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研究进展论文_尚芳如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研究进展论文_尚芳如

尚芳如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中风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急性期后,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偏瘫后遗症,少数严重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对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必须争取早期康复治疗,随着治疗时间的推后,治疗效果会递减,但对病程长者,其潜在功能恢复也不容忽视,应当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也可达到改善功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发病后两年内,如果康复措施得当,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当前康复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康复就是采取一切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便使脑中风患者重返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因此,如何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程度地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

田雨海等[1]认为风病多犯阳经,取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阳明经气通畅,可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故对脑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康复治疗,针刺一般取病侧穴位,病程较久者,可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上肢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运用补虚泻实手法,辅以TDP神灯照射患肢,效果肯定。金宏柱教授认为在中风后遗症的综合治疗中,选穴应以上肢阴侧穴位极泉、尺泽、大陵、内关,下肢阴侧穴位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为治疗取穴重点[2]。王利军等[3]将中风后遗症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分别运用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针法和常规针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症状评分(FMA)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值比较,2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两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明显。蔡恒等[4]按诊治顺序将12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体针组(A组)66例和传统针刺组(B组)54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0.9%,B组总有效率为66.7%,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脑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李华南等[5]治疗脑中风后尿失禁42例,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穴百会、气海、三阴交、中极、水道、关元、阴陵泉,并配合热敏化灸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腧穴,结果总有效率达83.3%。宣益民等[6]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用针灸捻转进针浅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浩[7]用腕踝针结合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简称CT定位围针法),并采取较长时间留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58例,较常规疗法效果更佳,且方便、安全。何天有[8]将脑中风后遗症240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三维一体”针法治疗组、头针治疗组、夹脊穴治疗组、十四经穴治疗组,每组各60例进行治疗。结果“三维一体”针法治疗组与头针针刺治疗组、夹脊穴针刺治疗组、十四经穴治疗组的治愈率与有效率对照有明显差异,三维一体针法治疗组的疗效最佳。

2 神经促通技术结合电针灸

李东霞[9]随机将82例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 ,两组在年龄 、性别 、病程以及病变部位等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观察组给予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进行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电针灸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综合应用Bobath 、Rood 、Brunnstrom以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对病人开展训练。此外 ,病人康复训练项目还包括 :床上训练 、步行训练 、站立训练 、坐位训练以及平衡和共济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1次/d ,每次0.5h,连续训练1个月。电针治疗选取阳明经穴,包括患侧上肢取肩髁 、合谷 、手三里及曲池 ,下肢取解溪 、足三里 、梁丘及髀关共四对 ,采用 G6805型电针治疗仪 ,设置10Hz低频连续波 ,刺激强度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宜 ,电流强度在1~2mA为宜 ,电针治疗每日1次 ,每次0.5h ,连续治疗1个月。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 );观察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改善能力与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表明联合使用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 ,可以有效增强病人的运动控制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为人类的大脑皮质脊髓束中有15%左右的神经纤维并不交叉 ,这些神经纤维可以直接支配同侧的躯干肌 ,所以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患侧躯干肌通常仅表现为轻度瘫痪 ,当病人身体某处肌肉收缩时 ,可引发无主动运动能力的肌肉收缩。 因此 ,通过应用神经促通方法提高了对病人皮肤浅感觉感受器 、肌肉以及肌腱深感觉感受器的刺激 ,从而生产神经冲动传入信号 ,加快休眠神经突触的活化与更新 ,最终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 。

3 特殊的运动功能康复方法

3.1 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 是国外学者 Taub[10]等提出的针对脑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康复方法,经研究证实,限制健侧肢体运动的同时对患侧肢体进行强化训练,增加了患肢使用,使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美国的7家康复机构就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疗效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制性运动疗法较传统康复疗法,更加有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证实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11]。 3.2 健侧肢体的功能代偿和强化 正常人进行某一运动时,需经过双侧脑的整合才能精确地完成。脑中风后,双侧脑半球出现整合能力障碍,使躯干左右连接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双侧肢体不能很好地协调

运动[1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研究发现[13],大脑皮质存在着同侧支配,即未交叉的运动神经旁路, 因此健肢功能锻炼能够加速同侧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重组,从而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双侧肢体同时运动有助于形成新的脑神经通道,龚艳菲[14]等研究证实双侧肢体同时进行功能训练,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说明了健侧肢体训练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部分为利手侧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将远远低于非利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健侧肢体功能的代偿和强化训练就更加重要。在保护患肢的同时进行部分日常活动的代偿,不仅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促进双侧肢体的协调,预防废用综合症,而且对患者的生活态度、康复信心以及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4 机器人辅助治疗

机器人辅助治疗是康复技术中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利用神经控制原理可以刺激手部运动,促进功能恢复,主要方法是将手部功能康复训练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目前证实在中风后偏瘫手部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是有促进作用的。

Merians[15] 等对1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机器人辅助治疗训练,共训练8天,每天2—3h,总共完成4项上肢运动任务。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指运动速度和其他运动学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复杂的情景模拟运动较 传统使用一些简单训练可以更好地锻炼偏瘫患者肩部、肘部、前臂、腕部和手指的协调运动,促进手功能恢复。

Godfrey[16]等利用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hand exoskel— 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HEXORR)帮助患者手部伸展运动,结合情景模拟训练,增强患者运动的积极性。他们对4例患者进行了相应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手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手指活动度增加(P<O.05)。

目前机器人辅助治疗在中风患者手功能康复中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其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还需要更完善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我认为临床工作者应在实践中探讨并完善符合我国特色的脑中风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和规范康复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也在不断进行着新的研究,对于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也是在不断进行着更深层次的研究,为了使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临床工作者应该吸收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再结合中国特色的针灸疗法,进一步的探索更好的康复治疗方案,为患者功能恢复、回归社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田雨海,魏锦峰.浅淡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康复治疗[J].按摩与导引,2007,23(1):7.

[2] 黄华业.金宏柱教授崇“松、顺、动”原则治疗中风后遗症[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245-246.

[3] 王利军,巩志伟,王郁姣,等.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6):47-49.

[4] 蔡恒,李萌.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O9,28(7):383-385.

[5] 李华南,马菲.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4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50-51.

[6] 宣益民,赵媛.浅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07-509.

[7]王浩.腕踝针结合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0):128.

[8] 何天有.“ 三维一体”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24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4-36.

[9]李东霞.联合应用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404-405.

[10] Taub E, Uswatte G, King D K, etal. 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Upper

Extremity after Stroke[ J ].Stroke,2006,37(4):1045-1049.

[11]Wolf SL,Winstein CJ,Miller JP,eta1.Effect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n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3 to 9 months after stroke:the EXCIT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AMA,2006,296(17):2095--2104.

[12] Huitema R B, Hof A L, Mulder T,eta1. Functional Recovery

of Gait and Joint Kinematics after Right Hemispheric Stroke

[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12):1982-1988.

[13] 张辉,刘建华,李立.健肢功能活动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9):886-887.

[14] 龚艳菲,周潇,蔡涵,等.双侧与单侧肢体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比较[J].中国康复,2009,24(1):34.

[15] Merians AS,Fluet GG,QiuQ,eta1.Robotically facilitated virtual rehabilitation of arm transport integrated with finger movement in persons with hemiparesis[J].J Neurneng Rehabil,2011,16(8):27.

[16]Godfrey SB,Schabowsky CN,Holley RJ,eta1.Hand function recovery in chronic stroke with HEXORR robotic training:A case series[J].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0.2010:4485-4488.

论文作者:尚芳如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4月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  ;  ;  ;  ;  ;  ;  ;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研究进展论文_尚芳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