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城乡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城乡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我国城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观点,然后回顾了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在结合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从城乡双轮驱动机制,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要素流动平等机制、产业融合创新机制、土地综合整治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镇化

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城乡融合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还有三千多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已成影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障碍[1]。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党和政府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实际做出的最新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真梳理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审视我国城乡发展的历程,正视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对于我国重塑城乡关系,重构城乡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伟大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面貌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以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为主线,结合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分离、对立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种种消极后果,认为城乡消除对立,走向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具体条件和路径。

(一)城乡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不久就扩展到法、德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生产力发展得到了空前提高,开始出现城市化,且增长的基本都属于无产阶级。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农民的土地被资本家大量的掠夺建厂,农民被迫失去土地成为资本家雇佣工人。这样一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发达,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发展缓慢。城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市和乡村出现了利益方面的冲突与对抗,至此城乡分化与对立形成。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论述城乡关系的时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性吸收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关系与发展的观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角度,肯定了城乡的分离与对立的合理性、进步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它们的破坏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的对立带来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和体力、工人和农民的差别,造成了乡村衰落、城市病态、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城乡关系的发生发展背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合理的分析与预判,认为城乡之间的分离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发挥各自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乡融合思想的条件和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对城乡融合内容进行论述外,还就城乡融合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提出了他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作为基础。只有生产力极大提高,才能使农业工业化,农民转变成农业工人,旧式的社会分工才能被消灭。只有生产产品按需分配,人们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在城里还是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所有人不再有工农城乡的差别, 城乡才算真正实现融合。二是社会条件。社会分工会导致城乡差距,但并不必然地会引起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驱使资本在城市聚集,导致乡村的破产和城市的畸形发展,私有制才是城市与乡村对立产生的根本原因。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消除、城乡一体化乃至城乡融合才能最终实现[3]。

在生产力实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后,如何实现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由于城市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比农村更为先进,往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聚集着较为丰富的资源,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去带动乡村的发展,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二要巩固和加大农业基础性地位。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是国民经济之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提升机械化水平,既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基本生产资料的供给,又能解放劳动力,为其他部门提供人力支持。三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打破工业只能布局于城市的观点和现实,把工业生产转到农村,实现人口和工业在城乡的均衡分布。通过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工业先进技术向农业进行转移,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发展了,又可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3]。另外,发展科学技术和提升教育水平也是促进城乡实现融合有力工具。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从对立走向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定会实现,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二、我国城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城乡发展的历程

城乡关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系,其是否协调发展,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发展是否协调的一个关键标志。回顾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处理城乡关系,从来都是贯穿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题与主线。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相关理论为指导,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城乡如何建设发展做出了符合国情的判断,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民族独立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使我国工业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大量的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户籍分隔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相互封闭、相互隔绝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农业提取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造成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状态落后,农民的生活普遍贫困,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严重失衡[4]。

目前,中小制造企业也有着不少挑战,比较明显的问题为:①过于注重关系渠道而非用户渠道;②缺少核心业务竞争力;③人力管理过分依赖命令和控制;④决策流程过于单调,未能兼顾企业发展方方面面;⑤人才激励制度的欠缺;⑥信息化水平不高。

作为食品安全的技术保障部门,检验检测中心自然是行动的先锋。为做好技术保障,检测中心必须认真组织学习,认真分析食品安全现状,制定详细的抽样计划和检验检测工作方案,科学安排检验工作,尽量缩短检验周期。比如可根据不同食品特性和高风险食品种类,对重点样品做到重点监控、随到随检,提高行政监管的靶向性。

到21世纪初,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党中央基于城乡发展失衡的现实,开始对城乡关系进行重大调整,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支持农村,城乡关系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5]。随着对“三农”发展的投入逐年加大,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城乡关系得到新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面对“三农”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通过破解体制机制弊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构城乡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5]。

2.资源配置平等机制

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总结与思路——基于易地扶贫搬迁实地调查 …………………………………………………… 吕南辉(1/20)

(二)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过去实行城乡统筹战略,基本取向是“以城带乡”,城与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与次的关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由于城市具有强大吸引力,许多地方统筹的结果仍然改变不了农村的人、财、物向城市流动,仍然改变不了强城弱乡的基本格局[6]。总体上,由于显著增大了相关投入,城乡统筹促进了乡村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长足发展,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尚未真正建立起城乡平等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城乡发展有差距,不融合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城乡关系演进历程时指出城乡之间存在分离,甚至对立等不协调因素,虽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最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会从对立走向融合。当前我国城乡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由当前我国客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但是城乡之间收入水平上的差距仍然明显,还有扩大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高达2.71,人均收入方面的差额已拉大到2.3万元[9]。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逐年增大,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环境整治范围不断扩大,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起点低,同时受城乡二元格局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都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在卫生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居民的差距十分明显。

图 1 2010—2017年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注]图1、图2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市民和农民方面

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7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 3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7]。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伴随着城市的蓬勃发展,乡村整体发展进程却较为缓慢。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一些地方农村开始加速凋敝,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农业变得边缘化,水土环境污损严重。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有数据显示,每天平均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8]。

3.工业和农业方面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采取了优化发展工业,农村、农业为城市和工业服务的发展策略,从农业提取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导致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直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工业化已经不主要依赖于农业的剩余,我国以农补工的历史才算正式终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财政补贴农民的新时期。经过多年努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渐提高。但也应看到,农业产业大而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不高,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同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短板。

三、我国城乡发展不融合的原因

1.城市和农村方面

要实现利润协调与合理分配,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各决策主体按上述分配方案所得利润应该不小于其分散决策时的利润,如下: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全球竞争力水平也不断攀升,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全国仍然有近3 000万人没有脱贫等[10]。仅从经济上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工业上。工业化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相应地使得农业、农村发展就十分缓慢。由于以农养工的时间过长,尽管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也出台了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农业经济的恢复不可能一簇而就,所以城乡之间的差距还需要时间,财力和精力去慢慢化解。

(二)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曾出台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开来,将城乡分割为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城乡有别的户籍治理、社会福利制度、投入机制等被沿袭下来,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推进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有所松动,但短时期难以奏效,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水平、基础设施、共同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同时也在城乡之间筑起一道道壁垒,阻碍了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城乡之间发展格局的差别使得城里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等不愿下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难,农村的发展空间受限。城乡分离的模式使得城乡差距产生,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构建研究

(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展示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城乡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强调我们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重大政策取向就是要重构新型城乡发展新格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发展,变为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逐步实现城乡之间的互惠互利和共生共存。这是在新的形势下执政党对于城乡关系的新定位,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构建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重塑城乡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使城乡之间人、财、物等发展要素能够真正平等对流,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就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十八世纪晚期,广彩瓷器批量生产,进入发展的繁盛阶段。西方客户将日常餐具样品和模型带入广州,提出生产要求,他们的器型和尺寸在订购合同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广彩的制造者按照订单进行生产。为了给客户选择货品时提供方便,广州厂家常备一批样盘。样盘的边框四等分,每四分之一的地方各施以不同的彩饰、花纹,以供外人选择。图4、图5为英国波内(Powney)家族定制的广彩徽章纹汤盆。此盆制作于乾隆年间,十八世纪的欧洲流行汤盆。汤盆附盖与托盘,盆敞口直腹,圈足,盖面隆起,有宝珠形钮。款式简洁大方,金彩绚丽夺目。

1.城乡双轮驱动机制

从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逐渐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各种资源配置也逐步向城市转移。受城市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双重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沿海转移,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城市化发展迅速[4]。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则增加缓慢,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发展矛盾不断凸显。

城乡融合理念里的城市与乡村,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谁取代谁的问题,应该是在正视乡村和城市功能差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点,实现功能的互补。只有城市与乡村都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更多地强调工业化、城镇化,经济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农村和农业发展却相对缓慢。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的不同步,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的进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坚持乡村振兴,坚持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11]。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张淑芹等[13]报道不典型麻疹患者咽拭子、尿残渣MV抗原检出率分别为82.4%和94.1%,而有研究表明应用RT-PCR对麻疹患儿粪便样本进行MV核酸检测,发现阳性率达97.4%,高于咽拭子检测的病毒核酸阳性率[14]。粪便样本具有采集方法方便、患儿依从性好、不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优点,因此在本研究中也采用粪便样本分离MV核酸,且阳性率较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华堂村的丝蚕生产仍采用一家一户在自家的土地上自己种桑自己养蚕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水平仍十分原始落后,工效低,成本高,目前的产业链也不完整(嵊州原有两家缫丝厂,都已在几年前关闭,目前蚕茧需运往宁波市奉化县投售),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目前桑田种植面积已很少,丝蚕生产整体呈不断萎缩态势,吸纳的劳动力十分有限.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今后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或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差距大和公共服务不平衡是城乡不协调的最直观表现。农村和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政府要坚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不动摇,统筹配置与城乡空间布局结构,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力度,引导城市的管理方式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的管理水平,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TAE组24例与TACE组46例。其中,TAE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58.49±3.11)岁,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7例,C级11例;TACE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58.56±3.17)岁,Child-Pugh分级:A级11例,B级13例,C级2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要素流动推动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改变以往生产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动到城市的格局,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下乡,推动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1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加强城乡人才市场合作,促进城市人士下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针对农业的低效性和资本的逐利性,为引导城市富余资金进入农村农业领域,应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实施利益联动机制,在加强产权保护,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同时,加强风险防控,稳定投资者的预期,促进城市工商资本嫁接农村农业。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扶持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同时,鼓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技攻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为农村农业的繁荣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4.产业融合创新机制

农业具有多功能性,除常见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农业只有与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农业的附加值才能实现和增加,农民才能实现对二三产业的参与和利益的分享。首先,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工业。适当地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向农村转移,不仅能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农业在保证生产功能,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也要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发展农产品开发与加工等,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教育科普等特色产业,挖掘新业态,新动能,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各产业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逐步提高农业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5.土地综合整治机制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优质耕地被征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耕地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也无法取得与城市土地同样的价值,导致许多耕地被闲置、弃用。土地利用低效和空间散乱的状况已不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亟须科学开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彰显现代农业与乡村区域价值。要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牢牢守住1.2亿hm2耕地红线不动摇。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的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等制度的改革,建立相关权益的合理有序流动或者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在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讨论、制作幻灯片等,设立小组竞争机制,及时予以表扬、奖励。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对城乡融合条件和路径的精确论述,为新形势下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指导。40年前,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忠兵.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性[J].重庆社会科学,2018(4):25. DOI:10.19631/j.cnki.css.2018.04.003.

[2]叶昌友, 张量.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J].求索,2009(12)55.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09.12.056.

[3]刘先江.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3(6):37.

[4]董济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化进程[J].理论月刊,2016(6):19.DOI: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6.004.

[5]吴丰华,韩文龙.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乡关系:历史脉络、阶段特征和未来展望[J].学术月刊,2018(4):59.

[6] 郑凤田.利用“城乡融合”新途径实现乡村振兴[N].北京日报, 2017-11-20(14).

[7]盛开.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J].调研世界,2018(6):63. DOI:10.13778/j.cnki.11-3705/c.2018.06.011.

[8] 陈文胜.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14(3):52.

[9] 蔡秀玲,陈贵珍.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双向配置[J].社会科学研究,2018(6):52.

[10]何悦,张清学.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159.

[11]凌慧敏,徐晓林.重塑城乡关系 合理引导人口迁移[J].学习与实践,2018(10):90.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18.10.011.

[12]陈婉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73.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3.009.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XIE Chuanhui,ZHAO Weifeng,CHENG Yebing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o take the road of revitalizing the socialist countrysi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ake the road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eveal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Firstly, this paper combs the main points of Marx’s and Engels’ thoughts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n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 China.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urban-rural two-wheel drive mechanism and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 el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equal mechanism of vegetable mobility,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pth.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urbanization

收稿日期:2018-11-26 修回日期:2018-12-03 网络出版日期:2019-06-04 14∶32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助推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的对策与路径研究”(1706a02020052);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研究”(AHSKY2015D48);安徽科技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建设学科(AKZDXK2015B05)。

作者简介: 谢传会(1981—),男,安徽濉溪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90604.1241.038.html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9.03.019

中图分类号:F 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9)03-0111-07

标签:;  ;  ;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城乡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