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思考_经济全球化论文

深圳经济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思考_经济全球化论文

深圳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特区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进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圳特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背景下, 深圳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比过去任何时候变得更为迫切、更为激烈,带来的机遇也将更为实质化、具体化。

(一)面临的挑战

1、逐步降低中国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必将导致外国产品、 服务大举进军特区市场。其产生的后果可能使深圳特区内原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优势受到削弱,由此冲击到特区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正常发展,造成经济和社会的波动;同时,进口贸易相对出现大幅度增长,有可能使深圳特区的国际收支状况十分严峻。

2、加入WTO后,深圳特区在过渡期内,有可能会比内地在对外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方面先行一步。这样,深圳特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尤其是那些弱势产业或长期受保护的行业不可避免地直接面临国际投资的严峻考验。在特区第三产业方面,包括金融、证券、保险、电信、会计事务、律师事务、运输、贸易、商业、影视等行业一向都是国际投资者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这些行业由于形成规模的时间不长,行业体制不健全,加上不规范的运行机制,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处于被动的竞争局面。在第二产业方面,特区高新技术产业群主要以零部件加工密集型或组装为主,缺乏高科技方面的基础产业,而且大部分高科技企业仍以外商为主,它们在1999年占全市高科技企业(已经国家认定)总数的61%,其高科技产品产值占全市同类总产值的56%。上述情况意味着这些产业或行业对外开放后,会有部分特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关系要么竞争力不够,要么受其牵制。

3、WTO所实施的“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外资企业与特区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从而使它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特区市场的竞争。这样,特区国有企业原有的某些优惠和保护优势随之失去。

4、 伴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是深圳特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当前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错位。据专家估计,最近几年,国际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生产、贸易等直接投资有关,其余部分均在自我循环,进行“钱生钱”的游戏。这部分体外循环的虚拟资本和国际游资目前已超过上万亿美元;由于其固有的投机性、趋利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社会秩序中不安全的主要根源。这种投机性资本往往利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的某种缺陷,乘虚而入,兴风作浪,结果造成所在国或地区多年发展起来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国民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同时其负面影响还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所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比如,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对深圳特区的负面影响很快在第二年(1998年)反映出来:当年深圳特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比上年下降11%;同时当年出口额仅比上年微升3%,远小于1980—1997 年年均增长率46%的发展速度。面对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上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金融避险机制,使得国际投机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无常。这对深圳特区目前金融体系不完善、监管经验不足来说无不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发展机遇

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移的速度空前加快。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动态化理论,一国只有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供给相对丰富、价格较为低廉的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供给相对不足、价格较为昂贵的要素的商品,才能获得比较优势;同时,一国的比较优势随着本国要素供给状况的改变,有可能转化成另一国的比较优势,形成比较优势跨国境再循环。这一理论充分揭示了当今国际产业周期性的调整和转移所引发的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内在必然。事实上,早在二战后,国际经济就开始了这种比较优势跨国境的再循环(戴维·贝端等:《比较优势的再循环趋势》,1997年), 所不同的是, 到了80—90年代这种跨国转移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加快了循环周期。这就是说,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正在酝酿一次规模空前、以知识和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升级。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来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许多相关的新兴产业、行业正在形成或初具规模。从这个角度讲,深圳特区完全有条件从更高层次上抓住当前国际比较优势再循环的难得机遇。

2、中国加入WTO,对深圳特区而言,机遇大于挑战。第一,深圳特区可以充分利用WTO所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 排除许多诸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等一系列障碍,有助于开辟国际贸易空间。第二,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中国可以成员国的身份享有WTO 所制定的解决争端的机制和程序,保障深圳特区在国际贸易上获得公平的待遇,扭转过去那种发生贸易纠纷而投诉无门的被动局面。第三,有助于引进国际投资,进一步加快特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外商为取得中国市场的份额,必然加大对中国包括深圳特区的投资力度。投资方式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前者指外商围绕他们在技术、知识所拥有的比较优势直接在深圳建立生产基地或经营服务机构,成为本地区新兴产业或主导行业的一部分。这样可能使那些不具竞争力的弱势产业或行业退出市场。间接投资指国际投资者以资本经营方式并购深圳特区企业的产权或参股本地企业,然后通过注入优良资产、改善经营等手段,提高投资企业在本地产业的竞争地位,达到迅速占领特区市场的目的。

3、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深圳特区企业全面推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历史机遇。深圳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际上就是特区企业经营国际化,因此特区企业就成了深圳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角。应该相信,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部分特区企业具备了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技术条件和物质贮备。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整体上已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开始迈上复苏之路;同时,各个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盟国家为恢复经济增长,纷纷在投资、贸易等领域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这些变化为深圳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深圳特区当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程度

(一)贸易水平

1999年深圳贸易额为504.28亿美元,其中出口282.08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同类指标的14%和14.5%,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深圳特区出口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达151.33亿美元,占本地当年出口额53.3%,表明国际投资者进入深圳特区的市场准入条件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另外,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计算,深圳在1999年的净出口额为59.88亿美元,若按1美元=8.27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净出口额(495.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本地国内生产总值(1999 年GDP为1436.51亿元人民币)34.5%,这意味着深圳有1/3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的,说明深圳的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

(二)外资引进

到1999年,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深圳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0.46亿美元。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1999 年底评选的世界500强中已有54家在深圳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总额为37.4 亿美元;此外,还有30家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了办事机构。这些跨国公司主要来自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加拿大等。

(三)金融领域逐步放开

目前,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已有56家, 其中属于1999 年度世界500强的跨国大银行就有8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的总资产已达55亿美元。

(四)资本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1999年在深圳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27.54 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227.76亿元,除以国内生产总值1436.51亿元,资本依存度为15.9%,高于其他经济特区的同期指标,也高于东盟各国同期指标,表明深圳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广泛性。

(五)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深圳产业结构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目前已形成以电子和通讯设备为主导的工业体系。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19.79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当时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8.1%提高到40.35%;同时,1991—1999年期间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年均递增率高达43.35%, 充分显示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异常迅猛,有助于提升深圳特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三、深圳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战略

(一)积极推行创新战略

推行创新战略的主体首先是深圳特区政府。因为创新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为因素、制度约束、政府影响等,对创新机制的形成和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构成创新机制的客观环境包括特区的法律政策体系、行政运行体系、社会文化体系、市场结构体系等。显然,特区政府实施创新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积极促使这些客观环境的发展既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与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相一致。正如经合组织(OECD)在1997年发表的报告(《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中提到:政府功能就是要成为“创新体系的启动者和维护者”。

作为推行创新战略的另一类主体就是特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功能由过去“一个集合人力、实物和金融资本的组织者”转变为“知识资产的创造者与组织者”,并且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自身的“创新技术和组织能力”。而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凭借企业特有的有形资产或资源,就可以低成本的生产方式生存下去。可见,企业创新是一个涵盖组织、制度、经营和要素等内容的全面创新。推行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使深圳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

实现创新战略的措施: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知识产业大量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提高R&D(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奖励制度,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再造区位优势,进一步推进深港经济技术合作

所谓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在地理上拥有某些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矿产、水源、地理位置、经济技术条件、运输条件、市场竞争关系、贸易、环境政策等。

80年代深圳特区借助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这一区位优势,成功地获得了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深圳地区大转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这次产业大转移,既提高了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也为深圳地区的资本形成和外向型经济基础的确立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深圳特区经过20年跳跃式的迅速发展,在技术、经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逐步缩小了与香港的差距,两地经济关系日趋紧密。而在促进深港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两地的经济、技术、市场和贸易等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在重要程度上这些因素正在取代地理位置这一因素,这就是说,无任从深圳方面、还是从香港方面来说,两地的区位优势逐渐由过去的地理位置向经济技术条件、市场竞争关系、贸易和环境政策等区位因素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推进深港两地经济技术合作,再造区位新优势是完全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的。

进一步推进深港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措施:建立深港两地经济技术合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加强合作的具体实施;放宽两地经贸人员、技术人员相互交流活动的限制;逐步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港币在深圳的流通范围。

(三)以国家开发西部为契机,确立以深圳为研发中心、西部为生产基地、海外为营销市场的战略布局

西部与深圳相比,无任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生产力的分布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部侧重基础产业,而深圳侧重技术加工型产业,两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两地在产业结构进行整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两地在要素配置方面也有不同的供给状况。据有关学者估计,中国有70%的资本集中在东部(包括深圳地区),70%的资源集中在西部。这就是说,将深圳和西部结合起来,就可以共同发挥两地在资源上存在的各自优势。深圳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先行者,熟悉海外市场,而且已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与国际经济交往的软硬设施和环境。因此,在深圳设立以产品研究开发、对产品深加工精包装以及国际市场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基地,在西部设立以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主的基地,对于提高深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推动中国西部的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实现这一战略布局的措施:尽快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中长期规划;由深圳特区政府牵头,主动与西部有关省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推出一系列鼓励特区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四)应从战略高度防范经济全球化给深圳带来的各种经济风险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给特区经济带来机遇,也会带来种种风险。经济全球化不但是一种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越来越趋向于全球经济网络化。而经济市场化和经济网络化又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具有很强的地理扩张倾向,往往会超越国界,渗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就有可能会对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产生极具破坏力的负面影响,其中金融风险的危害性最大。目前,由于采取了人民币只在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实行可兑换等措施,这样就有可能使我国避免直接面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但应看到,这些措施在我国加入WTO后,在时间方面不可能持续很久。因此,从长远来看,深圳特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尽早重点防范和控制国际金融风险对特区的负面影响。

主要防范措施:不断优化特区的经济结构,减少经济中的泡沫成份;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包括机构并购、人员精简、服务市场化和手段科技化,建立起具有高效、稳健的特区金融体系;逐步对外开放深圳特区的资本市场,为国际间接投资者开辟更广的投资空间,并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机制,达到最终实现特区金融和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源于特区改革开放的内在需要。其一,1999年度,深圳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1436.51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184.79 亿元人民币)和贸易额(504.28亿元美元)分别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第三位和第一位,表明深圳特区具备了参与国际投资的经济实力和能力。其二,1999年度深圳有超过1/3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的,而目前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仍然不足,从长远来看,深圳特区经济增长的重点仍应摆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对此,还要继续加大特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国际上实现的比例。但在实现的方式上,如果单靠贸易途径,显然不能获得深圳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大突破。因此参与国际投资就成为深圳特区当前迫切的必然选择。其三,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具有明显的双向性。打开国门不仅让人家走进来,而且也是为了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走向海外,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从这个角度讲,深圳特区所担负的窗口功能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实现这一战略的措施:特区政府通过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放宽特区企业参与国际投资的审批限制;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让更多的外贸企业走出特区,在国际上开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业务,彻底改变传统的进出口公司的经营模式;特区政府要从政策和措施上鼓励和引导那些有实力、运作规范的特区企业直接到境外开展国际化经营,使它们真正成为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的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标签:;  ;  ;  ;  ;  ;  ;  ;  ;  ;  

深圳经济特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思考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