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架组合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刘景馨

摘 要:栏架组合训练法是借助栏架把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在训练中进行科学组合的一种训练方法。运用实验法,把15名体育专业学生分为3组,第一组以传统意义上的短跑训练方法进行;第二组以栏架组合训练进行;第三组在栏架组合训练2周后进行负重栏架组合训练。训练时间为期8周,在训练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影响100米的相关因素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结论为栏架组合训练对于短跑成绩提高是有一定影响和帮助,并且对短跑运动员的跑动技术、发力及身体协调性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栏架 组合训练法 短跑训练 速度

栏架组合训练法就是在借鉴传统栏架为工具的前提下,把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在训练中有机地组合的训练方法。依照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水平、项目特点以及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合理的选择安排不同性质和比例的训练内容,以求获得最佳训练效益[1]。刘建平等在2000年对田径爆发力训练手段组合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组合练习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动员肌肉力量储备并以最短的时间释放出来,是理想的爆发力训练组合方法。合理的组合能将各种能力综合到一起,产生新的效果。

通过对栏架组合训练法的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复合型的组合训练方法对其他运动项目都也有很大的辅助训练效果,这些效果的体现不单单是对身体机能和专项技术的体现,而且对学习者体育兴趣、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非常直观的。这一系列的综合体现证明,栏架组合训练法不单单可以对短跑训练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更可以培养练习者对体育的兴趣与理解。所以,将对栏架组合训练方法及训练法在短跑项目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探讨栏架组合训练对于短跑成绩提高的影响和帮助,以及对短跑运动员的跑动技术、发力及身体协调性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1.研究对象

栏架组合训练方法及其对短跑训练的影响效果实验,潍坊高新区(上海)新纪元学校不同专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技术变化情况。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本次课题实验的相关资料及信息,对组合训练法的定义、在训练中的价值及研究现状进行整理。

2.2专家访谈法

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向曲阜师范大学田径教研室教授及潍坊体校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听取专家对实验训练提出的建议,确定具体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2.3 统计分析法

运用Microsoft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本次课题实验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实验前后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作出客观的分析。

2.4 实验法

2.4.1实验对象

潍坊高新区(上海)新纪元九年级学生15名。年龄15±0.91岁、身高约1.8±0.21米、体重约70±0.41kg、参与各体育专项训练时间1~2年。

2.4.2实验设计

【实验安排】:本课题实验时间共计8周,每周3次,90分钟/次(2课时)。参与本课题实验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为传统的短跑训练理念及轻负重为主的训练,B组为系列栏架组合专项训练,C组在系列栏架组合训练后两周进行轻负重性的栏架组合专项训练。在实验期间则不进行短跑项目的比较,只练习实验安排的内容,在实验前和实验结束测试学生基本素质两次,其中基本素质测试的内容有7项,分别为30米跑、30米行进间跑、60米跑、100米跑、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所有测试内容均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进行测试,目的是比较分析实验前后两次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且对实验前、后对每名学生进行短跑技术评定。

【实验手段】:课题实验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短跑及跨栏常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及训练负荷等方面进行了搜集,筛选了在跨栏训练实践中常用且有效的训练手段,并经过访谈训练一线的专家,最后确定七种利用栏架的训练手段作为实验手段。(见表1)

【训练指标】:本研究中选用一些身体素质指标作为评价短跑训练效果的依据:

速度:选择100米、60米和30米行进间跑作为位移速度,30米加速跑为反应速度指标。

快速力量:选择30米加速跑、立定跳远指标来反映肌肉快速力量的变化。

最大力量与速度力量:选择半蹲及立定三级跳远指标来反映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

2.4.4栏架组合训练法实验训练控制

本实验选择潍坊高新区(上海)新纪元九年级学生15名。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学时,共8周时间。C组在前四周为不负重栏架组合实验,目的是熟悉练习动作,规范技术要求;后四周训练为轻负重小沙袋栏架组合实验,目的是徒手不负重实验从不熟悉到熟悉后,肌肉本体感觉会随着技术动作的熟悉程度而逐渐降低,此时采用轻负重沙袋栏架组合实验可进一步刺激肌肉,用阻力增加的方式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在前四周训练后,对C组志愿者进行训练实验的调查询问,及时了解学生的自我感受,然后增加负荷重量,进行后四周实验,负重统一为1公斤,每支腿0.5公斤。

2.4.5实验训练手段组合的量与时间安排情况

通过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选取7种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并对一线教练员及体育专家进行访谈,根据专家建议对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和量的安排做了详细安排。(见表2)

表2栏架组合训练手段训练的时间与量的安排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短跑训练中力量素质的影响分析

3.1.1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特点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在运动训练学中短跑虽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力量素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因此可以说力量是短跑运动员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是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及灵敏的基础,也是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于提高其全面的身体素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训练的效果,而且能够减少运动创伤的产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本实验目的之一试图通过栏架组合训练手段进行训练,发展短跑运动员下肢支撑肌肉和摆动肌肉的专项力量,从而促进运动成绩提高。

3.1.2 力量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与分析

本实验在选取力量素质指标时,根据短跑项目的特点进行专家访谈并最终确定用三种素质指标来反映实验前后力量素质的变化即:负重半蹲,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B组经过四周栏架组合手段训练后所选取的三种反映力量素质的指标与实验前比较,在经过栏架组合训练手段的训练后,负重半蹲及立定三级跳远的指标整体上与训练三周后相比分别由50kg增加到72kg,由686cm增加到692.6cm,说明B组这两项指标栏架组合训练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性,而C组标经过四周训练后立定跳远由233.6cm增加到253.2cm,说明实验四周后立定跳远指在统计学结果上出现显著的差异性。而A组的测试指标对比可以看出,并无太大明显差异。

3.2短跑训练中速度素质的影响分析

3.2.1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分类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就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快速做出运动的反应,快速完成动作,快速移动的能力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速度素质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身体的最大速度来通过一定的距离的能力,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种速度的表现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速度素质中应该各有侧重,由于项目特点在短跑运动中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所占比重较大,但反应速度同样不能忽视,应在训练中加以重视,在本实验中经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调查后分别采用30米,60米加速跑以及30米行进间跑来代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3.2.2实验前四周速度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和分析

B组经过8周训练后所采用的三种速度指标中30米跑平均由4.548秒提高为4.296秒,提高了0.252秒,60米跑与实验前相比,由8.110秒提高到7.910秒,提高了0.200秒,数据说明这两项速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而30米行进间跑整体水平由实验前的3.568秒变为3.488秒,变化不明显的。说明30米加速跑能更好的反映短跑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而C组在测试指标中提升比较明显,30米跑平均提高了0.140秒,60米跑提高了0.422秒,30米行进间平均提高了0.172秒,100米跑平均提升0.146秒。说明在负重的前提下进行栏架组合训练,优于B组。以传统短跑训练的A组,在为期八周的实验训练后,各项数据变化与实验前的数据对比均不明显。

3.2.3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结合训练实践分析第二实验小组与第三实验小组几项指标整体提高幅度较大的原因,除了训练过程严格按照实验计划进行,运动员没有运动员伤病等特殊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不断的给予新的刺激来提高肌肉和神经的适应能力,必须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其次短跑的力量训练必须遵守变化性原则长期的使用不变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机体会产生适应,当机体对这样的手段及负荷适应后对肌肉的神经肌肉的刺激就会减小,本实验中第三实验小组对象在进行栏架组合训练手段时增加负重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法手段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负荷强度,符合短跑力量训练的递增性原则及变换性原则,因而负重训练对运动员的关节小肌肉群及大腿,小腿大肌肉群肌肉刺激更加强烈,从而促进肌肉力量指标增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经过八周的栏架组合训练,第二实验小组受试学生力量素质中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而反映力量素质中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比实验前有所增加,说明这一组合训练手段对短跑运动员某些力量素质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并且第二实验小组速度素质指标中,反映爆发力30米加速跑成绩略有变化,而反映位移速度的30米行进间跑的指标并没有增加,60米成绩有所提高是由于30米加速跑成绩的变化引起,这说明经过八周的不负重栏架组合训练对起跑30米成绩产生影响,可以作为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之一。

4.1.2 第三实验小组,经过后六周的调整训练负荷,负重栏架组合训练后,学生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即立定跳远、负重半蹲、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与实验前、后成绩比较都有一定的提高,说明负重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力量增加有较明显的作用,可以作为短跑训练的手段之一。

4.1.3 经过8周时间小周期不负重栏架组合训练和负重的栏架组合训练,本实验中二、三实验小组,不同体育专项的实验志愿者,30米、60米以及30米行进间跑成绩,与实验结束前后相比,成绩均所提高,说明本实验对小周期针对性的训练安排有一定的效果。

4.1.4 经过8周的栏架力量素质和训练手段对短跑学生的训练,本实验对第二实验小组与第三实验小组志愿者跑动的姿势与跑动技术进行了实验前后的对比观察,发现实验对象在途中加速跑时支撑腿着地瞬间的上体与大腿夹角、脚面与小腿夹角以及在支撑腿蹬离地面瞬间两大腿间夹角、摆动腿大小腿折叠角度均有朝着正确技术方向发展,说明栏架组合训练对改进短跑技术有一定的效果。

4.2建议

4.2.1实验中仅为在校学习的体育特长学生,实验方法和观点仅供借鉴和参考。

4.2.2绕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对短跑专项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效果,建议在短跑教学和训练中可以采用这种训练手段。

4.2.3本实验采用的绕栏架组合训练手段,由于实验目的与实验设计要求只是对实验组短跑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和技术进行研究,对实验前后自身素质指标变化对比,没有对照组,因而无法区别此实验训练手段与其他不同训练方法手段训练效果的异同点,也没有进行本实验不同组别量化的不同实验,因此尚无法确定本实验训练中的组数、次数的量化标准,对这种组合的训练负荷量的科学性尚不能完全界定,建议借鉴时应慎重考虑负荷量的问题,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和学者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王玉峰,白广昌.短跑项目特征及力量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

论文作者:刘景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栏架组合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刘景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