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提高的实验报告_学习能力论文

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高中学生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项研究属于创造教育范畴。所谓创造教育是指以开发教育对象创造性素质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现代创造教育始于20年代的美国,70年来,已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思潮和世界性教育运动,原因在于它对战后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纪之交,我们预计,我国的创造教育将成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完成中兴伟业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

创造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研究是“七五”研究的继续。新的进展很多,主要突破包括:教育对象大面积拓展;因果变量大幅度增加和理论成果的新的升华。

一、问题与假设

“七五”期间,我们完成了“促进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实验研究”课题,推广工作也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各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假设。

第一,初中和高中哪个年段创造教育的效果更好?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期。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从妊娠、婴儿、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壮年和老年,到底哪个或哪些阶段创造教育效果更好,我们还不清楚,即使是初中与高中比较,哪个年段更好,也不清楚。

我们假设,初中阶段实施创造教育的效果比高中年段更好,一旦被实验证实,我们便可把创造教育实践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创造能力的提高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什么关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不断进步依赖于学习能力不断增长。创造教育虽以培养创造能力为己任,但无法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在我国创造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出现过三种现象:一种是创造能力很强的学生却要蹲班留级;另一种是学习很好的学生,又很缺乏创造性;第三种现象是接受创造教育的学生在两个方面获得双丰收。

我们假设,两大能力既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在实验中,如果能够找到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重大的。

第三,实现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步增长目标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任何客观规律发生作用都是有条件的。在探索两大能力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要寻找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以便创设这种条件,达到我们的目的。

我们假设,这种条件主要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创造性学习方法,这一点如果被实验证实,就会给教法和学法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二、设计与实施

本项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1—1992)

这一学年,做了三项准备工作。

1.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实验的蓝图,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了问题(如前所述),确定了课题,选定了自然实验方法,也做出了消除无关变量干扰的规定,进行了前测。进而,对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1)创造能力

创造是指人类运用脑力与体力生产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社会活动。所谓创造能力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顺利完成创造任务的本领,亦即个性心理特征。

创造能力可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相对于全人类来说的首创性,称为人类首创性;相对于某一人类个体来说的前所未有的首创性,称为个体首创性。中小学生的首创性大多属于后一层次。创造能力是多因素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发明、创作和创造性组织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

这里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学业任务的本领,亦即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地说,学习能力高低与学习成绩好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本项实验以社会公认、易于量化的学习成绩代作学习能力指标。

(3)同步增长

这里的同步增长是同步超常增长的简称,是指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相互促进、大幅度共同提高的创造教育的客观效果。量化指标是: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创造能力测试成绩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中考、高考平均总分超出5分。

2.培训师资

实验的自变量均须通过教师达于学生身上,而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实验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培训师资成为实验成败的关键。培训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以创造学为基本内容的一般培训;第二步是依据不同的实验任务而分别进行的特殊培训;第三步是上岗前的演练性培训;第四步是在实验开始后针对具体问题的培训。

3.出版教材

高中实验班需用的创造学理论教材和配套的电教片,早已出版。1993年,我们又出版了《中小学生创造智慧超常增长训练》一书。这样,初高中实验班都需要用的训练教材也有了。

(二)实验阶段(1992—1995)

1992年夏天,在初一和高一确定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基础条件是均衡的,实验三年,师资力量也保持均衡。前测之后,实验开始。在三年实验期间,三大实验主体,操作六大系统,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实验。

1.校长操作的决策指挥系统

以校长为首,建立创造教育的决策指挥系统,工作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1)校长带头,转变观念。校长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创造教育学等有关理论,分析传统教育弊端和现实表现,转变教育观念。

(2)培训师资,明确目标。在转变观念基础上,使教师明确: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共同目标。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认真落实。

(3)组织实施,注重激励。以追求实效为出发点,制定规划或条例,对创造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评价等问题,尤其是奖励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大家共同遵守。

(4)及时反馈,开展研讨。创造教育一经实施,就要及时反馈。出现缺点和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遇到疑难问题,走出去,请进来,向专家、学者求教。

(5)鼓励科研,多出成果。鼓励教师参加创造教育科研,并为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创设各种各样的良好条件。其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要造就教育家型的校长和教师。

2.教师操作的教育教学系统

(1)创造学教学系统

在高中实验班,开设创造学课。以我们出版的专著《中小学生怎样开发创造智慧》为基本教材,引导学生掌握创造学,并运用到创造活动中去。组织的创造活动包括:设立创造思维信息本;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体会交流会;组织参加各种参观活动和竞赛活动;教做创造性游戏和支持创办《创造导报》等。

(2)创造思维训练系统

在初、高中实验班,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以我们出版的《中小学生创造智慧超常增长训练》为基本教材,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依据不同的年级特点,训练过程亦有所区别。基本方法、步骤是:①依据书中的新奇课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②运用智力激励法,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集体研讨;③引入书中假设的过去实验班学生的发言,扩大激励源;④指导学生在本班和过去实验班的发言中,挑选最奇特的思路,展开分析;⑤利用书中不断提出层层拓展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不断发现并超越自己观念的局限;⑥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诱导学生提供一浪高过一浪的绝妙猜想、独特思路和难能可贵的新发现;⑦小结时,指导学生提炼渗透在具体内容中的创造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⑧设计“创意与动手”练习,指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和各种机遇,独立地想,动手去做。久而久之,便会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动脑到动手、从被动到主动三大转化。

(3)创造性教学系统

这个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科教学的任务、原则、过程和方法。

①创造性教学任务。在完成各科大纲规定任务的同时,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得创造性教学任务具有双重性。

②创造性教学原则。1)民主开放原则。教学高度民主,组织无拘无束的开放式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从而,创造出宜于独特见解萌生的情境。2)成功快乐原则。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关系,处处、时时、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造性自会与之俱来。3)激励求异原则。研讨问题,获得正确答案,予以肯定、认同。与此同时,更要激励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样的、言之成理的背逆性新见解,即使离奇、荒诞、也要容纳。4)最近发展原则。课题设计过难,学生会丧失信心;过易,又没有效果。故尔,必须坚持学生难于达到又能够达到的最佳难度标准。5)延缓判断原则。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但其思维过程尚未完结,在其再思再想之中,有可能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不立即做出否定性评断,而是把机会和任务留给学生。如若学生的见解虽有违常识,但却又有一定根据和道理;甚或,学生的见解超出了教师或人类的已知领域,那就根本不应做出否定性评断。6)发展个性原则。个性形成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在集体授课制下,教学的每个侧面和每个环节,都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不断发展的条件。

③创造性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双边的周期性活动,主要有五个环节。1)备课与预习。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知识点称为发散点,教师备课时要确定发散点,并落实到教案上。自然,不能让学生预习发散点知识。2)授课与上课。发散点教学应是既定步骤与随机应变相结合,关键在于难度控制随机伸缩,以便把握“重新发现的”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活动重心,不是听,不是进行再造思维,而是进行创造思维。3)布置作业和做作业。结合课上内容设计的创造思维训练作业,占有一定比例。学生则必需通过创造性思考,独立完成这些作业。4)答疑与质疑。教师答疑要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引到更为深远的境界,或者说是要对学科内容引申得更加遥远。学生则要学会从学科内容中引出发散性问题。5)出题与应考。在学科考试试题中,考察创造能力的试题,占有一定比例;学生应考,无须准备,全凭平时训练水平和临场发挥。

④创造性教学方法。下面的12种方法,对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不同内容,相机而用,就能取得良好效果。1)独自发现法是指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新规律的方法。教师要把发现对象隐蔽在教学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猜测、推导、实验、论证。2)发散集中法是指引导学生交替地使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方法。针对教师设定的问题,学生经过“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言之有理的各种结论,或者唯一可行的正确结论。3)自相矛盾法是指由于发现两相对立的问题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学科内部,或将内容引申,都能找到这类问题。4)打破定式法是指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提出悖逆性新见解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某种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思维定势便可慢慢打破。5)灵活多变法是指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侧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学科内容提出新问题、新猜想和新结论的方法。为此,就要诱导学生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想方设法找出其中的各种联系。6)归纳类比法是指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的方法。以学科内容为依托,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说,设计探索性实验,最后分析出结论。7)形象分合法是指引导学生对已有形象(如器物原型)以崭新的方式分解组合而得到新创意、新设计、新发明的方法。从思维来说,学生要善于把熟悉的和陌生的相互变换;从操作来看,拆卸与拼接都要闯新路。8)统摄伸缩法是指引导学生依据新材料概括出新观点的方法。结果可能丰富、发展了原有理论,也可能提出新思想,创立新学科。9)直觉预见法是指引导学生依据并不充足的信息做出现时的和未来发展的直接判断方法。进而,要进行推理、观察、延续观察和验证。10)开放想象法是指引导学生从某一问题或知识点出发进行无拘无束创造性想象的方法。11)瞻前顾后法是指引导学生考察某一知识点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进程的方法。结果,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新的认识。12)发明操作法是指引导学生将小设想和小制作结合起来获得小发明成果的方法。为此,要指导学生粗知创造工程学,掌握简明的发明技法。操作时,小设想要精选,制作中要善于变通。成功后既要组织展览交流,也要及时申请专利。

(4)创造性课外活动系统

许多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其所具有的某个领域的巨大创造潜能,教师和家长一无所知,本人也无察觉,只是在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偶然碰撞中,才表现出来,才被发现、被确认。故此,鼓励“碰撞”成为我们开展创造性课外活动的指导思想,称为“碰撞理论”。碰撞基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公式是:

①机遇——碰撞——失败——思迁;

②新机遇——又碰撞——又失败——又思迁;

③更新的机遇——再一次碰撞——取得成功;

④爱好——特长——专业——杰出创造成果。

公式中的“思迁”指的是见异思迁;“爱好”是由于成功而导致的结果;“专业”是指与特长相联系的报考及求职的取向。

按照“碰撞理论”开展的创造性课外活动,主要包括:①科技活动。要明确培养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素质的活动目的;要以创造思维和动手制作为主要活动内容;要取得小论文、小发明等创造性成果。与此同时,选拔优秀小发明作品的作者,组成小发明俱乐部,内派辅导员,外请发明家,给予经常性的特别辅导。②学科活动。在扩展学科知识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③文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锤炼和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和条件。④团队活动。激励学生,发挥才能。围绕思想教育主题,策划创新性的活动方式。⑤家务劳动。设置工具角、材料箱。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方法,创造新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家务劳动任务。

(三)学生操作的创造性学习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创造学理论,扬弃传统学习方法,确立促使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超常增长的学习策略,这就是创造性学习系统的基本含意。主要内容如下:

1.在各科学习的纵向系统中,选择适当内容、尝试性地先去猜测、想象、推导,提出见解、命题或假说。然后再听讲、看书或实验,进而,比较自己的想法与书上的结论、实验的结果有何异同。最后,分析出正误与优劣。

2.在学科之间的横向系统中,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方面,探索相互联结、沟通、渗透、迁移和借鉴的途径,寻求已经阐明的联系,发现无人知晓的联系。

3.在课内外结合的系统中,动用课内知识,结合课外见识,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设计新方法,动手动脑,开展小建议、小设想、小设计、小窍门、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和小发明等创造性活动。

上述三大主体分工合作,步调一致;六大系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项创造教育实验便会产生良好效果。

(三)总结阶段(1995—1996)

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四项任务:第一,1995年5月,整理了全部实验资料;第二,6月,实施了后测;第三,11月,进行了中考、高考成绩统计;第四,1995年12月至1996年元月,撰写了实验报告。

三、效果与成果

实验三年之后,实验班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和劳动技能等基本素质,明显优于对比班。而实验最为突出的效果包括两个方面。

(一)实验班创造能力超常增长

由于创造能力自身的复杂性,国内外有关研究,通常采用综合检测方法,结果较为可靠。

1.发现能力

每学期末,要求实验班学生,挑选两则最高水平的、属于有所发现的创造思维信息,经过整理,交来参评。三年实验之后,再挑两则,参加总评。评价标准分成五个等级,标准是:

优等:创新性突出,言之成理,也有实用性;

良等:有创新性,有一定道理和实用性;

中等:创新性与实用性不很明显,缺乏论述;

差等:创新性与实用性薄弱,论述不清;

低等:创新性极为薄弱,无实用性,无论述。

总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初高中实验班发现能力总评统计表

2.发明能力

每学期末,要求实验班学生,挑选出最佳可行小设想,运用发明技法在假期中制作完成至少一件小发明作品,参加总评。开学后,组织展览、交流,并由学生自己交来一件最好的作品参评。三年实验之后,再选一件,参加总评。

评价也分五个等级,标准是:

优等:创新性突出,也有实用性,结构合理,并有一定工艺水平;

良等: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结构与工艺基本良好;

中等:创新性不太明显,结构、工艺和实用性很一般;

差等:创新性和实用性薄弱,结构与工艺的某个方面,还有缺欠;

低等:创新性极为薄弱,实用性或结构、工艺的某些方面,有明显缺欠。

总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初高中实验班发明能力总评统计表

3.创作能力

每个学期,确定最能反映创意水平高低的一次作文,进行评价。三年实验之后,挑选最好的一篇,再进行总评。

评价也分为五等,标准是:

优等:创意突出,言之成理,论述有力;

良等:创意较突出,论述较合理;

中等:有一定创意,论述较一般;

差等:创意不明显,论述也没力量;

低等:创意很不明显,基本落人俗套。

总评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初高中实验班和对比班创作能力总评统计表

4.创造性组织能力

我们的观察记录和有关教师的观感相一致,即初高中实验班的创造性组织能力明显优于对比班。

5.创造能力测试

我们实施的创造能力测试,不论对于初中,还是对于高中,前测与后测的试题是不同的,但又是等价的,评分标准也是统一的。所以,测试成绩,在实验班与对比班之间和在前测与后测之间都具有可比性。但是在初中与高中之间,由于试题和评分标准不同,所以无可比性。

初中、高中测试成绩统计结果,见表4、表5。

表4 初中实验班和对比班创造能力前后测成绩统计表

表5 高中实验班对比班创造能力前后测成绩统计表

综上所述,初中实验班的发现、发明和创作能力测查,优良率分别达到90.7%、95.3%和89%;高中实验班则分别达到81.4%、72.5%和79.1%。在创造能力测试中,初高中实验班后测成绩大大超过前测;与对比班相比,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这就充分说明,初高中实验班创造能力超常增长目标实现了。

(二)实验班学习能力超常增长

1991年秋,初一年级无入学成绩,在期中考试中,实验班平均总分低于对比班0.38分;高中实验班中考平均总分低于对比班1.4分。之后,在三年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初高中实验班成绩与对比班逐渐拉开距离。1995年中考和高考成绩对比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1995年实验班与对比班中考高考成绩对比表

若把初一、高一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的分数差值计算在内,那么,初高中实验班超出对比班分值分别为6.51分和20.7分。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初高中实验班学习能力超常增长目标实现了。

四、结论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三条结论。

(一)在创造教育条件下,初中学生比较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增长更快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初中实验班的发现、发明和创作能力优良率分别超过高中实验班9.3、22.8和6.1个百分点。这就说明,在创造教育条件下,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增长更快。分析原因有三:

1.身心特点差异

初中阶段属于少年期,身心发展处于儿童期与青年期之间的过渡期。主要心理特点是半幼稚与半成熟两个侧面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半成熟”使得自我约束心理增强,“半幼稚”则表现为好奇心强,条条框框少,敢想、敢说、敢做。这是提高创造能力的良好基础。

高中阶段属于青年初期,身心的许多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自觉性和独立性成为突出的心理特征。由成熟趋向稳重,渐渐地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这就会对创造能力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知识观念差异

多样、灵活、开放、动态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然而在现实教育条件下,知识学得死,缺乏灵活性,因而,由知识而形成的观念产生绝对化、凝固化趋势。这样,初中与高中的知识差异导致观念僵化程度的差异,而观念僵化是进行创造思维的重大障碍。

3.课业负担差异

初中与高中的课业难度不同,中考与高考的难度及其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影响,差别更大。这样,由于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初中学生更重,所以,他们肯于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来的精力和时间就更少。初、高中实验班小发明优良率差距巨大,就是例证。 (二)在创造教育条件下,初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均可得到同步超常增长

本项实验效果测查数据均已超出同步超常增长设计指标。但是为了严谨,我们又追溯了五届高中毕业班,进行了有关的对比统计,制成表7。

表7 五届高考班级平均总分对比统计表

此表显示:第一,其中四轮实验都证实了同步超常增长;第二,一年实验与两年实验(按超出的平均分值计算)相比,超出值接近一半;第三,没有实施实验,高考成绩差异极小。这就证实了两条:第一,在创造教育与两大能力同步超常增长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性,存在着创造教育实施的时间越长(在一定年限内)增长水平越高的共变性;第二,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客观可能性。

前者暂且不论,我们研究两大能力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是这样的:一方面,在创造教育条件下,学习能力提高成为创造能力增长的重要前提。学生运用学习能力获取知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得封闭的、静态的、绝对化了的僵死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堵塞了获取新认识的通道,成为创造能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种是用创造性学习方法获得开放的、动态的、相对的具有灵活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敝开着通向新认识的大门,成为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创造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属于后一种情形,所以他们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就成为创造能力不断增长的促进力量。

另一方面,创造能力和品质对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第一,创造意识导致学习观念升华。创造意识的核心是崇尚创造的价值观。创造意识勃发起来,学习观念便从“你传我受”向着“自我发现”转化,逐渐形成“接受与发现”有机结合的高层次学习观念结构。第二,创造个性导致学习动力升华。创造就意未着与困难打交道。在创造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创造个性,其核心是强大动机和坚强意志。因而,在创造个性面前,学习困难顿然变得渺小,学习动力则显得甚为强大。第三,创造思维导致认知水准升华。接受性认知与创造性认知相比,前者是低层次,后者是高层次。创造思维训练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掌握的知识也就更深刻、更灵活、更扎实。第四,创造技法导致学习策略升华。创造技法作为解决创造性难题的方法体系,具有降低创造难度的功能。将其迁移到学习中来,学生便可抛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建立起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第五,评价改革导致适应能力升华。国家教委关于高考改革的文件明确指出:“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能力。”权威人士接着指出,这里所谓的能力是指“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以已有知识为起点去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总之,高考注重考查的就是创造、发展能力。近年来,在各类考试特别是高考中,出现创造能力越高成绩越好的明显趋势,其直接原因在于:教育评价改革使得考察创造性素质的内容不断增加。本项实验的初、高中实验班与对比班在中考、高考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差距很大,其重要原因在于:中考与高考的性质、目的不同,试题中创造性素质的考察水准与多寡也不同。

(三)北京创造教育模式是实现两大能力同步超常增长目标的基本条件

北京创造教育模式是本项实验设计的基本依据,初高中实验班收到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步超常增长的实验效果,源于这一模式。

1993年10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讨会上,我们发表了以“1980—1993创造教育实验和成果推广工作—14年研究初步形成基本模式”为题的论文,至此,北京创造教育模式(简称北京模式)正式面世。所谓北京创造教育模式是指为实现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多方面基本素质同步超常增长目标而运用于创造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和操作性方法体系。它是众多研究者的共同总结,是十余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北京模式中的操作体系包括三大主体、六大系统,创造教育取得的实效是这些主体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作用并不是绝对均衡的。其中,创造思维训练系统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创造学”教学中,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有创造思维训练机制渗透其中;而创造性学科教学,实际上就是结合学科内容的创造思维训练;在创造性课外活动中,固然有许多动手内容,但创造思维活动是贯穿活动始终的;论及创造性学习,不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这种学习方式都具有创造思维自我训练的性质。可见,创造思维训练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创造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北京模式的突出特征。

一般地说,模式是指使人可以照着去做的标准样式。而我们所谓的模式,深含着开放的、动态的意义。它是过去研究的总结,又是今后探索的起点,当提出这种模式之时,突破它的工作也已开始了。事实正是如此。尽管这项实验取得了良好结果,但学生身上未被开发的巨大创造性潜能,还远远望不到尽头;尽管北京模式比较完善,但未知空白还有很多很多。因此,创造教育研究应该继续下去。

五、结束语

展望未来,创造教育研究,任重道远。由于创造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待探索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很多。主要问题有:第一,创造教育与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它能否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奠基性工程之一?第二,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它能不能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力手段?能不能成为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成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第三,创造教育与现代教育是什么关系?在我国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第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教育的理论形式是怎样的?实践形式又是怎样的?第五,从事创造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哪些特殊素质?为培养这样的教师,师范院校及有关继续教育院校应该进行怎样的教育改革?第六,创造性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原则、过程和方法是怎样的?其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第七,怎样把已有成果的推广工作和深入研究工作同时并举,同步推进?第八,怎样使我国创造教育与世界创造教育接轨?既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为世界创造教育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我们从事创造教育的广大同仁,推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标签:;  ;  ;  ;  ;  ;  ;  

初高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提高的实验报告_学习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