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脱脂奶粉原料供求趋势分析

我国脱脂奶粉原料供求趋势分析

姜劲峰[1]2003年在《我国脱脂奶粉原料供求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乳制品生产与消费市场,发展比较迅速。1990年到2001年,我国的原奶产量,年递增率达到8.56%;1992年到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年递增率也达到了9.03%。乳制品行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我国乳制品两个市场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乳制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难以在与国外乳业巨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二是消费市场仍然狭小,乳制品产品单一;叁是,国家缺乏系统的乳业发展政策。另外,我国目前在世界乳制品生产与消费量的地位上,仍然是无足轻重。以我国人均消费量最大的乳制品品种——液态奶为例,2000年,中国为1千克,泰国为11千克,日本为39千克,美国为91千克,荷兰为100千克。再以脱脂奶粉的商品产量为例,2002年,中国为0.1万吨,日本为19万吨,欧盟为104万吨,美国为70万吨。可见,无论是乳制品产量,还是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中国与他国的差距,是巨大的。脱脂奶粉,作为乳制品产品品种之一,在我国应用的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伴随着乳制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乳制品的生产对脱脂奶粉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加,脱脂奶粉已经成为我国乳制品工业的重要原料。研究脱脂奶粉的供求趋势,对于企业在制定长期经营战略方面,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可以帮助企业选择供应商,保障企业生产与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对于政府来讲,在制定更加有利于乳制品行业均衡发展的产业政策时,可以作为参考。我国本土可以供给的脱脂奶粉原料的商品量非常稀少。原因在于:首先,国产的脱脂奶粉,质量不过关,供给也极不稳定;其次,生产脱脂奶粉的共生产品—黄油,在我国的消费量非常有限。从1993年到2001年,我国用来加工脱脂奶粉的原奶数量,只占到全国同期原奶总产量的5.1-6%。目前,我国对脱脂奶粉的需求,主要是依靠进口来满足。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我国脱脂奶粉的进口量,1995年为13776吨,到2002年,已经上升到35022吨,年递增率达到14.3%。脱脂奶粉进口的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澳大利亚,欧盟与美国。在近20年内,随着使用脱脂奶粉原料生产的相关乳制品产品消费的增长,我国对脱脂奶粉的需求量将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2000年,我国脱脂奶粉的需求量为8万吨,预计到2020年,将攀升到105万吨。根据对我国原奶生产量的预测,2000年,总产量为827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3513万吨。假设我国用来加工脱脂奶粉的原奶比例在未来的近20年中保持不变,2000年,我国脱脂奶粉的产量为6万吨,到2020年将上升到25万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脱脂奶粉的供给,2000年为 2万吨,预计到 2020ty会扩大到80万吨。 如何来弥补这一缺口?根据对世界脱脂奶粉进出口市场的分析,乐观地估计,在2007年或2008年,我国的供给缺日,约10万吨的数量,能够依赖进口来解决。但在此之后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脱脂奶粉供给的缺曰,应该要主要依靠我国自身的力量。如,政府应该鼓励提高用来加工脱脂奶粉原奶的比重,等。在此基础上,利用进口来弥补。 脱脂奶粉的价格,也是影响供给与消费的重要因素。了解脱脂奶粉的价格变动情况及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是必要的。 脱脂奶粉,作为我国重要的乳制品原料,其长期的供求趋势,值得政府及业内人士的关注。

伏浩[2]2003年在《中国乳品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乳业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学生奶计划”和“军营奶计划”两项政策,在这两项政策的影响下,乳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乳制品产量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倒奶”现象的出现给雄心勃勃的乳品企业敲响了警钟,加之我国一直是乳制品消费落后国的事实不得不让人们深思,我国的乳品消费状况到底是怎样的,消费者对乳品消费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又有哪些消费方面的偏好和特征? 本文基于以上思考,紧抓“消费”这个中心环节从叁个方面对我国的乳品消费展开研究,即本文第二、叁、四章的内容。第二章是中国乳品消费水平分析,主要针对消费量展开研究;第叁章是中国乳品消费特征分析,针对我国七个大城市居民在液态奶、酸奶和奶粉叁种乳品的消费中对口味、场合以及包装叁个方面的偏好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是介绍影响我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选取变量,应用双对数模型对液态奶、奶粉和酸奶的收入、自价格、消费习惯等五种消费弹性进行估算。 经过分析论证,主要得出这样的结论: 1.我国乳品消费历史悠久但消费水平偏低。我国乳品消费城乡差距很大。中国居民对乳品的消费在整个畜产品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小。从整体上来说,城乡消费者对乳品质量的评价标准、产生乳品消费行为的原因两个方面与其他畜产品消费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2.乳品品牌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人们消费的乳品包括知名品牌和地方品牌两类,从乳品行业的市场来看液态奶和酸奶知名品牌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从液态奶、奶粉和酸奶的消费结构这方面来看,液态奶是消费的主体,且较稳定;酸奶的消费比例在增加而奶粉在下降。按年龄的标准,本文分析的五个群体在口味、场合、包装叁个方面表现出了四个一致的消费特征。 3.由对乳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乳品消费的自价格弹性最大,说明乳品价格对人们乳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大,在自价格弹性中,酸奶的自价格弹性最大。收入弹性小于价格弹性,并且其中数值最高的是奶粉的收入弹性;此外,本文引入了上一期的消费量这个变量代表消费习惯,上一期消费量的弹性数值介于自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之间,其中液态奶的数值最大即习惯对液态奶的消费影响较大。 本文在消费特征分析的章节把研究对象定为消费者,对其基本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了各年龄群体详细真实的乳品消费特征;在乳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的章节把乳品细分为液态奶、奶粉和酸奶,对叁个乳品品种的多个弹性指标进行了估算。这两个方面都是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突破。 最后本文主要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基于消费习惯的弹性估测结果,应加大乳品消费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乳品消费意识,这是重中之重;根据酸奶比其他品种价格弹性大的结论,在酸奶的价格上做文章也可以促进乳品消费的增长。二是根据群体特征的四个一致的特点,乳品的生产应当在口味、消费场合和包装方面更多地迎合消费者在上述四个一致方面的喜好。

程长林[3]2018年在《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产业策略区域集聚的背景下,未来随着我国大规模奶企自建奶源地渐趋规模化,奶源控制、生产标准、市场占有率等能力不断提高,尤其国内较大的农村市场,对提升国内乳企品牌培育能力、市场能力兼具较大潜力。本研究以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为核心,从我国乳制品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为着力点,基于奶牛养殖、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以及乳制品进口贸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能力;在需求方面,基于乳制品消费需求总体特征、需求结构特征及差异特征叁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制品区域需求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乳制品产业发展较典型地区乳制品分布、产地特征及产业结构。通过构建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具体的产业空间集聚评价指标。供给方面,通过空间探索分析法,从全域和局域两个尺度分析2000-2014年我国乳制品供给地理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现象。从全域尺度看,2000-2014年间我国乳制品供给地理相关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局域尺度看,大部分地区的空间关系不显着,显着区域中呈现空间同质性的省域占比较大。高高集聚区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州、浙江等地区。需求方面,我国乳制品消费格局正处于新的时期,从冷点和热点布局特征来看,2003-2014年间热点区增加了上海、浙江、江苏叁地区;河北、辽宁等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热点区-过渡区-热点区的波动;冷点区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总体上看形成了东西差异、南北变迁的特征。根据集聚内生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基于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的叁方演化博弈模型,验证乳制品产业集聚的形成,分析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选择集中规模化策略行为的演化博弈稳定策略。乳制品质量安全管控因素复杂,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利益分散,造成质量安全危机,损害国内乳品声誉,造成“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影响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或者奶企一方显然难以改变当前的两难困境,而是需要联合乳制品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相关主体,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快速转变。通过空间误差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与需求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供给集聚方面,需求拉动、政策引导以及流通保障是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从乳制品消费格局演变来看,对我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格局呈正相关的因素除收入因素外,还包括公里里程、国民生产总值等,而质量安全事件及基尼系数的扩大抑制了乳制品消费水平格局的变化。为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变化,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两个关键点,鼓励乳制品消费市场资源共享,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不断促进乳制品跨区消费。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乳制品企业、其他原料奶收购方、奶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增加了乳制品产业内各环节的关联性,其内源性集聚显着的增加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乳制品产业竞争力,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有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乳制品产业集聚解决微观上组织结构或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中观上产业竞争力或企业硬实力的提升,宏观上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我国乳制品主产区经济情况总体落后,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上述研究,在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集聚内生驱动、增强产业主体竞争力,多级规划,分布实施的指导下,综合成本控制、市场机制、要素整合与共享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结合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在产业支持、结构调整的发展经验,得出了基于奶源地优势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基于环都市圈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基于要素共享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奶源地建设,提高集聚区年牛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集聚叁产融合发展;加强乳业的质量监督,增强产业空间集聚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市场消费,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乳制品产业集聚效率等政策建议。

王倩[4]2009年在《MJN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9月以来,中国市场上的乳制品特别是奶粉产品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多数奶制品企业的产品被检出了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叁氯氰胺。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却全部合格。在奶制品市场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从乳品产业的发展背景出发总结出它成功的经验,同时对它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平稳高速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市场逐步升温,再加上国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新兴乳制品企业的崛起,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需要重新确定新的企业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该企业运营环境分析,总结出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并运用现代企业战略分析工具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出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所需要的战略,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了公司采用新的战略的中长期计划和必备的组织结构等保障和支持措施。

李琴[5]2012年在《甘肃省劳动力供求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劳务输出省份。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逐步推广,甘肃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逐渐涌现,这反映了甘肃省劳动力市场存在总量和结构的双重矛盾。本文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从供给角度看,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人口第二大省,人口年龄构成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成年型人口结构,虽然目前劳动力供给丰富,人口负担系数较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放慢,本文通过建立模型预测甘肃省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2997.6万人,2016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1706.84万人,适龄劳动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峰值2062.31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逐步减少;从需求角度看,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甘肃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甘肃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劳动力需求将持续增长。综合考虑劳动力供给量的不断减少和劳动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本文预测2017年甘肃省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将趋于平衡,随后劳动力总需求将大于劳动力总供给,出现劳动力短缺。对此,本文提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强劳动者文化、技能和素质教育等相关对策,以缓解将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供求矛盾,减少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刘建平[6]2012年在《中国干酪发展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干酪产品的定义、历史、命名、分类、生产和消费、贸易、市场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影响中国干酪市场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地域、认知、价格、生产等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宏观经济学消费函数、经济周期观点,以及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理论知识点对中国干酪产业发展趋进行了判断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现状为:中国干酪市场目前处于培育导入期;干酪市场具备30%左右年增长率动力;产品使用以工业为主,终端零售产品占不到总数的25%;再制干酪和新鲜软质干酪成为终端零售主要产品类型;儿童、中高收入休闲白领是主要市场消费人群。2、未来趋势为:儿童产品是干酪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大中型发达城市是市场发展和突破重点;乳制品全项科普培训和引导是乳制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生产力;恩格尔系数在25-30%范围是干酪产业发展良好经济环境;餐饮工业干酪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支柱干酪产品,继续健康稳定推动餐饮业发展是推动干酪产业发展的累积和带动;预计5-8年时间中国干酪市场可快速形成和启动。3、政策建议为:产业政策和法规继续对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引导,确保企业具有合理规模;持续加强牧业发展和牧场建设;法规保障原料优质、产品安全可靠,全面提升乳制品行业消费美誉度和信赖度。总之,干酪的发展旨在为消费者身心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乳制品;调整乳制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稳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干酪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持续、科学的过程,是一项整体工程。按照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发展一定要围绕经济市场为中心,在国家控制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对干酪产业进行系统、科学分析研究,为我国干酪产业提供明确发展方向和战略借鉴学习。

邢燕飞[7]2015年在《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多数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具有了能源密集性的特点。众所周知,自二战以来,石油已然超越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而我国在缓增长、调结构的经济背景下,石油供给缺口不断增大,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于50%的警戒线,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国际能源价格与我国粮食价格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引发了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粮食安全应对策略的讨论。本文分别对石油价格的变动状况、粮食价格的变动状况、不同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变动状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对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机理,从成本驱动效应和供求驱动效应两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继而通过实证分析确认国际能源价格和我国粮食价格的内在关联性,并将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进行量化。首先,利用DCC-MGARCH模型,从整体上对国际能源价格和我国粮食价格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两者之间总体相关性十分显着的结论。具体到各个粮食,除籼稻、粳稻外,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都与国际石油价格都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性。其次,利用VECM模型分别从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两方面对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长期影响上来说,国际能源价格变动与我国粮食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性;从短期影响上来说,误差修正项对于偏离长期均衡的短期波动价格能够起到调整作用。综上所述,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显着。根据对石油价格变动的趋势分析,预测粮食价格的未来走势,从而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应对能源价格波动可能对我国粮食价格所产生的影响,这对于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国新[8]2007年在《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农业生产资源不断流入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引起耕地大量流失;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继续增长,导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在我国人多地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证国内粮食总量和区域供求均衡非常重要,这也使得我国粮食增产的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改革,因而很有必要重新评估新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这将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未来我国粮食可能存在的供求缺口,并采取适当政策措施来保障未来国内粮食供给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居民食品消费结构,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比较系统地分析有关我国粮食供求问题及其分析方法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区域粮食供求均衡表对1992年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叁个地区及全国叁种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供求的历史变化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区域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和AIDS面板数据模型,着重从粮食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微观角度,分别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微观因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局部均衡理论通过构建区域供求均衡分析模型(GSDM模型)和设计低增长率、基准、高增长率叁种情景方案,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次上对未来20年我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据此发现未来我国区域粮食可能出现的产需余缺,提出如何实现我国区域粮食供求均衡的相关政策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框架如下:(1)文献综述。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我国粮食供求进行的预测及其预测方法,粮食生产者行为研究及其分析方法,和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行为研究及其分析方法等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2)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分析。本文主要通过构建区域粮食供求均衡表,分析全国和各个地区叁种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消费、贸易和年度节余状况。(3)我国粮食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着重通过构建叁大地区叁种粮食的Nerlove供给反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价格、生产投入、政策、技术、风险、城镇化、自然灾害和灌溉等微观生产者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问题,从中发现微观生产因素对区域粮食生产的作用。(4)我国食品消费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着重通过构建叁大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需求的AIDS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食品价格、居民收入和家庭规模、就业人口、教育等微观消费者行为因素影响问题,从中发现微观消费因素对粮食需求的影响。(5)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趋势分析。在上述我国粮食供求均衡状况、微观粮食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供求均衡分析模型,设计低增长率、基准、高增长率叁种情景方案,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次上对未来20年我国叁种粮食的产量、食用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用种和损耗等进行模拟分析,估计未来我国区域粮食可能出现的产需余缺。(6)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缩减粮食产需缺口、提高粮食自给率等角度,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区域供求均衡的政策启示。本文可能具有以下叁个方面的学术创新:(1)在理论上,本文通过从微观层次上对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的量化实证分析,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局部均衡理论构建的GSDM模型模拟分析,揭示了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的微观机理及未来趋势,这突破了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我国粮食供求变化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粮食经济理论。(2)在方法上,本文使用大量现有统计数据资料,对粮食生产和需求数据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分解方法,构建了1992-2005年分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表,对我国主要粮食供求区域变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分别通过构建叁种不同品种粮食区域Nerlove模型和基于Moschini提出的“修正的Stone价格指数”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AIDS模型,一方面从微观角度上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粮食生产的生产者行为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另一方面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粮食需求的消费者行为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局部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涉及大米、小麦和玉米的GSDM模型,设计叁种不同情景方案的模拟分析,研究未来我国粮食区域供求变化趋势。对影响我国粮食区域供求的微观和宏观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提高研究我国粮食供求问题的科学性,因而具有较大的方法创新。(3)在实践上,本文通过大量科学规范的数量分析及构建的我国叁种粮食区域供求均衡模型,对我国不同省区不同品种粮食供求的历史变化、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微观因素以及未来粮食区域供求变化趋势等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据此得出的大量有关我国粮食区域供求变化的多种信息及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的有关“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建立有效耕地保护制度”和“促进区域粮食贸易”等政策启示,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合理判断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变化趋势和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宋宇春[9]2012年在《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问题。在房价经历了持续快速上涨之后,中央政府开始对我国房地产行业进行严厉调控。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变得更为扑朔迷离,深入研究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对于防范和控制成都市房地产市场风险,促进成都市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者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房地产研究的一些成果,回顾了房地产分析的相关理论。再结合实际数据,分析了成都市商品住宅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原因;然后,作者利用相关数据对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动态模型,得出了成都市商品住宅市场总体良好,不会出现“崩盘”情况的结论。最后,作者采用以道琼斯理论为基础的趋势分析法,对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进行了技术分析,并尝试着预测了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价格的未来走势。

朱海霞[10]2008年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边境效应,(border effect或home bias),是指边境对跨边境经济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与边境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属性密切相关的。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方程简单清晰地反映了一国内各地区之间贸易量和不同国家两个地区之间贸易量的差异,同时考虑了距离等贸易壁垒,目前已被成功地应用在双边贸易量的研究中,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开放度和贸易壁垒等问题。一方面,通过农产品边境效应研究,可以深入分析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流量、流向及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在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一体化,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状况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和市场状况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虽然中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生产大国,但其出口总额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仅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4%,有必要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国内流量和流向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扩大中国农产品国际出口、缓解农产品贸易赤字的对策建议。美国虽然与中国距离遥远,但近十年美国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份额迅速增加,立刻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伙伴,同时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贸易赤字压力很大且争端不断;另一方面,通过中美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研究可以巩固现有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在模型的鲁棒性检验和在农产品行业贸易的解释性、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贸易政策的提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然而,边境效应引力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模型的理论基础仍相对薄弱: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模型,得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对现有引力模型及边境效应模型进行总结和比较研究,寻求不同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现有的引力模型已经对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边境效应问题做了较为细致地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两国或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量,也有部分文献利用SITC分类进行行业分析,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却较少有人问津,引力模型是否适用于农产品贸易,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产品双边贸易量,影响程度有多大都有待研究,因此需要加强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理论方面的研究。3)从研究对象看,国外的实证研究多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边境效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边境效应是否与现有的研究结果相同也有待研究;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贸易研究局限在省际或市际贸易,因此在新时代有必要对两个农业大国-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4)目前的边境效应研究集中在边境效应的存在性及其成因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边境效应的显着性和变化趋势。同时,贸易流向和地区差异究竟会对边境效应产生多大影响也有待实证检验。5)由于引力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先实证研究后理论研究独特的发展轨迹,因此需要在目前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检验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有引力模型和边境效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和美国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学、贸易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定量实证研究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讨论,集中归纳总结了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理论及模型推导,提出了基于引力模型的、适用于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模型:1)基于贸易客观实际和计量方法根据模型截距个数分为单一截距模型、固定截距模型和变截距模型;2)基于贸易流向和地区差异将每个模型进一步分为:标准模型(对称同质)和非齐次模型(非对称性、异质性和变截距)。分别给出了每个模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比较,阐述了各模型的性质、特点和应用范围,建立了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度量方法,评价了多个模型在反映中美农产品边境效应的绩效,采用多种方法检验模型的鲁棒性,并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了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的存在性、显着性和变化趋势,探悉了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完善当前现有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可归纳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在系统地阐述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基础理论本章重点阐述了边境效应的研究发展,在详细分析贸易引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贸易引力方程在不同贸易理论前提下的推导过程,深入讨论了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叁种基本形式的推导过程,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根据目前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总结了这一模型的应用范畴。第叁章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标准模型研究及实证检验本章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和美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边境效应问题。在简要介绍了引力模型推导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变量,构建了适合于本文实证研究的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标准模型。然后详细介绍了实证研究中各种数据的选取方法及数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1987至2005年的截面数据,回归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研究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的显着性和变化趋势,并对模型进行了鲁棒性检验和非线性检验。结果表明:1)同其它总量贸易的研究比较,边境效应引力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单一行业的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研究。2)同其它贸易产品一样,引力模型中的主要解释变量-经济规模和距离也会对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分别同双边贸易量正相关和负相关;农业总产值占GDP的份额越大、农业人口比重越小,农产品出口就会越多。3)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显着存在,且呈下降趋势,由1987年的87.4下降到2005年的7.0。边境效应非常显着,但通过同其它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的研究相比,可以发现经济差异越大的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边境效应数值相对越小。中美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可能是由于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贸易成本的差异和中美两国在农产品生产、技术差异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叁农问题的逐渐重视,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也有所下降。4)五种不同的模型鲁棒性检验可以证明本章实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中距离变量是否平方并不影响模型的最终结果,对数线性的引力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农产品边境效应。第四章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非齐次模型研究及实证检验本章在第叁章边境效应引力标准模型理论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贸易状况,首先构建了非齐次模型,即根据国际贸易流向和地区差异构建边境效应的非对称同质模型、对称异质模型和非对称异质模型,用来研究中美农产品贸易流向和地区差异对模型回归结果的影响和边境效应的显着性和变化趋势。然后,根据每一对贸易伙伴的个体差异构建了变截距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法回归了四种中美边境形式下的模型,并同单一截距模型和固定截距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1987-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混合最小二乘法对中美农产品贸易流量、流向、中国各地区和每对贸易伙伴的差异,以及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显着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比较分析了单一截距模型、固定截距模型和变截距模型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的回归结果同目前的文献研究结果和第四章结论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农业总产值正面影响双边农产品贸易量,距离变量虽然对双边贸易量有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力逐年下降,表明中美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成本的不断降低和贸易障碍的不断缩小。同时,所有模型都表明出口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占其GDP的份额越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越近,进口地区的土地面积越小,出口地区的农业人口比重越小,双边农产品贸易量越多。而进口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占GDP的份额、农业人口比重和和出口地区的土地面积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则不确定。2)非齐次模型,尤其是变截距模型中的异质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中美农产品贸易模式,因此边境效应的研究更具理论和实证依据。3)各模型的的比较:同质模型和异质模型的差异在于同质模型的常数项大于异质模型,异质模型的距离变量的负面影响大于同质模型;固定截距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单一截距模型的差异在于固定截距模型的常数项符号不确定,但后两个模型的常数项则大于0;固定截距模型的距离变量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程度最小,系数都在0--1之间,而变截距模型的距离变量对贸易量的影响程度最大,系数都小于-1。4)边境效应值在各个模型中都很显着,但是个体差异越大,边境效应的显着性水平相对越高。中国和中国各地区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边境效应都显着大于其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口边境效应,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更多流向国内其它地区,而中国和中国各地区的农产品国内进口和从美国进口的差距却相对较小;西北、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的边境效应相对最大,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边境效应最小,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同边境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越便利的地区对美国的进出口边境效应越小。第五章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的分析本章在前两章中美农产品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的显着性和变化趋势的成因,主要因素包括农产品易腐蚀、变质和不易保存的自身特点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成本增大,两国各级政府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增加国际贸易壁垒,同时中美农产品贸易在新时期迅速增加以及汇率的波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偏好的变化都导致中美两国的国际贸易相对于中国的农产品国内贸易增幅较大且不平衡,中国经济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中国各地区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边境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边境效应虽然显着但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且存在边境效应进出口上的差异。第六章中美农产品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叁章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就当前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措施进行了回顾评述,然后提出了基于本论文提出的农产品边境效应引力模型,提出中美农产品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和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提出四点建议:扩大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农业经济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降低农业人口比重、减少农用土地的流失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通过科技发展创新和提高人口素质缩小中美差距、均衡发展中国各地区经济实现经济一体化。第七章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本文主要创新点有:1.综合分析比较贸易引力模型和派生的边境效应模型的理论基础,建立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模型的分析框架,总结评述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应用范围及其绩效。现有国内关于引力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模型中的“距离”变量的探讨及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实证研究,而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派生出来的边境效应研究更是相对匮乏。这样边境效应引力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的功能就会受到质疑。本论文对引力模型和边境效应模型进行了综合地分析比较,建立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2.根据农产品贸易的特点,构建两国边境效应模型,并采用这一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考察两个农业大国之间的边境效应存在性、显着性和变化趋势。在现有的边境效应文献中,本论文首次将引力模型同中美农产品贸易相结合,通过引入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相关因素,构建了边境效应的两国模型。由于中国相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揭示现实的经济现象,模型又进一步分为标准模型和非齐次模型:由于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边境对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和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模型还充分考虑了边境效应的非齐次性,在不同贸易方向上和在不同样本地区上的差异,即非对称性和异质性,并采用固定效应法检验中美两国每一对贸易伙伴之间的固定因素(模型截距或常数项),以考虑任何其它不可度量因素对每一对贸易伙伴农产品双边贸易产生的影响。3.对实证模型进行鲁棒性检验和非线性回归检验,考察本文构建的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可靠性,为解释和预测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客观经济现象提供良好的依据。目前的边境效应研究实证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对模型进行检验的相对较少,本文首先总结评述现有的模型鲁棒性检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对本文的实证模型进行检验,同时采用解释变量不同次数的回归检验,进一步考察线性模型的可靠性,为解释和预测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奠定基础。本文通过边境效应引力模型探析中美两国间农产品贸易的变化因素和特征,以期判断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竞争关系,为加强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脱脂奶粉原料供求趋势分析[D]. 姜劲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中国乳品消费研究[D]. 伏浩.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3]. 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研究[D]. 程长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4]. MJN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倩. 天津大学. 2009

[5]. 甘肃省劳动力供求分析及预测研究[D]. 李琴. 兰州大学. 2012

[6]. 中国干酪发展与战略研究[D]. 刘建平. 内蒙古大学. 2012

[7]. 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分析[D]. 邢燕飞. 山东理工大学. 2015

[8]. 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D]. 董国新. 浙江大学. 2007

[9]. 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研究[D]. 宋宇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模型研究[D]. 朱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我国脱脂奶粉原料供求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