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处理方法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方法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从2007年秋季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做了研究分析,对教材内容及其处理方法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但面对2010年7月,上海市首次实行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这一新情况,作为地理教师,必须对地理教材的处理进行再次思考。从整体来看,高中阶段地理基础型课程有“认识宇宙”、“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人文地理环境”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四部分。这些内容涉及面广,如果为了应付水平考试,教学时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就不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改变应试的教材观,必须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一、新教材选取内容的特色
1.淡化学科体系
高中地理教材没有了与生物课程重复的“生物环境”内容;讲“人类活动”融合在“自然地理”中,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具体又集中在“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海洋权益”等方面;在自然地理部分打破了以往用地球圈层结构建构课程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主题”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如以“水循环与水资源”、“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两个主题取代了“水圈”,这样就能达到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由于淡化了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就可以跳出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束缚,不必按照学科体系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可以以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增删、缩放有关专题,以保证地理课程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体现地理课程从以往的注重纯粹“科学世界”向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重视社会的“现实世界”回归。
2.增加“活动”比重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上海市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栏目占了很大的比重,每个专题或知识点后面都插入了一定量的“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等。其中“思考与实践”共82个,设置思考,实践题194题。“研究与探讨”栏目6个,“综合实践活动”4个。
3.以人地关系为核心
在宏观分析时,我们要用整体的、联系的思想方法,恰当考虑教材内容的取舍,区别学习内容先后、主次。比如:从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主要由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地球知识、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组成。教材采用由远及近、逐步深入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结构来连接这些知识,教材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教材的顺序,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客观发展的进程,也体现了教材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将所教专题与这个结构相对照,找到其在结构中的位置,进而充分认识它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知识点的交叉
教材第一册“专题7地貌”中“地貌与经济建设”,“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专题14珍贵的淡水资源”中“水资源危机”;教材第二册“专题21城市化”中“城市问题”、“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中“现代农业”、“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中“工业区位条件”。甚至在拓展型课程“模块六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模块七区域开发”也涉及了较大篇幅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交叉、反复出现的知识信息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从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如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机理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对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的改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控制措施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二、新教材内容处理的方法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教材某一局部的结构组成可以为教学和学生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新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方法的结合。
1.删减理论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到三多两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于教材容量太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对于教材中一些与主题联系不密切,或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点,如果不能用其它方式处理,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不讲。例如,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在新教材中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理。只要求学生知道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而不分析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地转偏向力涉及到非惯性系,要讲清这个问题对高中学生是有难度的,所以更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地转偏向力在水平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教材的重点。
2.切实安排活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活动的组合设计就构成了整个的教学结构。教材中每个专题都有大量“思考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各种活动。《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倡把鲜活的地理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地理新课程标准还提倡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设计,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海派文化”的教学,让学生为初到上海的外国友人设计一份上海文化旅游的宣传海报,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和上网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然后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
教材中的“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很多不仅仅局限于课内,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如,可在学校开展测量经度的校园活动,并指导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在观测的基础上再学习“太阳高度”这一概念,学生就易于理解了。校外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比如“商业区位条件”的学习,这一内容如果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枯燥,难于理解。但如果让学生走到社会上,对身边的大型超市进行调查:这一超市年销售额有多少?每天超市里的人流数约是多少?周围居民区人口密度如何?周围其他商业情况如何?超市附近公交线路情况如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该超市布局合理性的分析,则学生有话可说,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增加。还可以设计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活动,学生可以收集报刊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深入了解分析身边发生的问题。例如:2008年6月1日,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限塑令,让学生调查哪些场所还在大量地使用塑料袋?原因是什么?限塑令给商场和居民生活分别带来哪些影响?如果有降解塑料袋的办法会怎么样?学生在调查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会关心人类的发展,培养参与意识。活动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社会问题。活动的内容不一定很高深,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研究,具有一种参与意识。研究的整个过程充满了生动性、创造性。
3.分解教学难点
把知识点尤其是难点知识进行分解,分步到位,也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方法。例如,要让空间概念还不强的高中学生理解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月相及月相的变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作如下处理:第一步,不考虑地球的运动,只考虑月球的公转,结合月相成因示意图,讲解从新月到满月各月相的形成;第二步,加入地球自转的考虑,再结合月相成因示意图,讲解各月相的月出时间、月落时间以及同太阳出没比较、月面朝向等;第三步,在学生理解了前两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归纳,把知识加以巩固。
4.重组知识要点
在新课程推行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这种教学行为以本为本,实质上压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往往会死守课本。而新课程的观点是“用教材教”,也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行为。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教材内容是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资源载体。教师把教材中不同的章节但彼此相关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或把同一章节的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后进行教学。比如:在“台风和寒潮”这一部分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很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框题中教材资源先后出现的次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在讲授中,气旋与反气旋是难点,而寒潮和台风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教学中,可以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将“台风和寒潮”作为一个板块对比介绍,将“气旋与反气旋”作为后一个板块进行对比介绍。这样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的意识。
5.转换表现形式
图像系统可以简化地理教材,符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地理学科来讲,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材料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识精度高、鲜明直观等特点,也是地理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将教材文字介绍转换为地图形式,如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统计图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图像系统导入新课、衔接知识、学习新课或作为教学的媒体等各种形式,来配合教与学的活动,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例如:在介绍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转换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掌握移动规律。
三、新教材重难点的把握
1.明确新教材重点
教材内容的重点是指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地理教材的重点知识主要是指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地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带有共性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抓住这些共性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课标中对上册“专题7地貌”有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要求,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阅读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地理内容,也适用于人文地理内容,必然是教与学的重点。
2.判断新教材难点
虽然新教材在知识点的贯穿和难度要求上有所降低,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会遇到有障碍的知识点。教材难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是难点,也可能不存在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判断出相当于多数学生而言的难点。教材的难点通常表现为离现实生活较远、抽象的内容,如上册专题4地球运动中,教材出现地轴、地方时、地转偏向力、近日点、远日点、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二分而至、晨昏线、昼弧、夜弧等多个新概念,学生很难快速全面理解,从而也很难理解由这些概念说明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意义。教材的难点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做基础,如上册“专题9行星风系”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气温、降水及其变化与分布等背景知识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习起来就会有难度。教材中的难点必然也是学生容易混淆、误解或相似、相近的内容。
地理教材内容的处理因教师风格而异,因学生需求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正如新的地理课程标准里所强调的,“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视野而不拘泥于课堂,注重实践而不局限于课本,主动探究而不依赖于教师,真正学到“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