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论文_温芸娜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论文_温芸娜

温芸娜

汕尾市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的爱情观更偏向于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的未来都那么的落魄颓然,美好结局对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她的小说渗透着情爱在现实世界中的满目疮痍,隐喻着世事沧桑。张爱玲的悲观主义思想极其浓厚。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人生;爱情观

1张爱玲的悲剧人生

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而在1995年的中秋却卒死于洛杉矶的一个公寓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左右。张爱玲虽然出生于名门,但是却过的非常不幸福,父母离婚,后母对她又打又骂,她在家庭中缺乏亲情同时又缺乏母爱,这些都是她童年成长的阴影。她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在婚姻中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他的丈夫胡兰成深深的伤害了她,使得她的性格变得悲观厌世。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作家,23岁到25岁间因写出举世关注的好小说而蜚声中外。张爱玲的书,流传了50多年,直至今日,仍然颇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张爱玲的小说沁人心脾,但是,张爱玲的人生,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她富有传奇的人生堪比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更像是一出名副其实的悲剧,在张爱玲作品通常以爱情与婚姻为主线,但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痴情与缠绵的描写,有的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的批判,那么这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如何形成的?张爱玲的悲剧婚姻是因为她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的个性,她身上存在着恋物情结、恋父情结、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她的作品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撞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2.张爱玲爱情观的形成

2.1张爱玲的缺少关爱的童年的影响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自幼生长于支离破碎的家庭之中。其生母黄逸梵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她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对于丈夫沦陷于鸦片,三妻四妾的行为难以容忍,两人的感情出现危机,矛盾四起,日益加剧的矛盾在其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致使黄逸梵多次出走欧洲,独留年幼的正需要母爱的张爱玲。这也导致了张爱玲对母亲伟大美好的形象产生反感和抵触。同时继母对张爱玲的排挤,把张爱玲心中本已经寥寥无几的母爱概念彻底抹杀,滋生出对于母亲和母爱的憎恨与仇视,这种感情在她的创作多次呈现。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导致了张爱玲严重依赖他人的心理,这就导致她日后的创作中母亲形象总是晦暗的。

父亲及家人的冷落。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随父亲一起生活,继母的到来,父女关系碎裂的便拉开了序幕,在家中受尽继母的漠视和排挤。有一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从欧洲归国,张爱玲与母亲常年不见,就去小住了几天,继母知道后心里十分不快,对张爱玲一阵责骂,张爱玲稍微辩解两句,继母就诬陷她打自己并且告诉了父亲,父亲知道后不仅不为张爱玲着想,反而与继母为伍,责备张爱玲。使得张爱玲缺少来自父亲与家人的呵护,纵观张爱玲的两任丈夫在年龄上都与张爱玲悬殊较大,几乎都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透过张爱玲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希望通过爱情去弥补从小缺失的来自父亲的关心。

或许张爱玲正是想通过与年纪大一些的人结婚来追寻自己丢失已久的父爱。或许成年以后的张爱玲可以理解母亲的离去,可以理解并不等于原谅母亲对她的抛弃。虽然从人性的角度上张爱玲无法怨恨自己的母亲,但是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张爱玲永远无法忘记自己被母亲所抛弃。她将这种失望透顶的亲情发泄在她的作品里,在作品里获得亲情的慰藉与温暖。

2.2传统婚姻观念与思想观念的影响

张爱玲笔下的婚姻与各种社会现实以及经济关系交缠在一起。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以三四十年代的殖民地上海为主要社会背景,虽然当时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爆发使许多许多女性意识到了个性的解放,她们追求独立自主,男女平等。但传承已久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婚姻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们,她们对于传统的旧式家庭任然念念不忘,或者说是难以自拔。于张爱玲而言,婚姻并非是纯粹的爱情的结晶,而是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女性始终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着。在《连环套》里霓喜和不同的男人纠缠不清,然而,最终却没有一个安稳的归宿。《倾城之恋》中,香港的沦陷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却泯灭了她的爱情。《半生缘》中有真挚动人的爱情描写,但终究是一场幻境,经不起现实的轻微锤炼便会破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五四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上的解放与根深蒂固的封建女性地位低下思想产生碰撞,张爱玲渴望着独立自主的人格,但又摆脱不了依赖男人的封建行为。她刻薄而极富细腻、物质而又唯美。扭曲的灵魂、虚伪的感情、无爱的婚姻、琐碎不堪的生命、扭曲变态的人性在其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处处渗透着孤独感和苍凉感,写尽了人间百态、人世沧桑。

2.3自身婚姻经历的影响

张爱玲自身的婚姻经历对于其爱情观也有深刻的影响,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是胡兰成。胡兰成是汪精卫政府下的汉奸,他因赏识张爱玲的才华,主动与张爱玲联系见面,一见倾心,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便萌生情愫,遂与妻子离婚,与张爱玲再婚。虽然有庄严的法定婚契,但胡兰成却并不是一个收得住心的男人。与张爱玲婚姻期间,婚内两次出轨,最终让张爱玲万念俱灰,与胡兰成离婚。这段感情中,她选择过原谅,选择卑微的忍让与接受,可最终也落得凄凉惨淡,因此,自身婚姻的不幸福也深刻影响了张爱玲的爱情观。

2.4悲剧小说《红楼梦》的影响

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红楼梦,对红楼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对红楼梦的喜爱甚至到了迷恋和沉迷的状态。晚年她还花费了10年时间与精力写了《红楼梦魔》。从张爱玲的作品中也似乎渗透着"红楼梦"般淡淡的凄惨与苍凉。这样痴迷于其中足见她对经典《红楼梦》的挚爱。其实在读张爱玲小说的时候,似乎总能感觉到,里面的某个情节或者某个人物就是红楼梦里的。比如《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哥哥们吵架,每个人的话里似乎都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而且在互相交锋的时候,都有一种巨大的悲剧在沦陷,就像探春和赵姨娘的吵架一样,分不出谁对谁错,但每一个人都一肚子的苦水,每个人无比的苦难和悲痛。张爱玲受红楼梦影响最深的可能就是她的爱情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人们都很浮躁,也都很忙乱,但即便这样,张爱玲却依然相信爱情。就如红楼梦一样,再浮华和混乱,宝黛的爱情却一直都不变,这或许就是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爱情观-不论这个世界怎么样,我对你的真心不会变。张爱玲对红楼梦的情感说起来其实有一种原始的本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爱玲和红楼梦的作者有着相似的体会,他们都曾经生活在贵族的圈子里,而且都历经过家族的变故,因此对这种人情冷暖的体会要比普通人更深刻。尤其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斗争中,张爱玲和曹雪芹看得都很透彻。

3.张爱玲的爱情观

3.1纯粹干净,为爱而爱

张爱玲的爱情在现今为止,是我认为最纯粹的爱情,她向往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般的爱情。在结识胡兰成时,明知道胡兰成已婚且背负着汉奸的罪名,依然选择隐姓埋名陪伴他。她倾尽全力付出去爱,不顾及世俗的眼光,在遭受胡兰成的伤害背弃以后,仍然选择原谅他,最终实在抵不过胡兰成多次背叛,心灰意冷。他的第二任丈夫是美国的一名落魄剧作家赖雅,一个不出名,穷,还体弱多病的比她大三十岁的老人。为何赖雅能赢得她的心,因为赖雅懂她,所以能够交流,还有赖雅爱她,所以她爱赖雅。他的两段婚姻都是那么纯粹,那么简单。但就是难以做到。

3.2爱而不迷失自我

不迷失自我即是有自尊,懂得爱自己。他对于胡兰成的爱用力而深沉,但是在遭受爱情的背叛时离开得亦是有尊严而未迷失自己。给胡兰成写了决绝的信,并用《太太万岁》和《不了情》的所有稿费合计三十万断绝与胡兰成的所有来往,这三十万给出了张爱玲的自尊。

3.3敢于直面自己的爱

很多人都说胡兰成是张爱玲的人生污点,可她自己却对这段感情看得淡然。过去的付出不计较它是否有美好的结局,不计较爱人的欺骗,她的态度在她的作品《半生缘》中也有所体现。她愿意直面自己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不认为这段付出是不值得的,也不会去掩盖这段失败的婚姻。这样的女性是独立的,自信的。

3.结语

纵观张爱玲的一身,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她的一生是富有传奇性与戏剧性的,正如她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爱情观,可以洞悉她的人生,无论是成长环境的影响还是婚姻的影响,都给她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也让更多人能够体会到她作品的想法,这些作品的创作都与她的人生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刘雪华,张锦鸿:亲情爱情:千疮百孔--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D]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7

[2]闫坷:谈张爱玲小说的婚姻观与爱情观[D].安徽大学文学院,2018

[3]黄国英:浅谈张爱玲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2018

[4]李宝华,刘国远:论张爱玲的爱情观对其文本创作的影响[D].佳木斯大学文学学院,2016

论文作者:温芸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论文_温芸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