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速答法实例解读_长期应付款论文

考场快速答题方法题例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场论文,快速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图示法

如果在考题中遇到要求用快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折旧法)计算会计年度的折旧额,且会计年度与折旧年度不一致的试题时,运用“图示法”做此题能提高你的答题效果。

例:某企业1998年3月31日外购一台设备,其原始价值为86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该设备于2000年3月31日对外出售,要求分别计算该设备1998年、1999年、2000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1)第一折旧年度:

年折旧额=(860-0)×2/5=344

月折旧额=344/12=28.67

(2)第二折旧年度:

年折旧额=(860-344)×2/5=206.4

月折旧额=206.4÷12=17.2

①1998年度的折旧额=28.67×9=258(1998年跨第一折旧年度9个月)

②1999年度的折旧额=28.67×3+17.2×9=240.8(1999年跨第一折旧年度3个月,跨第二折旧年度9个月)

③2000年度的折旧额=17.2×3=51.6(2000年跨第二折旧年度3个月)

提示考生:当折旧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运用快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折旧法)计提折旧时,应先计算折旧年度的年折旧额,然后再计算折旧年度的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最后再根据会计年度所跨折旧年度的月数来计算其会计年度的折旧额,采用此方法计算会计年度的折旧额不易出现错误。

二、点线结合法

如果在考题中遇到计算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时,要采用点线结合的方法解答此题。点线结合法最大的特点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不易出错”。

例如:某企业于2006年1月1日取得一笔1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三年,按年分期付息的一般借款,被该企业建造固定资产的工程所占用,该项资产的建造从2006年1月1日开始至2006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具体支出金额如下:2006年1月1日支出10万元购买工程物资,2006年2月1日支出20万元,支付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费用,2006年3月1日支出30万元,支付该项工程的管理费用。问该笔一般借款2006年应当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是多少?

详细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

或=(10×1 212+20×1 112+30×10 12)×6%=3.2

提示考生:被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所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在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时,应将该部分利息予以资本化。(1)范围内:在允许资本化期间内所产生的利息。(2)相挂钩:与发生在所购建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相联系的借款所产生的利息。

三、丁字账户法

如果在考题中遇到“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权投资”、“应付债券”、 “长期借款”等有关内容时,应用丁字账户法确定上述资产与负债的期初摊余成本,并计算确定与资产有关的实际利息收入或与负债有关的实际利息费用。

例(单选题):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07年1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年实际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持有至到期投资2008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

)万元。

A.2 062.14

B.2 068.98

C.2 072.54

D.2 055.44

参考答案(D)

分析过程:

①2007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8.98

贷:银行存款 2 088.98(2 078.98+10)

②2007年12月31日

应收利息=2 000×5%=100

投资收益=2 088.98×4%=83.56

利息调整=100-83.56=16.44

借:应收利息 100

  贷:投资收益 83.5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44

③2008年12月31日

应收利息=2 000×5%=100

投资收益=2 072.54×4%=82.90

利息调整=100-82.90=17.1

借:应收利息 100

  贷:投资收益 82.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7.1

提示考生: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账面价值,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账面价值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账面余额扣除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期初余额后的差额。

四、通用公式法

在考题中遇到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应在税率变动年运用通用公式计算并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借贷方发生额。

例(单选题):

甲企业2010年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为33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2010年度发生超标业务招待费8万元,取得国债利息收入7万元,发生各种赞助费用支出5万元,会计上计提折旧10万元,税法规定应计提折旧6万元,2010年度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2009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为60万元,2009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假定2009年并不知道2010年的所得税税率会发生变化)。在上述条件下,该企业2010年度的净利润为( )万元。

A.61.68

B.71.02

C.62.33

D.67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

(1)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所得税税率=33/33%=100

(2)计算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则:利润总额=100-8+7-5-4+10=100

(3)计算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33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4-10)×33%+(33%-30%)×60÷30%=+4.02>0(在借方)

税率变动或已知税率变动当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科目的数额(N)

=当年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 异×新税率+(新税率-原税率)×

当N>0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借方;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贷方。

当N<0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借方。

所得税费用=33-4.02=28.98

(4)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100-28.98=71.02(B)

提示考生: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生能否答对此题,关键是考生能否将这些知识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短时间内找出解题的突破点,理清解题思路,计算出关键数据,此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的计算税率变动当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

五、列表计算法

在考题中遇到所得税、多项非货币性资产的试题,运用列表计算的方法解答此类题,可节约你的答题时间

例:甲公司于2005年年初购入一项专利权,总价款为1 000万元,分三次付款,2005年年末支付400万元,2006年年末支付300万元,2007年年末支付300万元。假定资本市场利率为10%,无其他相关税费。该专利权购入后在会计上采用直线法按五年摊销,假定无残值。税务认同会计的摊销期限和原价标准。2006年年末该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360万元。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假定甲公司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500万元。

要求:

(1)编制与无形资产购入、摊销、支付价款以及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有关的会计分录。

(2)编制2005年至2009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分析过程:

要求(1):编制与无形资产购入、摊销、支付价款以及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有关的会计分录:

计算专利权的入账价值=400×0.9091+300×0.8264+300×0.7513=836.95(万元)

2005年初购入该专利权时:

借:无形资产836.95

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163.05

贷:长期应付款1 000

2005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167.39(836.95÷5)

贷:累计摊销167.39

借:财务费用 83.7(836.95×10%)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83.7

其中83.7=(1 000-163.05)×10%,即长期应付款期初摊余成本836.95乘以其实际利率10%。

借:长期应付款

400

贷:银行存款

400

2006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167.39(836.95÷5)

贷:累计摊销 167.39

借:财务费用 52.07(520.65×10%)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52.07

其中52.05=(600-79.35)×10%,即长期应付款期初摊余成本520.65乘以其实际利率10%。

借:长期应付款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2006年年末计提减值准备前无形资产账面价值=836.95-167.39×2=502.17

2006年年末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360

2006年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02.17-360=142.17

借:资产减值损失142.17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42.17

2006年年末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836.95-167.39×2-142.17=360

2007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120(360÷3)

贷:累计摊销 120

借:财务费用

27.28(163.05-83.7-52.07)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27.28

借: 长期应付款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2008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120(240÷2)

贷:累计摊销 120

2009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120(120÷1)

贷:累计摊销 120

要求(2):编制2005年至2009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①2005年:

利润总额=500(万元)

应纳税所得税额=500(万元)

应交所得税=500×33%=165(万元)

所得税费用=16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16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65

②2006年:

利润总额=5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500+142.17=642.17(万元)

应交所得税=642.17×33%=211.92(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142.17×33%=46.92(万元)

所得税费用=211.92-46.92=16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65

递延所得税资产

46.9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11.92

③2007年至2009年:

利润总额=5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500-47.39=452.61(万元)

应交所得税=452.61×33%=149.36(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发生额=47.39×33%=15.64(万元)

所得税费用=149.36+15.64=16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16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49.36

递延所得税资产

15.64

提示考生:列表计算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

六、三维一体法

在考题中遇到重要性前期差错与日后调整事项的试题,要按照下列平衡等式的基本思路答题。(1)前期状况+本期更正=应有结果;(2)前期状况+日后调整=应有结果

例:甲公司为上市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2008年度财务报告于2009年4月10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甲公司在2009年1月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

2008年7月1日,甲公司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乙公司代销B产品200件,售价为每件10万元,按售价的5%向乙公司支付手续费(由乙公司从售价中直接扣除)。当日,甲公司发出B产品200件,单位成本为8万元。甲公司据此确认应收账款1 900万元、销售费用100万元、销售收入2 000万元,同时结转销售成本1 600万元。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B产品已销售100件,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尚未收到乙公司代销B产品的款项。当日,甲公司确认应收账款170万元、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万元。

其他资料:

①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在此之前发生的2008年度纳税调整事项,均可进行纳税调整;假定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暂时性差异。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

②甲公司按照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要求:判断上述业务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进行账务调整。

(分析见表2)

提示考生:考卷上只写本期调整的会计分录,不写前期状况与应有结果的会计分录。

七、归纳类型法

在考题中遇到合并报表中存货项目抵销的试题,采用归纳类型法答题更显轻松。

例(单选题):母公司2009年向子公司销售乙产品一批,收入为3万元,毛利率为20%,子公司全部未出售,作为存货入账;2010年母公司又向子公司销售乙产品一批,收入为4万元,毛利率仍为20%,子公司2010年销售乙产品的收入为6万元,毛利率也为20%,母公司2010年编制合并报表时,应抵销的存货中包含的内部销售未实现的利润为(C)

A.2 000元B.6 000元

C.4 400元D.8 000元

提示考生:遇到此类试题应想所属类型、写出抵销分录、计算相关数字。

八、分环节答题法

在考题中遇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与可转换公司债券方面的试题,一定要运用分环节答题法解答试题。其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分四个环节:(1)租赁前期;(2)租赁当期;(3)租赁期间;(4)租赁完毕。可转换公司债券分三个环节:(1)发行之日;(2)等待期间;(3)转换之时。现金股份支付分三个时点两个环节:三时点为(1)授予日;(2)行权日;(3)行权完成日;两个环节为(1)等待期间;(2)行权期间。

例:甲公司有关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业务如下:

①2007年1月1日按每份面值100元发行了5 000万份可转换债券,取得总收入510 000万元,该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3%,利息按年支付;每份债券均可在债券发行一年后转换为30股该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该公司发行该债券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相类似但没有转股权的债券的市场利率为5%。

②发行可转换债券所筹资金用于某大型机器设备的制造产品项目,2007年1月1日支出510 000万元,用于该制造项目,工程于当日开工,2007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

③2008年10月1日某债券持有人将面值为100 000万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股份,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假定未支付的应付利息不再支付,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未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的可转换债券持有至到期,其本金及最后一次利息一次结清。

要求:

①计算负债部分的初始入账金额。

②计算权益部分的初始入账金额。

③编制有关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分录。

④2007年12月31日计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⑤2008年10月1日计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⑥2008年10月1日编制转换股份的会计分录。

分析过程:

(1)发行之日:

①负债成份初始入账金额(负债成份公允价值)

②权益成份初始入账金额(即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510 000-472 767.52=37 232.48(万元)

③发行债券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51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7 232.48(差额)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5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7 232.48

(2)等待期间:

④2007年12月31日计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23 638.38

贷:应付利息 15 000 (500 000×3%)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8 638.38

(3)转换之时:

⑤2008年10月1日计息

借:财务费用

3 610.54(481 405.9×5%×9/12×1/5)

贷:应付利息

2 250(500 000×3%×9/12×1/5)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 360.54(双方差额)

⑥2008年10月1日转股时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100 000

应付利息2 25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 446.50(37 232.48/5)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 358.28[(27 232.48-8 638.38)×1/5-1 360.54 ]

股本 30 000(100 000/100×30×1)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77 338.22

九、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是《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方法常常与摊余成本相联系。与实际利率法有关的内容有:(1)分期收款销售产品;(2)融资购入固定资产;(3)融资购入无形资产;(4)持有至到期投资;(5)债券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应付债券;(7)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有关的长期应付款;(8)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不一致的长期借款等。

例: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从乙公司购入A生产设备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购货合同约定,A设备的总价款为3 800万元,当日支付800万元,余款分3年于每年末平均支付。设备交付安装,用银行存款支付安装等相关费用27万元,设备于3月31日安装完毕交付使用。设备预计净残值为8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定同期银行借款年利率为6%,期数为3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2.6730。

要求:

⑴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⑵计算甲公司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额。

⑶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⑷编制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与该设备相关的会计分录。(为简化计算,假定每年年末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分析过程:

(1)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①长期应付款入账金额=3 800-800=3 000(万元)。

②计算总价款的现值=800+1 000×2.6730=3 473(万元)。

③设备的入账价值=3 473+27=3 500(万元)。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3 800-3 473=327(万元)。

(2)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额。

①2007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 000-327)×6%=160.38(万元)。

②2008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 000-1000)-(327-160.38)]×6%=110(万元)。

③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27-160.38-110=56.62(万元)。

(3)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①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5/15×9/12=855(万元)。

②2008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5/15×3/12+(3 500-80)×4/15×9/12=969(万元)

③2009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4/15×3/12+(3 500-80)×3/15×9/12=741(万元)

(4)编制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与该设备相关的会计分录。(为简化计算,假定每年年末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①2007年度:

借:在建工程3 473

未确认融资费用327

 贷:长期应付款3 000

银行存款 800

借:在建工程

27

 贷:银行存款

27

借:固定资产 3 500

 贷:在建工程 3 500

借:长期应付款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借:财务费用 160.3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0.38

借:制造费用 855

 贷:累计折旧 855

②2008年度: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借:财务费用 11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10

借:制造费用 969

 贷:累计折旧969

③2009年度: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借:财务费用 56.62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56.62

借:制造费用741

 贷:累计折旧 741

提示考生: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关键是在考题中尽快找出长期应付款的期初摊余成本,长期应付款与未确认融资费用每期期初余额的差额就是每期期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即每期期初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

十、按部就班法

在考题中遇有计算期末汇兑损益的试题,采用此方法答题速度快,效果好。

计算程序

第一步:计算调整后人民币余额(A)

A=期末外币账户余额×期末即期汇率

第二步:计算差额(X)

X=A-调整前人民币账户余额

第三步:确定损益

(1)对于资产账户:当X>0时,为汇兑收益

当X<0时,为汇兑损失

(2)对于负债账户:当X>0时,为汇兑损失

当X<0时,为汇兑收益

第四步:会计分录

(1)对于汇兑收益:

借:资产科目或负债科目

贷:财务费用(费用化部分)

在建工程(资本化部分)

(2)对于汇兑损失:

借:财务费用(费用化部分)

在建工程(资本化部分)

 贷:资产科目或负债科目

实例分析:

单选题:某公司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日即期汇率进行折算,按季计算汇兑损益。3月1日出口业务的应收账款300万美元,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01元人民币。6月20日款项到期收回,企业以1美元=7.07元人民币的银行买入价将其兑换成人民币,已知3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05元人民币,6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03元人民币。该外币业务在第二季度产生的汇兑损益为(A)万元。

  A.6 B.-6C.18D.15

十一、分步骤答题法

(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计提总部资产减值准备;(3)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4)会计政策变更;(5)前期差错更正;(6)日后调整事项。考试时遇有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试题,一定要先想步骤再答题。

例:某企业2008年发现2007年有以下三笔重要性的前期差错:(1)少提管理部门的折旧费用10万元,税法允许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为8万元;(2)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6万元;(3)少记一笔2万元与税收有关的滞纳金和罚款,该罚款尚未支付。该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企业按10%的比例计提法定的公积金。要求:根据上述所给资料采用追溯重述法对上述前期差错进行更正,并写出详细的账务处理程序。

1.确定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的所属性质。

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为18万元(即10+6+2),其中第一笔的10万元中有8万元属于差额,2万元属于暂时性差异;第二笔的6万元全部属于暂时性差异;第三笔的2万元全部属于永久性差异。

2.编制更正差错的会计分录。

(1)补记 ①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10

贷:累计折旧10

② 借:存货跌价准备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6

③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贷:其他应付款 2

(2)调税 ①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8×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0.5(2×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2.5(10×25%)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1.5(6×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5 (6×25%)

③ 不调整所得税

或上述三笔合并为一笔: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1

(3)转入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

(4)调减 借:盈余公积0.5 (5×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5

3.调整会计报表(年初数和上年数),如表3所示。

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累计折旧调增1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调减6万元。

4.写出附注说明(略)。

十二、对比分析法

如确定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金额时,运用此方法。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自2008年1月1日起,将一套办公用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年限由8年改为5年。该设备系2006年1月1日购入并投入使用,原价为2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采用直线法折旧。按税法规定,该设备使用年限为8年,并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要求:计算由于会计估计变更对2008年度净利润的影响金额。

比较分析过程如表4:

提示考生:此方法解题思路很清楚,但做题速度较慢,在答题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十三、寻找规律法

合并报表中的内部应收账款与内部应付账款项目的相互抵销、内部销售收入与存货项目的相互抵销以及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相互抵销,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考题中遇有上述项目相互抵销的内容,要按规律答题。

例: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6年1月27日将其生产的一台设备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该设备的成本为60万元,乙公司购入后投入管理部门使用,并按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该设备的净残值为2万元,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与会计相同,但规定折旧方法应采用直线法。甲、乙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得税税率均为25%,甲公司于每年年末编制合并报表。

要求:分别编制2006年、2007年、2008年甲公司合并报表中与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有关的抵销分录。

分析过程:

(1)2006年

①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60

固定资产——原价40

②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4.67

贷:管理费用14.67

详细分析:

乙公司个别报表(表5)

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4.68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68

 贷:所得税费用 4.68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表6)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01(借方)。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1.01

 贷:所得税费用11.01

个别报表中已确认4.68,合并报表中应确认11.01,双方的差额为6.33,所以甲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6.33,即合并报表中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抵销分录为:

③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33

贷:所得税费用6.33

(2)2007年

①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贷: 固定资产——原价40

②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4.67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4.67

③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13

贷:管理费用10.13

④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33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6.33

详细分析:

乙公司个别报表(表7)

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4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43

 贷:所得税费用1.43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表8)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 1.1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1

个别报表中已确认1.43(借方),合并报表中应确认1.1(贷方),双方差额为2.53(在贷方),所以甲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做如下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有关的会计分录:

⑤借:所得税费用 2.53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53

(3)2008年

①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贷:固定资产——原价40

②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4.8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4.8

③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6.08

  贷:管理费用6.08

④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8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3.8

详细分析:

乙公司个别报表(表9)

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 1.1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1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表10)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62(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2.6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62

个别报表已确认1.1(贷方),合并报表应确认2.62(贷方),双方差额为1.52(2.62-1.1),所以甲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做如下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有关的会计分录:

⑤借:所得税费用1.5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52

提示考生:(1)与应收账款有关的递延所得税,如果在个别报表中没有计提坏账准备时,编制合并报表时不存在递延所得税的确认问题,如果在个别报表中由于计提坏账准备而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了递延所得税时,编合并报表时应将其全部予以冲销。(2)与存货有关的递延所得税, 应采用比较个别报表已确认和合并报表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后,在合并工作底稿中作补计或冲销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3)与固定资产有关的递延所得税,可直接通过计算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办法来确定。

标签:;  ;  ;  ;  ;  ;  ;  ;  ;  ;  ;  ;  ;  

考场速答法实例解读_长期应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