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CT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文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CT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文勇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间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观察组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 灌注成像能够准确检测脑组织的脑血流量,是临床上监测脑血管疾病发生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良好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CT 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并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可致残、致死,有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与脑血管微循环改变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的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CT血管成像)、TCD(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只能反映颅内较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无法显示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是用来检查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可用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以及同时期的84例健康人群进行研究,探索CT 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间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的20岁,年龄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为(51.5士6.5)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小的25岁,年龄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为(50.5士6.6)岁。观察组患者均为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在发病后的14天内进行CT诊断;对照组均未查出心脑血管疾病,且在CT头颅平扫和灌注扫描中没有异常表现。本研究均经过两组研究对象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CT检测诊断,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CBV和CBF参数值以及MTT,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CBV是在一定量的脑组织血管中拥有的血容量,单位为ml/g;CBF是在一定时间内,血液流过某些脑组织血管的固定量,单位为ml/(min·ml);MTT是指一定数量的血液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脑血管结构时所用时间的平均值,单位为s。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整理两组研究对象的CT诊断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45例患者的脑血流量为(1.73士0.15)ml/g,脑血容量为(28.75士2.35)ml/(min·ml),血液的平均通过时间(4.48士0.45)s;对照组45例研究对象的脑血流量为(2.65士0.17)ml/g,脑血容量为(47.85士2.55)ml/(min·ml),血液的平均通过时间(3.12士0.25)s。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参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是一种常见的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根据其出现的原因不同,该病可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特点为起病急、发病速度较快、治愈困难,多数患者前期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下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乳头水肿现象,后期还能引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痉挛,严重可致残或死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之所以会出现并发症与脑微循环改变有一定的联系,临床上,很多医师也采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检验,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MR灌注成像技术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前两种检查只能反映出颅内较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后一种检验方法限制性较强,受到使用机器的限制,非特定机器不能使用。CT诊断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检验后脑微循环改变的新技术,相比较以上的几种检验方法,它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图像的分辨率较高、受其他因素影响小、精确值高、检测费用低、检查项目范围广的优势,在当前阶段主要是用来检测人体血流动力情况,通过此诊断方法可以计算出患者的血流量,判断出缺血的大概范围,为诊断早期脑缺血提供有效依据,还可通过检测血流量、血容量以及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推测患者脑部病的发展情况。

临床上将CT诊断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测,发现其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后脑微循环改变情况,效果明显。本研究为了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间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T检测诊断。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参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上采用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清晰的掌握患者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CT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在临床上采用此诊断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后脑微循环改变进行检测,能够准确找出患者的病变组织,判断血流动力情况,并将检测结果直观的展现给医护人员。此外,CT诊断属于无创诊断,不会对患者造成第二次伤害,而且操作比较简便,获取数据的速度较快,因此,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春莉,赵国莹,史东彬.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173-175.

[2]万静茹,王楠楠,李广微.CT 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84-86.

[3]贾秀芬,尹剑.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84-386.

论文作者:李文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  ;  ;  ;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CT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文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