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世界近代史(第一卷)”“市场”教学经验问题的思考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对高一“世界近代史(第一卷)”“市场”教学经验问题的思考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关于“市场”问题的反思——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史论文,上册论文,高一论文,近代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问题对于高中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是个既老又新的问题。说它老,是因世界近代史自身包含着“市场”因素;说它新,是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促使历史教育工作者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阐述“市场”问题,在高一新教材中加重了“市场”问题的份量。笔者曾拜读过有关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讲授“市场”问题的文章,由于受到启迪,在1996年秋季高一世界史的教学中对“市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市场”问题贯穿于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三条主线中

新编高中世界史上册的前四章有三条基本线索:(一)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二)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市场”问题或明或暗贯穿于这三条线索中。

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条线索中十分明显地阐述了“市场”问题。

第一章,分析了“市场”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指出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各共和国及荷兰、英国等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促成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熟悉市场的包买商人成为包买主资本家。引用了马克思关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的论断。分析了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盘剥过境商人而引起商业危机是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阐明了尼德兰革命出现南北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出现全国性的统一市场。

第二章,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均体现着“市场”问题的推动作用; 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进行改革,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俄国因“劳动力市场”的缺乏而允许工场使用农奴,普鲁士采用“改善交通,积极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奥地利采取“保护关税,建立国家工场”的政策;英、法、荷兰的殖民扩张和争斗因“市场”和殖民地而起,导致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东方的日本因实行锁国政策,几乎完全隔断了日本同世界市场的联系而落后;印度莫卧儿帝国因推行对印度教徒商人征收重税等宗教迫害政策,导致“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

第三、四章,叙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均与“市场”有直接关系。美国因南北双方争夺商品和劳动力市场而引发。俄国因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而废除农奴制。德意志因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及资产阶级迫切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推行“自由贸易”等改革措施而国力大增的撒丁王国完成了统一意大利的大业。东方的日本因大门被美国打开,外国商品冲击了自然经济而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围绕着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引发了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条线索中也隐含着“市场”问题。

19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和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均与经济危机有关,而经济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市场危机”。1886年芝加哥工人为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和第二国际成立大会的宣言都体现了工业无产阶级在“劳动力市场”上同资本家的矛盾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其经典著作中对商品、商场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和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在民族解放运动这条线索中也同样体现着“市场”这个问题的存在。

以民族解放运动形式出现的尼德兰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与“市场”问题有关;拉丁美洲因生产与市场被殖民者控制,殖民地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经济束缚和政治压迫而爆发独立革命。因列强用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亚洲大门而引起了亚洲革命风暴。列强因争夺和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而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引起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二、从“市场”角度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时,首先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基本的细胞——商品,并以此为出发点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交换的总和。资本主义市场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又反映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市场还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地区间、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因此透过“市场”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市场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封建社会,兴盛于近现代社会。如今,世界早已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大市场。

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战胜封建主义并逐步形成体系;为什么无产阶级会进行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掀起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为什么近代会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广大地区贫穷与落后的局面,为什么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会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为什么资本主义最终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三、通过“市场”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并从中找出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它具有深刻性和独创性。通过“市场”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具体步骤有三个。

第一步,通读教材,整体思维,形成初略的总体观点。在期初用一周时间讲清世界近代史的定性,指明世界近代史的三条基本线索,点出三条线索中均包含着“市场”因素。指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读教材,把书中有关“市场”的地方打上记号,并重点阅读目录和每章的前言,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出三条线索知识网络表。

第二步,章节学习,多角度设疑,全方位思考,深层次分析,以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如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马克思主义何时诞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谁?它是何组织的纲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3、本书共有几处《共产党宣言》的引文?在78 页引文中揭示的无产阶级两大使命是什么?根据64页、68页、98页引文分析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结合史实就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怎样逐步形成的。4、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来源。5 、 19世纪30、40年代的工人运动与早期工人运动有什么不同?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市场危机)有什么联系?上列问题按“逆向”设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寻求历史进程的前因后果和历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步,期末复习反馈,抓住主流,突破重点,以线带面,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抓住三条主线,注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设计出有跨度、或纵联或横联或纵横联系的思考题,以指导学生思考作答。

四、“市场”对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采用新的结构形式,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材料,把“市场”问题贯穿于课本的三大内容之中,精简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过程,加强了对许多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及意义、影响的阐述和分析。对于首次使用这一新教材的老师来说,不管是中青年还是老年,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新手”,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尽快地适应新教材,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理论素养。新编高一世界史上册引用了73条文献资料,课本的正文加强了理论分析。为此它要求高中历史老师应该提高理论素养,强化理论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吸取历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第二,思维研究能力。新的教学大纲把通过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新教材减少史实,加重分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思维研究能力。通过正确的思考,吃透大纲的精髓,融汇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要求;吃透教材,搞清教材中的每一个政治术语和历史概念,理解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与前言、正文的内在联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第三,教育教学能力。高中历史教师要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每节课,根据章节的特点确定重点,抓住难点和授课形式。授课不得千篇一律,方法应灵活多样,有的时候也可以变课堂为“市场”,提出问题,让大家去争论,各抒己见,促进思维,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标签:;  ;  ;  ;  ;  

对高一“世界近代史(第一卷)”“市场”教学经验问题的思考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