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世界:人类生命的本质--对“类生命”的理解_哲学论文

价值世界:人类生命的本质--对“类生命”的理解_哲学论文

价值世界:人的类生命本质——对“类生命”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论文,本质论文,价值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高清海先生提出的“类哲学”在哲学界引起了颇多的歧义。持赞同者大多认为类哲学作为未来哲学的真正形态,是从根本上提示了类的存在秘密的实践思维方式,它给人的重大启迪在于它是把人作为人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本有的理论;而持反对者则认为“类本质恰恰是马克思一再加以批判的外在历史推动力”,类哲学作为人类未来的历史的“范导”也是与“马克思对社会现实进行历史性批判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注:乐曦:《“类哲学”质疑》,晋阳学刊,97年第5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人们对高先生的“类”概念的不同理解,也是对高先生所提出的人的问题的不同思考。因为,类的问题,在其本原上就是人的问题;对类的理解也就是对人的不同思考。而对于人的研究,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来展开,所得到的“人”也不尽相同。本文拟立足于对人的研究的分析,探寻人的类生命本质,并以此来阐发高先生的“类哲学”作为未来哲学真正形态的深刻内涵。

一、“类”生命问题的分析

曾有人断言,一部人类史,既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人们为了能在浩渺的宇宙万物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就不断地认识和反思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哲学就是这种对自身认识和反思的特殊方式和理解成果,也就是说,哲学就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人自身。

综观整个哲学史,伴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哲学把握人的方式也依次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个层面得到了发展。正是缘于考察方式的不同,近代哲学在对“人”的解答中曾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培根、霍布斯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从人的自然存在出发,把人理解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强调人的感觉、经验和自然的存在方式及其对人的精神活动的决定意义;二是以历史学家基佐、梯也里等人为代表,从人的社会层面出发,以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其相互关系规定、说明人及人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人的存在的观点;三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从人的精神出发,以超现实的理性或精神实体来规定人及人的本质,构造了“无人身运动”的理性主义人学观。这三种观点的具体论述虽然不同,但对人的研究方式上却表现出两个共同的缺陷:其一,他们都力图从人的外在性存在中追寻人存在的根据,就连人的理性也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因而总是以人的外在性取代内在性;其二,他们都着力于把人的存在看作实体性的,因而总是使现实、具体的人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体的意义世界也是得不到关注,从而也就是丧失了真正的人。(注:何萍:《生存与评价》, 东方出版社, 第49-50页。)

那么,现代哲学应当怎样理解人呢?现代哲学所规定的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这一问题作了很好地解答,同时也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思路——从现实的人、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把人的存在本性规定为人的价值存在,把“类”规定为人的共同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类存在物,在其本性上是自创自为的价值存在物;而作为价值存在物,人又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类本性”。“类”作为人所独有的存在方式,既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又是人所活动的原则。当然,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类”与费尔巴哈所说的“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费尔巴哈的“类”本原上遵循了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他是从人的自然层面上来理解人的。因此,所理解的“类”就只能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自然的“无声的普遍性”;费尔巴哈所关注到的人也只能是一个自然的人(虽然他也察觉到了人的社会性)。而马克思同他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批判的旧哲学相反,他是从类本性、从人的内在的自为性上去规定人,从而真正把握了人之为人的根据,发现了现实的个体和人类的意义世界。因此,马克思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类本性,把类生命实践规定为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

首先,类生命实践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96页。)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创造人的生命存在的活动。动物总是与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因此它不能把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却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96页。)所以,人的类生命活动直接构造了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

其次,类生命实践构成了人的生命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4页。 )这意味着人的“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要的生产资料”的行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命体”的固有存在方式和存在本性,从而把人从动物界的“自在生命”中提升了出来。动物也有需要及其满足的活动,但为什么却只有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活动才构成了“人”的规定性呢?原因在于受人的类本性关注的人的活动是自觉的生产活动。

最后,马克思在对人的生命的未来分析上,把“自由的人联合体”看成是人的类生命本质的最终实现。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始终是把人放到社会历史现实运动之中来考察,从而他才把人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重要的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并且还认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实现自由的自觉的类本性。从这一点上看来,类生命本质也是人对自己价值理想的追求。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人的内在价值层面上,把人规定为类存在物,把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看成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变革了整个近代哲学研究人的思维方式,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正是马克思这一人学理论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它因此也真正代表了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历史必然:其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从理论上重视个体价值、个体利益、人的主体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主体性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反主体效应又从另一个侧面要求人们从理论上重新审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等是否合理。其二,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包括西方社会兴起的各种思潮都无疑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在极力关注现实的人的过程中总不经意间失去了人呢?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这些总是促使人们不得不结合时代特征去重读马克思。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高先生的类哲学并不简单就是马克思所抛弃的“旧哲学”,而是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他要求人们只有从价值层面上去关注人、理解人,才可能真正在哲学中把握住“人”。

二、“类”概念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规定

马克思曾规定道:“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69页。 )那么到底怎样理解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的双重统一性?人的这两重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呢?对此,高清海先生从人的“双重生命”中深刻地把握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所谓人的双重生命,就是指人的“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前者指的是“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后者则是人的“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高先生认为,“生命的产生,是自然进化的一次重大飞跃;人的产生,则可以说是生命进化的一次重大飞跃。”(注:《高清海文存》第1卷,吉林出版社,第5页。)而作为这两次飞跃所产生的人的双重生命之间既具有必然的联系,又具有本质的差异。具体地说,(1 )种生命是类生命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自在生命是个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它始终是人的最先前提的规定;(2)类生命是对种生命的超越和否定。 种生命既是对人的规定,又是对人的一种限定和制约,而类生命作为人的自为生命是对种生命的超越和否定;(3 )种生命与类生命之间的规定与超越、限制与否定的统一在现实历史中总是在人的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和展开。

提出类生命对人的规定,也就是把价值引入人的存在之中。因为,人对类生命的追求也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正是这种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及实现方式的不断发展,才逐步改变了人的自然存在方式,并促使人完成向人的转变。因此,“类”不仅是对人的存在的规定,更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否定的规定和建设性的否定的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内核。一方面,人的类本性使自然的人获得了自身价值存在的意义,使人变成了人,并在对人的规定中促使人对自身价值的不懈追求和永恒实现;另一方面,人的自在生命的存在使得人的类生命获得了存在的实体,使类生命获得意义。没有个体,也就无所谓“类”,类似个体而存在。

其一,“人的类本性表明,人只能存在于同他人内在统一的一体关系中,也只能存在于同外部世界即人的对象性存在的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之中。”(注:《高清海文存》第2卷,吉林出版社,第117页。)马克思一再强调,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是以他的对象性存在和有生命的存在为内容。具体地说,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是指自然赋予他自身的自然力和生命力;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人又总感到外部及自身自然的制约性和有限性。因此,每当一个人和自己以外的对象发生关系时,总是体现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也使得人一旦面临广袤无垠的外部世界时,总会感到自身能力的有限和孤独,并使他与别人联系合作而共同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成为必要。由此,个人就必然地要把人自身作为自己的关系对象。所以,为类生命所规定的人的“一体性”在于,人不仅要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人不仅仅是为自然界而存在,而且还是为人自身而存在。

其二,由“类”生命所规定的人的一体性关系不但构成了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对象,而且这是人的自为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人不仅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活动对象看成是自身与他人、外部世界的内在统一体,而且还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以这种“统一体”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活动。这就要求人们从类意识的高度,把自己作为类存在并使类成为他自己的活动对象。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只有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来得到实现,然而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受制约的。因此,人的追求价值实现活动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两极互动中逐步获得更高的“类”的规定性。

其三,类生命对种生命的超越的根本方式就是自觉的生产实践活动。我们说,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或统一的联系是由它们的固有本性所规定的一种本然性、天然性。这样的类联系对事物只是具有外在无形推动作用,它绝不能构成事物的活动对象,更不可能成为其活动的原则。所以,事物才无类的生活,亦无类的意识。而人却不同,人的价值在于使人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把自己本身、自己的生活及生命活动当作自己的意识对象。因而,他就有可能自己掌握自己的行动、自己支配自己的活动。它使人的每一活动都可能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正是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才完成了人对人的规定、人对人的超越。因此,“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历代以来,许多不同的思想家们对人的类存在持有诸多不同的看法,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看待了人的“意识性”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高清海教授追随马克思的思路,直接从人的价值性活动入手,把人放到“一体性”关系中来考察,揭示了人的“类”特性,才真正阐发了“类”本质。但是,由于“类”概念的基本内容还只是一个共同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怎样从这种“类”的共同性走向具体中来,才是真正理解“类”概念的关键所在。由此高清海由类切入了人的社会存在中来。

三、“类”概念与人的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的解放”,而现实的人总是有差别的具体的人。那么,“类生命”本质是怎样切入到现实的人的社会存在中来呢?

类本性的“一体性”关系不仅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意识,而且也必然使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和相互的制约性;它不仅强调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而且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约束性。这种现实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的类本质与个体并不就是直接相同一的,相反却是中介发展的,且这种中介发展逐步形成了作为人与人之间差异性与一体性关系的统一的社会历史存在。由此可见,马克思把人的类生命本质放到社会历史存在中来考察,把类生命看成个体的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反对了那种抽象的、外在的、无声的类;另一方面,只有从人的类生命活动中阐述人的社会存在,才能真正理解人的社会生命的本质,也才能把人当作真正的、历史的人来理解。具体地,我们可以从类生命对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相互规定中来理解。

首先,“类生命”对人的社会存在的解答。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的那样,具有双重生命的人要历史地存在,必需要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发展性;二是人的有意识地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及其对具体需要的超越性。这两个方面,既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又是社会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现实的人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存在。人在自然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要受到客观世界和他人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自身自然的限制。这使得人们总试图有意识地与他人发生“关系”,并共同地对外部世界发生关系。马克思这样说,人“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产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造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第486-487 页。)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人的生产关系上,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关系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就要把它放到受类生命关注的人的社会层面上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种把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与人的类生命活动本质对立起来的观点,相反,而应看到两者之间的统一联系。

以往,人们总是试图仅仅从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总不能真正地把握现实的人的价值生命本质,从而不能全面地把握社会的人,有的甚至最终还将人抽象化了。实际上,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使人和其自然存在相区别,又与其类存在相区别开来。与人的自然存在以人自身的自然和人之外的自然为关系对象相区别,人的社会存在则以他人以及社会关系为对象;与人的类存在相区别的是,人的社会存在不仅以人与人之间的一体性关系为对象,更主要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为对象。由此,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类存在和社会存在相互关切中达到统一: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人的类存在是人的本性,而社会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

从类生命角度来理解人的社会存在,既要求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人,也要求人们从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的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个人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和完善人的价值,社会的各种组织制度等是人实现其类本性的中介,而不是相反。二者将在类生命对人的社会发展的规定中获得有机统一。

其次,类概念对人的社会发展的解答。人类总是以个体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存在。因此,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类既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原则,又是个体追求的目标,它是现实与理想的有机统一。作为现实活动的原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或群体,只能根据自己的特定需要来进行自己的生产生活,他的活动只能是为他的;另一方面,人的类生命本质决定了人要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功利性需要,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生活。因此,它为人们塑造着一个个的理想世界,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不已,并在客观上促进着全人类的本质的共同完成。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否定的发展观,是社会的统一与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在人类历史中,人要在一体性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也是为了完成人的一体性关系。但是人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又必须要人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改变自己的外部世界及人自身,实现新的一体性关系,只有在这种双向否定的历史运动中,人的类生命本质才成为了可能。

进一步来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主题,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最终只能表现为个体的发展史。它是通过无数个体,以自己的有限生命对人类的无限的永恒的社会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不断积淀而成的;它是人类自己追求自己价值的血泪史,又是人类自己完成自己的建设史;它是一部人类文化存在的积淀史,又是一部人类文化世界的创造史。沿着这一思路,高清海先生结合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三阶段分析,以当前时代实践的精神为依托,具体分析了人的“类生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和未来的类本位,并从哲学上展望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未来哲学的新视野。因此,也真正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类”哲学称为未来哲学的“真正形态”并不为过。

四、小结

综上所述,“类哲学”是高清海先生继承马克思的思路,从人的价值存在、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社会历史存在本质的理论成果,它是提示了现实的人的价值及其未来解放的“真正的哲学”。在其实质上,它要求人们从人的“自然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来分析人的历史性存在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人们从更高的“类”、从人之为人的意义上来理解人,并努力以此指导人的实践。这既是高先生特别强调人格生成与价值的理论原因,也深刻体现了学者的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虽然“类哲学”的理论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对现代哲学变革和当代实践的意义已非常明显。

其一,对重新理解“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高先生那里,这既是人对哲学的追问,又是人对人自身的追问。在这种不断地追问中,哲学不再是“科学的理论教条”,更不再是少数人玩弄的文字游戏,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反思形式,并历史地为人的未来发展创造更高的“类”的价值理想。

其二,对重新理解“人”的意义。哲学应当怎样来关注人,哲学关注人的本质是什么?在类哲学中,这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为历史现实中的总是个体与类、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统一,这种矛盾统一是由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并且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其三,对当代实践的意义。类哲学根源于当代社会实践,关注现实的人和类的价值。因此,它必然会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实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为如此。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哲学要摆脱灰色的基调,就要关注人的自为的创造性实践,关注类。只有立足而又超越当下实践的理论才真正是属于人的。

收稿日期:1999-09-29

标签:;  ;  ;  ;  ;  ;  ;  

价值世界:人类生命的本质--对“类生命”的理解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