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推动电力服务持续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新时期对电力企业施工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加强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技术探索,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规避各类风险,促进配电线路正常稳定运行,进而发挥应有的功能。本文对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技术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当前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方法,以期为不断提升电力企业配电线路施工整体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配电线路施工;接地装置;施工技术;原理;措施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电力行业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国家对电力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电网系统改造深入实施,配电设施不断增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公众对电力供应保障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加强配电线路施工科学管理,不断探究和创新接地装置施工技术,优化接地装置安装使用配置情况,有助于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接地装置科学化配置水平,进而更好地满足安全稳定供电需求,有效防范各类突发事故,更好地维护电力作业安全。
一、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中接地保护装置基本原理和保护功能探究
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中接地保护装置是一项基础的设施配置,主要将埋在地下的接地电极以及接地电极和设备之间连接的导线等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实现基本功能。接地装置在配电线路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细分为接地体、接地线路两种模式,前者主要是埋在地下配电线路中,从而直接接触土壤中的金属导体,通常有自然接地、人工接地两种模式。自然接地是自然存在的接地模式,人工接地是自行设计和构建的电气设备结构,人工接地主要是为了确保电气设备正常稳定运行,最大限度降低设备运行方面产生的噪音,降低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等情况,从而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后者主要是指连接地体、电气设备之间的地缆线路,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接地保护装置安全稳定维持运行水平。
在配电线路中安装接地保护装置,主要工作原理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接地保护功能,另一个是为了体现零线接触保护功能。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在三相四线制线路系统中将中性点和电器外壳进行有效链接,从而实现接零保护,在运行设备金属外壳、金属框架上配置维护线进行连接,一旦在运行中发生线路电源、金属外壳接触,将会出现电流过大从而导致发生短路现象,进而通过自动跳闸、烧断保险丝等过程降低电击发生概率,切实保护人身生命财产安全。还有的接地装置配电线路应用的是三相五线制模式,配置的保护接地系统通过将变压器二次输出端工作零线和PE线进行分离,从而使电气设备外壳与大地建立直接关联,设备带电端和线路如果接触就会形成回路,电力设备如果发生故障,保护装置就会通过跳闸等方式直接断开,从而保证人、设备等安全,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率。
对于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的配置,主要是为了有效发挥其保护功能,所以在进行设施配置时需要确保各项设施外观完整无损,材料达标,还要进行试验前分析,不能出现破损情况,从而避免发生漏电、故障跳闸等情况影响安全性能。所以尤其是针对电气设备安装时间年代久远的小区,就需要进行定期排查,就是更新老旧电路,从而避免引发故障,造成运转失灵。此外电力技术人员还要积极研究三相五线制N相零线挂锡处理技术,从而避免线路内部发生过热情况影响性能稳定。电气工程人员还要注意做好线路加固处理,应用螺栓进行固定,从而提高稳定供电水平,减少导线熔断发生概率及不良影响。
二、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技术应用开发探索
总结分析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配置和应用情况,在接地保护装置中经常容易发生故障等情况,具体引发故障的因素体现在:
一是导线材质未能达到设计标准要求。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需要应用很多的导线材质,很多材料需要具备较强的机械性能和防腐性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提高耐高温性、耐腐蚀性等,所以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材质规格、参数等要求配置相应的尺寸,通常接地装置使用材料最小规格参照下表执行:
但是在实际配置时由于质量把关不严,加上工作位置变化较大,所以在导线材料配置方面容易导致出现质量不达标情况,影响后期使用。
二是线路本身的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不能满足接地装置配置性能要求。对于接地装置的配置,目前主要采用的导线是三相五线制,要求线路具有较强的导热性、热稳定性,才能避免发生过热熔断情况。尤其是对电气设备外壳的配置,在开展接零保护过程中,要求线路导电性能达标才能实现最大范围的保护,如果缺乏自然导体,需要对零线截面积进行规划,不低于相线截面积的1/2,所以应当按照上述配置要求对接地线路接地保护装置热稳定性、导热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确保有足够的截面面积满足电流发生短路造成的热量释放承受度,才能避免事故发生,目前在线路本身的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条件影响性能配置和发挥。
三、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技术探索分析
针对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配置,需要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和工艺要求,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科学选择适合的施工接地材料。材料是影响接地装置配置的基础因素,如果接地材料选择不达标,参数达不到要求,将会影响性能的发挥。通常接地材料对截面面积、材质以及形状等方面都要求比较高,横截面积、材质、形状要求分别为50mm×6mm、镀锌扁钢材质、保持圆弧状,并且要求材料半径要大于压带距离。对于材质方面要求保持均匀的厚度,对外观进行全面检查,查找有没有不均匀、存在裂痕等情况,此外还要进行接地电阻检测,一旦接地电阻超过4欧姆,就要对垂直接地体设备进行距离设置,应当在六米之外,并根据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影响性能的发挥。
2.把握垂直接地安装、水平接地安装技术深入探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安装技术,如果选择水平安装技术,通常需要安装在砂土、土壤层比较浅的部位,通常会选择镀锌扁钢或者圆钢材质,按照选型、试验、焊接、填埋等流程逐项操作,对接地体填埋深度、接地体之间的间距以及排列分布方式等进行布局分析,确保最大限度电阻流散水平。如果选择垂直接地安装技术,就要保证接地体和地面保持垂直角度,不断降低接地效率提高,要控制多极性接地体和地下之间的间距(通常不得低于2.5米)、接地体与接地体互相比粗间距(保持2倍左右),如果根据实际条件需要设置环形方式,既要保持无缺损情况,还要设置锥形钢管,提高加固稳定性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技术人员组好钢管顶部处理、加固焊接处理等,进而符合施工运行需要。
3.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排水、杆塔施工以及架空施工技术水平,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形势下电力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方法,深入学习前沿知识,结合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具体规范,不断创新排水、杆塔施工以及架空施工新技术。对于配电线路施工项目而言,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杆塔技术,杆塔技术施工和应用过程中,既要保证和配电施工线路的匹配性,还要对杆塔正面、侧面进行完整度设计和测评,加强排水、防水技术攻关,充分考虑汛期等恶劣天气等情况,加强排水渠开挖和排水设施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定期开展设备维护保养,最大限度提高施工效率和工艺。同时要考虑天气等因素对线路架设安全性能的影响,根据具体施工要求和周边情况进行全面勘察,分析周边因素,并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匹配的架设技术,根据施工过程中情况变化动态调整施工方案,切实提高施工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控制接地装置施工工艺,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注重理论和实操方面的全面考核与评价,健全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借助现代检测技术加强自动化工艺检测,加强台账记录管理和监测排查,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定期排查和监管,及时将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对接地装置运行配置性能加强反复检测,确保性能达标,实现全面自动化控制。
总之,随着国家对电力行业越来越重视,电力运行服务要求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加强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技术探索,有助于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应用性能,更好地建立和运行环境、功能相匹配的施工技术体系,加强自动化监督和管理,切实发挥接地装置应有的性能,保障施工安全稳定性。随着施工条件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配电线路施工中接地装置施工技术还将不断升级、创新和优化,这需要持续探索,才能为推动电力行业健康稳定运行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韦远志. 如何加强输配电线路接地装置技术及质量控制[J]. 通讯世界. 2015(05)
[2]秦毅,王明惠,王猛. 浅谈输配电线路接地装置技术的质量控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0)
[3]李伟. 变配电接地装置的技术、安全要求及施工方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11)
论文作者:陈伟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线路论文; 装置论文; 性能论文; 情况论文; 发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