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网与东亚藏书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全球信息网络与东亚馆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信息网络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文明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手工劳动工具的发展和使用,第二个里程碑是19世纪末蒸气机的发明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产业革命,第三个里程碑就是本世纪中叶计算机的发明。今天,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信息革命,而这些信息革命也正在迅速改变我们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方式。由于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散的馆藏和信息服务通过电子计算机被连成跨区域、跨国度的电子信息网,组成了不受地域和环境限制的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1 信息革命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信息革命对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是电子文献的出现和使用。由于电脑被大量地运用于图书信息的储存和管理之中,图书馆和电脑信息中心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有人预言,在21世纪,图书馆和电子计算机中心会合并为一体。今天,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用电子文献来从事研究工作。在某些领域,电子文献已逐步取代印刷文献。比起传统的印刷文献,电子文献有许多优点:占空间少、传送方便、易于保存,可供多人同时使用。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速度的提高,电脑网络上大规模的文献检索和文献提取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同时,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远距离图书信息传送已经实现。例如,美国的读者今天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国际电脑网络Internet来检索台湾、香港和日本图书馆的目录库。

500多年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推动了西方的印刷技术革命。今天,电脑排字印刷已经取代了活字印刷,成为最主要的印刷方式。可以这么说,今天所有的出版物都可以由数字(digital)的形式来储存。在电子信息社会里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读者不需要到图书馆来就可以获得图书资料和信息。在这个信息社会里,文献的获取(access)已经比文献的所有权(ownership)更为重要。

信息革命的发展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大规模图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电脑网络的连接,许多独立的馆藏组成了跨地区的联合馆藏。这种联合馆藏比任何一个单独的馆藏都更为重要。从技术上说,今天北美的馆藏已经可以通过国际电脑网络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和韩国的图书馆组成一个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

2 开发国际图书馆网络的障碍

纵观信息科技的发展,我们也不能忽略以下事实: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书籍文献仍是学术研究的主要材料和资料来源。虽然电子通讯技术使我们在文献检索、目录和摘要等检索工具的建立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原始文献的电子化方面,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可以说,至今为止,所有现存的电子文献在整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

另外,国际电脑网络上的文件提取还不完全快捷可靠。在文献电子化的过程中,出版物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还有待解决。

此外,不论是在北美还是在亚洲,大部分东亚图书馆的馆藏目录还不完全是机读目录。要达到馆际间的文献分享和文献传送,我们首先要解决卡片目录的回溯转换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的人力、财力。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科技的发展进程也完全不一样。大部分信息科技的使用是在发展达国家和地区,而发展中国家要进入信息社会,则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3 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国际图书信息网的建立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来改善我们的服务。就东亚研究的馆藏资源来说,至今为止,北美东亚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已达到1200万册以上。每年北美各东亚图书馆所花费的图书经费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东亚地区中、日、韩文的馆藏数量目前远在北美以上[(1)]。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太平洋两岸东亚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一个跨越北美和亚洲之间的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是我们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在过去的几年里,北美和东亚地区的图书馆界人士做了一些成功的资源开发和国际信息网的建设工作。比如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RLG)的中文善本书计划。这个计划的参与者有北美和中国大陆的许多主要图书馆。他们携手合作,把收藏在北美和中国大陆的众多的中文善本书编入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RLIN计算机联合目录数据库,以便于世界各地的学者查寻。另外,如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北京图书馆不久前开始在国际电脑网上编辑中文期刊联合目录,香港科技大学近年来参加了美国OCLC系统的编目,为OCLC联合目录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中文图书机读数据,都是极有意义的工作。最近,北京清华大学引进美国OCLC的First Search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大规模的国际电子数据库检索服务,向全球电子信息资源共享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面,笔者想再谈谈如何建立一个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及其意义。我们知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平洋两岸通过国际信息网络进行图书文献传递和交换将得以实现。一个由许多东亚图书馆组成的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获取东亚图书资料和信息的机会。笔者认为,在下一个10年里,也就是说在下个世纪初,北美和东亚的图书馆可以组成一个把浩瀚广博的中、日、韩图书资源联成一体的国际联合信息网,各个图书馆可以通过国际电脑网来相互检索对方的目录,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来传送学术文献。

以下是这个国际联合信息网的模式:

在这个模式里,独立的馆藏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组成跨地区、跨国度的联合图书信息网。跨国度的电子文献传送(目前主要指期刊文献)则通过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来进行。

比如说,中国大陆的一个学者需要一篇最近在美国的一个科学杂志上刊登的论文,但他在中国大陆无法找到这份杂志,便可以通过所在单位图书馆向美国的合作图书馆发来一个索取文献的请求。美方图书馆负责查找这篇文章,然后通过扫描器(scanner)将文献数据化以后,经过文献传送软件,将这篇文章通过国际电脑网直接传送到中国大陆的这家图书馆的打印器上打印出来,送交读者。美国的这家图书馆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为其读者向中国的图书馆索取中文期刊文献,在对等互利的方式下开展这种服务。

建立这样一个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已不是纸上谈兵。目前,北美、欧洲和澳洲图书馆之间西文的电子文献传递已相当普及。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RLG)的ARIEL文献传递软件已被广泛使用。最近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两项调查都显示,国际电子网络上的全文提取和全文传递是传送学术文献的有效办法(Glavash 1994)[(2)]。另外,由曼龙基金会(Mellon Foundation)赞助的电子期刊储存库(JS-TOR)将一批西文的过刊全文电子数据化处理后,提供图书馆和个人在电脑网络上调阅。这个项目得到了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支持。可以预料,类似的合作和资料共享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北美和东亚的图书馆之间展开。

Ithiel De Sola Pool(1990)指出,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之间差距的主要方法是技术转让[(3)]。今天,中国的图书馆可以尽量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信息传递技术,加速技术转让过程。加速网络建设并加入国际图书信息网是改善和扩大现有信息资源的先决条件。另外,同国外图书馆联网和进行专业合作能使国内的图书馆尽快达到国际信息传递的标准,提高国内图书馆的自动化水平。

在信息科学突飞猛进,信息资源国际化的今天,太平洋两岸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样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比如说,北美的东亚图书馆可以从中国的图书馆获得东亚研究的图书资料,而中国的图书馆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从北美的图书馆获得同等数量的科技文献资料。

笔者在1995年对北美最大的20个中文图书馆和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8个图书馆做了一次调查[(4)]。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海外和国内的图书馆在开发电子信息服务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经费不足。大多数的图书馆都认为开发电子资源和电子信息服务要花费大量经费,而且目前现有的电子咨询产品和数据库的价格也过高。此外,可以用于中文的电子数据库的质量还存在问题,标准也不一样,缺乏一个国际统一规范。参加调查的大多数图书馆都认为中文信息资料库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市场还有待开发。

建立一个巨大的国际图书资料信息网和文献传送系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它的成功取决于基础建设和检索工具的完善。目前北美的图书馆读者对中文学术文献的需求是有限的,真正需要到中国图书馆去获取文献的读者并不多,而建立这样一个国际信息网和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所花的代价(包括人力和设备)却较高。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投资是值得的。现在中文期刊的价格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北美的馆藏只能覆盖现有中文出版物的很少一部分。因此,利用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来进行学术文献的传送可以弥补北美现有中文馆藏的不足。

对于中国大陆的图书馆来说,由于西文期刊价格昂贵,读者对西方文献的需求量大,这种服务当然是受欢迎的。但要加入国际信息网,同国外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中国大陆的图书馆首先必须建立起地区性和全国范围内的电子联合网络和联合目录数据库并完善检索手段。另外,卡片目录回溯转换为机读目录也是与国际并轨联网的先决条件。中国的图书馆应当把馆际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发、走向世界等发展战略放到议事日程上。事实证明,同国际社会建立广泛的接触与交往,采用现行的国际规范和引进产品技术是事半功倍的捷径。

4 结论

建立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以及政府、民间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有一个共识,从现在起就开始努力,那么,国际东亚图书馆联合信息网的建立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此文系根据1996年北京召开的《演进中的学术图书馆与东亚研究》讨论会上的英文演讲稿整理修改而成。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吴文津先生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nLanguage Collections

Zhou Xinping,Ph.D

(East Asian Library,University of Pittsburgh,USA)

[Abstract]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burgeoning informationr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 collections in aglobal context.In particular,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a globalcollection composed of separate Chinese language collections in Asia,North America and Europe,which are linked together by Internet.Userscan browselibrary catalogs in this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electronically.Digital technology and full text document delivery onInternet will allowuser access to the shared journal literature andother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is global collection regardless oftheir physical locations.This model can also apply to Japanese andKorean language collection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barriers andproblems in building this global collec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标签:;  ;  ;  ;  

全球信息网与东亚藏书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