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意义论文,营利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早已有之,但却从不起眼。近10多年来,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却异军突起,以其高速的增长率、在华尔街的亮丽表现、特有的经营模式引起了政府、商业、教育、科研等各界人士的关注。[1-5]在一个私立教育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地方,营利性教育近十几年才迅猛发展起来。那么,为什么一直是由传统的非营利性私立和公立学校所垄断的美国高等教育市场会变为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沃土?本文将揭示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成长的历史进程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非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独占地位远非其历史上的先在性优势所能解释。[6]教会、个人和机构以信仰或慈善为宗旨创办和赞助大学;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出于公共需要举办和支持高等教育。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成为高度受财务补贴的行业,教育成本远在学费收入之上[7],几百年来私人资本无法在高等教育行业中有任何引人注目的表现。非营利性高等教育的长期垄断,使社会各界对营利性与教育宗旨的兼容有所怀疑。高等教育不仅“生产”“私人产品”,诸如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公共产品”,以服务于社会的公共利益,包括增加社会的人力资本、培育良好的公民、“增进社会平等”[8]等等。

在美国革命前,除了私人慈善事业外,其他机构和私人资本不被认为是大学的合适参与者。[9]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及其后的5位总统都想创立美利坚合合众国大学来发扬国家统一的理念。[10]1862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赠地法案,鼓励每个州政府至少资助建立一所大学,主要用于教授农业和机械,州政府在美国承担了发展公立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口的增加和高中毕业率的上升迅速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1945年至1975年是美国高等教育扩展的黄金时代,其主要表现是非营利性大学的迅速增长(包括学生注册数和教育开支)。[12-14]美国的州政府在高等教育扩展中起了主要的作用。20世纪初以来研究型大学兴起[15],并且都是非营利性的。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卫星上天引起美国朝野震惊,从此,联邦政府成了研究型大学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16]因此,高等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甚至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维系公共利益的高等教育获得巨大的公共补助和私人捐助,使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资本难以参与平等竞争。

1965年美国的“高教法案”增加了学生贷款的种类和给学生的奖学金的直接资助。1973年开始增加了称为派尔(PELL)奖学金的给学生的直接资助。该法案使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大为得益,很多这类学校的学生获得了联邦财务资助。[17]在实施该法案的1973-1974年,7%的派尔奖学金给了营利性学校的学生;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该比例上升到接近30%。[18]

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讨论及社会舆论大多是负面的。[19]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有一些高质量的营利性学校,但人们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疑虑是广泛存在的。营利性高等学校首先在低收入学生密度高的城市地区发展起来,因为这些学生有资格获得派尔奖学金及有保证的学生贷款。但随之欺骗,拖欠贷款,低学成率、就业率和低工资接踵而至。1992年美国国会修订了法规,对那些想要得到联邦政府学生财务资助的学校严格了招收学生的程序,建立了更严厉的认证标准(Accreditation Standards),主要目标就是针对营利性院校,防止在学生财务资助方面的欺诈。例如,联邦政府补助的斯大福(Stafford)学生贷款在1988-1989学年有28%是给营利性院校的学生的,而到了1995-1996学年,该比例下降到了8%。[20]这些变化导致“认证的职业学院”(Accredited Career Colleges)的增加。[21]这些“认证的职业学院”从事营利性高等教育,被地区认证机构或全国性认证机构认证有资格授予诸如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学位。认证管理和严格的学生财务资助管理推进了营利性高等学校的改进,使其增加了一般教育,提高了学生服务的水准,从而改变了公众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看法。[22-23]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在1989-1998年间,授予学位的营利性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册人数增长了59%,总数达到了365000人;而同期公立高等院校仅增长6%,非营利性私立高等院校仅增长10%。[24]在这10年间,按照学生在册人数计算,营利性高等院校的市场占有率从1.7%增长到2.5%,如此快速的增长,确实令人跌破眼镜。从来不被认为是从属于美国高等教育主流的营利性高等院校,现在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是在一个很小的基数上实现的。从市场潜力的角度来看,营利性高等院校的发展还方兴未艾,好戏还在后头。

二、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Apollo集团的历程

营利性高等院校所占的市场是既分散又高度集中。在1998-1999学年,美国二年制公立院校的总数是1075所,非营利性私立院校是169所,营利性私立院校是483所;四年制高等院校的对应数字分别是613所,1536所和194所。[25]在1988-1989学年至1998-1999学年期间,公立和非营利性私立院校的数量没有什么变化;而营利性的二年制院校增长了78%,四年制院校的增长更高达266%。如果将营利性院校占美国高等院校总数的比重(二年制占28%,四年制占8%)与其所占的市场份额(2.5%)相比较,不难看出营利性院校大部分是规模很小的学校。美国营利性高等院校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其市场的集中性。正是这种集中性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据估计[26],戴吴雷(Devry)的6个学院、斯觉瑞厄(Strayer)和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这3所营利性院校所颁发的文科学士(BA)学位就占全部营利性院校的80%;而凤凰城大学和凯勒管理学院(Keller School of Management)这两所大学所颁发的文科硕士(MA)学位就占全部营利性院校的80%。值得注意的是,该市场的集中性还在发展。美洲银行证券在200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27]中,将美国最大的7个营利性高等教育公司——阿波罗集团(Apollo group,凤凰城大学的拥有者),职业教育(Career Education),考林西恩(Corinthian Colleges),戴吴雷,教育管理(Education Management),ITT教育服务(ITT Educational Services)和斯觉瑞厄——统称为G-7集团。1999年G-7集团的学生注册人数占营利性高等教育的39.3%,而到2002年就增长到了51%。就学生总数而言,凤凰城大学已是美国最大的高等院校。

在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凤凰城大学。[28-31]凤凰城大学是阿波罗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32],总部设在美国的凤凰城(Phoenix)。凤凰城大学号称全世界最大的私立大学,2003年其所有41个校园的学生总数达14万人,是1995年的5倍。凤凰城大学的创办人约翰·斯伯林(John G.Sperling)是一位经济和历史学者,是个传奇式人物。20世纪70年代初,他从事一些开发给高中生用的课程的研究项目,并由此开始发展了一套用于在职成年人教育的特有方法和对应的教育商务设想。他成功地找到了现金受困的旧金山州立大学,开始了他的在职成人教育实验。1973年,已是53岁的斯伯林开始成为他历来持批评态度的商人,创办了阿波罗集团。作为教育商务,他的实验立即获得了成功。然而,他很快就被广泛地指责为把营利动机带入学术的“象牙塔”。他那种强调实用的在职成人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在学术界里被看成是对教授地位的挑战,是对学术神圣性的亵渎。官僚和政治家们批评斯伯林的教育业务是“文凭印刷厂”。他在加州努力了5年,仍然未能为他的成人学位教育项目赢得认证。于是他离开了加州,搬迁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在亚利桑那州,争议并不比在加州轻松。直到1978年,实施斯伯林教育理念的凤凰城大学终于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33]的认证。

在教育史上,阿波罗集团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成就。1992年该集团旗下所有院校的攻读学位的学生总数是21163人,而2002年是157800人。[34-35]难怪斯伯林要强调两个数字:16万和30%。前者是阿波罗集团2003年年初的学生总数,而后者是学生总数的年增长率。他说,如此成长,他们就将建立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36]该集团在财务上也有亮丽的表现。1992年该集团的总收入是8187万美元,营利是65万美元,而2002年的总收入是100946万美元,营利是16115万美元。[37-38]阿波罗集团在美国是股票上市的教育公司,其股市上的表现也是不同凡响。集团股票在1994年12月6日上市时的股价是0.72美元(按照分股以后调整),而在2003年9月5日收市时的股价是62.37美元。不到9年,股价增长了87倍,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报酬。

20世纪90年代有几十家教育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上市。从高等教育股票指数来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确实是给投资者带来了新机会。高等教育板块(Chronicle)指数是根据在美国上市的高等教育公司的股价编制的,以1999年12月31日为该指数的100点,到2002年底,该指数已达300点。而同期那斯达克(NASDAQ)指数却从4069点大跌到1335点。2003年8月15日,高等教育板块指数达到约450点之高。这种惊人的反差反映了教育行业与经济周期的非同步性,在整个经济衰退时,因为就业困难,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就较低,从而个人更愿意去上学。难怪美洲银行证券的研究报告称这些教育类股票为“适合于任何时期的股票”(Stocks for All Seasons)。[39]同时,这种指数的差异确实也表明教育投资的大好营利机会。于是,教育行业创造了吸引投资的新兴机会,华尔街成了极具活力的教育资本来源。从1994年阿波罗集团股票上市至1999年,已有38个教育类股票上市,30次增股,共筹集了34亿美元的教育资本。[40]资本市场成了除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以外的又一重要的高等教育资本来源,由此出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变数。

三、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目标市场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是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产物。据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1999年关于教育市场的报告[41],全世界的教育和培训市场估计为2万亿美元,美国为7400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总产值(GDP)的10%。在美国的教育和培训市场中,高等教育是2370亿美元,占32%;营利性教育市场是700亿美元,占9%,其中高等教育占11%。营利性教育市场虽然很大,但市场份额还很小(9%);营利性高等教育在营利性教育市场中的份额(11%)远低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市场中的份额(32%)。这表明营利性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对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1980年有高等学历者的收入比无高等学历者高50%,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该差异上扬到了111%。追踪教育投资的美洲银行证券认为,教育引致的高收入表明受教育的知识劳动力的缺乏。[42]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在2000年,25岁及以上持有高中文凭者的年收入是24267美元,持有两年制大学文凭者是30774美元,持有本科文凭者是40314美元。[43]2000年65%的工作是技术性的,而1950年只有20%是技术性的。[44]这种变化显然反映了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刺激了人们对教育投资的兴趣。知识经济时代四大产业的雇员中约50%的是所谓的知识劳动力;而旧经济时代以石油为基础的四大产业雇员中只有约18%的是知识劳动力。[45]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将长期存在。

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也导致了受教育者的人口特征发生根本的改变。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46-47]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注册学生中有近50%是25岁及以上的成人,而在1970年只有28%。仅仅20年,大学生的主体就由18-22岁的学校到学校的年轻人变为由这些年轻人与2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平分秋色了。

占主导地位的非营利性高校并没有按照在职成人的特点充分地进行自我调整。大部分非营利性高校以18-22岁的年轻人为中心,这些年轻人追求一般教育和诸如学生会、足球赛、兄弟会等“大学经验”。[48]而在职成人的目标比较单一:提升自己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许多18-22岁的大学生追求的东西对在职成人来说是既昂贵又没有意义。在职成人要求与高等教育机构建立顾客与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关系,他们不再愿意支付他们不需要的服务,诸如昂贵的学校休闲设施、学生课外活动,等等。[49-50]营利性高等教育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营利性高校比传统的非营利性学校少一些财务预算的约束,更多一点创造性。[51]斯伯林更是认为,营利性教育优于非营利性教育的不仅在于更有效率、低成本,而且在于对教育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高灵敏度。[52]营利性高校认为它们在在职成人教育市场上最具竞争力,因此把在职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目标市场。

据斯伯林的观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学生当成顾客,并以学生为中心。在职成人很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即使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并不愉快。有工作经验的成人不得不坐在主要由18-22岁的年轻人组成的教室里,教师本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由在职成人学员带进教室的经验也没有兴趣。结果,很少有在职成人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斯伯林创造了适合在职成人的学历教育方法,并逐步地走向了今天他的学校拥有16万学生的成功。斯伯林把凤凰城大学模式描述成以成人为中心的大学,而凤凰城大学的宗旨就是给在职成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其领域包括商务、管理、计算机、护理、咨询、教育等。不仅如此,阿波罗集团还以其成功的在职成人教学模式为基础,创办了职业发展学院(The In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专门帮助获得地区认证的院校举办在职成人教育项目。[53]到1997年,职业发展学院已经帮助24个大学建立了50个成人教育中心。

斯伯林把美国总人数为14117000人的高等教育学生划分为6个明显不同的群体。[54]第一到第四群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生,共占56%;而第五和第六群是非传统学生,共占44%。重要的是,后者的份额还在增长,并且其中80%的有工作,而这些有工作的人中大部分还是做全日制的。正是这些非传统的学生人口构成了像凤凰城大学这类营利性大学的目标市场。

据研究,凤凰城大学主要是把高等教育延伸到那些原本不会进传统性高校的人们[55],因此并不与传统院校竞争,而是用教育的创新使原本潜在的市场变为凤凰城大学的现实的目标市场。

四、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教育服务“产品”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很少有哪一种服务会比教育更复杂。一些主要的营利性教育机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用于了解谁是顾客、他们的兴趣,研究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些机构自己组织也雇用专业公司做市场调研。[56]传统的大学有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谁是顾客不甚明了。营利性大学却毫不犹豫地将学生定位为自己的顾客,将自己定位为为学生服务的中心。这种理念变革具有实质性意义,由此要求对学生的需求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例如,课程设置就不是取决于教师的兴趣,而是最终由学生的需求来决定。

凤凰城大学为在职成人提供有学位的高等教育,采用符合他们需要的教育项目和课程,选择他们方便的时间如晚上和周末,教室定点在接近学生工作或生活的地点,如在高速公路或其他主要交通要道旁。难怪批评者说这是麦当劳式的教育服务模式(McEducation)。凤凰城大学在不到20年内发展到有14万注册学生,不能不说是它针对其特定市场——在职成人——创造的被称为凤凰城大学教育模式的成功。

总结20多年成人教育的经验,斯伯林认为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有效使用成人有限时间并且结构定义明确的学习环境。凤凰城大学教育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57]:(1)流行于传统大学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被认为是以教授为中心。每个教授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材,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讲课。[58]而在凤凰城大学,每门课程都由一个专业组设计,并用于凤凰城大学任何一个授课点、任何一个教师的同一门课程。显然就设计能力而言,一个教授是难于与一个专业组竞争的。课程务必有确定的学习结果和标准的评价办法。(2)许多传统大学的教授终年关在“象牙塔”中,并不了解所教理论的现实运用,并且与在职成人的沟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办法就是雇用在学术上有一定水准(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并在所要授课的专业方面有全日制工作的人担任教师,他们至少应有5年工作经验(而实际上平均是16年[59])。这些教师把产业界的知识和经验带进课堂,并容易与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交流。由此教师都是非全职的,他们晚上教授的就是他们在白天所做的。教师的作用并不像个知识的裁判者,而更像是一个教师、顾问、辅导员和学习的事务助理。(3)教师都要受过培训以保证有效率地按照设计传授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自由并没有被剥夺,他们可以在课程的结构框架内探讨任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4)小班级,通常是12-18个学生,至多不超过24人。(5)座位排列也有讲究,通常排成像公司的会议室以方便互动交流。(6)授课结构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学习和实习领导艺术与合作共事。(7)学生每周只上1次课。一门本科生课程持续5周,而研究生课程是6周。(8)课程几乎是每周都在重新开始,以方便学生随时开始修课。(9)集中精力在提供教育服务上,而不必提供住宿、娱乐、社教等设施,只做自己做得最好的事。(10)授课时间通常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地点则放在交通便利,离学生工作或家庭比较近,接近安全的停车场和公共交通线的地方。(11)教学管理把学生看成是接受教育服务的顾客,学生可以通过其代表直接与教育管理层次沟通。如果有哪位学生落下一次课,授课的教师就必须当天打电话去询问,并讨论教师和学校能给予什么帮助使该学生回到正常学业。这样的服务在非营利性学校是闻所未闻的。[60]

营利性大学把教师看成是授课专家,而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开发的专家。通常,一个新的教育项目要由一个由营销、管理、财务、学生就业顾问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班子负责开发。营利性大学按照市场变化来改变课程设计及内容,增减课程的速度是非营利性大学望尘莫及的。通常,凤凰城大学每过半年就会根据学生、雇主或认证机构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61]每年所有的课程都要经过重新审理;在高科技领域的课程更是每半年审理一次,以保证及时包括最新科技发展。[62]

具有以上特征的教育服务使凤凰城大学提供的“产品”与传统的非营利性大学完全区别开来。该模式不但按照在职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特定设计,而且把标准化引进了高等教育。标准化对于一个要创品牌的教育服务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凤凰城大学在老牌大学林立的美国从无品牌到今天拥有14万学生的成功得益于其标准化。由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教师并不造成其产品“人力资本”增加价值的差异,以获得同一品牌同一质量的晶牌认同效应。这种品牌认同价值在凤凰城大学从一个城市扩张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州扩张到另一个州,甚至将来从一个国家扩张到另一个国家时表现得特别明显。

五、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史上的革命,并且首先是思想革命。在20年前的美国,公众对营利性高等教育与教育的“公共产品”的兼容性是高度怀疑的。如今争论仍然存在,但营利性高等教育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了。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以前是不允许办教育营利的,现在发展到允许适当营利。由此可见,中美在不同程度上正在经历相同的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的认同过程。

美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结构日益偏向受过不同程度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美国的营利性高等教育就是在对人力资本投资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下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在中国也已见端倪,各类高等教育市场兴旺。一旦中国对营利性教育的限制发生松动,我们应该预见到中国会发生美国10多年前出现的营利性高等教育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并没有因为营利性教育发展初期的问题而禁止其存在和发展,而是采用了以完善立法为主、充分利用认证机构的办法迫使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改进。

营利性教育的发展使私人资本和资本市场成为教育资金的又一重要来源。中国教育资金短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教育满足需求的颈瓶。开放营利性高等教育有可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以跟上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如果办教育可以获得暴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投资非常欠缺。但这不是阻止营利性教育的理由,反而是急需开放营利性教育的依据。如果因为办教育有暴利而限制其发展,只会增加教育供不应求的不平衡,使办教育变得更有暴利。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性,只要在中国办教育有利可图,中国的教育公司还可以在海外上市,吸引外国的资本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从而国际资本也可以用来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从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营利性教育的更大的社会公益性是引入了教育创新机制,对教育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灵敏。这种创新反映在学校办学理念、经营管理模式的各个方面。根据美国的经验,开放中国的营利性高等教育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系统中注入创新活力。作者最近在与稳泰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胡继旋博士的交谈中听到他关于教育特区[63]的理论。集中国办特区的经验,教育特区可能是尝试营利性高等教育,在教育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对外开放教育市场而又规避风险的办法。在教育特区,中国也可以尝试允许外国独资兴办学校。越南已于2002年开始允许外国独立兴办学校。我们应高度关注别国在越南兴办教育的动向以取得对中国有用的经验。如果中国有一个省来办教育特区,估计引起的国际兴趣会远远超过越南;如果开放一个西北省份作为教育特区,或许有助于大大增加开发大西北的能量。

[1] Blumenstyk,G.How For-Profit Institutions Chas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12-08.

[2] Burd,S.For-Profit Trade Schools Win New Respect in Congress[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8-09-04.

[3][50] Levine,Arthur.How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s Changing[J].Daedalus,1997,126(4):1-20.

[4] Selingo,J.For-Profit Colleges Aim to Take a Share of State Financial-Aid Funds [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9-09-24.

[5] Strosnider,Kim.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Sees Booming Enrollments and Revenues [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Academe Today,1998-01-23.

[6][12] Clark,Burton 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7] Levin,Henry M.Thoughts on For-Profit Schools[J].Education Matters,2001,I (1):6-15.http://ncspe.org/readrel.php?set=pub&cat=19

[8] Carnoy,Martin & Levin,Henry M.Schooling and Work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9][11] Chambers,M.M.Higher Education:Who Pays? Who Gains?-Financing Education Beyond the High School [M].Danville: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s,Inc.,1968.

[10] Trow,Martin.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Past,Present and Future[J].Educational Research,1988,(4):13-23.

[13] Kerr,Clark.The Idea of a Multiversity[A].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3rd Edition)[C].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1-45.

[14][17][26] Breneman,David,Pusser,Brian & Turner,Sarah.The Contemporary Provision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Mapping the Competitive Market [Z].http://curry,edsehool.virginia,edu/forprofit/sloan%20paper.pdf,2000-04-10.

[15] Goldin,Claudia & Katz,Lawrence F.The Shaping of Higher Education:The Formative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1890-1940 [Z].Cambridge,MA:WP 6537,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8.

[16] Geiger,Roger.Organized Research Units: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0,61(1):1-19.

[18] McPherson,Michael and Morton Schapiro.Keeping College Affordable [M].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1.

[19][21][22] Bailey,Thomas,Norena Badway & Patricia J.Gumport.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College[R].Stanford:National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Improvement,School of Education,Stanford University,2001.http://www.stanford.edu/group/ncpi/doeuments/pdfs/forprofitandcc.pdf

[20]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Students at Private,For-Profit Institutions [R].NCES 1999-178,by Ronald A.Phipps,Katheryn V.Harrison,and Jamie P.Merisotis.Project Officer:Larry Bobbitt.Washington,D.C.

[23][24][25] Kelly,K.F.Meeting needs and making profits:the rise of for-profit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R].ECS Issue Paper.Denver:Economic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2001.http:/Iwww.ecs.org/clearinghouse/27/33/2733.doc

[27[39][42][47][51][58][60] Block,Howard M.& Derek S.Johnston.Stocks for All Scasons-Education Services Industry Overview [R].San Franeisco: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 Equity Research Division,2003.7.

[28][36] Breen,Bill.The Hard Life and Restless Mind of America's Education Billionaire[J].FastCompany,2003,(3):80.

[29] [55][59] Breneman,David.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Poster Child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Z].Presented to CONFERENCE:MARKETS,PROFTTS,AND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Columbia Univerisity,2003-05-01.http://www.ncspe.org/publications_files/breneman.pdf.

 [30] Farrell,Elizabethe,F.U.Of Phoenix Sees Surge in Revenues and Enrollments [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2-10-25.

 [31] Sperling,John.Rebel with a Cause:The Entrepreneur Who Created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and the For-Profit Revolution in Higher Education[Z].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0.

 [32][35][38] Apollo Group,Inc.http://www.apollogrp.com

 [33]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http://www.ncahigher-learningcommission,org/commission

 [34][37] Strosnider,Kim.For-profit University Challenges Traditional Colleges [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7-06-06.

 [40][41][44][45][46][48] Moe,M.T.,Bailey,K.,Lau,R.The Book of Knowledge:Investing in the Grow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y[R].New York:Merrill Lynch & Co.,1999.

 [43] Venezia,A.,Kirst,M.,Antonio,A.Betraying The College Dream:How Disconnected K-12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Systems Undermine Student Aspirations[R].Stanford:The Stanford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2003.

 [49] Morey,Ann.The Growth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52(4):300-311.

 [52][53][54][57] Sperling,John & Robert W.Tucker.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Developing A World-Class Workforce[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56][16] Ruch,Richard.Higher Ed,Inc.[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

 [62] Olsen,Florence.Phoenix Rises,The University's Online Program Attracts Students,Profits,and Praise [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2-11-01.

 [63] 胡继旋.胡继旋博士在教育部长陈至立访问阿波罗公司会议上的讲话 [Z].http://www.wintopgroup.com/readings/articles/chenZhiLi_c.php,2000-11.

标签:;  ;  ;  ;  ;  ;  ;  ;  ;  ;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