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_大学论文

论我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_大学论文

试论中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试论论文,大学校长论文,理想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大学校长现状概览

中国现职大学校长绝大多数是“硬专家”。他们拥有教授头衔,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其中不少名牌大学的校长还是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等。另有少数校长可以称为“软专家”,他们多是从软科学研究、科技组织管理、行政领导等岗位上经过多年实践,一步一步走上校长工作岗位的。与前者比较,他们的专业色彩不浓,但长于行政组织的协调管理与指挥。为了研究校长现状,我们收录了1993年以来的100 所大学校长的资料(其中有的可能已经换届,尚未收集到继任者资料)。这些大学包括综合性大学29所,分别以理工、农林等学科为主的重点大学48所,医药科为主的大学15所,另有语言、财经、政法类大学8所。

根据收集的100所高校校长的资料,并研究了其它有关资料后,我们有如下几点推论。第一,我国大学校长的构成基本符合国家教委对于校长任职资格的要求。在名牌大学的校长中,知名学者比较多,声望高,具有施政的权威性和人格魅力。第二,大多数校长是从职能部门负责人到副职,然后走上正职的,管理经验较丰富,熟悉本校校情。但同时他们的阅历也决定了其施政受制因素多,创新精神不够,对前任留下的弊端往往习以为常,不易纠正、改革。第三,包括不少名牌大学在内的大多数校长系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明显受到“近亲繁殖”的影响,不利于校长开阔思路,实现校风、学风的良性互补,容易导致校长用人上的亲亲疏疏,论资排辈。另外,我国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使学科建设、素质培养走上路子窄、视野小的道路,而我国大学校长任职年龄多在55—65岁之间(近期调整后在45—60岁之间),他们是院系调整时大学毕业的,因此,不少校长的“硬专家”色彩浓,整体知识结构有较大缺陷。第四,从领导体制上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基本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校长负责”尚不易落到实处,有的校长与党委(主要是党委负责人)之间,党与政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无谓的争论和不该有的内耗,影响了领导的决策和效率。第五,在当前,校长往往受制于不少外部条件,对大学的事业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在教学、科研工作与创收之间,面临痛苦甚至违心的选择。同时,必须承认,不排除一些校长的个人素质与新时期大学领导的职责还不相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腐败现象。第六,从年龄结构上看,现职校长任职期限与年龄挂钩,60—65岁为任职年龄上限。这种规定使大学校长与政府官员类同,不利于校长充分积累经验,全面行使职权,开展成熟的、稳健的改革。不少校长抱有到期卸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短期行为心理。这显然不利于优秀教育家的成长。

因此,现职大学校长要承担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必须改善自身的素质。社会也应创造条件使大学校长达到理想的标准,当好高等教育的实践家、改革者和创造者。

二、大学校长的素质研究

针对目前不少大学领导班子换届的状况,国家教委最近就其直属高校推举校长工作作出校长任职条件规定:(1)能全面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有与履行职责相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能以主要精力投入学校的管理和领导工作。(3)熟悉高等教育情况,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基层管理工作经验和把握学校全局的能力。(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应该是教授(或相当于教授),有一定的学术地位。(5 )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作风民主。(6)严于律己,公道正派,清正廉洁。(7)初任年龄一般在56岁以下,连任或规模大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1〕

应该说,上述条件规定了大学校长应有的德、才、识、学、体,可以作为大学校长任职资格的“下限”。满足了上述要求,不一定能当校长,但校长必须满足这些条件。然而,文件规定的标准毕竟只反映了校长资格的外在条件,成功的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究竟是什么呢,还需要研究。

1.大学校长的素质研究——人格因素与行为因素

研究大学校长的模式有两个途径:一是人格素质研究(内隐的),二是行为素质研究(外显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大学校长应具有以下素质(见表1)。〔2〕

表1:大学校长的素质研究

1

1.1对学术活动的崇尚、热爱

学者气1.2具有学者的高贵气质

质和学1.3知识丰富,面广识博

术地位1.4学术水平高,有专业建树

1.5学术地位高,有高级技术职称

2

2.1具有旺盛的精力和高频的活动能量

2.2自信心强

人格 2.3长于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善于号召人、鼓舞人

特征 2.4正直诚实

2.5对事业的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

3

3.1能把握师生的需求

关怀行

3.2能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为能力

3.3尊重人

3.4鼓励发展和表现个人才能

3.5充分肯定师生的成绩

4

4.1能够聘请杰出教师

结构行

4.2具有行政管理能力

为能力

4.3能够制定学术政策

4.4实施学科建设

5

5.1熟悉高等教育内部规律

决策行

5.2能够较好把握时代精神

为能力

5.3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

5.4具有民主作风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还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评估优秀校长的若干具体条件和标准。如致力于学生的成功,包括对学生表示尊重(6项),追求全体学生的发展(8项);专心于教学,包括促进教学(6项);提倡为终身目标而不断学习(6项);关心教职工,包括对教职工表示尊重(7项),帮助个人进步提高(7项),建立合作的集体(9项);勇于改革,包括鼓励创新(10项),支持自下而上的对话(6项);善于领导。包括表现诚实可信(6项),表明见解(7项),承担责任(5项),善于处理与校外的关系(6项)等,并将选择答案分为无评价、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介于满意与不满之间、满意、非常满意5种,分别给以0、1、2、3、4、5 分。〔3〕

这些素质要求实际上是美国选拔大学校长的5条标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实际工作所需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具有关心和爱护下级的能力,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建树)和我国1984—1988年研究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的33篇文章所列出的8项素质(业务知识;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作风;道德品质;个人性格;身体素质;个人仪表)的综合。〔4〕

2.优秀大学校长的评估——美国经验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管理学家杰拉尔德·基恩·博根教授,多年致力大学校长的评价研究。他从五个方面制定出89个问题的评估表,面向校长的人际圈——教师、学生家长、上级领导、大学同行等开展调查,然后将评估结果综合起来打分,最后得出对大学校长工作的客观、全面评价,以帮助校长认识、改进工作,同时确认校长是否真正优秀。

3.大学校长的过程研究

有关专家通过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校长的研究发现:大学校长多从专业学者中选拔,他们学术造诣深,但缺少办大学的经验和理论,即缺少所谓“办大学的学问”。作为身兼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重任的大学校长,他们往往限于任期,多将自己定位于本学科发展,而不以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为己任。一般大学校长的办学实践大致是4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任尹始,经验、理论两缺,办事循例,运作被动。第二阶段,就任有日,稍具经验,常规性工作处理较顺利。第三阶段,经验丰富,开拓进取,谋求发展,遇上新形势,新问题,开始理论上的探索,甚或悟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第四阶段,成为资深校长,通过回顾、反思,较为系统地研究发展高等教育理论,即在“办大学的学问”上有建树。〔5〕这种归纳总结是从实践方面对于大学校长的成长过程加以描述,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认识和研究大学校长的标准。

三、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试析

总结古今中外一些成功大学的经验,我们试图依据前述研究成果,对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作如下概括:成功的大学校长,一要具备政治家的气度,二要具有管理家的才干,三要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科学家或杰出学者),四要兼顾上述几种品质成为教育家。

1.作为政治家的大学校长

从概念上讲,政治家是以政治活动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等社会角色出现的。尽管他们可能是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大学者,但其外显行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政治事务上。有的政治家有志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并专注于特定的教育事业的实践,出任某一大学领导工作,其行为就带来了特殊的教育实践效应。在我国,大学校长具备政治家的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历史上,在直接领导高等教育事业的政治家中不乏成功的范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两次院系调整,逐渐形成了体制上的向苏联模式“一边倒”的格局。与此同时,一批革命家出任重点大学的校长,或建设一批新的大学,形成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郭沫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践。

1958年,为了响应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正式提议,利用科学院优势办一所大学。同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近郊成立,郭沫若担任校长。中国科大从无到有,筹备工作仅3个月,创造了中国大学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终生致力革命和建设的学者革命家,郭沫若邀请了一批杰出学者(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于光远等)参与筹建科大。他明确提出科大的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既有坚实科学理论基础,又能掌握最新实验技术知识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任职科大直至逝世,是学校最重要的奠基者、开拓者和领导者。科大的不少办学经验,如“全院(指中科院)办学,所(指科研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其他大学无可比拟的,开新中国高等教育“研教结合”的先河,使科大的教学密切联系科学研究,把握科学发展的新动态,保持创造性,立足高水平。郭沫若强调学生要理工结合、文理兼备,打好坚实基础,实现全面发展。他大力提倡教育、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学生要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他还认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良好公民”,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上述见解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迪性、前瞻性。郭沫若虽政务繁忙,却并不因此而虚于其位,非常关心师生,严谨治学,民主治学,留下许多佳话。〔6〕

考察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实践,有如下启示。

第一,远大的办学理想。具有政治家气度的校长身居高位,洞察国情,眼界开阔,能从较高的方位认识教育,把握教育实践,制定出切符实际又立意深远的办学方针和治学政策措施,使学校发展拥有明确的目标,走出一条稳健的路子。其办学理想使人才素质能适应长远的发展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这是许多新大学的建设者所不具备的眼界和魄力。

第二,高效的办学实践。政治家付诸实践的事情多属深思熟虑,一旦下定决心,决策实施,便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决不会朝令夕改,忧柔寡断。这就决定了懂政治的大学校长在实践办学方针上势必追求准确、快速、高效。在市场经济大潮和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一些大学领导人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致使错失良机,发展受挫。郭沫若的办学效率对于当今大学的决策实践尤具启发性。

第三,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政治家的威望和权威,一旦正确地用于校政,就能极有力地促进大学的学术进步和事业繁荣。譬如,郭沫若可以不断请国家领导人到科大作报告,邀请国内外学术名流到科大讲学、研究和任教,非常有助于培养优良校风,活跃学术思想,激励师生的远大理想和科学创造。另外,具有政治家素养的大学校长在今天尤其有特殊意义。现在大学办学经费短缺,社会制约因素繁多,政治地位高的校长能更好地化解大学与社会的矛盾,为本校发展创造相对宽松、有利的小环境。

第四,大学发展的“外向型”道路。具有政治家气度的大学校长可称为“外向型”校长,只重宏观领导决策,不拘于日常校务干扰。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校长显示出强有力的作用,并且更多地发挥宏观决策职能。这样,政治家校长以其特殊魅力、“外向”色彩把大学带向社会改革浪潮的前沿,使大学扮演导引社会前进的角色。

第五,但也应当看到,政治家与校长的社会角色毕竟有重大差异。校长利用政治影响,固然会在许多时候为大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然而,他一旦作出政治导向上的错误抉择,或把大学的教育角色与政治角色本末倒置,就将给大学的事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就中国科大而言,如果没有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如果郭沫若能以自己崇高的威望干预中央的极“左”决策,也许科大南迁就不会发生,科大的事业今天可能就更辉煌、更成功。我们在肯定郭沫若的治校业绩时,也不能不为其无力劝阻科大迁校而深深叹息。

总结大学校长的政治素质时,我们还注意到,政治家出任大学校长的巨大作用,最能体现在大学初创或面临转折、变迁的关键性时期。

2.作为管理家的大学校长

大学校长首先是一个管理家,这一描述对中国的大学校长可以说十分中肯。中国的大学校长既普遍地发挥着管理者的功能,但又普遍地存在“管理不足”的毛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管理者。

管理科学理论对于大学校长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本文不可能展开充分的讨论。作为理想的管理家,大学校长应当如何定位,如何司责?本文试图用下表概括之(见表2)。

表2:作为管理家的大学校长的特征

角色

素质

评价 (行为) 现状对比

领导者

近乎政治家型 宏观、外向型校长

比较少见,几所大

校长的素质 学校长近似(上海

大学,扬州大学)

行政 处理日常校务 高效率、无文山会

“硬件”管理有余

管理者海之困扰

“软件”管理不足

决策校内重大问有魄力、主见、预

,日常事务缠身,

题见性 决策到位状况不

组织机构建设 有智囊团或高级助佳,政令渠道不

手、职能够畅通

协调矛盾利益冲机构政令畅通

调动全员积极性校内有创造性风尚

行为良好的个性心理精力充沛、健康( 参差不齐,行为

科学(心理学、

学家品质(知识、能 心理、身体) 有自信

(心理学、社会

力、意志力、情心、洞察力、成就欲学、美学、管

趣) 理学等)素质

普遍不足

公仆意识、奉献主动为群众服务、关 大多数“公仆”

精神、责任感、心师生、体察下情, 意识强,少数有

使命感尊重属下意见,热情 以权谋私现象,

友善、爱校,勇于承 因循意识较多,

担责任,视献身学校 以身作则、主动

发展为天经地义 进取意识较弱

发展、建设的思深谙“不进则退”的预见性不足者

想和能力 发展观,善于把握机多

遇发展,不热衷于创

造奇迹,注重脚踏实

地建设,摒弃议而不

决,坐享其成的行为

,预见性强

经营市场经济打交道能

有正视的勇气,在大潮 在市场经济大

谋略力,把科技成果转

中不迷失“本性”;创 潮中站稳脚跟

家 化为现实生产力,

造出名牌产品,获得利 者少,短期行

改善教师福利

益;既以好的经济收入 为比较普遍,

把大学办成社会经

吸引人,又有校园文化 教学、科研质

济、科技协调发展

的魅力吸引人,创造出 量有下滑趋势

的基地 类似“硅谷”、剑桥模 ,人文社会科

式、斯坦福模式 学受到全方

位鄙薄,少有

成功的校园文

上述分析大致定位了大学校长的管理素质。这里我们以一位成功的校长的事例说明之。朱九思,前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1953—1984),是一位早年献身革命事业的“红色”知识分子。华中工学院(现改名华中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产物,40多年的发展道路自不乏曲折坎坷,但它在中国当代大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获得了健康发展的幸运之星,如今有不少发展综合指数在全国高校中居前10名之列,甚至荣登榜首。华中理工大学的成功,与朱九思的毕生致力,辛勤治校密切相关。

总结华工办学的成功经验,用朱九思的话说,就是“对前苏联办学模式的艰难突破”。突破前苏联办学模式,实质上是对建国初期两次院系调整所形成的不良体制的合理扬弃,对几十年来习惯造成的教育观、教学观的全面检讨和更新。华工大从一所工学院发展成为今天规模较大、学科相对齐全、师资雄厚、人才辈出的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教育管理家的朱九思的创造性治校实践。

作为一个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朱九思在华工大是一位称职的领导者,以其高瞻远瞩、解放思想的卓见和勇气,抓住有利机遇,使华工大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为一个杰出的管理者,朱九思充分行使治校决策权,在办学实践上思想深邃、方向明确,使华工大的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少走了许多弯路。他的有效管理还体现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择人才、重用人才上,使他成功的办学方针得以较好地付诸实施。他十分重视教师的意见和作用,在他的倡导下,华工校风严谨活泼,学术风气浓,校领导工作作风深入人心。

朱九思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离任之后,并不超然物外,而是积极为后任者出谋策划,并尽心尽力地在高等教育学领域治学、育人,出了不少学术成果,直接培养了一批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人才。他一直呼吁高校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我”,高校要始终把育人、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不能牺牲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这个“命根子”。

朱九思作为中国当代大学校长的成功典型,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其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正在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作为一位教育家,朱九思已经获得教育界的公认。

3.作为科学家的大学校长

古今中外,名人效应都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会心理。大学校长作为杰出学者,范例比比皆是。关于杰出学者,我们大致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某一领域或数领域有较高的建树,有重大理论创造、技术发明或丰厚的著述,堪称学术名流或权威。譬如北京大学历史上的多任校长,如蔡元培、蒋梦麟、胡适之、傅斯年、汤用彤、马寅初、周培源等,都是中国学术界的著名人物。

第二,具有深厚的科技思想、哲学素养。科学家的首要特征也许应该是思想者。他们固然长于科学研究的诸多手段和工具,但更崇尚最重要的研究——思考。离开了独立思考,科学家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就丧失了作为科学家最宝贵的素质。正因为如此,科学家而兼思想家的素养一旦应用于教育管理,就会产生奇妙的效应。这个方面最突出的例证是蔡元培。蔡元培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美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教育。

第三,具有科学工作的严谨求实精神和治学风尚。科学家成功的奥秘可能因人而异,但大都承认如下两条规律:一是“名师出高徒”,集体效应的作用,一个名家可以凭借个人的权威、素养带动一大批人才的成长。二是“严师出高徒”,任何创造都包含无数的艰辛汗水,从严治学是成才的根本途径。因之,名家治校尤其注重学风、教风的培育。

第四,具有追求真理,为正义而献身的勇气和胆略。这一点最值得全体学人敬佩的是前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他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气魄,体现了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品格。

大学校长以科学家或杰出学者的身份可发挥如下作用。

第一,杰出学者的人格魅力是治学治校的一大法宝。作为以知识需求为原动力的学术机构,大学对领导者素质的需求跟军事指挥员可谓大相径庭(但不能说没有共同之处,军队首长亦当友善待兵,关心下属),校长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学者的远见卓识、严谨求实、谦逊宽厚、朴实无华……都非常有利于大学的学风、教风建设,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学者人格魅力也是大学领导者权威的有机构成。大学校长的权威既依赖于行政管理权力,更来自于自身的“无形权力”——个人魅力。

第二,老科学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邃的办学思想是办学的强大动力。这一方面最著名的事例,当首推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1982年,钱伟长主动要求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从此,上海工业大学从一所并不起眼的地方大学开始向全国重点大学迈进。90年代以来,他更是针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力主大学走综合化发展、跨学科联合、院校合并的道路。在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他直接领导了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领导班子健全的新上海大学于1994年5月正式挂牌。钱伟长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主张办好大学要拆掉“四堵墙”——一是拆除学校社会之间的“墙”,高校要走出象牙塔,发挥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寓科研于教学之中,大学要以“两个中心,一支队伍”为方针,搞好教学和科研,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三是拆除校内系、部、所、专业、学科之间的“墙”,打破部门所有制,发挥综合性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四是打破旧的教学思想的“墙”,反对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主张教学相长,百家争鸣。他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四个一”的全面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原则,非常有助于我们正视大学教学育人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颇。他的另一观点是:师资队伍的水平关乎办好大学的根本。他指出每个大学教师要做到“三个ONE”——能讲授一门主干课程,联系一个企业义务兼职,承担一个研究课题。〔7〕

第三,校长本身的学术地位、声望,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有效法宝。校长本身的学术声望不高,就很难吸引海内外的学界名流,校内学术交流就会受到局限。一位卸任的校长(著名史学家)曾声称:我当校长的大事,就是尽量多邀请一些海内外学界名流到我校讲学。

第四,学者型大学校长可以较好地摆脱政治运动的干扰,有效维护本校学术活动的正常运行。几十年的历史表明,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说,郭沫若式的政治家出任校长的确带来了中国科大的飞速发展,那么新时期大学校长更应当是杰出学者,以免无谓的政治斗争干扰学校的教学科研,使大学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4.大学校长应该成为教育家

原则上说,大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实际上,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在当代中国还为数不多。理想的教育家的素质可用下表(见表3)来表达(教育家似应兼有管理家、科学家、政治家的素质)。

表3:作为教育家的校长素质

角色

内容评价

成功的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效果优良、能够创造性地

教师 改革教学、课程,掌握本学科

的前沿

有经验教育管理活动,科研组把握智力劳动的特点和学生成

的教育织活动,领导工作长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

管理者工作,工作决策体现教育科学

的内在规律

教育科学习教育科学、学习科在全校形成“教书育人”、 “

学研究学知识、领导、组织教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风尚

者师、管理者学习运用教 ,尊师重教在校园蔚然成风,

育科学、教育法、教师法

教师安业,学生乐学

教育思掌握教育科学、教育法 能够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社会

想家和规、创造性探索、发展 文化价值,培育优良的校园文

理论家教育科学,决策大学的 化,促使全校形成爱校如家的

长远发展 精神,以大学为荣,在教育科

学上有重大建树

在历史上,中国大学校长中有不少人堪称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竺可桢、王亚南、熊庆来、匡亚明、刘雷初等。我们兹举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办学为例。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指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他聘请大批著名学者来校任教,调整系科及课程设置,设置研究所,实行学分制,改革行政体制,实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北大学术风气的形成。在教育思想上,他的著名主张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北京大学通过蔡元培的改革,完全脱胎换骨,面貌一新,一跃成为中华民族启蒙和救亡运动的摇篮。北京大学此后的发展一直很快,解放后在中国高校中仍保持学术领先。溯源追根,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功不可没,意义深远。〔8〕蔡元培的成功也启示人们:大学校长应该成为教育家(中小学校长亦当如此)是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建设中务须着力培养的一个目标。

5.理想大学校长模式综述

描述了大学校长的几种社会角色,我们只是从行为科学上作了分析。这里,“政治家”、“管理家”、“学者”、“教育家”的概念仅具有相对意义,并且在操作上必然是相容的、兼备的。现将前述概括如下:

第一,理想的大学校长可以是成功的政治家、出色的管理家、杰出的科学家,最好是既懂教育又善管理的教育家。从时代潮流来分析,杰出学者型的校长应当成为主要角色。

第二,理想的大学校长可以兼具政治家、管理家、科学家的素质,成为“几家”型的角色。

第三,从个性角度看,理想的大学校长的素质大致有如下内容。德: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才:领导者的才干、素质、管理者的能力;识:科学家的深邃、政治家的远见、教育家的对人的价值的把握;学:知识结构合理,既是某一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又是软专家;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有自信心、幽默感、社会交际能力强、待人热情,富于人情味。

注释:

〔1〕见国家教委人事司文件,1995年。

〔2〕许晓东:《大学校长素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3年第4期。

〔3〕《中国青年报》,1989年10月2日。

〔4〕许晓东:《大学校长素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1993年第4期。

〔5〕宓洽群:《谈谈“办大学的学问”》,《上海交大高教研究 》,1995年第1期。

〔6〕丁毅信:《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87年第2期。

〔7〕《上海大学报》,1995年3月2日。

〔8〕《中国现代教育家传·蔡元培》,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 版。

标签:;  ;  ;  ;  ;  ;  ;  ;  ;  

论我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