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化学学习情境 提高化学课堂效果论文_欧阳永荣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 提高化学课堂效果论文_欧阳永荣

欧阳永荣 广西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 541300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起于疑而激于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就会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深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启蒙教育中,化学的概念较多,化学用语又是一门独特的语言,物质构成的奥秘是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的,导致化学比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产生学好化学的愿望。

一、创设故事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灭火器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们讲了邱少云的故事。邱少云与战士们一起秘密潜伏在敌人阵地前的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后爆炸,燃烧着的汽油溅到邱少云身上,身上的伪装立即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传来急促的蛙叫声。“叽——叽!”右侧又传来急促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邱少云示意,赶快将火弄灭。但邱少云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小沟,滚进去,火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身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述他后面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能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邱少去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自己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原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的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很想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补充实验让学生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在装有双氧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了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他物质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实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这样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分化成原子,再随着哨声组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化,兴趣被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论文作者:欧阳永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  ;  ;  ;  ;  ;  ;  ;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 提高化学课堂效果论文_欧阳永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