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艳

湖北省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科 43290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1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切除术疗效深入探讨。结果:术后伤口均为I期愈合,有3例出现暂时性面瘫,1个月后得以恢复;未发生涎瘘、凹陷及明显瘢痕等情况;有2例术后1到6个月有味觉出汗综合症,未消失;无耳大神经损伤;以上患者均得到1到5年随访,1例出现复发。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采取合理有效手术方法,临床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腺体;切除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一个主要方法。当前临床上通过解剖面神经进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标准手段,术后复发率在3%以下,但因腺体的切除和主导管的切断,往往会导致术后腮腺分泌功能降低,还会引起面瘫、面部凹陷等并发症[1]。近年来,随着临床外科手术的发展,腺体部分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逐步应用开来,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对31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外科切除术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报告正文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1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7例;年龄26到73岁,平均(52.4±2.3)岁;病程5年以上,平均(6.7±0.4)年;耳前部位18例,耳后部位6例,耳下部位7例;左侧19例,右侧12例,均为单侧。本组患者肿瘤直径在1到6cm,平均(4.6±0.4)cm,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缓慢生长的肿块,部位可浅可深,

1.2方法

本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双侧腮腺CT和B超常规检查。手术采取气管插管全麻,腮腺肿瘤和腮腺进行区域性切除或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对于深叶肿瘤则进行肿瘤和腺体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冰冻活检。

手术采用常规腮腺手术的“S”切口,翻瓣之后再在咬肌表面,腮腺导管上方找到面神经上颊支。在此平面逆向解剖至面神经颈面干、总干。再从总干向周围逐一解剖其他各分支。再根据肿瘤位置,在摘除肿瘤的同时做腮腺浅叶摘除或全腮腺摘除。较小肿瘤根据无瘤原则做肿瘤及瘤外外0.5-1厘米腺体切除,不必全部解剖出面神经。做腮腺浅叶摘除时,不必游离面神经,只需将面神经平面浅面的腺体组织切除,缝扎腺泡残端,在嚼肌前缘结扎、切断腮腺导管。做腮腺全切除时,需将各个分支逐一游离,用橡皮片轻轻抬起,分块切除腺体组织。摘除腮腺后,应仔细检查面神经各个分支,如主要分支有断裂,应予以吻合修复。冲洗创面后,彻底止血,放置半管引流条,分层缝合伤口,头颌十字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均顺利,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肿瘤22例,腺淋巴瘤4例,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具体手术情况如表1:

31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为I期愈合。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暂时性面瘫,通过相应治疗一个月后恢复正常;未出现涎瘘、凹陷及明显瘢痕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到6个月有2例患者出现味觉出汗综合症,症状未消失;无耳大神经损伤发生;本组患者均得到1到5年随访,出现复发病例1例。

讨论

绝大部分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为有无痛性肿块呈发展性生长,且主要是多形性腺瘤,占到60%到70%[2]。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一般可对肿瘤性质给予一个初步判断,需要通过B 超、C T进行全面诊断。如果肿物生长较快且病程短,同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及面瘫等症状,应警惕是恶性肿瘤的可能,因而要做好术中冰冻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肿瘤性质以及手术面。如肿瘤在腮腺深叶或面积较大则要进行CT或MRI检查,以掌握肿瘤在腮腺内位置及和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3]。如果腮腺区为占位性肿物则需要进行早期诊疗,但不应进行术前穿刺活检,以免肿瘤细胞种植和面神经的误伤。一般涎腺肿瘤最终诊断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外科手术是腮腺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要遵循一定原则,要确保肿瘤组织得以彻底性切除,在此基础上尽量保全腮腺分泌功能,避免面神经、耳大神经等损伤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4]。在手术方式选择上,通常要严格按照肿瘤性质、所在位置、大小及深度等来决定,一般2cm以上 肿瘤须采取肿瘤及浅叶切除,2cm以下肿瘤行肿瘤及周边腺体组织切除。面神经水平以下良性肿瘤则要行保留面神经腮腺全叶切除。

本研究中,31例患者均接受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术,整体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病例较少。在术中要做好这几项工作:(1)面神经保护。面神经受损是腮腺手术中常见并发症,通常在腮腺深部肿瘤或复发病例中较为常见,术中如层次不清晰,无法进行正确的锐性分离,实施盲目性止血,则很容易导致面神经受损。一般正常腺体组织中的面神经为白色,亮而有光泽,弹性良好,易发现且分支周边神经外膜,和周边组织易分离,采取钝性分离不太容易扯断。大部分腮腺混合瘤在浅叶处,自面神经分支平面翻起浅叶时,肿瘤以及浅叶均会翻起而被切除[5]。但是在复发后再手术时,因瘢痕存在以致于面神经易位,导致分离困难,易引起损伤。所以,要在明确面神经分支基础上操作,尽量不进行锐性操作,少拉扯。另外,在浅叶面神经解剖中,不需要游离神经分支,避免脱离基床,还需要避免拉扯刺激而导致周边血管系受损而导致局部血供降低、水肿压迫神经乃至暂时性面瘫。对于浅叶中和颌后区2cm以下的微小型肿瘤,需要在明确面神经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切除。本组患者为初诊病例,面神经分支相对容易分离,本周患者手术操作正确规范,未出现面神经损伤。(2)耳大神经保护,因耳大神经对术中操作有一定影响,通常会不重视耳大神经保护以致于断离,导致患者耳垂和手术部位出现永久性麻木。因此要重视并加强保护,可有效避免。(3)并发症预防,术中必须严格遵循无瘤原则,以保证肿瘤彻底性彻底有效切除,同时要做好术后观察工作,出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延后加重病情,影响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丛良,周顺华,刘建明等.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14(9):211-213

[2]李远征.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的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9:127-129

[3农达宇.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46例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10:147-149

[4]钱奇春,陈海军,常安民等.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9(12):1264-1268

[5]廖益辉,石成明,刘晓兵等.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07):287-288

论文作者:李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