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的变化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的变化

一、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毛雪[1](2021)在《PD-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易感性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于乙肝患者与正常人群组间进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探索PD-1多态性分析与乙型肝炎患病相关性分析,为日后乙型肝炎治疗及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为乙型肝炎病毒诊断、治疗及防控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分析PD-1基因多态性与乙肝易感性分析,收集2018.01-2020.03期间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及乙肝患者,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照组147人、乙型肝炎携带组(ASC)62人、肝硬化组(LC)72人、慢性乙型肝炎组(CHB)74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组(ACLF)60人,收集外周EDTA抗凝全血及相应血清学指标。提取实验组及对照组全血DNA,利用Nano Drop调整核酸浓度及纯度,以单碱基延伸原理为基础,利用SNapshot法进行位点测序,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间等位基因、基因型及血清学检查差异性。结果携带Rs10204525的C等位基因可以降低HBV感染风险(OR=0.33995%CI=0.251-0.459,P=0.038),Rs2227982的G等位基因为HBV感染的诱发因子,(OR=2.375,95%CI=1.768-3.190,P=0.014).进行实验组及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分析结果显示,Rs10204525的基因型CC、CT是HBV感染的保护因子,Rs2227982的基因型GG、AG是HBV感染的危险因子。结论PD-1 Rs10204525和Rs222798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感染有相关性。

周雨薇[2](2020)在《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并对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与感染的发生及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对肝硬化患者感染多发的免疫因素进行分析,为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后续肝硬化并发感染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受试者均来自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之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的肝硬化患者,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共60名患者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3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流式法)、转氨酶、转肽酶、白蛋白,并进行中医问诊,记录舌脉及相关证候,进行辩证。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21.0,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1)肝硬化患者转氨酶、转肽酶、血清白蛋白以及中医证型与发生感染的关系,(2)并发感染和未并发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3)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在60例肝硬化患者中,感染组25例,男性15例(占60.0%),女性10例(占40.0%),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61.3±10.65岁;非感染组35例,男性23例(占65.7%),女性12例(占34.3%),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6.5±12.24岁。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将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ALT、AST、GGT、ALP、TBIL、DBIL水平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染组中有Child-Pugh A级5例(占20.0%),Child-Pugh B级11例(占44.0%),Child-Pugh C级9例(占36.0%),Child-Pugh评分平均值为8.64±2.06分。在非感染组中有Child-Pugh A级11例(占31.4%),Child-Pugh B级17例(占48.6%),Child-Pugh C级7例(占20.0%),Child-Pugh评分平均值为7.77±2.06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分值无统计学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患者(29.86±3.72g/L)ALB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患者(32.32±4.33g/L)。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CD3+/CD8+、CD3+/CD4+、CD3+CD4+/CD3+8+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CD3+、CD3-/CD19+、CD3-/CD16+56+水平上不存在统计学异性(P>0.05)。感染组CD3+/CD8+(25.45±10.6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26±7.08%),感染组CD3+/CD4+(40.17±7.98%)明显低于非感染组(47.78±11.44%),感染组CD3+CD4+/CD3+CD8+(1.91±0.96%)明显低于非感染组(3.74±2.95%)。在全部60例肝硬化患者中共有酒精性肝硬化组(3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16例),病毒性肝硬化组(11例),3组间比较在CD3+、CD3+/CD4+、CD3-/CD16+56+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D3+/CD8+、CD3-/CD19+、CD3+CD4+/CD8+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在25例感染组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顺序为:湿热蕴结证(52.00%)>气滞湿阻证(28.00%)>肝肾阴虚证(16.00%)>脾肾阳虚证(4.00%)。在35例非感染组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顺序为:气滞湿阻证(45.71%)>湿热蕴结(25.71%)>肝肾阴虚证(20.00%)>脾肾阳虚证(8.57%)。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医证型比较中,气滞湿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52.00%)湿热蕴结证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5.71%),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证型患者间CD3+、CD3+/CD4+、CD3-/CD19+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D3+/CD8+、CD3-/CD16+56+、CD3+CD4+/CD3+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伴低蛋白血症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或伴发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更易产生低蛋白血症。2.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CD4+T细胞数量降低,CD4+T/CD8+T比值偏低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感染。3.不同病因及不同证型的肝硬化患者在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病因及证型与患者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4.感染组湿热蕴结证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提示湿热蕴结证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并发感染。

江诗怡[3](2020)在《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以及e抗原血清转换情况的影响。并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比较,探讨温阳法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中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阳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0.5mg/次,1次/天,温阳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ALB)、乙肝两对半、HBV DN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肝脏硬度(LSM),以及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并在治疗第12周时加查一次乙肝两对半。同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测,评估安全性。使用SPSS 2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功能: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除TBIL外,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温阳组ALB升高更明显(P<0.05),而ALT、AST、TBIL指标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度值: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肝硬度值下降,前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肝硬度值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水平:治疗第12周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HBeAg水平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与治疗第12周后两组内比较,HBeAg水平下降显着(P<0.05),且两组间对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HBeAg阴转率对比,温阳组(14.29%)与对照组(8.6%)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温阳组上升趋势更明显。病毒学: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BV DNA阴转率对比,温阳组(69.23%)与对照组(58.33%)相比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阳组有更明显的上升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温阳组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上升不明显(P>0.05);两组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温阳组上升更明显(P<0.05)。Treg/Th17细胞: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Treg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Th17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Th17细胞下降不明显(P>0.05),温阳组Th17细胞下降明显(P<0.05)。两组Treg/Th17比值组内比较,温阳组Treg/Th17比值上升,对照组比值下降,但两组前后对比变化不明显(P>0.05),且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法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单独使用核苷(酸)类药物相比,可以更好的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细胞功能,减少病毒复制,促进e抗原阴转。2.温阳法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外周血内CD4+/CD8+平衡与Treg/Th17平衡,调节细胞免疫状态,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抑制情况,从而增强机体对HBV病毒的清除能力。

李霞[4](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差异与HMGB1-PTEN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因其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本研究基于两者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差异,旨在探索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免疫学表现差异的本质,并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其T淋巴细胞差异与HMGB 1-PTEN通路轴调控介导的相关性,为慢性乙型肝炎同病异证寻找生物学依据,以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证候客观化以及辨证精准化。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中西医纳入标准,共收集36例患者,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各18例,并纳入1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在空腹状态下分别采集外周静脉全血标本3份,3~5mL/份。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ALB等肝功能指标;应用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Th17、Treg和Tfh细胞比率;采用Elisa法检测HMGB1、PTEN、PI3K、PDK1和Akt等信号蛋白在各组间的表达。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GeneMANIA 数据库进一步分析 HMGB1、PTEN、PI3K、PDK1、Akt 之间的功能表达相关性;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HMGB 1-PTEN通路蛋白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在ALT、AST、TB、ALB、HBV-DNA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Treg、Th17/Treg细胞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CD4+T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CD4+T细胞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相比,肝郁脾虚证CD4+T细胞、Th17细胞水平高于脾胃湿热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证型在CD8+T、Treg、Th17/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Tfh细胞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HMGB1、PI3K、PDK1、Akt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PTEN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PTEN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相比,肝郁脾虚证HMGB1、PTEN、PI3K水平高于脾胃湿热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K1、Akt水平在两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HMGB1、PTEN、PI3K、PDK1、Akt之间存在多种内在联系,通过GeneMANIA数据库进一步分析HMGB1、PTEN、PI3K、PDK1、Akt之间的功能表达相关性,发现其主要通过物理相互作用相关联,HMGB1通过PDK1与PTEN、PI3K、Akt联系起来,形成复杂的网络相互作用机制。5.HMGB1-PTEN通路蛋白与T淋巴细胞水平呈线性相关,不同的证型其线性相关免疫细胞因素不一致。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而以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水平更低,两证型均存在一定的免疫紊乱,而以肝郁脾虚证更明显,这可能与证型间正气亏损程度不同有关。2.在HMGB1-PTEN通路轴上,肝郁脾虚证大部分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脾胃湿热证,说明肝郁脾虚证的炎症状态更活跃,脾胃湿热证因其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应答不活跃,炎症反应相对不明显。3.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与HMGB 1-PTEN通路调控存在一定相关性,均揭示了肝郁脾虚证免疫炎症反应较脾胃湿热证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慢性乙型肝炎同病异证的生物学本质。

严胡铃[5](2020)在《探讨hUC-MSCs调节HBV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治疗脾切除术后HBV-LC患者的多项肝功能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对比其与标准内科治疗的HBV-LC和正常人群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探究hUC-MSCs移植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HBV-LC患者20例,其中10例自愿接受hUC-MSCs移植治疗,其余10例接受标准内科治疗,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健康对照。hUC-MSCs移植组患者入院后1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输注1×108个hUC-MSCs,1次。分别检测hUC-MSCs移植组与内科治疗组移植/治疗前1周、移植/治疗后1、4、12周,以及健康对照组在入院体检的各血生化、凝血常规等指标,并计算Child-Pugh分级与MELD评分;采用免疫图谱分析TCR多样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情况、Real-time PCR检测相关转录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1)hUC-MSCs移植组及内科治疗组移植/治疗前TP、Alb、A/G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分别在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及内科治疗后第1、4、12周明显升高,且hUC-MSCs移植组在第12周时以上指标高于内科治疗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UC-MSCs移植组及内科治疗组TBIL、DBIL、IBIL、AST、ALT、γ-GGT、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在移植/治疗前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在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以及内科治疗第1、4、12周后显着降低,此外,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以上各指标均低于同期内科治疗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UC-MSCs移植组与内科治疗组TCR D50值在移植/治疗前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hUC-MSCs移植组在移植后第1、4、12周TCR D50值显着升高,且高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检测结果表明hUC-MSCs移植组与内科治疗组CTLs比例及CD28+/CD28-比值在移植/治疗前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在经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较移植前增加,并高于内科治疗组;而Th17比例及Th17/Treg比值在移植/治疗前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移植后1、4、12周均较移植前明显降低,并低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LISA检测结果表明hUC-MSCs移植组移植前IL-17、IL-2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移植后1、4、12周后显着降低;IL-10、TGF-β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于移植后4、12周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RT-PCR结果显示hUC-MSCs移植组RORγt mRNA表达量及RORγt/Foxp3 mRNA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经移植后1、4、12周后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UC-MSCs移植治疗可有效改善HBV-LC患者的肝功,是一种治疗HBV-LC的有效方法。(2)hUC-MSCs移植可通过改善异常克隆,提高TCR多样性,从而调节免疫平衡,增加机体免疫力。(3)hUC-MSCs通过提高CD8+CD28+/CD8+CD28-比值,增加CTLs比例,增强HBV-LC患者抗感染能力;通过Th17、Treg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变化改善HBV-LC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4)hUC-MSCs通过促进TGF-β分泌,促进Tregs增殖与活化,抑制Th17的数量与功能,调节免疫平衡以改善HBV-LC患者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孙鑫[6](2019)在《基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探讨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临床肝组织样本中的表型变化特点,寻找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中肝内NK细胞的相关病理分子;体内动物实验比较分析中药扶正化瘀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进一步体内清除NK细胞后,观察联合用药方案对抗乙肝背景肝纤维化药效的影响;体外探讨说明中药扶正化瘀方通过提高NK细胞对HSC的识别杀伤活性,抑制HSC活化的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控机制。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方法:1、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行外科手术住院患者的肝组织样本以及术前临床基线资料,HE及天狼猩红病理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肝组织样本中NK细胞的数量、亚型以及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30、NKp44、NKp46的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NK细胞数量、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的表达与相应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与肝纤维化天狼猩红染色面积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对激活型NK细胞与活化HSC进行共定位,观察不同组别的共表达差异。2、采用HBV转基因小鼠复合10%CCl4腹腔注射诱导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以野生型小鼠及单纯HBV转基因小鼠为对照,造模2周后给予扶正化瘀方、恩替卡韦、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并继续造模4周,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小鼠血清HBs Ag、HBe Ag、HBV-DNA及肝组织HBs Ag、HBc Ag病毒学指标,ALT、AST、AKP、TBil、Alb等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病理学变化,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NK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特点,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SC活化与静止状态下的NKG2D配体RAE-1分子的表达差异。3、同上方法制备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同时采用ASGM1腹腔注射清除体内NK细胞,以同基因背景野生型小鼠为对照,设复合模型+Rabbit Ig G组、复合模型+Anti-ASGM1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Rabbit Ig G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Anti-ASGM1组,10%CCl4腹腔注射造模同时并灌胃给药干预4周,记录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小鼠血清HBs Ag、HBe Ag、HBV-DNA病毒学指标,ALT、AST、AKP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NK细胞清除情况以及观察NK细胞清除后肝内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HE和天狼猩红病理染色评价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合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评价抗肝纤维化药效。4、体外以人外周血来源的NK92细胞株和人肝星状细胞株LX-2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扶正化瘀方对NK92及LX-2的最大无毒浓度,在无毒浓度范围选择3~5个药物浓度进行NK92细胞功能和活性的评价,Annexin V/7-AAD复染法检测NK92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孵育NK92细胞株8h和16h后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30、NKp44、NKp46的m 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并验证NK92细胞表面分子NKG2D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药物孵育NK92后其细胞因子IFN-γ和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以聚肌胞苷酸Poly I:C为阳性对照药物,在NK92与K562共培养杀伤体系中评价药物对NK92细胞株杀伤功能的影响,最后以不同浓度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细胞株与人肝星状细胞株LX-2共培养5h,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X-2细胞的活化(α-SMA的表达)以及其对表面RAE-1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对正常供肝组9例、乙肝肝硬化组8例、乙肝肝癌组12例患者的临床术前基本资料统计分析和组间比较,发现三组人群平均年龄依次递增,乙肝肝硬化组较正常供肝组患者血红蛋白(Hb)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PLT)显着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增大;乙肝肝癌组较正常供肝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显着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γ-谷酰胺转酞酶(γ-GGT)显着升高;乙肝肝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γ-谷酰胺转酞酶(γ-GGT)均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通过病理观察,乙肝肝硬化组肝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明显,乙肝肝癌组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伴弥漫性纤维化,部分样本仍可见癌细胞增生活跃。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NK细胞数量、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结果显示,与正常供肝组比较,乙肝肝硬化组肝内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乙肝肝硬化组与乙肝肝癌组肝内N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均明显减少,乙肝肝癌组肝内NK细胞表面NKp46分子表达明显减少;乙肝肝癌组肝内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NKp46的表达明显低于乙肝肝硬化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内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呈正相关;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44、NKp46的表达均与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呈负相关;NKG2D的表达水平还与肝组织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呈负相关。在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癌组免疫组化双染图像中可以看出,肝内NKp46的表达减少,且主要表达于α-SMA阳性染色区域周围,而正常供肝组肝组织α-SMA表达极少,NKp46表达散在分布。2、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调控的体内观察研究发现: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单纯HBV转基因小鼠与HBV转基因复合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HBV-DNA载量均高于1×107IU/ml,血清及肝组织HBs Ag、血清HBe Ag和肝组织HBc Ag均呈阳性表达;与单纯HBV转基因组相比,HBV转基因复合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AKP、TBil水平显着升高,血清Alb水平显着降低,肝组织细胞坏死,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α-SMA和I型胶原表达显着增多,肝内B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升高,NK细胞及NKT细胞占比显着降低,CD4+T细胞占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降低,CD8+T细胞占比显着升高,N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减少,肝组织RAE-1表达显着减少。与HBV转基因复合CCl4模型组相比,恩替卡韦组、扶正化瘀方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小鼠血清HBV-DNA载量、HBe Ag水平以及肝功能ALT、AST、AKP、TBil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恩替卡韦组纤维化指标没有明显改善,三组肝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恩替卡韦组、扶正化瘀方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小鼠肝内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依次显着增高,N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依次增多,扶正化瘀方以及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小鼠肝组织RAE-1表达均显着增加。3、体内清除NK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抗乙肝背景小鼠肝纤维化药效观察研究显示: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复合模型+Rabbit Ig G组肝内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显着降低,血清HBV-DNA载量高于1×106IU/ml,HBs Ag、HBe Ag均呈阳性表达,ALT、AST、AKP水平显着升高,肝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局部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及脂肪变,明显胶原沉积,羟脯氨酸含量增高,肝内免疫细胞群比例紊乱;与复合模型+Rabbit Ig G组相比,复合模型+Anti-ASGM1组肝内NK细胞占比减少更为明显,天狼猩红染色纤维化区域和羟脯氨酸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Rabbit Ig G组肝内NK细胞占比显着增加,血清HBV-DNA载量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显着降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明显减轻,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减少;与复合模型+Anti-ASGM1组相比,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Anti-ASGM1组肝内NK细胞占比增加,血清HBV-DNA载量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显着降低,肝纤维化程度轻微改善,羟脯氨酸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4、扶正化瘀方体外调节NK细胞杀伤功能的抗HSC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在100μg/ml及以下的浓度对NK92和LX-2细胞株均无明显毒性,较低浓度(0.1~10μg/ml)的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不同浓度的扶正化瘀方孵育NK92细胞株16h,可不同程度增强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30、NKp46的表达以及促进IFN-γ的分泌,扶正化瘀方在无毒浓度范围可呈现剂量依赖性地提高NK92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功能,预孵育扶正化瘀方的NK92细胞株与LX-2共培养5h后,NK92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上调,同时LX-2表面RAE-1分子表达增强,α-SMA表达减少。结论:1、乙肝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肝内NK细胞数量和功能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及NKp46表达下调,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其表达与PT和INR水平呈负相关,尤其是NKG2D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2、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具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协同治疗的作用,且可纠正乙肝肝纤维化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紊乱,其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可能与恢复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NKG2D(NK)-RAE-1(HSC)的有效应答有关。3、体内注射Anti-ASGM1清除NK细胞后,肝内NK细胞数量显着减少,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能够拮抗Anti-ASGM1对该复合模型肝内NK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抑制肝内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限制了该联合用药方案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效果。4、扶正化瘀方对NK细胞的功能有正性调节作用,可通过增强NK细胞与HSC细胞表面分子NKG2D-RAE-1的直接接触途径抑制HSC的活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黄辉[7](2019)在《基于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应用扶正化瘀方后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对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免疫磁珠法分选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弃肝CD8+T及其亚群淋巴细胞,经体外给予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干预或预先小鼠体内用药,再与肝星状细胞株(小鼠JS 1、人LX-2)以2:1比例共培养于96孔板中,使用q PCR方法检测各组Col.Ⅰm RNA和a-SMA m RNA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各组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统计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自急性肝损伤小鼠分离CD8+T淋巴细胞与JS 1共培养,显示FZ-组(CD8+T淋巴细胞先经药物血清温育,共培养时换正常大鼠血清)JS1表达α-SMA m RNA较单JS 1培养的Control组明显减少(P<0.05);与X组(CD8+T淋巴细胞预温育和共培养时均应用正常大鼠血清)相比,FZ-组JS 1表达Col.Ⅰm RNA明显被抑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药物血清温育后,共培养上清中促肝纤维化的因子含量降低,其中FZ-组和FZ组(CD8+T淋巴细胞预先温育和共培养时均应用FZHY药物血清)IL-13含量均显着低于X组(P<0.05);FZ组的IL-1b含量低,与X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抑制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含量则有所增加,如FZ-组和FZ组IL-10含量有所增加,但是只有FZ组的IL-10含量与X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Z组的颗粒酶B含量明显增加,与X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部分实验显示,急性肝损伤模型(M)组的ALT和AST活性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FZ组(小鼠经扶正化瘀方预先用药5d)的ALT活性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各组小鼠肝脏分离的CD8+T淋巴细胞与JS 1共培养48h,M组与Control组(JS 1单培养)相比α-SMA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Col.Ⅰm RNA表达也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N组(正常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与JS 1共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FZ组α-SMA m RNA和Col.Ⅰm RNA表达显着降低,与M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48h共培养上清中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含量,但是这些检测结果都不支持扶正化瘀方通过影响CD8+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控HSC。3.第三部分实验从肝硬化患者移植弃肝分离CD8+T、CD8+CD28+T和CD8+CD28-T淋巴细胞,与LX-2共培养。结果显示,与全程用正常大鼠血清温育的X组相比较,FZ-组(CD8+T淋巴细胞及亚群先经药物血清温育,共培养时换正常大鼠血清)的CD8+T、CD8+CD28+T和CD8+CD28-T淋巴细胞均使LX-2减少表达a-SMA m RNA,其中CD8+CD28+T淋巴细胞显着降低了LX-2表达α-SMA m RNA(P<0.0001);FZ组(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预温育和共培养时均应用药物血清)的CD8+T、CD8+CD28+T和CD8+CD28-T淋巴细胞均能显着降低LX-2表达α-SMA的m RNA,与X组和FZ-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或P<0.0001)。FZ-组和FZ组的CD8+CD28+T淋巴细胞都抑制了LX-2表达Col.Ⅰm RNA,与X组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Z组的CD8+T淋巴细胞减少了LX-2表达Col.Ⅰm RNA,与FZ-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扶正化瘀方能通过改变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功能表型间接抑制活化的HSC,此作用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关系不大。2.扶正化瘀方除了直接抑制人HSC外,可能还主要通过肝硬化患者肝脏中CD8+T淋巴细胞的亚群CD8+CD28+T淋巴细胞,间接抑制HSC活化。

缪虹雨[8](2019)在《四君子汤对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四君子汤的干预效应,为肝病实脾理论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分阶段临床试验设计。第一阶段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脾虚证组和非脾虚证组,流式细胞术结合淋巴五项检测,评估脾虚证与Treg细胞及T细胞亚群表达差异的相关性。第二阶段采用配对对照试验设计,纳入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1:1配对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健脾中药四君子汤治疗,疗程8周,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脾虚证评分的变化、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广谱筛选抗体芯片技术检测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经四君子汤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表达,并运用GO分析、KEGG富集分析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结果】1.第一阶段研究共纳入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脾虚组和非脾虚组比较,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显着降低(P<0.05),Treg表达显着升高(P<0.05)。2.第二阶段研究共配对纳入36例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经四君子汤治疗8周后,试验组治疗前后脾虚证积分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Treg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3.对3例经四君子汤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广谱筛选抗体芯片检测发现,四君子汤改善了免疫相关的多个生物学过程。【结论】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异常,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降低,Treg表达水平升高。四君子汤能够改善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等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对T细胞免疫具有显着调节作用,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降低Treg表达水平,从而显着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陈亚东[9](2019)在《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分别于术前与术后检测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CD3+、CD4+、CD8+、CD4+/CD8+比值、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NK细胞、B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目的是研究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行PSE术后的疗效并探讨PSE术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的患者共60例,有3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7.5±10.1岁;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29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3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1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8人、B级15人;术前17人无腹水、13人少量腹水、3人中等量腹水;术前白细胞计数(2.34±0.74)×109/L、血小板计数(36.88±13.68)×109/L、红细胞计数(3.5±0.67)×1012/L。所有患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术前签署相关治疗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使用500-700μm聚乙烯醇栓塞微球(8Spheres)或三丙烯(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PSE治疗,栓塞体积控制于50%-70%,于术后1周复查上腹部平扫+增强CT,利用CT后处理软件测算栓塞体积;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复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比较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后1周、1月、I年复查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B淋巴细胞、T 辅助细胞(Thl/Th2)亚群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IFN-γ)等相关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学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免疫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外周血细胞的改变PSE术后白细胞升高,术后一天升高至正常水平,一周快速上升至最高水平,而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于正常水平以上,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和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血小板升高,一月上升至最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观察至1年数值均高于术前,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和术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红细胞计数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红细胞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指标的变化PSE术后IgA升高,一月时升高较明显,稍高于正常值,术前与术后1月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IgA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gG稍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gG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gM稍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gM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3+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3+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4+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4+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8+降低,术前与术后一周、一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8+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4+/CD8+比值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4+/CD8+比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B淋巴细胞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B淋巴细胞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NK细胞稍有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NK细胞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L-6升高,1月时较明显,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比较有差异,术前与术后IL-6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L-2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L-2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L-4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比较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L-4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TNF-α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TNF-α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FN-γ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FN-Y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PSE在改善脾功能亢进的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纠正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以CD3+、CD4+、CD4+/CD8+、IgA及IL-6升高为主,而CD8+明显下降,此外对IgG、IgM免疫因子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其他免疫学指标如B淋巴细胞、NK 细胞、IL-2、IL-4、TNF-α、IFN-γ 等无显着改变。2.PSE不会造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特别是对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3.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主要以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迅速而明显升高为典型表现,峰值分别出现在术后1周和1月,而对红细胞计数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姚林[10](2019)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的表达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乙肝纤维化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持续性肝细胞炎症坏死、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肝脏病理生理过程,是慢性乙肝发展成为乙肝肝硬化的中间重要过程和必经阶段。在早期乙肝纤维化阶段,适当的用药加以干预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目前,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乙肝纤维化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鉴于PD-1/PD-L1免疫功能异常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病理机制,本研究选择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的表达在乙肝纤维化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探讨PD-1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中的意义,为乙肝纤维化疗效评估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 恩替卡韦联合参芪二甲丸治疗乙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参芪二甲丸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盐城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且符合乙肝纤维化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n=40)随机分成西药组和中西医联药组(简称联药组)纳入研究。西药组:予恩替卡韦0.5 mg 口服,每晚睡前一次,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联药组:予恩替卡韦0.5 mg 口服,每晚睡前一次;同时加参芪二甲丸口服,每次5 g,每日2次,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监测两组病人的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P)及影像B超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西药组和联药组乙肝病毒DNA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西药组和联药组肝功能指标、肝纤四项指标和B超影像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组间差异显着(P<0.05);3.联药组总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Pp<0.05)。结论:中西医联和用药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第二部分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的表达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的意义,为乙肝纤维化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一部分纳入研究的乙肝纤维化患者(n=40)和健康对照者(n=20)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根据第一部分实验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可将患者分为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相比,乙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表达PD-1分子水平明显升高(P<0.01);2.乙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检验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PD-1分子在CD4+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乙肝病毒DNA指数、PⅢP和HA相关(p<0.05);PD-1分子在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ALT和乙肝DNA指数相关(P<0.05);3.显效组、有效组治疗后PD-1分子在CD4+T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无效组治疗后PD-1分子在CD4+T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三组PD-1分子在CD4+T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差异(P<0.01)。结论:乙肝纤维化患者PD-1在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并且PD-1在CD4+T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的免疫指标。

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PD-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易感性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样本采集
        1.2.5 实验室检查
        1.2.6 DNA提取
        1.2.7 核酸浓度及纯度调整
        1.2.8 引物设计及扩增
        1.2.9 基因多态性检测
        1.2.10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2.3 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2.4 各组PD-1 SNP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特点
    2.5 PD-1 基因 Rs10204525、Rs2227982 和 Rs36084323 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关联性分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变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在发生与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的差异性分析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发生与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差异性分析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标准
综述一 肝硬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淋巴细胞亚群研究和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差异与HMGB1-PTEN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机制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分期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研究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体液免疫机制研究
        1.4 免疫细胞的通路调控机制研究
    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研究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状态相关性研究
        3.1 中医正气与人体免疫功能
        3.2 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免疫功能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情况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察指标
    3.研究方法
        3.1 肝功能等临床指标观察
        3.2 流式细胞学检测CD4+T、CD8+T、Treg、Tfh细胞水平
        3.3 流式细胞学检测Th17细胞水平
        3.4 Elisa检测HMGB1-PTEN通路轴蛋白表达水平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基线情况分析
        4.2 肝功能等临床指标分析
        4.3 免疫细胞水平分析
        4.4 HMGB1-PTEN通路轴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4.5 HMGB1-PTEN通路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4.6 HMGB1-PTEN通路蛋白与免疫细胞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5.讨论
        5.1 HMGB1-PTEN通路蛋白对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
        5.2 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的中医探讨
        5.3 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HMGB1-PTEN通路蛋白差异的认识
        5.4 慢性乙型肝炎的同病异证内在生物学本质总结
结论
特色与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客观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探讨hUC-MSCs调节HBV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乙肝肝硬化的现状及治疗概况
    1.2 细胞免疫在乙肝肝硬化中的作用
        1.2.1 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与乙肝肝硬化
        1.2.2 Tc细胞与乙肝肝硬化
        1.2.3 Th细胞与乙肝肝硬化
        1.2.4 TCR多样性与乙肝肝硬化
    1.3 hUC-MSCs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
    2.1 材料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标准内科治疗
        2.2.2 hUC-MSCs的输注
        2.2.3 样本采集
        2.2.4 PBMCs的分离
        2.2.5 TCR免疫图谱分析
        2.2.6 流式细胞分析
        2.2.7 ELISA检测
        2.2.8 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4.2 hUC-MSCs移植治疗安全性探讨
        2.4.3 生化和凝血指标及肝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2.4.4 T细胞受体多样性D50 比较
        2.4.5 TCRVβ与 Jβ基因片段分布及使用频率分析
        2.4.6 T淋巴细胞亚群分群计数分析
        2.4.7 免疫功能指标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
        2.4.8 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ELISA结果分析
        2.4.9 相关转录因子mRNA表达RealTime-PCR结果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存在三点不足
    3.3 未来的工作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基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探讨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乙肝肝硬化及肝癌组织中的表型变化特点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
    2 观察指标
        2.1 实验室检查
        2.2 肝组织病理检查
        2.3 肝内NK细胞亚型及激活型受体检测
    3 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4 方法
        4.1 组织样本的处理
        4.2 肝组织病理染色
        4.3 肝内NK细胞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检测
        4.4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4.5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基本资料
        5.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5.3 肝内NK细胞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的表达特点
        5.4 肝内NK细胞数量、亚型与临床基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5.5 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与临床基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5.6 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与纤维化面积相关性分析
        5.7 肝组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肝内NK细胞与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关系
    6 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血清病毒学检测
        2.4 血清肝功能检测
        2.5 肝组织病理染色
        2.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2.7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2.8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杂交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2.10 肝组织免疫荧光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病毒学指标的影响
        3.3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的影响
        3.4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炎症病理的影响
        3.5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的影响
        3.6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7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α-SMA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3.8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分群的影响
        3.9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表达的影响
        3.10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RAE-1和Desmin表达的影响
        3.11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RAE-1和α-SMA表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对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抗乙肝背景小鼠肝纤维化药效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血清病毒学及肝功能生化检测
        2.4 肝组织病理染色
        2.5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Anti-ASGM1清除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NK细胞的拮抗作用
        3.3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影响
        3.4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的影响
        3.5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炎症病理的影响
        3.6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的影响
        3.7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8 Anti-ASGM1清除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NK细胞后肝内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的干预作用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扶正化瘀方体外调节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
        2.2 药物配制
        2.3 药物对细胞的毒性测定
        2.4 Annexin V/7-AAD复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2.7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2.8 NK92与CFSE-K562细胞共培养杀伤体系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2.9 药物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
        2.10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株和LX-2细胞株的毒性测定
        3.2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3.3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3.4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分泌IFN-γ和Granzyme B水平的影响
        3.5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株杀伤K562功能的影响
        3.6 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后NK92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变化
        3.7 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后LX-2细胞表面配体RAE-1的表达变化
        3.8 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后LX-2细胞活化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基于肝脏免疫微环境探讨中西医结合有效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目标人群特征和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摘要)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Abstract)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Abstract)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7)基于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在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
        3. 方法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实验所用小鼠抗体浓度的确定及分选
        2. 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分选分群及纯度
        3.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表达α-SMAmRNA的变化
        4.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ol.ImRNA的变化
        5.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颗粒酶B含量的变化
        6.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1β含量的变化
        7.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6含量的变化
        8.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10 含量的变化
        9.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13 含量的变化
        10.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11.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TNF-α含量的变化
    讨论
        1. 免疫与肝纤维化
        2. 从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分离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
        3.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有效
        4. 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能通过诱导CD8~+T淋巴细胞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小结
第二部分 经扶正化瘀方体内预用药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对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
        3. 方法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CCl_4急性造模后各组小鼠肝脏病理观察
        2. CCl_4急性造模后各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变化
        3. CD8~+T淋巴细胞分选分群及纯度
        4.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24h及48h后α-SMA mRNA的表达变化
        5.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24h及48h后Col.ImRNA的表达变化
        6.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颗粒酶B含量的变化
        7.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1β含量的变化
        8.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6含量的变化
        9.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10含量的变化
        10.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13含量的变化
        11.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12.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TNF-α含量的变化
    讨论
        1. 扶正化瘀方预先给药有保护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的药效
        2. 急性肝损伤小鼠的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对HSC的影响
        3. 扶正化瘀方能抑制CD8~+T淋巴细胞激活HSC
        4. 动物实验无法进一步研究CD8~+T淋巴细胞亚群
    小结
第三部分 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在肝硬化患者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 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肝硬化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选结果
        2. LX-2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硬化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2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各组α-SMA mRNA的表达变化
        3. LX-2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硬化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2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各组Col.ImRNA的表达变化
    讨论
        1. 磁珠法与流式细胞术分选T淋巴细胞各有特点
        2. CD8~+ T淋巴细胞的亚群
    小结
本文研究的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Th1/Th2细胞平衡与纤维增生性疾病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8)四君子汤对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章 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现场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1.4 研究变量
        1.5 数据采集及测量
        1.6 潜在偏倚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受试者基线资料
        2.2 主要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四君子汤对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干预措施
        1.4 评价指标
        1.5 样本量估计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流程
        2.2 基线资料
        2.3 主要疗效指标
        2.4 次要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3 小结
第三章 四君子汤对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来源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标准化
        1.4 GO分析
        1.5 KEGG分析
    2 芯片分析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中医药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重要手段
    2 脾虚是乙肝肝硬化的基本病机
    3 健脾治疗是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基本方法
    4 健脾法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功能治疗乙肝后肝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乙肝三部曲”与免疫功能
附录二 《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理论及应用

(9)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的表达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乙肝纤维化(hepatitis B fibrosis)的概况
    2. 乙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2.1 乙肝慢性化是乙肝纤维化的重要前提
        2.2 炎症-修复反应是乙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
        2.3 参与乙肝纤维化的细胞
        2.4 参与乙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2.5 参与乙肝纤维化的细胞外基质
    3. 乙肝纤维化的诊断
        3.1 临床表现诊断
        3.2 病理学诊断
        3.3 血清学诊断
        3.4 影像学诊断
    4 乙肝纤维化的治疗
        4.1 抗病毒治疗
        4.2 中医中药抗乙肝纤维化
    5. PD-1/PD-L1与慢性乙肝
        5.1 PD-1/PD-L1的免疫调节作用
        5.2 PD-1/PD-L1与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5.3 PD-1/PD-L1与慢性乙肝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恩替卡韦联合参芪二甲丸治疗乙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治疗方案
        6. 主要临床疗效指标
        7. 疗效评定
        8. 统计分析
    结果
        1. 西药组和联药组DNA指标治疗后均有下降趋势,组间差异不明显
        2. 西药组和联药组肝功能指标治疗后均有改善,组间差异显着
        3. 西药组和联药组肝纤四项指标均有下降,组间差异显着
        4. 西药组和联药组B超影像学指标均有下降,组间差异显着
        5. 联药组总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讨论
第二部分 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分析
        附:实验技术路线方案
    结果
        1. 与健康人相比,乙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PD-1明显升高
        2. PD-1分子在CD4~+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乙肝DNA指数、PCⅢ和HA相关;PD-1分子在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ALT和乙肝DNA指数相关
        3. 抗乙肝纤维化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表达水平变化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四、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PD-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易感性相关性研究[D]. 毛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2]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D]. 周雨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江诗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差异与HMGB1-PTEN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D]. 李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探讨hUC-MSCs调节HBV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D]. 严胡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基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探讨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D]. 孙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机制[D]. 黄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四君子汤对乙肝后肝硬化脾虚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缪虹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D]. 陈亚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10]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PD-1的表达在抗乙肝纤维化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D]. 姚林.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活性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