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环境下的中小物流企业合作联盟_物流产业论文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环境下的中小物流企业合作联盟_物流产业论文

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环境驱动下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合作联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企业论文,第三方物流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分析

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物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思考,尽管我国的物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具体对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产业分析却未见研究,其实只有在分析和把握住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目前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产业定位和相关策略,因此我们在此引用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结构五种作用力的分析方法,用产业结构的观点,分析物流产业,研究竞争战略。

传统的五种作用力的分析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产业结构: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考虑到第三方物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的特性,我们将五种作用力的分析方法加以变通,分别从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竞争对手的竞争及物流服务需求方的侃价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第三方物流产业主要为物流服务的买方(即需求方)服务的,因此供方的侃价能力作用十分小,因此我们将物流服务需求方的侃价能力作为反映物流服务买卖双方的侃价能力指标。

(一)进入威胁

对于我国整个物流产业来讲,进入威胁主要来自于国外成熟先进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冲击,由于WTO的进入在即,对我国的服务业包括物流服务业在内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冲击程度的大小可以通过考察第三方物流业的进入壁垒来分析。

1.规模经济及资本壁垒并不十分明显。由于国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全球经营的战略出发,其规模和资本优势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对于初创时期的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本身的规模就很小,国外巨头雄厚的资本令国内企业相形见绌。如果说国内企业现在依靠更多的是“仓库、卡车”等“锱重”的话,那么国外巨头更擅长的是运用资本的利器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国内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了争取一个国外的大客户的合作,曾对一个750平方米的旧仓库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改造包装,其成本为500万元;而据一家正在筹划进入中国物流行业的著名外资公司透露,仅仅铺设配送网络的投入就将达10亿美元,这显然不是国内企业所能想象的。

2.构成一般进入壁垒的服务的歧异化程度即服务的完整性、服务的质量,对于国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说,无论是从物流服务的可靠性还是从物流服务的可得性、物流服务的一致性的方面来考虑,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准及质量控制远不如国外同行。当国内一些企业还在把物流理解成“卡车加仓库”的时候,国外的物流企业早已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涉及到整个机制的转变,而更是细微到装物资的托盘的规格。反观国内企业简陋的仓库、严重超载的敞篷车和人海战术,就可以直观地理解这种差距了。同时国外的物流组织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德国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公司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遍布欧洲各地。如果有客户的货物需要经过好几个国家,那么欧洲各地的这些专家就在网上设计出一个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这种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就是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像国内公司号称拥有多少条船,多少辆车。国外的物流公司到中国以后,利用本地的仓库和本地的运输公司,就能满足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这是因为它有这种组织能力。

在这里经验曲线的作用十分明显,服务行业的经验曲线指的是随着服务的次数增多及进程深入的经验的丰富而造成今后服务过程的成本下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领先国内至少十年,因此长期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物流合作经历将使国外进入者的经验优势十分明显,尽管中国国情特色会给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一些障碍,但国外竞争者的经验积累能力是不可小视的。国际上的趋势是已逐渐向规模化、网络化、利用信息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的服务方向发展。在这些方面,国内企业还差得很远。

3.另外一个够得上进入壁垒的是物流服务渠道的占有。国外进入者进入国内市场,必须占有物流渠道,所以表面看来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把握了物流渠道,但如果考虑到国外物流服务商是与生产制造商等物流服务需求方相伴而生的,彼此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将使国外第三方物流业很容易通过制造企业的渗透进入国内物流市场,从而挤占国内的物流空间和渠道,如果再考虑国外同行对物流渠道的收购和重建能力,则渠道优势则不复存在。至于进入WTO后,在分销渠道方面的保护主义将丧失很多。根据WTO的相关协议,在产品分销权方面,我国将首次向外国公司提供分销权,取消现有的法规限制,并将于3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和我国制造的产品。分销权将会在我国目前限制最严的分销行业,例如批发、运输、维修等行业中实施。

4.如果说目前完全可以称为比较硬进入壁垒的则是我国产业政策的保护,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得到一定的保护,但5年的缓冲期过后呢?下面的关于我国加入WTO后的物流产业方面的协议将反映我国入世之后的挑战。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同时在辅助分销的服务方面也作出了类似的承诺,具体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限制将在以后3-4年内逐步取消,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

因此,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进入壁垒不牢靠,我国第三方物流业面临的进入威胁是很大的。“入世”之后,物流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某些势单力薄的物流作业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或被兼并收购;而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有眼光的企业为避免陷入孤军奋战、分散经营的局面,加强联合,搞“兵团”作战,以货源、资金、网络的规模化入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整合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通过兼并、代理等方式,走规模经营之路。

(二)替代威胁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业来说,其替代威胁主要来自于第三方物流商所服务企业的物流决策的更改,物流需求企业本身存在着物流的Make/Buy决策,尽管有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及历史的原因,一时间仍在使用自身的物流系统,但是物流的外协是一个趋势,因为企业普遍对于第三方利润源泉的追求,造成物流产业的利润前景十分广阔,物流不仅是电子商务的三大瓶颈之一,而且更涉及到各企业的直接效益。在中国,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而目前美国物流业规模已达到9000亿美元,美国前20名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净收入达近百亿美元。所以物流产业的替代威胁是较少的。

(三)物流服务需求方的侃价能力

由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倾向于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结成长期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双方在努力构建这种双赢关系的同时,不但对于生产商(物流需求方)来说,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依赖性很强,其信息是共享和透明的,因此转换成本相对较高,所以相关的侃价能力也有些下降,尽管需求方可以通过后向整合,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但由于其专业技能限制和业务的专一性,很难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造成威胁,因此需求方的侃价能力由于双方的合作关系而淡化了(这里暂不考虑第三方物流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造成的物流业整体侃价能力的下降)。

(四)第三方物流的产业内竞争分析

通过前述对第三方物流的产业环境的分析,我们分析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产业,同时面对着国外强有力的竞争,以下我们将考察目标转入到第三方物流产业内部,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状况。

1.第三方物流的产业竞争态势

第三方物流产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国内物流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公认的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之间彼此的经营能力差别不是十分明显,目前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了规模的大小,服务覆盖地域的广阔与否,服务种类的多少上面,总之是一种以粗放式为主增长方式的竞争格局,并使得竞争对手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另外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产业,大部分是从原来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内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参与国内物流市场竞争的企业几乎涵盖了原来国有商业流通系统的全部企业,同时包括伺机而动的民营企业以及早就虎视眈眈的外国物流巨头。从目前来看,在物流竞争中,国内巨头倚重的显然是自身经营多年的网络和实体建设。如中国邮政,它有庞大的投递队伍和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同时凭借邮政综合网和邮政储蓄绿卡网,中国邮政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现在,中国邮政一口气又与戴尔、IBM、海尔、中国惠普、施乐、西安杨森、深圳润讯等大企业签订物流合作意向书,宣称“将把物流作为未来业务的突围口”。而康佳、TCL等看似与物流毫无关系的家电企业也纷纷宣布涉足物流业。更有传闻,招商局将仿效美国UPS,转型为一家具有海陆空运输能力的、中国UPS式的物流企业。香港方面的反映更显短平快,近期不少上市公司判断物流业将成为中国入世后最先受益的行业,进而带动股市出现物流热,遂迅速作出反应——“转型”,以期将来抢先获投资者追捧。如华益改名为亚洲物流,物化集团成立10亿人民币的物流合营企业,天津发展表示拟向母公司购买智能物流管理项目。

2.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地位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类方法很多,既有从物流机能的角度出发的分类方法,认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由从事运输(水陆空)、仓储、包装、装卸等的企业构成,又有根据企业有无固定资产分为资产型和非资产型两类,还有从企业规模的角度出发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为了较好地反映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格局,我们从为了分析物流企业竞争战略的目的出发,根据物流机能的整合程度、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的服务范围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综合型、专业物流型、非资产代理型三类,其中后两类我们称为中小型物流企业,以与大型综合物流公司相对应。

(1)大型综合类

这类物流企业的特点是物流机能全面,整合度高,物流服务的范围广泛,拥有较雄厚的资产业务范围往往是全国范围的,甚至具有世界规模,它们的特点是能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实现物流的一站式服务,能对应于货主企业复杂多样的物流需求,我国原有的大型运输企业如今进军第三方物流业如中远、中海、中外运等公司就是一些典型。以中外运为例,中外运拥有220亿资产、200万载重吨的远洋运输船舶、550万平方米仓库、3000辆卡车、专用线64条、监管库、保税仓库多座和自营码头15座,是我国货运代理市场份额占有量最大的货运代理企业。

(2)中小型

中小型企业指的是无论从物流服务提供的角度上讲,还是资产规模,服务地域都明显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包括大量存在的专业性的运输公司(车队、船公司等)、地方性的仓储企业、货物代理企业等。从这种定义方法上,很容易看出它们在粗放式竞争及全程物流独立承担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竞争劣势共同点。

专业型物流公司:它们的物流机能往往比较单一,比如说水运物流企业,尽管现在试图通过水运延伸服务的方式向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但是其实力还不足以单独承担完整意义上的全部的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而且服务的覆盖范围往往地域特点明显,比如说沿海或以省为对象。

代理企业:代理企业倒是能通过其代理的组织能力从事综合物流,是一种无资产的技能管理型的物流企业,其战略较灵活多变,但在输送管理技能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缺乏物流服务的可信度,不能独立从事物流业务。同时目前的代理业务仅仅限于某些单个的物流机能如运输代理。

分析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业中的地位我们发现,中小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本身不能独立提供全程一站式物流服务的弱点,所以在物流服务的质量上存在着欠缺,因此在物流服务的声誉方面缺乏可信度,在物流服务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资产规模较小、服务地域不宽使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我国物流业这一轮的扩张中处于劣势。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认为目前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产业地位应是:在一个充满发展前景的物流产业中,面对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及国内物流扩张中的弱势地位,我们可以从既定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空间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劣势中寻找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在我国尚处于成长期的第三方物流产业,提供了对由传统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的大量的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个很好的机遇与发展方向,因此在产业环境给定的良好发展空间下,如何面对国外及国内大型综合性物流企业的竞争,由于集合了专业性物流公司的专业化物流机能和物流代理企业的组织协调的柔性化的综合物流能力,中小型物流企业从构成上具备了形成一体化综合物流的能力,从战略上讲结合两类企业核心专长的合作联盟策略是较好选择。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价值链联盟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自身资源的角度出发,构造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并非所有资源、能力和知识都可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知识、资源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难以获得)、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才构成核心竞争力。

因此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出发,构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由于中小型企业物流功能的单一与不完备,因此建筑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构造的物流业务的合作是一种有效弥补企业能力缺憾,构成物流竞争优势的可行方法。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的物流联盟的关键在于参与企业物流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有效区分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就是基于价值链的分析与重构。

(二)价值链联盟分析

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可分为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等五方面。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收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企业的基础设施虽并不与各种特别的基本活动相联系但也支持整个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给出了如何从价值链的分析出发研究合作带来的竞争优势。Porter在其《竞争策略》中指出:厂商在产业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决定了他们最切实在可行和最有利可图的策略。合作策略是使合作双方在他们占据的产品领域中获得较好的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市场能力。最早运用市场能力理论研究合作联盟的Hymer将合作策略分为进攻性策略与防御性合作策略。进攻性合作目的在于:通过缩减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分额或增加它们的生产销售成本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加强市场地位。防御性合作策略往往是市场地位较弱小的公司的共识。即通过合作与共同的竞争对手抗衡,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市场能力。Porter针对合作所形成的新“价值链”所具有的独特市场竞争能力和合作成员对“价值链”的贡献进行分析,将合作策略分为基于互补性合作和基于相似性合作。互补合作:指将各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的伙伴集成,开展互补合作,完成合作项目上价值链活动。优势互补性合作实现了价值链的优化。相似性合作:指成员具有相似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完成相同价值链活动,实现价值链的共享,以达到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经济、分担风险,降低的成本。

(二)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价值链联盟

运用价值链理论来分析考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我们发现,在辅助活动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一般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在基本活动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其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不存在商品生产过程,只有流通环节的再加工过程,不占主要环节,同时一般企业存在的与集中、存储、发送相关的内外部后勤,如原材料的搬运存储,产成品的库存控制,运输车辆调度,则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兴起,而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因此广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作业活动因为物流作业的专门化而变成存储、运输、包装、配送、客户服务及市场等环节。分析基本作业活动的各环节,我们发现由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有限,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占有优势,可能具有一个现代化的仓库并具有一流的管理技术,但没有一个能充分使用它的车队,或者在长途运输环节具有长处,但缺乏配送管理的能力,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这种在某些价值链环节方面的不足,造成了企业整体物流机能的不完备,缺乏相应的竞争力,使某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也因整体的不足而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所以物流产业内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联盟应该是建立在彼此之间价值链基础上的互补性合作,充分利用专业性物流公司的专业化物流机能和物流代理企业的组织协调的柔性化的综合物流能力的互补性。对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应该从企业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入手,发掘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来扬长避短。也就是说选择适当的其他物流企业进行联盟合作,实现各自核心物流机能的伙伴联合,这种联盟可以改变中小企业的竞争弱势地位,有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标签:;  ;  ;  ;  ;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环境下的中小物流企业合作联盟_物流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