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_企业信息化论文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_企业信息化论文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论文,化与论文,环境论文,论我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5—0021—0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信息环境研究”(项目编号79600002)的研究内容。

现代企业要实现其自身发展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就要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合理安排布局开发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建立适应市场风云变幻各种情况的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的信息系统,从整体上实现信息化。从国外和国内的企业发展经历来看,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企业信息化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可以这么说,企业信息化程度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

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与社会信息化相关联的概念。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有效利用物质、能量、人力等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以及从传统工业时代对能源、物质首要依托转向信息时代对信息首要依托这样一个过程。企业信息化简单而言则是指企业各项活动中逐步广泛深入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的过程,严格来讲,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它还在很大程度上指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与体制的更新与适应的过程。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企业家使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与信息技术专家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概括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2]

1.企业管理一体化、柔性化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系统单一的纵向信息联系格局,通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内部信息网络把企业运行各环节融于一体,从科学及时决策和最优控制的高度把信息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并把诸多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根据企业目标的需要有机地集成,实现系统内的人、财、物等要素的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适用性。

2.生产自动化 在企业生产系统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测量、计算、传递和变换,以此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应用,生产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3.产品设计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在企业管理中,不断采用侧重设计过程自动化的MIS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并设计开发智能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

4.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网上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电子支付、 电子营销、电子报关等,并通过网络实时监视,分析环境、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的信息,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

5.信息管理与传播自动化、网络化对企业本身而言,通过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调节、市场分析、计划安排、库存处理、成本核算、劳动工资、产品营销等管理全过程的自动化。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降低成本能耗和物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管理企业整个经营过程。对整个企业界而言,信息管理传播网络化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我国“金企工程”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建设联接一批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网络,并逐步扩大为企业转换机制、进入市场、技术改造提供信息服务。信息传播网络化就是要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并且联接国家公用通信网络,把企业内各部门联系起来,把企业与社会联系起来,改变传统企业与社会相对独立、传统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的状态。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部分企业率先开始了信息化进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在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强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1.已建立了为数较多的各类型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应用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项信息技术的企业约有一万多家,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电子、建材、化工、冶金、机械等行业,推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企业约有3—4万家, 引进MRPⅡ(制造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已达上千家,试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还只是少数先进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历史较长,在全国比较普遍[3]。

2.网络应用已具规模近二十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基础网络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网络基础,上网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增长迅猛,据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2000年6月21 日举行的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大会上透露,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达1100余个。据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1998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为210万,到2000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650万台,上网用户数达1690万人。[4]有专家预见,在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等新的推动力作用下,2003年全国上网人数将达到3300万,按照这种趋势,我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子商务市场。近年来,我国面向企业信息化服务的863CIMSNET已建成验收,由面向全国的15个网站组成,现已有150家企业入网;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PPNET(全国生产力信息网)已组建成立,由全国四百余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拥有十六类数据库,辐射企业近十万家[5]。

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80 %以上被调查企业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管理信息系统(MIS), 70%以上接入互联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在日常管理和决策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

3.企业信息化成效显著据已验收的五个“九五”科技项目计划对CAD应用工程试点省市的统计,通过应用CAD技术,投入产出比达1 :17,新增产值70亿元;而对五十多家通过验收的项目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的不完全统计,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1/2—1/3,库存占用资金压缩20%,产值提高50%—100%,管理人员平均减少1/5—1/3, 生产周期缩短20%—50%。实践表明,在企业信息化工作中, 应用CAD、CIMS技术,使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5]

另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表明, 近70%的企业表示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以宝钢集团、江南造船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海尔集团、红塔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如,红塔集团不仅改善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信息共享,还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实现了“第一时间了解顾客需求,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动态,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的“第一市场”思想。宝钢集团缩短了生产周期,每年仅节约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就达1282万元,加快销售货款回收就增加赢利1757万元。海尔集团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加快,通过互联网宣传产品,每天有1500多人访问,海外经营商通过电子邮件与企业联系业务,已成为海尔集团跨国经营的重要手段。江南造船集团仅节约设计工时一项, 每年增利数百万元。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筑路机械公司采用MRP系统后,产品采购周期缩短6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 库存占用资金降低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50倍以上。[6]

4.信息技术条件不断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更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国产计算机品牌的崛起,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电信资费的下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等,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6]

5.企业信息化投资明显增加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由于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资金上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以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1998年,300户国家重点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14.8亿元,1999年投入17.1亿元,增长15.5%,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未来三年,这些企业计划在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数据采集、生产调度、经营管理、决策指挥的电子化、科学化;实现监测网与管理网互联、内部网与互联网连接、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实现电讯网、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6]

6.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1999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新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在新时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强调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动国家和各领域、各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的要求。特别突出了企业信息化在经济信息化、电子商务中的基础作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信息化的立法工作。1999年底,由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召开了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大会,强调了以CAD/CIMS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要求。 为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由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重点组织和指导“企业信息化工程”。1999年,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联合在京政府部门,共同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响应。政府上网为企业提供了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技术信息。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虽然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但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开始就比发达国家晚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在80年代掀起了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目前发展水平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左右。即使在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国家重点企业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1.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花大量资金购买了硬件,但最终未能获得理想效果。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有70 %的企业认为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不足。截止1998年末,这300 家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累计仅占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距甚远。

3.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低在300家被调查的企业中, 虽然有70%的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建立了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的营业额高速增长,1998年全球营业额为740亿美元,1999年约为2000亿美元,到2003年预计达32000亿美元,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

4.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从国家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看,这导致了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5.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如,企业信息化缺乏行业标准,电子商务的有关法策法规尚待出台。如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如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变化紧密相关的。纵观世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化已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现在还仍然处在发展完善之中。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大体上经历了50年代至60年代的生产自动化阶段,70年代至80年代的管理信息化阶段,以及9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相融合的网络一体化阶段。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有特色方面的发展过程:[3][7][8]。

1.70年代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信息化始于70年代中期,从此时开始,我国企业便开始构建简单的、独立的MIS子系统, 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当时主要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和辅助管理。这类系统功能单一,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按职能分部门的独立应用对企业的整体产出的贡献较小。但当时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业务的准确度上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80年代以MRPⅡ为代表的面向企业过程的局域网系统从80 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对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共享、协同工作产生了需求,也更加重视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我国企业开始采用局域网络联接企业各职能部门,发展功能更强大的企业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生产制造行业在网络化的同时又采用面向企业过程的软件技术,实施制造资源系统(MRP/MRPⅡ)。

这些系统综合地利用了各种信息技术,用网络连接企业各部门,采用客户/服务器(C/S)结构管理公共软件和信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以求得更多的信息数据共享,采用面向企业过程的软件技术以实现企业设计、生产、服务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在这类系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MRPⅡ。MRP Ⅱ系统起源于60 年代以库存控制为主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Material RequirementPlanning),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MRP。小MRP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销售预测和订货情况制定主生产计划,再利用计算机将未来时段的产品需求按照产品结构分解为零部件需求计划,以作业指令提出采购部门所需购买的原材料,推动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的部件及成品。70年代,小MRP 发展为包括生产能力计划与控制的闭环MRP系统,也称为MRPⅠ。80 年代MRPⅠ进一步发展为集生产现场控制、 销售、 财务为一体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

MRPⅡ的基本原理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 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目标。MRPⅡ系统包含的制造资源范围较广, 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资金、信息、技术、能源、市场、空间、时间等制造经营资源的统称。MRPⅡ系统以生产计划为主线, 对企业的制造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成为畅通无阻、清澈见底的动态反馈系统,进而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获取企业竞争力。此外,MRPⅡ系统还融合了及时生产JIT、 全面质量管理TQC、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支持企业多个服务网点、多级仓库的跨时空区域管理,控制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产、供、销、人、财、物等管理资源的一体化。[9]MRPⅡ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MRPⅡ把企业中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管理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管理两个子系统尤为密切。

(2)MRPⅡ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实现了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3)MRPⅡ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未来将会发生的结果,因而可作为企业高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

目前, 在我国广泛推广和应用的主要还是国外七八十年代流行的MRPⅡ系统。

3.90年代以ERP为代表的开放式集成化的广域网系统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Internet应用迅速普及,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被应用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信息化进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管理系统(CIMS)等多种开放式集成化系统。开放式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开放性、软件开发环境的开放性,以及管理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开放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交换类型的差异,使企业成为一个交流密切的整体。而集成化则表现在该系统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还表现在结合了新的经济形势下的管理思想。ERP系统在传统的MRPⅡ基础上引入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电子商务、工作流等新的信息技术,同时吸收了供应链(SC)、适时生产(JID)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先进管理思想。CIMS集成了CAD、CAM、柔性制造(FMS )等生产层的信息技术,同时又结合了管理层的MIS、OA 以及经营决策层的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开放式集成化的广域网络信息化系统,把企业自身、分销网络、客户、供应商的活动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并通过广域信息网络促使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协同与平衡。因此该系统在物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和业务流上能较好地实现企业整体优化运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20 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兴起的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和方法之一。许多企业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ERP系统。尤其是世界著名的企业更是如此。1998 年,全球ERP年销售额达150亿美元,预测2003年将达666亿美元。[10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对ERP引起了重视,2000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由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支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面对WTO的中国企业管理技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是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技术, 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国内520家国家重点企业、 国家技术创新重点企业、改制的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代表。

企业资源计划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支持下的多种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它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相辅相成,侧重于实现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供应链)的全面科学管理。ERP 系统以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管理思想。除了传统的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 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目的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避免资源和人力上的浪费,及时准确地作出最好的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发挥其最大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单独依靠自身力量来参与市场竞争已明显乏力,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与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者都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必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进行高效生产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ERP具有如下特点:

(1)在ERP系统的这种设计思想中体现出:首先,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其次,它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2)从系统功能上来看,ERP系统虽然只是比MRP Ⅱ系统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及配合与平衡。正是这些功能子系统把企业所有的制造场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其次,传统的MRP Ⅱ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纷纷从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 而ERP则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的这种多角化经营需求;最后,MRPⅡ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 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效绩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3)ERP的应用是一项管理工程,而非IT工程。ERP 的应用意味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目前多数企业却很少从企业整体运作的层次上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在建立新的管理系统之前未能把企业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与ERP统一起来考虑, 未对原有业务过程或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并加以优化,而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用计算机代替了已有的手工操作,即企业的总体结构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以往不适合的部分没有删除,造成实施ERP力度不足, 功能难以全面发挥。而许多国外先进工业国家的企业在建立ERP 系统之前,首先对自己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模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即将ERP 与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相结合, 打破旧的管理结构,对企业的总体结构、组织、流程及其所有的环节进行考察和重组,建立新的管理程序,真正实现其合理化和现代化。

4.企业信息化的一些未来发展ERP 系统中虽然考虑了企业怎样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怎样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但并未从根本上考虑合成社会化持续创新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迅速变化对企业生产流程与业务管理流程的动态调整的要求。

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ule)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动态重组过程的需求,它具有能够消除ERP 软件与企业管理“捆绑”的功能(如同开放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环境间的分离),可支持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流程灵活地紧跟瞬变的市场发展并不断改变,有助于动态实现企业重组过程。它必将是下个世纪ERP系统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

然而无论是ERP系统还是进一步发展的DEM技术,其企业管理思想和模式基本上都是基于一种“面向事务处理”的、按顺序逻辑来处理事件的管理,

均不能对无法预料的事件和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IRP (Intelligent Resource Planning)智能资源计划, 是一种具有智能及优化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打破了以前那些所有“面向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它可使管理人员按照设定的目标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案并迅速执行。这样就可紧紧跟踪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正确的决策、随之改变原有的计划,并以最快的速度执行这些变化。此外,IRP 还将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协同制造”以及“约束资源”等问题。因此,IRP 也必将成为下一世纪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

四、我国企业信息环境的优化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效益程度是与企业信息化环境紧密相联的,企业信息化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和普及。从整体上看,企业信息环境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人员环境、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信息环境可分两个方面,即企业信息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管理机制、企业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素质甚至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等,对这些内部环境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应建立起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方法与制度,以从真正意义上保障企业信息化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外部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信息技术水平、网络化程度、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等。影响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的因素来自多方面,有政府的、企业的以及技术的等诸多方面因素。下面主要讨论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的优化与合理布局的几个重要方面。

1.网络建设企业信息化一般要经过建立企业内部网(Intranet)、 联入互联网(Internet )和全面实现企业电子化运作三个阶段。 Internet网站是表现企业外在形象的、是使顾客了解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工具,这是全球性的,而Intranet则是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资源的集成,如生产自动化系统、营销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它是为特定机构(如企业)组织使用的。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Intranet与Internet的集成。然而Internet与Intranet除了彼此的基本含义和应用范围的差异外,它们的技术及工具、网络协议及服务器软件都是相同的。因此,网络建设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建设,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建成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但我国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差。根据CNNIC调查, 中国用户对国内网络最不满意的是网络速度慢,其次是网络费用高。美国Internet在世界上带宽最宽。美国国内网络带宽一般为622Mbps,局部有20Gbps之高。 而中国大城市之间骨干网信道只有64Kbps—8Mbps左右,局部达到155Mbps,美国与中国相比,网络速度差距是显而易见的。ISP对用户的接入速率,美国一般ISP接入骨干网为T3(45Mbps)专线,每300个用户就有一根T1(1.55Mbps )接入骨干网。中国表面上大多数都提供56Kbps的Modem接入,但ISP接入骨干网的带宽一般只有256Kbps—4Mbps的DDN专线,而且要带数千个甚至上万个用户。

美国还是世界上上网费用最低的国家。美国与中国相比,Internet费率相差相当悬殊。按照绝对的货币价格计算, 美国人只要以中国人1/12.88的价格就能买回一样大小流量的信息, 而美国人平均收入比中国人高20倍。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对网络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与建设步伐,使我国网络朝着高速、便宜、普及的方向发展。

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被认为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贸易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企业信息化最终的表现形式,应该说我国企业电子商务起步不算晚,然而发展规模却不大,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明显。据统计,1999年中国网上购物(不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拍卖)总交易额约为5500万元人民币,只占199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0.018%。 而据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报告表明,美国1999 年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740亿美元。追究其原因, 除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实现方面的原因外,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服务系统、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说物流配送系统还可以根据市场规则发展起来,那么有关的法律服务系统和金融支付系统则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联手解决,以便为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3.信息资源的配置——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外部数据库的支持,一个行业的每一企业由于所处的地位基本上不可能建立本行业所需的基础数据库。同时要是每个企业都这样做,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了一些企业基础性数据库,如《中国企业产品名录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但无论是从数量、数据规模还是从行业分布看,目前我国企业基础数据库都难以适应我国企业信息化要求。我国政府对这类基础性数据库应采取宏观指导与优惠政策相结合,鼓励信息企业从事这方面数据库的建设。

收稿日期:2000—05—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