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论文_赖桂凤,李新萍,方成华,李廉,李洁,梁洁敏,周红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 要】目的:探讨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需要中药保留灌肠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及对照组2各50例。实验组采用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对照组1采用左侧卧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对照组2采用膝胸卧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结果:三组患者灌肠后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首次排便时药液的排出量、药液外溢、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可以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减少首次排便时药液排出量与药液外溢,利于药液与炎症面的接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旋转体位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疾病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本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缠绵难愈的特点。盆腔炎高发人群为 30 ~ 50 岁的女性,临床类型主要有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和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结缔组织炎,此病较顽固,不易彻底治愈,易反复发作[1]。。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一大特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11年12月~2014年1月对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法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1月在妇科和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的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7.5岁,全部患者临床与体征均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2]。;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各5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150例患者按入院序号用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 各50例。纳入标准:中西医结合科和妇科住院确诊为慢性盆腔炎需中药滴注保留灌肠的清醒患者,年龄20~50岁。排除标准:影响体位转动的因素;急性心肺脑血管系统疾病;消化道梗阻、炎症、出血、肿瘤患者;顽固性便秘、严重痔疮、全身衰竭、急性盆腔炎患者;保留灌肠的禁忌症者。三组均配合用药,均采用中药红藤、蒲公英、蛇舌草等11味组成中药固定方专人煎成中药灌肠液100ml,过滤后装入消毒输液瓶,温度37~41℃。插入浙江灵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三组均采用滴注式中药保留灌肠,按输液法操作,操作前均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分离输液器的头皮针及硅胶管,输液器末端接上广东省电白县卫生器械厂生产的一次性16号吸痰管,排气后用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插入肛门,插管深度25cm,打开调节器,以80gtt/min的速度匀速滴注,100ml中药灌肠液于20min内滴注完毕。实验组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取旋转体位,即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每1种体位持续5min,即每5min变更1次体位,臀下垫软枕抬高臀部10cm,保持1h后取自由体位。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1取左侧卧位,对照组2取膝胸卧位,其余操作同实验组。

1.3 效果评价观察指标:观察三组病人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灌肠液外溢情况,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首次排便时药液的排出量,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制定。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 > 2/3为显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所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 > 2/3为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为无效[3]。。治愈加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 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用x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药液肠道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外溢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药液肠道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外溢比较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因产后、流产或人工流产、不洁性生活感染所致,导致盆腔内器官因慢性炎症而增生、粘连、慢性渗液或囊性包裹,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的女性容易急性发病[4]。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中药保留灌肠液有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药物具有抑菌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镇痛、防止组织粘连等作用[5]。。有学者认为,保留灌肠治疗效果与药液在肠内停留时间长短成正比[6]。保留灌肠不以维持全身血药浓度为指标,而是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与肠系膜血药浓度为目的,药物吸收与弥散面积、扩散系数、接触时间有关,而结肠被动吸收药物,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 h以上疗效最佳[7]。表1显示:三组药液肠道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外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19,P﹤0.05;x2 =11.68,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表2显示:三组首次排便时药液的排出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37,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表3显示:实验组临床疗效为94%,高于对照组1 82%和对照组2 78%,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5.69,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 ,与方成华报道[8]相近。本组研究采用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随着体位转动,因受液体压力及其重力的影响,灌肠液流入乙状结肠后,极易进入横结肠及右侧结肠。而采用左侧卧位、胸膝卧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灌肠液难以通过结肠左右曲到达结肠各部位。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能使药液向结肠深处流动,扩大与结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防止药液流出和利于药物的吸收,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增强了治疗面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度,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值得各级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 仪.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5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3):104~105.

[2]乐 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5~2254

[4]胡水荣,刘青玲,宋 玲,等.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4):545~457,552.

[5]罗小华.丹芍红藤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4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14(2):114.

[6]熊玉飞,丁小美,金春莲,等.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3~4.

[7]陈雁敏,邹翠芳.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87~88.

[8]方成华,甘明艳,赖桂凤,等.输液式保留灌肠药物灌注速度与在体内保留时间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79~80.

本课题为南宁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攻关科研项目(合同编号:ZC20123005)

论文作者:赖桂凤,李新萍,方成华,李廉,李洁,梁洁敏,周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  ;  ;  ;  ;  ;  ;  ;  

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论文_赖桂凤,李新萍,方成华,李廉,李洁,梁洁敏,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