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基础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基础教育论文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基础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基础教育论文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基础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存在问题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说明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基础教育是关键。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教学内容也更加切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在不少地方,形成了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先,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优良风尚。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比,存在严重滞后的状况。特别是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要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一、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

我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是兴国之本的话,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础,由于基础教育面大,因此搞好基础教育也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国策。我们说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着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是基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说的。

宏观上看东部、中部、西部基础教育的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一致,从东到西逐步由发达趋向落后。作为基础教育具体表现在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三个方面。

一个地区入学率的高低,是衡量基础教育优劣的最根本尺度,因为没有一定的入学率,基础教育也就无从说起。我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不少地方已开始走上小康致富之路。科技文化使他们摆脱贫困后,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了追求知识,学习文化的愿望,而经济收入的提高,又使他们的主观愿望具备了实现的条件,所以,儿童的入学率,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不少地方已在99%以上。

而广大的中部与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且不少人在没有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情况下,对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残存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迫切希望子女获得教育的要求,也没有条件让他们去接受教育以至使这些地区的不少地方,儿童入学率甚低,新文盲不断产生。

在宏观方面的另一个表现则是革命老区和山区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解放以后,加上我们对老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重视、扶持不够,使这些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发展尤为滞后,有些地方的儿童入学率只维持在60%左右。不少孩子虽然想上学,但所面临的情况要么是缺乏校舍,要么是没有师资,以致只能兴叹不已。

全国范围内,在校学生的巩固率与入学率相比,似乎还要严重得多。如果说儿童的入学率最大的差别还只存在于地区之间,其中主要是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话,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偏低,却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少学生,因为家长受商品经济大潮的诱惑与影响,迫不急待地让子女过早地离开学校大门,而从事经商、务工等活动。笔者在温州、广州、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曾目睹过不少十二、三岁的孩子在从事商业活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对这个问题曾不止一次地报导过。据悉在广东、浙江一带,有些地方的巩固率只有7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分配难,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的大事,大专、中专向乡镇企业分配,乡镇企业也确实不稳定,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如种红薯。这些因素给学生的稳定造成很深的阴影。当然,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巩固率低下的原因,也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有关。教师纷纷弃教从商,使不少学生心理受到严重的影响,教学质量低下,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厌学之风到处弥漫。

贫困地区在校学生巩固率偏低的原因,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生活所迫,交不起学费。不少家长辛苦劳作,一年到头的收入由于不抵子女的学杂费,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让子女也跟着他们劳动。据中央电视台报导,仅湖北省十堰市每年就有12000 名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湖北鄂西县农村女孩子中很少有受完小学教育的。

至于升学率,全国普遍偏低外,各个地区的差距则比巩固率更大。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家庭自身的经济困难外,还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于是,小学升初中时,不少地方用提高分数升学的办法,将一大批小学毕业生拒之于初中大门之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经济发达或者比较发达的地区,小学村村都有,而中学却是每个乡仅一所。无怪乎有的学生家长感叹:孩子上初中,比上大学还难!

基础教育中各个地区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之间的差距反映在微观上,可以说最明显的特征是男、女比例上的差异。由于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作崇,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比男子少得多,一些家长认为,女子生来就是干家务,传宗接代的命,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无文化都会烧茶做饭。让她们学习文化,也是别家的人,倒不如让她们从小多干点活,增加财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支配下,女子文盲的比例比男子高,女子获得教育的年限比男子少,女子能顺利完成9 年制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

二、造成基础教育滞后的诸因素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宏观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严重不平衡性,反映在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等方面。

以办学条件差来说,近几年尽管不少地区出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局面,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校舍得不到改善。在昏暗的窑洞,破败不堪的古庙,摇摇欲附且潮湿的房子中上课者,随处可见。全国每年因危房倒塌,使中小学生死伤者,时有发生。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也不齐全,笔者调查某市一所名牌高中,此校建于50年代,校舍失修严重,学生宿舍是大筒子房小窗户,黑暗潮湿,学生拥挤上下通铺,一栋房住40余名学生,因潮湿严重学生得了疥疮,真叫人心寒。又如,某市作为我国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目前全市还有85所小学,17所初中没有实现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6 配套。全市小学和初中还需新增加校舍20多万平方米,甚至还有少数学校存在危房。至于说教学仪器缺乏,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突出。

我国教育经费与世界各国比较, 显示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1991年全世界人均教育费用支出为215美元。其中非洲30美元, 亚洲84美元,美洲542美元,欧洲789美元,发达国家803美元, 发展中国家42美元,我国1991年仅10.13美元,1993年上升到12.92美元。还以某市为例,1994年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7.4元,折合美元约3.74美元。正因为投入少,所以经费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往往是有些乡镇和学校的教育经费扣除支付教师工资后,所剩无几,有的为零。甚至有的连教师工资也保证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办公所需都难以维持,更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及购置课桌、凳子、教学仪器与图书。

再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来说,姑且不说近十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使部分教师的思想受到影响,弃教从商。单就教师的待遇而言,我国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三大实际问题,其中就有两个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尽管党和政府下大力气,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但是,与其它行业相比,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老师工资仍偏低,现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平均不到300元,甚至民师工资仅120—150元, 在村级小学比例较大。就是这偏低的工资,也普遍存在拖欠的现象。全国能够按时足额发放的地市,不及一半。河南省1/3以上的县、 市存在拖欠现象,河南省18个改革试点县、市之一,财政收入过2亿的市, 也有拖欠教师工资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住房条件之差,更令人震惊!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一间房子是条件较好的,拥有套房的,为数不多。许多教师结婚时,连找一间房子也相当困难,未成家的青年教师,往往是两人,甚至三人共居一室。如此低下的待遇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摆在那些高智商的人面前,除了部分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甘当园丁的人以外,有相当多的人便不安于现状,纷纷跳槽,有的甚至以脱离教育界作为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与追求。在各种不同的工作中,人员流动最大的是教育界。80年代初党提倡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时,部分教师被提拔为党政领导,同时秘书干事都来自教育界,这部分教师的身份发生的巨变,也给教师队伍的心理状态带来了不平衡。有关资料显示:前几年,广东省每年脱离教育界的教师占15%以上。有些中小学教师,在直接调动受阻(不少地方为防止教师跳槽,制定地方性法规加以限制)的情况下,拼命地通过考研究生等渠道,作为人生的转折点。近几年,高校研究生中曾经从事过基础教育的人员高达40%以上。

上述因素是办学条件差,始终得不到根本性改变,经费严重不足和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除了我国底子薄,基础差等历史的因素外,就目前来说,下列人为因素亦无容忽视。

第一、在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两个问题上,不少地方的部分领导干部,其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错误地认为发展教育需要的财力、物力,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他们平日很少过问教育,学校遇到问题或困难,请求他们处理解决时,总是一拖再拖,需要经费时,动辄以财政困难为由,不予拨付,实在不能拒绝,也是一减再减。个别领导认为花钱办学校,搞教育不合算,还不如将所需的钱多办几家工厂,多开几家餐馆、舞厅,甚至还有人认为知识分子是最软弱的人,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拖欠教师工资,教师没有房子住,被视为小事一桩,不足为怪。

第二、在发展教育的政策问题上,出现的严重偏差或偏激。带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最为严重的是在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和集资办学问题上。

毫无疑问,征收教育附加费是加速教育事业发展,有效缓解教育经费短缺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这项措施推行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教育附加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教,服务于民,是全民办教育的根本体现和应尽义务,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所以农民交纳教育附加费成了自觉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地区这项费用的征收却笼罩着严重的乱收费的阴影:征收没有比例,个别人说了算;管理工作混乱,所收费用很少或者没有用于教育上,而是被挪作他用,甚至中饱私囊。于是,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以致产生拒交抗征的现象。

根据规定,各地教育附加费按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5%征收, 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按照“三三一”的原则,全部用在发展教育上。我们在18个试点县(市)费用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乡镇没有按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5%完成征收任务, 尚有不同程度的征缺。如1994年某市应征收农户教育附加费972.7万元, 实际征收736.79万元,欠征235.9万元; 个别乡镇教育附加费管理比较混乱,有的乡镇由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掌握,听任他们个人支配,征收额与支出额谁也了解不了,少数乡镇对教育附加费的使用缺乏统筹安排,一次性基建投入比例过大,不仅造成寅吃卯粮现象,而且还出现了预征来年费用的怪事。极个别乡镇无视政策法规,对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乱支滥用。现已实行“乡征、市管、乡用”的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大力号召和精心组织,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下,集资办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确有不少地区改善了办学条件。由此而兴建的校舍,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然而,在整个社会腐败之风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也有些腐败分子,盯上了集资办学这一举措,他们在集资办学的幌子下,干了不少罪恶勾当。笔者前往四川、重庆、云南、湖北等地考察,沿途的人大代表反映某市的县级领导亲自指挥建高中,把群众集资的款借给企业400万元,年息15%一次扣除60万元, 企业借款到期一次归还400万元,结算时再也查不到60万元的去向, 根本没有这项科目,这仅是一例!个别地方以修建校舍为名,年年集资,可就是不见新学校,学生在危房上学。然则,这些集资款的去向何在?有一家杂志1995年第1期封三所报导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原来有些人投机钻营、混水摸鱼,也有人把群众、工人、干部集资款通过私人关系挪用到企业搞经营很长时间不还,根本没有用到教育上。

第三、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旧经济体制转轨的形势下,一些学校的领导,在进行自身改革时,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办学的方向,把教育这种公益事业也推向了市场。于是,舍本逐末,把自身的创收放到了优先于教学的位置上。教育经费不足,各地的财政拨款远远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使一些中小学的领导“穷则思变”、“广开财路”,除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摊派,乱收费以外,还从事一些不切实际的经营活动。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向学生乱收费的情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譬如每个学生入学需要交赞助费、报名费,同时要交什么补课费、批改作业费、教学器材使用费、课桌椅子折旧费、试卷印刷费、出题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的家长反映子女几乎没有一天不向学校交费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乱收费行不通,就摊派物资,从粮食、竹木到草料,各种物资,只要有用没有不要的。学校将收到的物资集中起来销售,换回人民币,某些教办领导带领夫人和孩子游山玩水,已被撤销职务。

所谓不切实际的经营活动,是指学校根本不具备生产、加工某些商品的能力。有些学校师资力量本来就不足,却还要让部分教师去办厂、办企业,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却去从事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生产。为了能够把工厂、企业建起来,千方百计“借鸡生蛋”,将地方政府的拨款、群众的集资,用于建筑厂房购置设备,这些被挪用的经费有的迟迟得不到偿还,有的根本无法收回,这样使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更加恶化,使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日益下降。

第四、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愈来愈大,有的甚至成负增长。

笔者与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地的中等发达县(市)的教委主要领导人座谈,以1994年和1995年某市的教育投入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1994年,年初预算安排教育事业费1495.6万元,其中师范27.5万元,幼儿园20万元,其它20万元,市直475万元,乡镇953.1万元。而到年底实际支出教育事业费为2544万元,其中师范44万元,幼儿园38.3万元,市802.5万元,乡镇1659.2万元。1995 年年初在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呼吁下,财政预算安排教育事业费为2418万元,其中师范41万元,幼儿园33万元,其它25万元,市直770万元,乡镇1549万元。1995年预算和1994年预算相比,教育经费增加了922.4万元,比上年增长61.7%, 其中县直比上年增加295万元,比上年增长62.1%,乡镇比去年增加595.9万元,比上年增长62.5%,但和1994年的实际支出数相比,教育经费不但没有增加而且在减少。1995年教育经费预算安排比1994年实际支出数少安排了126万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市直少安排32.5万元,比上年增长-4.1%,乡镇少安排110.2万元,比上年增长-6.7%。

从笔者调查一个县的情况来看,我国确有些地区教育经费不但没有上升而且在下降,有些地方看似增加了教育费用,但绝大部分用于人员增资和水电、煤、办公文具及交通费用等价格上涨带来的增支上,而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公的费用甚小。这就造成中小学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行的局面。

三、意见与对策

鉴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朱镕基总理在新一届政府就职演说中强调指出本届政府中心工作是以科教兴国,要实现这一宏愿,基础教育举足轻重。为了全面贯彻朱总理科教兴国战略,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使基础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确有较大的提高及改善,但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也十分严重,再加上人们的精神危机及政治思想滑坡,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中小学生打富济贫,吃富户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富户学生向家长要钱不给就偷拿。这种不良的倾向对青少年根基教育至关重要。基础教育是中华复兴的根基工程。古语讲,从根不正到老歪,在两级分化下的条件下,对青少年教育事关重大,基础教育是稳定社会的大局工程也是科技兴国之本。各级教育部门,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要用近代的革命精神食粮,贯彻到青少年的脑海里,确保我国红色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发挥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确保三个增长。

世界各国的情况表明,支撑国民教育这块陆地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财力,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必须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我国经济建设目前虽亟需要大量资金,又不可能向教育大规模地投入,但是,为了使经济建设能够得以持续增长,特别是为下一个世纪培养我国进军世界科技尖端行列的合格人才,我们至少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教育中基础教育地位至关重要,应该稍微超出这个比率。各个乡镇的机动财力,应该优先考虑投放到基础教育上,在比率上,不得低于80%。

只有在政府拨款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才能满足基础教育中不断增长的经费需要,才能改善办学条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去。

第三、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稳定发展靠人才,人才的素质高低靠知识,知识的来源靠教育,毛泽东主席讲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愚蠢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既然军队如此,可见基础教育对社会的稳定、科学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因此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加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力度。

要真正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尽快消灭文盲和半文盲,不仅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教育的关系,而且,还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彻底消除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认识到送子女上学,子女获得教育是做父母的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前几年各地制订和实施经济目标责任制的经验,把普及义务教育也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上层层分解,对于贫困户和特贫困户,上不起学的要照顾,动员社会助学金解决失学儿童问题,确保普及义务教育落到实处,把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情况作为考察一级政府工作成绩的优劣、考核一个干部政绩大小的标准。

1984年建立教师节以来,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日益浓厚。但是,近几年来,教师节的热情有所降温,不少领导干部或作为一种应付的工作,口头高喊几句尊重教师的口号,或干脆置之不理,认为这是每年都有的事,无足轻重。今后,我们不仅应该重视这一节日,广泛宣传尊师重教的伟大意义,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以提高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而且还有必要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设立一个宣传日,开展一系列活动,敦促义务教育顺利实施。

第四、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捐资助学,鼓励私人和企业办学。

河南省新密市七里岗乡杨砦村农民企业家钱国欣,致富后倾力发展教育,自己省吃俭用,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一所6240平方米,15 个教室可容纳600名学生食宿的高标准学校,但由于体制尚无理顺, 没有发挥应有效益严重影响了社会办学积极性。为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作用,不致出现目前存在的混乱状况,应做好下列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把正常工作正当行为和强制、摊派区别开来。湖北省十堰市的做法我认为值得推广,这个市规定,每一个副处级干部必须帮助一名失学儿童,负责他们所需的一切学习费用,一直负责到读初中。这一规定使得大批失学儿童重新获得了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鞭策了领导干部对教育的重视和认识。另一方面,对社会力量办学所获得资金,应加强管理,使资金投入一分不少地用到教育上,对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搞腐败,中饱私囊者,应加大打击力度,对当事人绳之以法。

第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靠市场调节保证其经费投入是不行的。因此,应该明令禁止,取消那些不切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中、小学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本着学生自愿和兴趣,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提高动手能力的活动,使他们从小养成勤劳的品德,锻炼劳动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故而从事一些校内的生产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赞成象现在有的中小学那样,或利用政府的拨款,或利用集资入股的方式,或通过向学生摊派,一味地从事以赚钱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事实上,近些年来,那些利用拨款、集资、摊派等费用办厂、办企业赚了钱的中小学校,其收入大部分塞进了个人腰包,学校的办学条件依然得不到改善不说,由于领导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到了经营上,使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学生也因此处于“铜臭”味十分沉闷的环境中,渐渐滋生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影响极坏。

第六、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2005年后我国儿童入学人数逐年减少,各级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当取消一些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环境不好的小学,合并一些中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某市由于农业人口大量务工进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子女入托入学难,生多校少,小学每班高达118—124人,严重超编,影响了教育质量。相反农村学生人数减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新建学校不少,至少一个村有一所小学,有的村甚至有3所, 而现在,一个村每年儿童的入学人数比前几年逐渐减少,减少率基本上保持在20%左右,这样,使得各个小学每班的人数由原来的四、五十人减少到现在的三、四十人,甚至一、二十人,如此小的班级人数,同样需要原来的一个常规班的教师,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编制,浪费人才,而且使办学费用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如果将两个村的两所小学合并为一所,集中两个行政村的财力、人力,办好一所小学,效果将好得多。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克服本位主义,需要上级有关部门从中做好协调工作。从今后人口发展的趋势来看,合并一些小学和中学,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第七、普及和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可以和政府的其它工作结合起来,依笔者粗略考虑,至少可以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结合起来。其具体办法是对超生者及进城的农转非征收教育事业发展基金。

第八、社会办学急需加以规范和管理。笔者对一个中等发达的市(县)进行调查,1994年以来全市出现学前教育机构20家,私立教育机构13家,先后注入教学资金4500万元,容纳学生4000余名。其中,义务教育段的学生超过2000人,这些机构的出现,有效的减轻了入托难入学难的压力,缓解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尽管这些新事物是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把教育推向市场并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一,教师流动性大,既影响了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又冲击了公办学校的师资队伍,私立学校工资高,进城容易留走自由的优势,造成少数教得好的教师不稳定。其二,某些私立学校以挣钱为目的,学校之间存在互挖教师现象,一学期换几任教师,教学内容零乱,学生知识没有长进,家长有意见,提出让学生转学,学校回答转学可以学费一概不退。对此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必须重视私立学校的任教教师聘用,在与学校签订合同后,要在教委建档备案,校长必须经过教委的资格把关审查,以保证教育质量。收费标准须政府出台文件,既要高于公办学校,又要考虑到贫困家庭的承受能力,达到一般家庭都能接受,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基础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低谷困境,是与60、70年代,我国人口急速增长有关的,人口增长过快,使基础教育的负担加大,这是谁也无可否认的事实,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一些带立法性而不是随意性的规定,譬如规定违反计划生育者,每超生一胎,征收教育事业发展基金若干元。这样既可避免目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乱罚款现象,又有利于计划生育,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

城市人口增长的失控已经并将愈益成为一个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危害社会稳定的大事。这主要是由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城乡差距的拉大,使一些农业人口千方百计地转为城市户口。笔者到农村视察农民减负工作亲眼见到大片农田因为承包土地的农户全家进城经商而荒芜。这就给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投下了阴影。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有充足的劳动力,防止城市人口的盲目增长,建议凡是非正当农转非的,每人交纳一定数量的教育发展基金。

第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经验和教训方面,邓小平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视了经济建设,忽视了教育这是失误,从此后,全国各级党政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不论是基础教育设施及高中教育设施都有较大的发展及改善。背后也出现了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加重了农民负担,搭车收费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在四川、云南、湖南考察,与当地人大代表座谈获悉,带普遍性的搭车收费,如:公安、水利、电力、煤炭、城建、土地、林业等部门均有教育基金项目的收费,如某县电力部门每度电收1分钱,该地区年供6亿度预计收600万元, 可包干上交250万元,其余的留小金库,这仅仅是一例。真正用到教育是好事, 但流失则导致了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建议各级政府,凡征收教育基金全额上交,规范化管理,挪用、吃喝、购买小轿车者,依法严处加大打击力度,确保人民、工矿、企业交出的教育基金用到办教育事业上。

标签:;  ;  ;  ;  ;  ;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基础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