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科书戏剧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课本剧论文

论教科书戏剧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课本剧论文

浅谈课本剧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课本剧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青睐”到“改造”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形式也层出不穷。其中,最受青睐的大概要属课本剧了。课本剧究竟魅力何在?价值几何?笔者想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商榷。

笔者第一次正式将课本剧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前。那是一节市级公开课,开课的选题是:秦汉文化课外学习成果展示,课型:活动课。整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化成就、名人轶事、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其中,“名人轶事”这个环节,是以课本剧形式出现的。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6名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短剧内容为神医华佗治病救人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两个历史片段。每个短剧演出约5分钟左右。台上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得到了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几句旁白道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则将故事中蕴含的精神进一步升华。

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自此,我和学生们都被课本剧“迷住”了。学生热情高涨,教师也是信心百倍,以为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频繁应用课本剧。但是,形势的发展却很快出乎意料。我渐渐发现,愿意承担课本剧演出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演出时,能耐心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少;课本剧的质量越来越差;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课本剧十分无聊……恰逢课改半年有余,放眼四周,惊呼课本剧竟已“功成名就”,几乎文科类公开课都会有课本剧的影子。一时间,课堂成了课本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少数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并且,在一些公开课中,业已出现课本剧向肥皂剧发展的倾向,似乎是为了搞笑而演出,有哗众取宠之嫌。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一次公开课,课本剧内容出现了好几处历史常识错误,教师点评时竟以肯定学生出色的表演一带而过,对错误却只字不提,真是误人子弟。

经历了失败,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课本剧,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一是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教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允许吗?为了达到老师教案所预设的效果,这样的付出值得吗?如果同时有几门学科都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我觉得,这是学生不愿意承担课本剧任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更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但由于课本剧的特点,每次只能有少数学生参与。于是,课本剧往往成了某几个学生的“专利”,多数学生成了观众。于是,教师理想主义的教学目标(如通过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成了针对少数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这些少数人。事实上,多数学生由于被忽视,他们会对课堂漠不关心,而少数人由于缺少观众,便想尽办法吸引观众,于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便油然而生,课本剧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因此降低。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也是学生们不愿意承担课本剧任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是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而现在大多数的课本剧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的成果,它体现的不是真实的课堂,是预设的,不符合动态生成的观点。

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鉴于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尝试着对它进行改进、调整。首先,我对自己提出了“慎用课本剧”的要求,并制定了优化课本剧的几条对策。

一是优化课本剧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

二是优化课本剧教学目标定位。既然课本剧的主要优势在于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因此,其目标宜着眼于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宜于其他(尤其不适合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三是优化前期准备工作。课本剧的准备应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为主,如引领全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才有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四是优化课本剧的设计。改变以往预设过多的做法,引进课堂动态生成,即将课本剧的编排、演绎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编排课本剧的要求,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都参与到编排和演出中,稍作准备后,即兴演出。演出过程中不追求完美,而追求真实。

五是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评价、引导水准。动态生成,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表演结束后,我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教师或学生评价的形式,肯定和感谢参演同学;二是引领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评价课本剧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

从“慎用课本剧”至今,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历史课堂又恢复了活力。在我校最近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报名中,历史学科竟成了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学生以对历史学科的热爱肯定了我对课本剧的重新“包装”。

二、几点启示

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以下两点启示。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中。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代表它将永远先进。它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改进、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比如,我第一次使用课本剧时,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论下,似乎接近完美。但是,随着新课程理论的出现,这种教学方法就显示出其弊病。但我未能预见性地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抱着“法宝”不放,于是使出现学生觉得没劲、教师感觉无聊的“危险”局面。而接下来的学习和反思,“拯救”了我和学生,也“拯救”了历史课堂。

因此,我由衷地感到,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最好方式。

(二)教师应理性地投入课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和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课本剧“泛滥成灾”可以看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应当把握好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

在改革中却出现了能力、方法、情感目标的失衡状况。如,课本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课改中,却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这就是教学三大目标把握失衡的结果。

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却忽视了学习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理论中,较强调了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理解新课程理论,只关注过程、完全不管结果的过激行为。如,课本剧形式热闹,表面上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在演出过程中,又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能力提高的目标,因此便成为部分教师的“最爱”。其实,过多、过滥地使用课本剧,必然会在忽视学习结果的同时,降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关注学习过程”成为空谈。因此,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是真实。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完美而非真实,因此预设很多,缺少新的生成。课本剧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课堂教学而预设的。我认为,课堂预设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不可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调整。只要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使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

标签:;  ;  ;  

论教科书戏剧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课本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