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生产与生产力的本质与微观结构_遗传信息论文

试论人类生产和生产力的本质及其微观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生产力论文,试论论文,本质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4-0049-06

随着知识和信息经济的崛起,信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地突现出来 ,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从物质和信息活动的双重维度对人类生产活动本身重新加以审视和 规定。本文仅对人类生产的信息活动本质及其微观结构予以讨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三种生产的理论

长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把人类生产概念的范围狭义化的倾向。这就是只注重研究 物质生产的问题,而不注重研究其他形式的生产的问题。当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之后,仅 仅强调物质生产形式而排斥其他生产形式的作法的狭隘性、局限性便十分鲜明地呈现出 来了。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我们最起码可以找到三种不同意义的生产过程。一 是物质生产,二是精神生产,三是人类自身生产。生产概念理应是对这三种意义上的生 产活动过程的综合概括。

物质生产指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与过程。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 的一种特有方式。在自然物不能以现成形态满足人的需要的时候,人们便会通过某种创 造性的活动去改变自然物的存在形态,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从而达到对自然物的利用、控制和占有,这就构成了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而在这一 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便是物质生产力。

精神生产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1](P72)它是人类创造观 念形态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又称意识生产。马克思曾按照产品和消费之间的相互联系, 把精神生产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 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如,书籍、绘画、图纸、拷贝、录音、录像 、计算机软件等等;二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 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情况”,以及某些个体劳动中的仅供自己当时劳作所用的, 在自己头脑中所设计的目的、计划、方案的生产和消费的情况,这时,产品在精神生产 者主体的运动状态中即被他人或自己直接用来消费掉了。[2](P61-62)我们有理由把这 两种形式的精神生产分别称为延迟性间接消费的精神生产形式和即时性直接消费的精神 生产形式。精神生产为人类提供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目的、决 策、行动计划和未来预见等,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类创造观念形态的产品的 自由、自觉的能动性能力便是精神生产力。

人类自身生产是指人类自身世世代代的繁衍,是人本身的肉体和智能的双重生产和建 构的过程,包括繁殖后代、人的培养和教育等活动,所以又称人口生产、人的生产、人 的生命的生产。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 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 、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3 ](P2)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67)没有人的种系繁衍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既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发 展。人类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优化控制的方式和能力便是人类自身生产力。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三者在社会生产体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 于相互渗透和映射、相互交织和贯通、相互制约和规定的普遍相互作用之中,正是在这 种普遍相互作用的有机关联中呈现出了社会生产力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性结构,从而导 致了我们有必要去深入探讨物质性因素和信息性因素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具体作用的问题 。

二、信息生产——人类生产活动的实质

长期以来,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学术界更多采用的是物质生产、生产物质产品的生 产、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等提法。这类提法,给人一种错觉 ,以为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生产或创造出了物质。

人类科学早已清晰地揭示出了一条具有基础性意义和价值的定律:物质(质量和能量) 守恒,世界上的物质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由此定律出发,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是根本 不可能创造出物质的。那么,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到底生产或创造了一些什么东西呢?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到底生产或创造了什么?其实,我们通 过物质生产所改变的并不是物质的质量或能量,而仅仅是相关质量或能量的结构方式或 活动状态。在生产中,人们破坏物质的某种旧有结构和状态,并相应建构某种我们所需 要的结构或状态。我们通过对某种物质存在形式的改变来获取另外一种我们所需要的物 质存在形式。这样,在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创造的仅仅是物质的特定结构 或秩序。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这种结构和秩序乃是一种信息的编码方式,而在此编 码活动中所利用的物质(质量或能量)材料则具有信息载体的意义和价值。看来,在这一 生产活动中,人类所创造的并不是物质,而只能是信息(物的序的结构信息)。从这一特 定的角度和意义上来看,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这类提法是并不很确切的。囿于习惯上 的成见,我们仍会沿用这些概念,但是,我们有必要在思想上明确,这类概念的含义并 不意味着我们在生产中创造了一丝一毫的物质。

对于物质生产的活动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分析。通常,物质产品的结构在生产过 程未曾展开之前,可能处于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我们已经拥有了这类产品的样品,这 时,后续展开的生产活动便是按照样品的模式来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活动便仅仅 是对特定物的信息结构的复制;二是我们还不具有要生产的产品的样品,这一产品的结 构模式需要我们先行予以设计。例如,一座新式大楼的图纸设计、一套新颖服饰的构想 和纸样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模式设计本身首先是一种信息结构的创造,而按此模式设 计所展开的生产活动便成了使这一创造性的信息结构模式转化为实物对象的产品的过程 ,或说是主观创造的信息在客观产品中实现的过程。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人类复制、创 造特定物的结构信息,以及人所设计的目的信息在实物产品中实现的过程,简言之,是 人类改变和建构物的结构信息的信息生产过程。

精神生产是观念、知识的生产,而观念、知识是人类创造的主观信息(再生信息)的形 态,所以,精神生产能够集中体现出人类生产活动的信息生产的本质特性。值得一提的 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是以精神生产为前提和展开之环节的。马克思就曾通过对比蜘蛛和 织工、蜜蜂和建筑师的活动,十分精辟地论述了精神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前提,作为贯 穿于物质生产全过程的本质性环节的意义。马克思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 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 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 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 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 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 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 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4]( P202)劳动者的目的在劳动者的观念中先已建构出来的关于劳动结果的表象、关于劳动 过程的规划,以及始终决定和控制着劳动过程的注意力和意志、方式和方法等等都是在 精神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观念性产品。由此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人类的物质生 产乃是人的目的信息在实物产品中实现的过程,乃是人类改变和建构物的结构信息的信 息生产过程的规定的认识。

精神生产除了指观念信息(再生信息)的创造活动之外,同样也有一个观念信息复制的 方面。当一种新颖的思想、观念在劳动者头脑中形成的时候,当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构想、情景被劳动者构想出来的时候,这便是观念信息(再生信息)的创造活动。而当劳 动者将这些创造出来的信息转变为语言、文字、图画、图纸、剧目情节而予以表达的时 候,便构成了观念信息的复制,至于相关文本、图像、语言的印刷、录制、表演等活动 ,以及他人对这些文本、图像、语言、表演的再次认知、解读等活动都统统应该属于观 念信息的复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创造和复制观念信息是精神生产的实质。

人类自身生产是指人类自身世世代代的繁衍,这一生产领域的活动包括两个相互衔接 的环节:一是通过对人类遗传信息的复制产生出人的个体生命;二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文 化信息的同化将具有个体生命的人培养教育成社会化的人类社会的一员。我曾把人的个 体对人类遗传信息的承接称为个体结构建构的“先天中介”,而将人的个体对人类社会 文化信息的同化称为人体结构建构的“后天中介”。正是这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构成了 人类自身生产的活动本身。从这两个过程来看,人类自身生产主要是对人类的遗传信息 和人类的社会文化信息的复制(信息同化也是一种信息复制过程),当然,在此复制过程 中也会出现复制中的错误,即信息变异,正是通过这种变异才导致了人的遗传信息结构 的进化,以及人类的社会文化的进化。

讨论到这里,我们便能够对人类的三种生产活动的实质进行统一的概括,这一概括可 以精确地表述如下:复制、改变和创造观念信息、人的遗传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物的 结构信息,以及将劳动主体的目的信息转化为实物产品的结构信息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实 质。

世界上的物质(质量和能量)是守恒的,人类生产不可能创造物质,只可能改变物质存 在的形式,但是,信息却不具有守恒性,人类在生产中创造的只能是信息,并且,物质 存在形式的改变又只能通过相应的结构信息的改变来实现。在严格的意义上,人类的生 产不可能是物质生产,而只能是信息生产。

从我们关于信息生产概念的规定中,可以直接引申出信息生产力的概念,这一概念同 样可以清晰地揭示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实质: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复制、改变和 创造观念信息、人的遗传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物的结构信息,以及将劳动主体的目的 信息转化为实物产品的结构信息的能力。与人类的生产不可能是物质生产,而只能是信 息生产的理由相一致。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也不可能是物质生产力,而只能是信息生产力 。

三、生产力的微观结构

从我们对三种生产、三种生产力,以及我们对信息生产、信息生产力的具体讨论中, 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的复杂综合性。从这一复杂综合性 的特征出发,我们有理由把人类社会生产力看成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大系统,它一方面是 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综合,另一方面又是自然力量、社会力量 的多重效应的综合,再一方面还是物质因素(包括材料和能源)和信息因素的有机综合。 在这里,生产力范畴理应是一个综合范畴、全息范畴。如此,对生产力结构的讨论也理 应在全面、系统而综合的水平上来进行。

通常,学术界习惯于把生产力的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要素(实体性要素),一类 是软要素(非实体性要素)。对于硬要素的构成有一个“三要素”论,即是指劳动者、劳 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对于软要素则一般认为由科技、教育、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内容构 成。如果仅从人类认识抽象把握的角度上来看,这种软、硬要素分列的做法还具有某些 合理性(显然并不全面)的话,那么,要从现实生产活动过程的角度来看,这种合理性便 丧失了。因为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软要素和硬要素是相互交织、贯通、融为一体、无 法分割的。由此也体现着生产力过程的高度综合统一的特性。

下面,我们首先试以“三要素”论为参照,以物质因素和信息因素为硬要素和软要素 的区别标准,并从软硬要素内在统一的原理出发,对生产力的微观结构予以具体的讨论 。所谓生产力的微观结构,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基本内核的“三要素”的每一要素的 内部结构。

(一)劳动者的内在结构

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并不仅仅指从事劳动的人的血和肉、骨头和器官、神经和脑等 硬件,而且更是指从事劳动的人所具有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认知和思考的方式,控制注 意力和意志力的能力,选择与操作工具、选择与作用于对象的方法和能力等软件。而劳 动者区别于一般人、一般动物的方面恰恰并不简单在其硬件部分,而主要是在其软件部 分。缺乏软功夫的人不能成为劳动者,不具有相关的某一方面的软功夫的人也不能介入 到相应的劳动过程之中。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劳动者的内在结构具体描述如“ 图1”。

(二)劳动工具的内在结构

通常,理论界仅仅在认识、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实体工具的意义上来规定劳动工具的 概念。其实,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起作用的劳动工具有两类:一类是主观工具,一类是客 观工具。主观工具即认识、改造对象的主观方式和方法。这类工具是潜存于劳动者主体 之内的,作为劳动者的软件(信息)构成而被具体规定的。主观工具的作用在精神生产中 表现的最为明显,许多精神生产活动都是在劳动者通常操作相应的主观工具而展开并获 得其产品的。客观工具即是通常理解意义上的物质实体工具。这类工具是劳动者为了认 识和改造劳动对象而制作和使用的人工制造物。客观工具虽然以客观实体物的形式而存 在,但是,它却不再是什么原初意义上的纯粹的自然实体物。由于它是被劳动者制作出 来的,它便已经作为一种劳动的产品,以其新颖的结构和性能凝结了被人加工制作过的 信息,并与制造者的目的、意志相统一。在这里,劳动者的主观信息已经贯注到了客观 工具的结构和性能之中,客观工具已经成了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技能、方法的物化信息 凝结体。作为主观信息的物化凝结体,客观工具的本质便不能简单由其物质承担的因素 方面来规定,而只能由其所凝结的主观信息的因素方面来规定。

在最为一般的功能性意义上,劳动的物化工具乃是人的肢体、感官、大脑的延伸,是 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信息沟通、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就作为人的肢体的延伸而言, 劳动的物化工具乃是将劳动者探测、改造劳动对象的目的性信息表达于劳动对象之上的 中介桥梁;就作为人的感官的延伸而言,劳动的物化工具乃是劳动者获取劳动对象的信 息的中介桥梁;就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而言,劳动的物化工具乃是劳动者储存、分析、 加工改造劳动对象的信息,以及创造新的知识性信息的体外机器。从这三个延伸方面的 意义来看,劳动的物化工具的作用恰恰是在信息活动的意义上成立的,它既是劳动者的 主体信息到达劳动对象的中介,又是劳动对象的信息到达劳动者主体的中介;既是对劳 动者主体的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创新的工具,又是对劳动对象的信息进行收集、储存 、处理、创新的工具。

综合上述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将劳动工具的内在结构具体描述如“图2”。

(三)劳动对象的内在结构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对象。通常,学术界往往仅从物质生产和物 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把劳动对象理解为某种实体性的存在物。这种观点的狭隘性是与 前面所述及的仅仅注重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过程,而排斥其他形式的生产和生产力过 程的观点的狭隘性相一致,并且是由后者直接导出的。如果从我们前面所提及的三种生 产和三种生产力的理论出发,那么,我们便有理由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讨论作为人类 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对象的规定和范围。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三种 类型的劳动对象:一是与人外在的被加工的实体物(包括无生命体和有生命的动、植物 体);二是被加工的观念和知识(包括心理现象、概念、符号、理论等);三是被养育、 教化、培训的人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这三类劳动对象都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即 都始终处于从被加工状态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对于劳动对象的内在结构 构成的讨论便理应采取动态的观点,在这里,劳动对象的构成内容不仅应包括被劳动者 选择的加工对象,而且还应包括处于加工过程中向产品转化的东西以及转化完成时的产 品本身。

作为劳动对象的被加工的实体物,在未被劳动者选择为劳动对象之时,它还只是一个 一般的自然物或原料,这时,确立其结构的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其作为物质体而存在 的物质基质,二是其作为信息体而存在的内在凝结的信息结构。对于自然物,它的信息 结构是由纯自然的原因形成的,而对于原料的信息结构的形成则还要加上对人类加工过 的信息的凝结方面的原因。对于人类驯养和培育的动、植物来说,则还应该加上生命的 遗传信息结构方面的内容。自然物、原料、动物和植物,一旦被劳动者选择为劳动对象 ,并进入被劳动所加工、改造的过程之时,这些劳动对象则会逐步地将劳动者的目的性 信息凝结到自己旧有的信息结构之中,这一过程可能会改变、甚至破坏其旧有信息,也 可能会仅仅是将新的信息迭加或整合到旧有的信息结构之中,而并不破坏旧有之信息。 对于一般动、植物驯养和培育的生产过程而言,则应基本视为是遗传信息的复制或表达 ,而对于品种的改良、创新的生产过程来说,则应视为遗传信息的优化或新的遗传信息 结构的创造。从一般物到劳动产品的过程就是将劳动者的目的性信息转化为产品的结构 信息的过程。这其中必然存在着各类计划信息的实施,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诸 要素间的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变换、储存、加工、改造等复杂的 相互作用。

作为劳动对象的观念、知识等等,它们本身就是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通过对它们的 进一步加工改造所获得的产品便是劳动者创造的新的观念和知识信息。当然,在创造新 知识、新观念的生产活动中,也会伴有各类物质流的运动,如人的神经和脑中的电的和 化学的活动、神经细胞的活动,以及产品输出时人的器官和肢体的运动(如在语言表达 和书写时所发生的情景),声波和纸、笔的运动,甚至还要借助于某些机械,如计算机 等的活动。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作为观念、知识信息活动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生产要达 到的目的的是获得新的观念和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那些物质载体。这样,我们有理 由把观念信息的活动看作是精神生产中的劳动对象的主导性构成方面,而将其物质载体 的活动仅仅看成是某种附带的、伴生着的构成方面。

在人本身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是被养育、教化的人本身。在这一生产活动中,劳 动对象构成的关键环节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选择、复制、优化和控制所获得的先天遗 传信息,二是后天建构的体力、智力结构。遗传信息和建构的智力结构,除与之相应的 物质载体的活动之外,其构成基本是属于信息内容的。建构的体力结构,就其表现型来 看,似乎是物质性结构的,然而,它却首先由遗传信息所决定,其次又由后天的营养、 训练、教化所决定。这样,造成体力结构建构的原因中,除了营养一项主要具有物质性 活动的意义之外,其他诸项都基本属于信息性活动。其实,就营养一项而论,其信息活 动的意义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按照著名科学家薛定谔的见解,“生命赖负熵(信息)为食 ”,生命为维持发育自身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质量、能量等物质性的东西,因为构成一 个人的物质量是有限的,且在一定年龄段上基本保持恒定。生命摄取营养所需维持和发 展的仅仅是它的结构、秩序、组织性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是由其所凝结的信息决定的。

综合上述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将劳动对象的内在结构具体描述如“图3”。

上述关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内在结构模式的讨论,还仅仅是在生产力内 核要素微观结构的层次上进行的。如果要从宏观上把握生产力的结构,那么,我们便会 涉及到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多的因素、更为广泛的领域。由于篇幅所限,关 于生产力的宏观结构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另文予以讨论。

收稿日期:2002-11-12

标签:;  ;  ;  ;  ;  

论人类生产与生产力的本质与微观结构_遗传信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