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论文_曹海琳1,李淼2,郁保生*

从脾胃论治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论文_曹海琳1,李淼2,郁保生*

中医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摘 要】从脾胃论中脾胃内伤说入手,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多由于素体脾胃阳虚,气血不足以濡养筋肉,清阳不升所致,造成上睑下垂的症状表现,且具有朝轻夜重的特点。相较于西医,中医学通过五轮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来辨证治疗,综合针刺疗法、汤药疗法,临床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从而取得较好疗效,相较于西医,具有更大优势。

【关键词】小儿;OMG;脾胃;补中益气汤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全身型和眼肌型[1]。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myastheniagracis,OMG)病变只局限于眼外肌,表现为上睑下垂、复视或弱视[2],且重症肌无力所致上睑下垂具有朝轻夜重的特点。而在临床眼科常见到上睑下垂的儿童患者,周氏[3]对临床107例MG患儿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儿童MG多以单纯眼肌型为主,且女性较多,3岁以下为MG发病高峰期,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症状以上睑下垂为主。现代医学治疗多以激素治疗与手术治疗为主,但激素治疗副作用较大,且手术治疗多具有创伤性。而传统医学认为小儿OMG病位在上眼睑,与脾胃相表里,联系密切,临床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因此,从脾胃论治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具有重要意义。

1 OMG的历史沿革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医学都没有对OMG设有专门的病名,而是根据其症状表现来命名,比如“目暝”、“睢目”、“侵风”、“眼睑下垂”、“胞垂”、“睑废”、“目睑重”、“风邪客睑,皮垂覆目”、“睥倦”等[2]。而肌无力在中医学中属于痿证范畴,“痿证”首载于《黄帝内经》,且专辟一“痿论”,《灵枢?根结》“故痿疾者,取之阳明”,强调了脾胃在痿证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脾胃论》言“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穷。”从而强调了温补脾肾对治疗MG的重要意义,且创制新方——补中益气汤,该方一直被后世医家延用至今。

2脾胃与眼胞的生理关联

2.1五轮学说的联系

五轮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独具特色的辨治理论,从古至今对临床辨证具有指导意义。五轮学说理论起源于《灵枢?大惑论》,而五轮学说最早记载于《太平圣惠方?眼论》[4]“眼有五轮,风轮、血轮、气轮、水轮、肉轮,五轮应于五脏……肝生风,眼有风轮也。……眼通五脏,气贯五轮。”临床运用认为“轮有病责之脏腑”:胞睑病变,责之脾胃,如上睑下垂多是脾虚气陷等[5]。在目部与脏腑的内在联系中,“肉轮”位置在于眼胞,属脾,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脾气为升,具有托举之用。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若脾胃虚弱,则眼胞无气血之充养,产生眼肌萎缩,眼睑下垂,视物不明之状。

2.2经络上的联系

吴以岭等[6]认为MG病机为奇阳虚损,络气虚滞,奇经亏损,脾阳虚或肾精不足以濡养奇经八脉,则气血运行散乱,经络阻滞,四肢失养,最终致肌萎软无力、上睑下垂。

严攀等[7]提出MG应当从督脉论治,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通调,则阳气充足,气血调和;若督脉虚损,气机失调,阳气不足以布达四肢,气血阻滞,出现筋肉失养,肌萎软无力。

2.3功能上的联系

小儿年幼,为纯阳之体,脾胃娇嫩虚弱,气血不足,脾主肌肉,四肢失其所养则出现痿软;脾主升清,脾阳不足则出现无力,或风邪侵入眼睑,使得脉络弛缓。侯氏[8]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小儿上睑下垂多由先天不足,父母精血虚衰,所致胎失所养,胎气不足,且后天哺育不宜,造成脾肾亏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症状上睑下垂常出现朝轻夜重的表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早晨阳气生发,补其体内脾阳,症状较轻,晚上阳消阴长,体内阳虚更盛,症状凸显。

3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补中益气汤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为金元时期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所创制,同时记载于《脾胃论》,该方是李东垣研究脾胃学说的代表之作,体现了“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法,也是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法、益气升阳法的代表方[9]。.全方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橘皮组成。重用黄芪为君,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为臣,君臣相合,增强补中益气之功;当归、陈皮为佐,理气补血,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兼为佐使药之用[10]。上睑下垂由清阳不升、脾虚下陷、脾阳不足所致。治疗宜大补脾阳,升举阳气。故选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通过对OMG辨证施治,高氏[11]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用于OMG脾胃气虚型、脾肺气虚型、脾肾气虚型,并取得较好疗效。

4临床针刺治疗

《素问?痿论》所言“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论述了痿证治疗须根据各经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用通其俞穴和补其荥穴的方法来治疗各型痿证。小儿OMG多因脾胃虚弱所致,故取头面足阳明胃经穴位。临床许多医家通过独特的针刺治疗取得疗效,如石学慧等[12]通过辨经治疗选用百会、风池、后溪、印堂、上星、合谷、四白、攒竹、睛明等穴,疏通督脉,升举阳气。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脾胃经穴位补益气血。同时部分医家中西合参,根据损伤神经部位选穴,如眼周围局部穴位[13]。

5结语

《脾胃论》继承于《内经》“土生万物”的理论,从而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小儿OMG由于先后天所致,从而需要注重母体对胎儿的顾护濡养,后天养育中要调养脾胃,防止虚邪贼风。眼睑闭合有赖“脾气”作为动力,在治疗OMG中采用针刺治疗、汤药治疗的同时,又还可采用灸法,用艾叶之温性,补其脾阳,使得脾胃健运。

参考文献:

[1]何远知.影响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09):1241-1244.、

[2]周瑞芳.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3]周春玲.儿童重症肌无力107例临床资料分析及文献回顾[D].重庆医科大学,2010.

[4]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14.

[5]杨光.五轮学说源流简识[J].天津中医药,2009,26(05):393-395.

[6]许凤全.吴以岭教授从奇经和络脉论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撷萃[J].四川中医,2006,24(2):4.

[7]严攀,皮燕.从督脉论治重症肌无力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108~109.

[8]侯晓雯.培补脾肾法治疗儿童眼睑下垂体会[J].四川中医,2004(01):74.

[9]施旭光,翟理祥,邓淙友,王闽予,吴美音.补中益气汤的现代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03):152-154

[10]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155.

[11]高玉萍.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眼肌无力50眼[J].陕西中医,2011,32(ii):1506.

[12]石学慧,吴清明:通督调筋针刺法治疗上睑下垂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12(28):885-886.

[13]谢占国,沈喜萍. 针灸治疗眼睑下垂的研究概况[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06):970-972.

论文作者:曹海琳1,李淼2,郁保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从脾胃论治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论文_曹海琳1,李淼2,郁保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