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论文_王希新

也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论文_王希新

王希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心小学 255400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不断进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探索了建立起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方式,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提高认识,思想上要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二、结合实际,道德教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据我所知,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偏远山区农村而不爱村也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找一份工作,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人民。劳动最光荣,任何一种成功都与勤奋分不开。“天才出自勤奋”,这句俗语不仅揭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还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发奋努力。只有勤奋开拓、敢于进取,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的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运用信息技术,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学习充满美感。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必须回归生活。从更深层次讲,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不能脱离儿童整体的实际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一大课程。

因此,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通过培训后实践,我发现凡是能体现这三大基本特征的课,在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思考;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乐于思考、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通过培训实践,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资源给了我新的洗礼和体验,尽管要成功地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崇尚这样的课程资源改革——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理解它、钻研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使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应有的目的。

论文作者:王希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  ;  ;  ;  ;  ;  ;  ;  

也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论文_王希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