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转换策略突破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_赤道论文

运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重点难点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文本材料转化为直观示图,把内隐信息转化为外显信息,把未知陌生的问题变成已知熟悉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在地理教学中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推进有效教学、高效自学。

一、将繁难转化为简易,突破重点难点

以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全球性大气环流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复杂的热力环流。它是热力环流一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它形成的“六风七带”也是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在大气环境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用递进推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单圈环流

假设:①地球表面性质单一(地表没有海陆之分);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恒为赤道);③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我们已知地球气温最高的是在赤道地区,气温最低的是在两极地区。这样,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规律,在赤道和极地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单圈闭合环流。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

去掉假设③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与南半球各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地表就会形成七个高、低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去掉假设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为赤道)。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周期性地产生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季风环流

去掉假设①地球表面性质单一(地表无海陆之分)。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均使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变得非常复杂。由于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存在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风带这种规律性地带状分布,致使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东亚、南亚地区形成了典型的风向随季节变换的季风环流。

这样,从理想状态下的大气环流到逐步接近实际状态下的大气环流,其递进分析思路如图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知之零散到知之系统的认识过程。我们只要抓住规律,把学习材料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划分成若干小的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呈现给学生进行学习,层层递进,步步落实,就一定会突破重点、攻克难点。

二、将文本转化为示图,突破重点难点

人教版《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有这样一段文本: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如箭头1),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如箭头2);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如箭头3),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如箭头4),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如箭头5),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如箭头6),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成东北风(如箭头7),称为极地东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如箭头8)。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如箭头9)和副极地上空(如箭头10),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述这段文本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它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点,由于形成过程复杂,考虑的因素较多,学生往往对其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要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教师就必须把抽象的文字规律转化成直观的图示(见图2),图文结合,边讲述边画图,学生才能理解。

三、将内隐转化为外显,突破重点难点

内隐信息是指试题中那些间接给出的解题信息以及根据某些外显信息经过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的解题信息。任何内隐信息都有其一定的信息载体(即外显信息),如地名、地理数据、地图、经纬线、海陆轮廓等,深刻分析信息载体是挖掘地理内隐信息的基础。学生能否迅速、准确、全面地挖掘出试题中的内隐信息是能否顺利解题的关键。由于地理试题中的内隐信息往往散布于多个信息载体之中,一个信息可能为几个问题所使用,一个问题也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试题信息,考生必须在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基础上,列出全部信息清单(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只有细心审读背景材料和题干设问,明确问题指向、限制条件及考查意图,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是要挖掘其中的内隐信息,才能顺利突破解题瓶颈。有些试题可能挖掘单一的内隐信息即可顺利解答,但大多数试题的求解往往需要将多个信息进行信息整合,从而衍生出更多内隐性解题信息。通过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要的条件与所挖掘的相关内隐信息建立关联,从中找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例如,图3为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0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的地理纬度( )

A.23°26′NB.66° 34′N

C.22°ND.90°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

A.22°B.44° C.11° D.68°

此题组内隐信息较多,应先以列表的方式对内隐信息进行综合挖掘与信息整合,为求解试题提供分析和整合的重要依据(见下页表)。

第1题:甲地处于极昼状态,且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只有极点有这种情况,又根据甲太阳视运动轨迹偏向南方,为北半球,故甲地为北极点。

第2题:当直射点位于23°26′时,北极圈正好出现极昼现象,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倍的23°26′。此时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2°,太阳直射点也为22°,出现极昼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22°=44°,此时乙地正好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为44°。

四、将陌生转化为熟悉,突破重点难点

日照图的学习,历来是“地球运动”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虽然学生对常规的地球光照侧视图与俯视图的学习稍好一些,但随着高考对地球运动知识考查的加深,近年关于地球光照变式图不断增加,其中有些已较抽象,按常规思维,学生常常因无从下手而导致丢分。而通过适当的图形转换,使之成为学生平时熟悉的图像,则可以大大降低光照变式图试题的难度,让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例如,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3~5题。

3.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

A.5时B.15时C.9时D.19时

4.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

A.55°N B.65°N C.75°N D.85°N

5.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如果只凭现有文字和图4,没有把它们与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纬线的空间立体关系联系起来想象,就无从下手,因为文中的图是局部图、简易图,让人很难想象和理解。所以,破题的关键就是进行图图转换,把题目中原来的文字和图转换成平时我们熟悉的更直观、更有利于我们思考的太阳光照图(图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论:

第3题:先据设问“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可知北极附近是极夜,晨昏线b线以南应为昼,b线以北应为夜,再据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M点所在的经线是所在昼半球的中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最终推算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5时。

第4题:由题设“此时为7月份”得出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晨昏线b线以北应为昼,b线以南应为夜,M点纬度变化范围在66°34′N~90°N,可先排除选项A、B,M点纬度最小值为66°34′N时,日期是6月22日或12月22日,M点纬度最大值为90°N时,日期是3月21日或9月23日,7月份更接近6月22日,说明M点纬度更接近66°34′N,C选项更有可能。

第5题:由“Q地的经度为0°”推知M点的经度为45°E,若此时正是北京日出即处在晨线上,也就是M点以东部分的b曲线为晨线,所以,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即为北半球的夏季,从而得出正确选项A。

标签:;  ;  ;  ;  

运用转换策略突破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_赤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