其习得速度快、难度小(Ringbom,1987;Cenoz,2001:18-20;Hammarberg,2001)。迄今为止,本文尚未收集到三语对二语习得逆向影响的相关文献。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与二语(英语)距离相对较远的三语(日语),比相对距离较近的三语(法语)对二语(英语)词汇识别的影响小。换句话说,就与二语的相对语言距离而言,语言距离较近的三语比较远的对二语词汇识别影响更大。

3.3 语言水平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习得者的二语水平一直被看成是母语对二语迁移作用的敏感因素之一。研究结果显示,低水平的二语习得者比高水平习得者更依赖母语元素的迁移(Ringbom,1987;Mhle,1989:179-194;Poulisse,1990)。在三语习得研究中,母语对二语和三语水平的迁移作用表现得更为复杂。除了考虑这两种语言各自受到母语的影响外(Cook,1992:557-591;Grosjean,1992:51-62;Cenoz & Genesee,1998;Herdina & Jessner,2000),还要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Ringbom(2001)的研究显示,三语习得中,低水平习得者更依赖来自母语的迁移,随着习得者二语和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二语和三语之间异同的辨别与利用会更加熟练,从而减少了对母语的依赖。Tremblay(2006:109-119)在分析三语习得中二语水平的影响因素时指出,二语对三语产生明显影响的前提之一是:“二语水平必须达到一个阈值,若二语水平很低,这种跨语言影响就显得很微弱”。Costa et al.(1999:365-397)和Jared & Kroll(2001:2-31)也在各自的实验中探讨了外语水平的影响,并指出跨语言影响的大小与二语、三语水平均有关系,较低的外语水平会掩盖语言间的干扰作用。

本文被试的语言水平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非常熟练的母语、熟练的二语(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且均已过英语专业四级)和不太熟练的三语(法语和日语的自测报告和学习时间)。本文通过对较低三语水平(日语和法语)被试识别较高水平二语词汇(英语)的对比试验发现:三语为法语的被试与三语为日语的被试相比,即使在三语水平不太熟练的情况下,因为所学三语(法语)与二语(英语)的语言距离较近,也会对处于较高水平的二语词汇识别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解释机制

本文的法语与日语组被试在完成相同的刺激任务时,其正确率和反应时均出现了明显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本文将借用双语词汇识别研究领域应用较广的“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A)”加以解释。

“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LA)”由Dijkstra & van Heuven(1998:189-225)等学者整合McClelland & Rummelhart(1981:375-405)的心理语言学交互激活模型(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后提出的,专门用于解释双语词汇认知过程的加工机制。如图1所示,双语的交互激活可分为四个语言处理节点层:字符特征层、字符层、词汇层和语言层。一个字符串的视觉输入会同时激活所有包含这些特征的字符,无论这些字符属于哪种语言,同时特征层还会抑制所有不包含这些特征的字符。随之,被激活的字符特征又会进一步激活相关字符、词汇,同时抑制无关的成分。由此,一个自下而上的激活过程(bottom-up activation)与一个自上而下的抑制过程(top-down inhibition)同时贯穿整个词汇认知活动。

基于这一模型,四个语言处理节点层中,与本文被试视觉刺激处理相关的有:字符特征层、字符层和词汇层。在字符特征层面上,法语组被试可能同时激活英、法和汉语的字符特征;日语组同时激活的可能有英、日和汉语。相比较而言,视觉刺激为英语词汇时,与之在字符特征层面上差异较为明显的日语和汉语很快被抑制,而与之差异较小的法语难以被抑制。故法语组被试处理英语词汇时,在字符特征层面上的汉语被抑制后,英语与法语仍将处于激活状态而进入下一层面;而日语组被试,其汉语和日语被抑制后,进入下一层面且处于激活状态的只有英语。在字符层面,法语组被试在识别英语词汇时,需要抑制与之在字形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法语字符后才能进一步明确刺激词汇的语种;而日语组被试,由于没有接触法语的经历,即使是在面对实验中呈现的法语词汇时,也只会把这些词汇看成是拼写错误的英语词汇进行处理,故他们在字符层面上不需要对其他语种的字符进行抑制。在词汇层面上,判断呈现词汇是否属于英语,法语组的被试仍然需要抑制与之在词汇上具有一定同源性的法语词汇后才能明确刺激词汇是否属于正确的英语词汇。而对于日语组的被试,他们只需要判断呈现的英语词汇拼写是否正确即可。由此,法语组被试在识别英语词汇时,在字符特征层、字符层和词汇层层面上所承载的抑制负荷比日语组要大,故在识别英语词汇时会表现为:错误多,耗时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从二语与三语的语言距离来看,二语与三语的语言距离越近,三语对二语的逆向影响越大;从二语与三语的相对水平来看,即使处于较低水平的三语,也可能对处于较高水平的二语产生逆向影响。由此,我们在开展三语教学时,针对三语习得者,尤其是三语的初学者,如果所选三语与二语的语言距离较近,除了让习得者充分利用二语对三语习得正向迁移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学好三语外,在防止三语对二语的逆向影响方面,仍需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以维持他们业已取得的二语水平。

诚然,导致三语对二语逆向影响的因素较多,比如:语言距离、语言水平、习得年龄、习得顺序、近现率和元语言意识等。本文只探讨了其中的两个:语言距离和语言水平,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比如:后期的研究可将三语对二语逆向影响的因素放在同一框架内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笔者相信,随着三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成果必将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标签:;  ;  ;  ;  ;  ;  ;  ;  ;  

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词汇识别的影响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