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区社区青少年牙防工作新模式利弊分析论文_李国光,王丽,张忠连

(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600)

【摘要】目的:以社区青少年牙防工作为核心,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为依托,开展青少年口腔病防治结合的新型社区医学模式。方法:由牙医、护士、牙防员组成检查小组,采用《上海市社区口腔预防保健记录卡》,为辖区内某校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检查。检查结果规范记录,由牙医给出诊疗意见,方案反馈给学生,最后进行临床干预。结果:289名受检者8092颗牙齿得到了检查,共查出浅中龋336颗,大面积龋83颗,牙外伤12颗,畸形中央尖17颗,乳牙滞留321颗,错合畸形75人。龋均1.49,无龋率46%,患龋率54%,大面积龋率20%,大面积龋均0.3。结论:新模式中学校检查发现青少年口腔疾病流行病学新特点,医院应用改良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复杂龋病,效果确切。

【关键词】牙防工作;龋病;社区医学模式;大面积龋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227-02

我国青少年患龋率高,而龋病的治疗率低,青少年的龋病在大多数家长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1]。上海市牙防工作[2]成效显著,现已普及六龄牙窝沟封闭、早期龋充填、局部涂氟防龋等工作,社区牙防网络健全,学校支持力度大,群众基础好,牙防工作根基稳固。

上海市某区岳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在口碑比较好,口腔科团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牙防工作经验。对社区学校12岁青少年,采用口腔临床诊疗的标准,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诊断、干预,从而分析牙防工作模式的利弊。

1.对象与方法、流程

研究对象:上海市某区某校六年级8个班级全体学生。时间:一个学年。场所:学校医务室进行检查,学校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进行治疗。设备:检查包括组装式口腔治疗椅,小型无影灯,一次性口腔检查盘,一次性检查手套和常规防护用品;治疗与日常医院口腔科无差别。登记:使用《上海市社区口腔预防保健记录卡》,由牙医主检、护士登记。受检主体:每位受检者口腔内全部牙齿,包括乳牙和恒牙。误差控制:检查、诊断、治疗、评价均由一名口腔科医生全程参与完成。原则:A.标准一致性:项目组曾随机现场抽查摸底后,总结检查和诊断要点,并进行多次系统培训。B.知情:先后向学校和学生家长发放了3次告知书,回收了3次回执单。C.自愿:由于检查部分为无偿,而治疗部分为有偿服务,由家长自行决定是否接受治疗、何时治疗、去哪里治疗。D.客观:《记录卡》为预防专用,并非临床病历,对未列举条目,在备注内做出注释。

2.结果

本次研究对某校六年级8个班289名知情同意者,8092颗牙齿开展了检查。检查结果示无龋134人(无龋率46%),有龋155人(有龋率54%),龋均1.49(浅龋336颗、大面积龋、外伤失牙12颗),大面积龋均0.3。乳牙滞留321颗,牙齿畸形中央尖17颗。严重错合畸形占受检人数的10%。

学生在校检查后,由口腔科医生核对《上海市社区口腔预防保健记录卡》,以实际受检情况作出标准的个体化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检查后采取自愿和就近原则开展治疗。最终到本社区口腔科干预的仅为60%,40%在外院干预(见下表),干预效果显著。

3.讨论

3.1 12岁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又是口腔乳牙恒牙替换,新恒牙列形成的关键时期,基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龋病的患病率,均是以12岁年龄组龋均作为衡量标准,参考国内外同仁以往多年的研究[3],以此作为研究,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可比较性。其中“大范围龋”和“大面积龋[4]”值得关注,本研究发现“大面积龋”占龋病的20%,大面积龋龋均约0.3,提示我们今后的牙防工作要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3.2 研究组核心成员由牙医、护士、牙防员组成的“三人组”团队,工作环节简化,实施流程优化,体现工作重心,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了“发现-诊断-治疗”工作流程,涵盖了牙防诸多病种和项目的开展,节省学校和学生的时间,避免重复工作,优于传统的“单兵作战”。本次研究采用规范的医师和护士“四手操作”配合完成,龋病治疗全部采用改良非创伤性修复方法[5],使整体诊疗更显专业,诊疗环境整洁,设施齐备,消毒灭菌严格,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强,安全性高,病患更易配合,治疗合理、过程舒适,效果确切,病历书写规范,便于回访和严重并发症处理。

3.3 新模式的局限性

本研究设计借鉴了国外口腔社区医生模式[6],尽管临床干预成效显著,但不适合日常牙防工作,尤其不适合我区服务人口多,提供服务专业人员少牙防工作的现状。

综上所述,传统牙防项目明确,实施系统,效果卓著,然而过于机械和死板,忽略了患牙病的主体——人。而由牙医为核心的“三人组”,重视受检群体整体健康,相当于“口腔全科医生”[7]的角色,为受检者“全口牙”发现问题、解决病痛,“防治结合”,是未来牙防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本次研究,初步尝试如何将日常牙防工作与临床更好结合、如何将理想牙防工作更加拉近现实,但在实际工作中,牙防工作模式的转变,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玮,李存荣,王勋,陆海霞.上海3岁儿童龋病状况的多因素方差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 .2014(04):343-347.

[2]俞明,杜琴,董华.上海市嘉定区2011年学生龋病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01):96-97.

[3] SilviaCecere,RoosLeroy,Patrick J.F.Groenen,EmmanuelLesaffre,DominiqueDeclerck. Estimating emergence sequences of permanent teeth in Flemish schoolchildren using interval-censored biplots:a graphical display of tooth emergence sequences[J].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2012.

[4]任畅,徐可卿.金属预成冠修复大面积龋损儿童乳磨牙的临床观察[J].广东牙病防治.2014(11):591-592.

[5]李姣.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5(04).

[6]刘洪臣.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6(02).

[7]罗文萍,宋锦璘,张红梅.陈珍,张燕.重庆地区口腔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06).

课题来源: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卫生合作科研项目(2014-04),12岁儿童牙齿大面积龋的现况调查和临床干预.

作者简介:李国光,1981年出生,口腔颌面外科硕士,口腔主治医师,项目第一负责人.

论文作者:李国光,王丽,张忠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  ;  ;  ;  ;  ;  ;  ;  

上海市某区社区青少年牙防工作新模式利弊分析论文_李国光,王丽,张忠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