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融合思考论文

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融合思考论文

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融合思考

王 硕,闫玉娟,倪 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摘 要: 教育技术作为跨学科专业,本身蕴含着许多需要课程融合的知识。在分析教育技术的跨学科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课程融合思想,并给出了几组课程融合教学方式的设计思路,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课程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

1 教育技术的跨学科性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在信息化2.0时代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向世界前列,走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教育技术学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理应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2)优化业务流程,促进财务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优化财务业务流程,将财务信息处理嵌入到高校其他业务处理过程中。在科研立项、资产购置等业务活动发生过程中,通过财务数据的嵌入和提取,使财务系统能够按照一定的信息处理规则生成并集成信息,同步完成后续的审核、入账等财务相关业务。通过业务流程、财务处理流程、管理流程的紧密合作,促进高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减少审批手续环节,减轻财务工作量,同时实现会计的事中控制,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

2019年1月,江苏师范大学的安涛博士提出一个关于教育技术的学科问题:“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学科吗? ”他认为,从经典的学科标准看,教育技术学并非是一门真正的学科。无论是在学科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学科的组织和人员方面,教育技术学都呈现出多元性,甚至是混杂性的学科特征。因此,转换思维角度,在“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下对教育技术学进行重新审视,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问题则会有新的认识,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在这期间,他找来了不同身份的人,这些人按照古意的指示怀着共同的目的来接近我,可是要不了一个星期,他们就会自动识趣地离开古意的这所大房子。

渣锁斗阀采用液压控制方案使得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大幅增加,影响阀门工作性能的因素也相应增多,设计及施工中的疏漏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该项目中渣锁斗阀门及其相应液压系统施工完毕时已至寒冷的冬季,开车阶段渣锁斗阀的开关时间一直达不到工艺要求的10 s,一般在20~40 s内,夜间温度极低时,阀门开关时间甚至超过1 min。本节将详细阐述渣锁斗液压阀开关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开关时间不达标的原因。

2 教育技术中的课程融合

课程整合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许多年了,多年来,经常被应用在信息技术与某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这种研究与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和普遍,事实上,这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一种教育技术的应用。然而,这种课程整合的应用只是教育技术与某节或者某几节课的一个短暂的应用,并非长期的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交叉学科的课程融合要求课程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深入,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真正融合到一起,使学生能领会课程或学科的灵魂,活学活用。

要想培养合格的教育技术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用课程融合的教育方式。只有学习者本身经过了学科与知识的融合训练,才能更好地理解多学科的思维方式,掌握课程整合及融合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模式建立在学科的研究主题或理论交互的基础上,学科之间不仅能进行横向的交流,还能共同融合出新的跨学科“结晶”,这些结晶可以是新的概念或理论,也可以是一门新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教育学、心理学及诸多技术学科跨学科等研究融合的结晶。

在跨学科研究中,经过融合的新概念或理论不仅是若干相关学科交互的结晶,还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更是学科的“增长区”,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些新领域在不断地生成自身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范畴,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也丰富了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内涵,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与其他课程整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给出了几种课程融合的设计为将来的课程融合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3 教育技术学课程整合的实践

在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不同学科概念、方法和理论的多元融合,能有效解决问题,融合出新的理论观点。不仅拓宽了原有教育技术学的知识领域,还引起新研究团体的生成,有助于教育技术学完成知识的蜕变与制度的变革。

3.1 远程教育学

3.3.2 艺术设计基础

作为一个“跨学科”发展的专业,其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与传统学科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以传统学科的培养方式来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是无法满足需求的,那么,如何培养“跨学科”人才呢?笔者认为,将相关的课程进行融合教学,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必经之路。

“远程教育学”是多种学科融合研究的结晶,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深入领悟这门课的精髓,如果把“远程教育学”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基础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门网络课程或一套微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要设计的课程的内容,以及应用远程教育学的教学设计方法、课程安排形式与技术。课程融合学习的形式,可使学生掌握远程教育学和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

3.2 Web技术基础

“Web技术基础”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Web编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Web编程基础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涉及HTML基础、表格、表单框架、CSS、页面布局、JavaScript基础等。对学习和了解互联网开发和应用的综合性有很基础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互联网,特别是Web技术从概念、原理和应用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熟练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远程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进行教育时,应先建立网络课程,要求学习者会使用Web技术,因此这项学习中,可以融入“Web技术基础”,使学生在学会Web基础的基本技能中,利用Web基础知识,对远程学习中的课程进行设计与制作。

3.3 “远程教育学”与“Web技术基础”的课程融合

接下来应该解释清楚为什么可以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替代随机变量?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与理解并不困难.如果X是随机变量,那么方差与数学期望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该课程在介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知识的同时,通过Photoshop—目前最流行的平面设计软件,具体地讲述平面设计的方法、理论和操作技巧,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平面设计与制作。

3.3.1 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石化产品(如农机、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的广泛而大量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8]。而对于黑龙江垦区低碳农业的劣势分析也将从以上几方面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即使用数量的发展趋势及变动情况着手分析。

“远程教育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从而对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展望和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为适应远程教学和开放学习的新的环境打下基础,培养和发展新的学习态度、战略和方法。

“艺术设计基础”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概述、艺术设计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设计简史、设计形态、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等相关知识,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文化修养和吸收前人、他人设计成果的能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扩展艺术思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工作者须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

3.3.3 摄影技术基础

“摄影技术基础”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之一,通过静态图像生成技术创造重要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重对学生摄影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灵活应用摄影理论和法则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摄影器材和技术完成各种题材的拍摄。

需要按照采油厂分析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采油厂储量评估条件变化情况(评估单元变化情况,油、气价格,总成本及单位成本),油、气储量评估参数,本年度的油气产量、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及储量替代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等类别。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许多老师发现,即使学生学会了平面设计与制作的技巧,仍无法设计制作出具有艺术感的平面设计作品。因为学生本身的艺术素养欠缺,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将艺术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融合起来,学生通过运用平面设计的技巧,设计制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平面作品。

“摄影技术基础”这门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与“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作”同样的问题,即学生掌握了构图技巧,且能熟练操作摄影设备,却无法拍摄出符合美学标准的照片,其重要原因是无法将摄影技术与艺术素养相结合。同时,摄影是获取平面设计素材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决定学生摄影技术的优劣。因此,把“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基础”与“摄影技术”这3门课在教学中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同时让学生真正领悟平面设计及摄影技术的精髓。

4 结语

教育技术作为跨学科专业,本身蕴含许多需要课程融合的知识,除了文中提到的几门课程外,还有诸多课程存在融合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性,例如:“摄像技术基础”与“电视教材编导”“远程教育学”“教育传播学”这几门课程都存在交叉,而“电视教材编导”“远程教育学”又与“教学系统设计”存在着交叉。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步尝试。

[参考文献]

[1] 安 涛.跨学科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学发展[J].终身教育研究,2019(1):70-75.

[2] 王 硕,韩 俏.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43-45.

[3] 王 硕,徐恺英,陈宇碟.泛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知识共享的理性思考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37-39.

[4] 王 硕,徐恺英,崔 颖.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9):19-22.

[5] 孙冬岩.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以毕业生视角[J].软件导刊,2015(2):81-82.

[6] 闫玉娟,韩景瑛.信息化视野下智慧教室的教学环境设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0):47-49.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融合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课为例”(GH150504)

作者简介: 王硕(1979— ),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移动学习,智慧学习。

标签:;  ;  ;  ;  

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融合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