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述论

李石曾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述论

赵颖霞[1]2003年在《李石曾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述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李石曾的教育思想及实践。第一部分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剖析了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第叁部分论述了其一生主要的教育实践活动。第四部分明确了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作用。第五部分揭示了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本文认为李石曾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顺应了中国20世纪初新式教育产生、发展的大潮流,凭借对西方教育的感悟,提出了勤工俭学思想、大学区制思想及教育与学术并重思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仍值得后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

董怀良[2]2005年在《李石曾政治思想及活动述论(1945年前)》文中认为李石曾是民国政坛上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他的活动丰富多彩,在许多领域建树颇丰,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在保护故宫文物,成立故宫博物院中居功第一,成立北平研究院等学术机构,成绩卓着。本文着重对李石曾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作较为全面的探讨,他的政治思想极为复杂,早期是无政府主义新世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历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兴衰的全过程,后期陷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泥潭,他参加了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分四个部分述论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第一部分,从时代背景、父母及师友的感染、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等方面探析了其政治思想的渊源;第二部分,论述了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内容及演变;第叁部分,阐述了其重大的政治活动;第四部分,较客观地评析了其政治思想及活动。本文通过梳理其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试图全面、客观地再现李石曾的本来面貌,并给他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宁卫萍[3]2014年在《吴稚晖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大学风潮的调处》文中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蒋介石为了获取国民党元老们的支持进而在“法统”上占据优势地位,遂以新政府的教育权势为筹码,与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四位国民党元老达成政治协议。四老掌权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育改革,企图通过教育的变革来达到学术救国的目的,但是在其后实施的过程中却逐渐陷入派系纷争而引发了无数风潮。北大、劳大、中大叁所高校的风潮可以说是四老内部矛盾激化所致,同时也见证了四老在教育界的权势由盛而衰的过程。因而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1928年到1930年叁所高校所爆发的学潮为研究对象,以吴稚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调解几次学校风潮的过程,来探讨吴稚晖在当时教育界所处的地位、立场和他所担当的角色,进而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势力更迭以及学人与国家的关系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第一部分介绍北伐前四老的交谊及其教育权势的获取。北伐时期他们与蒋介石达成政治协议,通过协助蒋介石清党、促成宁汉合流,为蒋介石上位提供了经济和舆论上的支持,并凭借其人脉网络和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帮助蒋氏拉拢国民党高层,在程序上为蒋氏夺权进行合法化运作。作为交换四老获得了在教育界的话语权。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介绍北大、劳大和中大叁所高校风潮背后四老的争夺以及吴稚晖的居中调停。随着国民党势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展,四老内部开始就新增地区的教育资源展开争夺。原本守望相助的四老走向分裂,而相对超然的吴稚晖则出面调停。吴氏表面上两不相帮,却暗中偏袒李石曾,逐渐与蔡系形成对立。四老关系破裂,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宣告破产,蒋介石步步紧逼,吴稚晖的调停和交涉无功而返,四老内部的分裂与倾颓已成定局,四老逐渐淡出教育界。总之,吴稚晖凭借其自身的学术声望和手中的政治资源得以在几次学潮当中充当调停人,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教育体制本身在处理此类事件上的欠缺和不足。此时中国的近代国家建设才刚刚起步,“人治”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权力构成的一种非常态,教育权势转移的背后无不牵扯着政治的较量和时局的走向。而这种以权力为支点的政治形态颇不稳定,需要依靠人力进行调和,吴稚晖也因此得以居中调停,但是也正是这一非常态的权力格局使得他的调处只能暂时平息事态,各方的矛盾和权力争夺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进而充分暴露了政治未上轨道之下教育办理的困境。

石威[4]2016年在《清季新世纪派无政府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派是清季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重要派别,因创办《新世纪》周刊而得名,它与同时期的天义派并列为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两大派别。文章主要以1907年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新世纪》周刊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新世纪》周刊探究新世纪派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真实面目,进而揭示清季革命思潮中激进的一面。在清季的革命浪潮中,革命阵营中的不同派别出于不同的思想理念就中国的革命问题产生了分歧。留学欧洲的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人由于受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地走上无政府主义革命的道路。在《新世纪》周刊上,他们系统地阐释了无政府主义思想,认为无政府主义不仅可能,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出于理念的不同,新世纪派同立宪派与革命派展开论争,一方面,他们猛烈地批判康梁领导的立宪活动,另一方面,他们断言同盟会所领导的革命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真正的革命应该是为实现社会多数幸福的无政府主义社会革命。文章正文共叁章。第一章集中论述新世纪派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确立,自1902年张静江、李石曾赴法后,褚民谊、吴稚晖等人相继西行,在法国他们接受了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进而创办《新世纪》周刊以宣扬之,形成了以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新世纪派。但就思想渊源而言,他们更多的承接巴苦宁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第二章则着重考察新世纪派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世纪派以推翻强权为职志,倡导通过无政府主义社会革命推翻政治强权、经济强权和社会强权。第叁章为新世纪派无政府主义思想同清季思想论争。他们对于当时如火如荼的立宪活动以及革命活动都作出了回应,他们不仅猛烈地批判了清朝和清季立宪活动,而且对革命派的种族革命理念也进行了抨击,不同的是即使他们同革命派存在诸多分歧,在实际上他们仍给予革命派以诸多支持,为维护革命团体的团结作出了贡献。

徐清华[5]2010年在《保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中提出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蓬勃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交替之际,由有识之士为寻求救国之路而发起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群众运动。在这次伟大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河北保定因其在这场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被称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和运动中心。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对中国近代教育史历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河北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实践探索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从保定走出来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积极分子,赴法后积极参与并领导了留法勤工俭学生同中外反动势力的抗争活动,尤其在1921年的叁次重大斗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成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加强理论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蔡和森为代表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开始抛弃工学主义等社会改良思想,并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们的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有一些留法勤工俭学生矢志勤工,学有所成,回国后致力于科技教育事业,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毫无疑问,河北保定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河北保定范围内有关活动情况进行细致、深入发掘的基础上,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留学教育史的视角来透视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作用,揭示保定在推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展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章宏伟[6]2015年在《故宫博物院创始人李石曾》文中指出学界对故宫博物院史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进行迟缓状态,对故宫博物院创始人李石曾的研究更是缺乏。李石曾出身清华世家,早年赴法留学,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成为好友。他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主要旗手,也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和实际组织者,曾主持京津同盟会,见证驱逐溥仪出宫,出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组织清宫物品点查,创立故宫博物院,化私为公、一切公开。李石曾一生只做大事,不做大官,淡泊名利,为故宫博物院肇建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石曾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述论[D]. 赵颖霞. 河北大学. 2003

[2]. 李石曾政治思想及活动述论(1945年前)[D]. 董怀良. 河北大学. 2005

[3]. 吴稚晖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大学风潮的调处[D]. 宁卫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清季新世纪派无政府主义思想研究[D]. 石威. 郑州大学. 2016

[5]. 保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D]. 徐清华. 河北大学. 2010

[6]. 故宫博物院创始人李石曾[J]. 章宏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标签:;  ;  ;  ;  ;  ;  ;  

李石曾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