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探索论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探索论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探索

张楠,余咪咪

(西安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摘 要: 当前地方高校中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自身发展困境等问题,而“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创新、变革的良机。本文从分析“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出发,针对城乡规划行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和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困境,从观念转变、平台建设、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地方高校;城乡规划;教学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发展首次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使得利用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平台进行创新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高校面临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压力。

一 “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作为当前促进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其中的“+”不单单是指融合其它行业,而且是指这一平台虽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平台,但同时也包括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交互技术、智能技术、多维技术、可穿戴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1]。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为相关行业带来创新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对诗歌艺术发展的影响深远,一方面,“在体物的方法上,奠定了后世山水、景物一类的诗歌表现原则”[14](P129);另一方面,“在哲学思想上,部分地受到道家自然观及佛教顿悟学说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艺术观念中也有一种趋向自然美的倾向,使他能够对魏晋人工派的单纯的追求形式、雕刻之美的观念有所拔脱”[14](P131)。

“互联网+教育”,是通过运用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教育产生创新性、变革性的教育新形态。其所带来的变化可以融入到包括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的全过程中[2],也可以深入到教学、科研、管理、评价的各个环节中[3]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将会为目前的教育体系带来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一方面体现在能够由众多的教育机构提供海量的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是学生将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课程、时间和进度,而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其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和辅助者。

二 城乡规划行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工作得到了国家史无前例的重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布、“多规合一”的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和规划立法工作的加快,都反映出了国家对城乡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重要作用的认识。因此,城乡规划行业目前拥有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城乡规划人才应该具有符合最新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

困惑始终是存在的,但并不可怕。面对种种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坚定对历史的热爱和能够教好学生的信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要以学科启迪智慧、服务人生的本源来强大内心,做一名自信的历史教师。

动人的音乐从我耳旁响起,《西游记》节目开始了,堂妹坐在我身后,伸出双丫角的马尾辫,做了个胜利的姿势。我双手托住下巴,安静地坐着。这时,奶奶将炖好的鸡汤送进来,我喝了两口,并没有白天吃冰淇淋那么凉快。

(1)拥有宽基础和大视野

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涉面极广、需综合考虑城乡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素的工作,需要规划工作者能够了解掌握社会、经济、生态、管理、工程等各方面知识,而且要有广阔的视野,能够用不同层面、不同背景、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运用大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辅助者。教师应该要为学生从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做出引导,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答疑解惑,并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3)高效的自学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也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付诸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我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有较多专业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作为重要的支撑,比如,种子、植保、环科、资环、林学、制药、食工等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我校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相关后续课程和进一步的科研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重识。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资源多元化、泛在化的情况下,高校学习只是学习的一个来源和场所,而整个社会才是真正的学习场所。因此,学生要从观念上放弃以前只在学校接受教育和知识的想法,而要学会接受来自各方的知识和信息,而且要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真正践行“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名言所包含的真理。

对于电子器件工作散热导致的热应力,分两步进行分析。先计算由于器件工作产热导致的瞬态热传导问题。设每个器件功率1 W,产热热源均匀分布在IC中心的芯片中。在整体灌装结构的外边界上设置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即热流密度正比于边界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对流换热系数取为200 W/(m2·K)。环境温度与初始温度均为20 ℃。计算结束条件为各部分温度都达到稳态,实际模拟中各个单元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0-3℃/s时即可认为达到稳态。接下来将计算得到的温度场导入准静态分析步进行热应力计算,得到结构在每一时刻的热应力分布。

三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困境

对于多数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来说,由于学科发展历史、学校整体实力、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方面与重点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无法相提并论。而且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对于地方院校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专业来说,这种差距将会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反映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

(1)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在专业特色打造方面,很难具备所需的师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方面,部分课程教学无法完全达到理想效果,这既有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师生比过低教师精力有限的原因。加之青年教师进修所带来的师资紧缺加剧,导致由于课程推迟、延缓等造成的课程延续性减弱问题,以及外聘教师代课所造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脱节等问题[5]

(2)由于教学经费的紧张,首先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校际交流活动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少;其次,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报告,组织、参与学术会议、论坛等方面的机会也少之又少。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术视野相对有限,对于前沿的研究了解较少,缺少横向的比较和学习,容易故步自封。

“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下,不同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同,其差异性最终会作用在整个行业的发展成效中。由此,如何努力弱化此种差异带来的发展导向差异,值得思考和探索。事实上,除了借力“互联网+”大数据外,各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还可考虑与众多互联网企业的组合可完成新产业突破等。“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首先要改变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保持其转变与创新的力度,进而调整企业供应链,改造企业商业模式及经营理念,保持其创新度和持续更新能力等。

四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探索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模式为教育行业的优化、更新、变革带来绝佳发展机遇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适应“互联网 + 教育”对高校的冲击与影响,要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解决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就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6]。因此,应该从观念转变、平台建设、课程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海量信息的提供、交流沟通的进行、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运用都是需要通过不同的平台来进行完成的。如各类的行业平台、机构平台和学校平台。而作为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来说,也需要有城乡规划院系建立其自己的平台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一)观念转变

(1)角色和作用的转变

1.教师的观念转变

作为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但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冲击,教师需要在观念上从两个方面做出转变。

(3)水流冲刷侵蚀——崩岸。堤防边坡堤脚分散性土受到水流浸泡。图1(c)显示了一个典型分散性土堤脚崩岸。边坡崩岸是显而易见的,表面具有很强的明显破坏。修复改造困难,堤防整体性防护也是一个难题。

面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想真正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变化,在观念上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

当前社会的智能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规划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是城乡规划中实现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空间利益协调和“多规合一”的保障,是推动城乡规划决策从“经验决策”向“有限理性决策”转变的主要推动力[4]。因此,具有一定的运用大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成为规划工作者的重要技能。

(2)教与学的转换

面对“互联网+教育”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各类知识和营养,因此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优势将逐渐变的不在那么明显,其优势则体现在其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而学生在新知识接受速度、新工具利用熟练度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可能更具优势,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互换的情况,这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该尽快从观念上适应这种角色间的经常转换。

2.学生的观念转换

“互联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机会,面对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学生首先需要从观念上适应这种转变。

(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和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性,因此,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制定学习计划这些都成为学生需要去考虑和完成的工作,从被动到主动就成了学生必须进行的转变,也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情况。

(2)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学习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更迭速度持续加快,城乡社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作为规划工作者来说,工作的对象在变化,对工作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所以要能够跟上时代的需要就要在工作中持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了解、熟悉“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学习新形式的特点,掌握新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平台建设

从1926年1月林语堂在《京报副刊》发表第一张鲁迅漫画开始,鲁迅就成了一个被阅读、被塑造与被观看的对象,现代美术史中的鲁迅制像传统由此开启端绪。但是鲁迅生前问世的三十余幅鲁迅图像均为木刻、素描或漫画,直到1936年10月19日,也就是鲁迅逝世之日,才诞生首批两件鲁迅主题雕塑。

我想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傻,一定呆得像只木鸡,但你知道的,在那个爱做梦,对漂亮女孩想入非非的年龄,一般人应该都是这种反应的。

从组成上来看,这一平台可以由本校内的城乡规划专业及相关专业院系共同构成。

从功能上来看,首先这一平台可以作为资源供给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课件、学习资料、软件图库、竞赛信息等相关内容;其次这一平台可以作为交流、沟通的平台,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互相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成果评价、问卷调查等活动;最后这一平台还可以作为对外联系、交流的平台,通过与相关专业组织平台、教学机构平台的互联、共享,提供本专业缺少的、急需的相关慕课、微课、学术报告、讲座、沙龙等的信息和内容,以补充自身资源的不足,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了解专业特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为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学要求,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本刊讯]由上海市护理学会与上海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部联合开设的CGFNS暨ISPN国际护士考证培训班已成功举办多年,逐渐成为沪上护士专业英语考证培训的特色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业内口碑。2012年度CGFNS暨ISPN国际护士考证培训亦已启动。丰富的教材、资深的外籍教师与高等院校专业教授执教,必将为广大护理学员带来全新的中西方护理文化理念,提升护理理论水平。咨询热线:021 -63855494,15001859028。网址:www.shnurse.com

通常,IEEE802.11p在120公里每小时下,一般可以执行18 Mbps左右的接入速率,以此来计算,已经有足够的冗余,能充分满足车联网需求。

1.开设数理统计分析的相关课程。

“互联网+”为城乡规划行业发展带来的一大便利就是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解决当前很多技术性问题。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在如何收集、利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目前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主要是以建筑学背景为主,在数理统计分析方面的学习较少,数学基础相对较弱,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难度较大[7]。所以需要开设相关的数理统计和分析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大数据分析的运用能力,利用好“互联网+”所提供的优势。

2.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课程教学环节。

现代信息化技术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众多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途径和工具,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重要课题,特别是课程教学方面的运用。比如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很多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环节中可以使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更全面的有效问卷;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学生对规划场景的直观感受,从而优化空间布局。

3.引进相关慕课(MOOC)、微课进行辅助教学。

在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中,为改善由于师资薄弱所造成的部分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可以借助于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帮助,引进重点高校或教育机构中制作的一些重要课程或重要知识点的慕课(MOOC)和微课,再结合本校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 结语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由于发展基础和各项发展条件的限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因此,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方法,结合专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解决目前的专业发展的困境,这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耀华,陈琳.互联网+教育智慧路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80-84,135.

[2] 吴南中.“互联网 + 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3] 郑娟,王玉明.“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智慧教育模式[J]. 华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16,16(4):76-79.

[4] 吴一洲,陈前虎.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途径[J].规划师,2014,30(8):12-18.

[5] 何艳冰,闫海燕,丰习才.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3):48-51.

[6] 钟晓流,宋述强,胡敏,等.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4):34-40.

[7] 孙一歌,张百伶.大数据支持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7):223-224.

本文引用格式: 张楠,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6(59):155-15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9.056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教学研究项目(xjy1626);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xjy1733)。

作者简介: 张楠,男,陕西铜川人,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标签:;  ;  ;  ;  ;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