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新途径_志愿服务论文

志愿服务: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新途径_志愿服务论文

志愿服务: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服务论文,公民论文,青少年论文,新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09)01-0008-07

公民教育是现代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青少年公民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少年公民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理念的推广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热衷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引发了全国志愿服务热潮,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青少年踊跃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以往的“道德示范价值”到“时尚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崭新方式。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公民精神。[1]许多学者提出了“让志愿精神提升公民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现代公民意识成长的加速器”等呼吁,志愿服务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形式,青少年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使得教育活动更加生动化、人性化和实效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探讨青少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从而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实现公民成长;同时,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又是促进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互相效力,共同发展。

一、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

现代志愿服务在传统“博爱”、“奉献”的核心要素之外、内涵不断丰富。从助人到互助,从参与到成长,从体验到快乐,志愿服务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充实发展。现代志愿服务体现出公民内在的责任、认同、诚信、正义、关怀,形成了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行动方式,志愿服务使得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考虑个人利益之外,也站在社会的角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方式。

(一)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认同公民角色

青少年公民角色认同是指青少年对自身公民身份、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可。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传统社会人们以家庭、家族、部落、亲缘关系为主,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社会定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其最重要的角色是社会的公民,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认同自身的公民角色,才能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超越职业需求和利益关系的志愿服务,成为民众体现自我价值,认同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2]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通过助人,体验到自身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加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同时,青少年通过奉献爱心,将自己与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分子,发挥自身的公民角色。当代公民社会是以广泛关注公民意识觉醒、成员自主参与的公民空间。一方面青少年公民更加关注公共参与和公共利益,但另一方面也注重参与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也激发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地震发生后,数百万的志愿者奔赴救灾现场,数千万的志愿者投入当地服务行动。汶川大地震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参与人数最多的志愿服务行动。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体现出强大的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青少年更是成为这场救援中的志愿主力军。许多生活悠闲富裕的白领阶层,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助;许多被称为叛逆、冷漠、自我的80后,自发组成了民间团队在各地举办赈灾救灾活动。正如作家张抗抗在《爱的奉献》晚会上所言:“这次灾情发生后,政府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信息公开,迅速地激起了中国国民自觉的、广泛的、主动地参与救援的行动,这个展现了中华民族正在成长当中的公民意识,我想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巨大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对灾情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会问自己,我能为救灾做点什么?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中国公民都要时时记住,我是公民,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3]

(二)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公民理念

现代公民理念有别于传统较封闭的家族观念,这既是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体现,也是一个多元利益、价值、文化、生活方式并存的价值体系。向青少年公民教授公民理念,不仅仅是灌输公民理念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公民品质的培养。志愿服务是一种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感悟公民价值理念、提高认识的公民自我教育模式。青少年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在社会服务、管理和监督等的参与过程中,经历了对社会利益、价值、情感等因素的体验,也对自身的权利和责任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提高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公民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美国的研究也表明,“公民自愿组成协会,参加了组织的成员,同非会员相比,可能认为自己更具备一个公民法定资格,更是一个自信的公民。”[4](P338)

志愿服务为青少年奉献爱心和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增进了他们对国情民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奉献爱心的同时,许多青少年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领悟出超越自身狭隘观念的社会公民价值观。如由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西部计划,自2003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有4万多名大学生在我国中西部20多个省的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西部计划”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是青少年公民自我教育,树立公民价值观的广阔舞台。正如一位青少年在“西部计划”服务随笔中写道,“有一种责任需要我们去承担!有一种义务需要我们去履行!有一种使命需要我们去完成!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因为责任与良知。”

(三)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实现社会融合

公民是从整个社会去定位的角色,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员。公民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融合的社会,当今所提倡和谐社会理念,也是公民理念的一种反映。现代社会的融合对公民在尊重差异以及与差异人群的交往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跨越地域的行动,志愿者在无偿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地区和群体之间的融合。青少年在服务中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服务对象和志愿人员,学习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学会欣赏和接纳。青少年与各国人士交往时,在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前提下,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此外,青少年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服务交流中,通过资源共享、网络互助、项目合作等形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将各种优秀地方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共同的志愿文化。

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吸引了170万的人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在这支志愿者大军里,青少年占据了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少年在服务过程中,既与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运动员、记者和观众交流,了解各国的文化,也与各地的志愿者互相交流,学习他们的志愿服务经验。

二、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公民素质发展

青少年公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权责意识,使其具备一定公民品质和公民能力,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成为一名良好的公民。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之外,实践和体验是促进青少年公民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为青少年个性发挥、能力开发、人格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式,促进青少年的公民素质不断发展。

(一)志愿服务培养青少年公民能力

公民能力是公民履行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能力。现代志愿服务提倡“助人自助”的理念,青少年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提升了公民能力。首先,志愿服务增强青年的社会阅读能力。志愿服务是面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既有困难群体帮扶、社会公益参与,也有社情民意调查、专业技术支持。青少年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通过参与各种服务活动,青少年极大地丰富了社会阅历。其次,志愿服务提高青少年的沟通交往能力。志愿服务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无论是与服务对象、还是与志愿者之间的交往,青少年不断探索,寻找合适的交往方式和沟通途径,使得自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第三,志愿服务培养青少年的服务社会能力。志愿服务是青少年亲力亲为、具体实践的活动。青少年通过策划、管理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潜能,实践能力得到的极大锻炼与提升,为进一步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正如广州市志愿者领袖李森的《志愿服务与人生成长经历》写道:“五年的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与人沟通。世上最有效的沟通,并不是强者与弱者的对话,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五年的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了为人着想……

五年的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了合作互赢……

五年的志愿服务,让我体会到人生百态……以认真、负责任的心态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在坚守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变通,使我更懂得为人处世的态度……

五年的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了高效管理。……如果没有做好志愿者的管理工作,所有的服务,都会很难展开。”①

(二)志愿服务拓展青少年公民视野

现代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更多、专业性更强,这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极大地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首先,志愿服务突破了青少年的地域。志愿服务行为让青少年走出小天地,融入大社会。近年来,全球化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拓展的机会,如援外志愿服务行动、西部计划、大型体育赛会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参与。青少年在服务中,知识面得以不断拓展;其次,志愿服务给青少年带来全新的思维碰撞。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需要面对不同工作环境,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从观念交流到行为合作,从独自探索到相互借鉴,青少年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观念不断更新,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

当代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内容越来越丰富。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从2002年5月起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语言教学和文化发展等服务。目前已有200名青年赴缅甸、老挝、埃塞俄比亚、塞舌尔、津巴布韦等国家服务。海外志愿服务的经历大大开阔了青少年的国际视野,使得他们真切了解到各地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并且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

(三)志愿服务提升青少年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水平是青少年公民素质的基本内容。培养良好的公民品德一直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公民道德蕴涵着独特的情感、责任和价值,公民道德教育不仅是理论的说教,而且是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道德内涵。传统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采用宣传和灌输方式,重视说教而忽视实践,容易造成青少年被动接受、理解不深入、长期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志愿服务是在实践中领悟公民道德内涵的一种教育方式,青少年的自愿参加和自主选择志愿服务,有利于唤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心,从而在服务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互帮互助等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通过与服务对象交流、与其他志愿者交往和与志愿组织的沟通,学习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增强了青年对平等、公正、信任、尊重、宽容、自强、责任等道德信念的理解。

随着服务的深入,青少年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逐渐领会,并且将志愿精神与公民道德内涵相结合,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得到陶冶。从只关心自己的快乐到“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到“你的微笑我始终努力着”,志愿服务对青少年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在服务中道德意识不断加强,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成为培养青少年公民道德情操、增加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三、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公民社会参与

参与是公民文化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公民社会、公民政治和公共管理的效能。[5](P95)参与是公民实现权利义务的体现,也是公民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加入公民社团是青少年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2007年广东省“志愿服务与青年组织”调查显示,46.2%的受访青少年参加过青年社团,其中46.3%是“公益服务类”社团。而在各类青年社团中,53.6%的受访青少年认为青年志愿者协会最具社会影响力,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参与方式,受到了青少年的普遍认同,成为青少年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

(一)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公民实践平台

当代公民教育是公民理念培养与公民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现今的教育背景下,青少年普遍侧重理论学习,缺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作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有效地弥补了理论教育的不足。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志愿组织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志愿文化的逐渐形成,都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组织和服务领域,积极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此外,青少年在服务中需要面对陌生的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这对平常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志愿服务切实为青少年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体验公民角色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教学渠道。

当前,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并且将志愿服务列入公民教育的必修课或者培训项目。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公民资格的实践,也就是通过做公民,才能取得成效。[6](P66)通过倡导服务学习,美国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把服务经验与公民成长相结合,从而提高了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增强其社会参与意识和水平。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公民教育模式中引入了以志愿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通过暑假“三下乡”、“西部计划”等方式来实现公民的社会参与。作为一种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志愿服务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平台。

(二)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公民奉献渠道

公民是具有“群己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参与统一的优秀品质与能力的社会个体。[6](P308)当代青少年公民教育强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融合,公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志愿服务的兴起,为青少年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青少年通过爱心奉献,体现了个人自我价值,同时,青少年的奉献行为又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获得了社会认同。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青少年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寻求精神充实,许多青少年都乐于为社会上有困难的群体提供关心和帮助。志愿服务是青少年表达爱心并付诸行动的重要方式。追溯我国大陆第一个注册志愿组织的诞生,报名参加的青少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许多人在就业或创业早期遭遇困境,得到了社会帮助,因此心存感激。在走出低谷之后,他们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以各种方式来回报社会。

一位在深圳创业,历经磨难后成为深圳家具零售行业巨头的企业家在加入志愿者行列之后讲道:“在创业的过程中,我受了很多苦,几起几落,但每一次都有人帮助我。现在,是我帮助别人的时候了。”志愿文化的核心是让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存在爱心、热情、奉献,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利益关系,也存在关爱互助的关系。[7]志愿服务当中所蕴涵的“互助”理念为青年互献爱心、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志愿服务实现了当代青少年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角色的合一。

(三)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公民成长家园

体验快乐、收获成长是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切身体会。在学校和家庭之外,志愿服务构建了青少年新的成长家园。青少年在志愿服务获得的成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技能的提升。青少年在服务中,学习到服务理念、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等知识,有效地提高了个人的综合技能;二是思想品格的提升。青少年在服务中体验到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公民价值观和塑造良好的公民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一:您觉得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对您的生活与工作主要有什么样的影响?

项目

N

%

积极影响 116451.3

负面影响 164 7.2

复杂影响 282 12.4

没什么影响499 22.0

不清楚162 7.1

合计 2271100

(资料来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2007年问卷调查数据。)

调查显示,许多青少年认为志愿服务经历对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志愿活动中,青少年不仅帮助了服务对象,也通过活动本身促进了人格成长。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模式,志愿服务激励青少年在实际参与中内化公民信念,培养良好人格,促进心智成熟。

四、青少年公民教育与志愿服务兴旺

公民教育和志愿服务是一个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志愿服务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公民道德品质,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发展也需要志愿者具有良好的参与素养,而公民教育的引导和宣传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参与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社会参与。阿尔蒙德在对五个国家的调查研究也认为,“受教育多的人显示了另一种跨国的一致性,与受教育少者相比,他们更经常地参与志愿社团。”[4](P338)这表明公民教育对于扩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参与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普及公民权利,繁荣志愿服务

传统的文化教育强调公民的义务意识,使得公民更多把社会参与和履行道德义务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现代公民社会强调公民主体性。以权利为本位,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现代公民身份的核心,也是公民自由平等意识和地位的现实表达。[5](P204)欧美国家流行“给予的自由”,将参与公共生活当作一种权利而不仅仅是义务。公民行使自身权利,实现理性社会参与是现代公民理念的亮点。公民教育通过对公民权利观念的传递,提升个人权利意识,形成青少年参与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强调公民自愿性的社会参与,为青少年公民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提供了机会,也为青少年公民自主表达权利提供了机会。随着公民教育中现代公民理念的不断引入,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普及,将大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从而实现“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受志愿服务”的全民参与格局。

(二)强化公民责任,推进志愿服务

现代社会是公民权利和价值实现的社会,也是倡导公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社会。一方面,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公民责任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行为的规范,它还体现在公民的社会负责感,这是现代公民教育所强调的主动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教育从思想和行为上强化青少年对公民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识,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唤起青少年更主动、更持续的社会参与行动。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途径,是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觉醒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青少年在参与中强化公民责任,在服务中提升公民道德,从而更加激发青少年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社会公益,为推动志愿服务的全面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提升公民素质,丰富志愿服务

公民教育对于青少年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传播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参与技能。一方面,公民教育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并转化为实践行动,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同时,公民在教育中发展公民能力、提升参与水平,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现实基础。

志愿服务是爱心事业,也是涉及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活动。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为公民参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别于以往看老人、扫大街、做表演等形式化和短期化的服务内容,现代志愿服务涵盖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各个层面,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这就需要参与者具有更高的社会能力和参与水平。可以说,公民素质决定了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公民的社会能力,如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对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服务的成效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公民只有掌握一定的参与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参与和保障参与质量。而公民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素质提升也极大影响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公民能力的发展、视野的开拓必将带动志愿服务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充实志愿服务内涵和拓宽志愿服务领域。

(四)塑造公民文化,创新志愿服务

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是一种一致而又多样性的文化,是一种允许变革而又节制变革的文化。[8]它是公民对自身角色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反映。我国历史上的草民文化侧重人们被动接受政府安排和社会输入、缺乏主动参与社会和改变社会的意识行为。公民文化则是强调公民对社会公益的权利义务,鼓励公民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作为一种参与型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公民文化的内涵与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有着共通之处。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发展理性参与能力、培育现代公民文化,对于实现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和特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公民文化的权利本位意识和主体价值取向激励青年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中。同时公民文化中个性参与和自主创造行为促使青年在志愿服务参与中不拘泥于发展现状,而是勇于尝试,大胆革新,不断探索发展模式和开发创意项目,为全面活跃志愿服务活动和实现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收稿日期:2009-01-10

注释:

①摘自谭建光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指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标签:;  ;  ;  ;  ;  ;  ;  ;  ;  ;  ;  

志愿服务: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新途径_志愿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