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高峰移动互联网_运营商论文

抢滩移动互联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编辑部综述 策划/执行 张成龙

热点革命

当中国移动“CMCC”的无线热点覆盖了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400多家门店,你能想象它是一场变革的开始吗?

至少对中国移动集团客户部来说,星巴克是第一个完全从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切入的企业级客户。人们在星巴克搜索到“CMCC-Starbucks”的无线网络信号,输入任何网址都将被自动转到中国移动与星巴克的统一登录界面,在界面上输入手机号码获得登录ID和验证码之后,才能连接到互联网上。

这个计划在2008年初在上海的零星几家星巴克进行试点,到了2009年8月已覆盖当地全部110多家门店,并迅速扩展到华东地区的167家门店。2010年下半年,北京的100多家星巴克门店也完全被中国移动覆盖。而随着星巴克未来四年将在中国内地总计开设1500家店面,中移动的跟进将如影随形。

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无线热点和它背后的WLAN技术已成为中移动重要的战略投资——几年前,它还是电信运营商自行设置的“禁区”。现在,它们对无线宽带的投入简直疯狂了。

无数个类似星巴克的案例构成了中国移动的无线宽带布局:中移动的解决方案工程师们需要让无线信号经过精确的计算,绕过曲折的弄堂、高耸的楼宇和熙攘的街道,顺畅地覆盖更多的人群和建筑——这是一项艰苦的地面工作。而中移动计划在2013年在全国范围部署100万个WiFi(无线宽带)热点,这意味着它的整体数量要增加8倍。

移动的竞争对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并不示弱。中国电信的“百万WiFi热点”预期将比移动提前一年实现——2012年底由现在的30万个增加到100万个。而中国联通也计划在2012年底覆盖至少4万座单体楼宇,并启动了2010年底和2011年初先后两轮累计了数十万部WiFi设备的招标。

平安证券3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预计WiFi建设将带动250亿~300亿元的电信设备新市场。在2011年中国电信运营商总体上15%-20%的增长预期中,WiFi投资是其中的“结构性惊喜”。

在被称作“WLAN元年”的2011年,几大运营商还计划将这些零星密布的WiFi热点连接成一座无处不在的“无线城市”。所谓的“无线城市”,就是利用高速宽带无线网(2G/3G/WLAN等),把一座城市覆盖起来,实现网络和应用的无处不在——其中WLAN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陆续与兰州、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城市签署了“无线城市”的框架性协议。从2008年开始,中国移动已陆续在9个省的77个城市开展无线城市业务体验试点,包括厦门、深圳、石家庄、秦皇岛等。

中国电信则首先聚焦在广州、珠海和东莞等城市建设“无线城市”的试点。由于具备固定宽带的优势,中电信试图将光速有线、3G无线、WiFi和卫星等多元宽带统一接入,将“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组合升级为“智慧城市”。

显然,运营商在走一条此前避之唯恐不及的道路——英特尔中国董事总经理黄节曾对《第一财经周刊》回忆:在他担任北电网络亚太区副总裁的时候曾多次受邀参加“无线城市”的研讨会,主办方大多是地方政府的发改委以及一些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部门,而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和几大国有运营商对此反应冷淡,不为所动。中国移动也曾在2007年表达过对“无线城市”的态度,称中国移动内部对此并无太多计划。

而随着2008年3G牌照被发放给三大电信运营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3G网络大规模铺设的同时,无线WiFi热点的投资反而成为另一个“结构性惊喜”——“3G元年”刚刚结束不久,迎来的反倒是所谓的“WLAN元年”。

为什么运营商几乎在一夜之间对WLAN的态度发生彻底转变?它们遇到了什么?

其实,在这几年全球范围内3G网络和应用普及的过程中,无线宽带技术后来居上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几乎所有世界上领先的电信运营商,现在都是“热点”的拥趸。

WiFi联盟市场总监KellyDavis-Felner预测:全球WiFi热点数量有望在2014年增加一倍以上。“全球运营商正在为建设WiFi热点、热区和无线城市而加大投资,以期与电信运营商的蜂窝广域网形成互补”——所谓的蜂窝广域网,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2G和3G数据流量网络。

真正的症结在于;无论是你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iPad平板电脑,都在成为随时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超级终端”——这些终端在未来3年内甚至将达到百亿部。它们给运营商带来海量的数据流量,成为运营商推出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催化剂,但一方面,它更考验着运营商网络的承载能力。

有数据统计,苹果iPad在美国开始发售后仅3天,在当地各大机场所产生的无线数据流量就超过了除iPhone以外的所有智能终端。

也有消息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中国联通的高层在公司内部也曾经半开玩笑地感叹:如果所有的用户都用包月的流量每天看两小时视频,那我们的网络肯定是冲垮了。“3C不给力,只有WiFi出山。”

对中国移动而言,这种困境似乎更为突出。移动的TD-SCDMA 3G网络无论从覆盖程度和稳定程度都比联通的WCDMA和电信的CDMA2000有一定的差距,终端数量也乏善可陈。为此,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在内部会议中指出: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中国移动将借鉴国际上的两种应对方案:一是大量建设WiFi热点,二是启动TD LTE——下一代向4G网络演进的技术的规模实验。

但显然WiFi热点和WLAN网络的铺设是一个能迅速解决问题的途径:WiFi数据传输的速率是现有蜂窝网络的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都将WiFi作为必备的嵌入模块,变革就会出现。

运营商终于意识到:对WiFi会冲击传统数据流量收入的担心,纯属自己吓唬自己。3G网络如果难以支撑用户创造的数据流量,这个灾难要大得多了。

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运营商一直认为它们在控制着移动产业链的发展节奏和预期。但事实上移动产业的话语权已经被“下放”到了苹果、谷歌甚至Facebook和Twitter,它们创造了用户永不间断的海量数据需求——运营商按照自己预期和节奏铺设的3G网络,突然就显得脆弱不堪。

坚冰正在融化:2009年6月,国内第一款带有WiFi模块的行货手机摩托罗拉A3100通过工信部的入网检测上市。禁止WiFi模块手机在国内销售的禁令开始松动。2010年8月9日,首款带有WiFi模块的苹果iPhone 4“行货”在国内市场面世。现在,你已经几乎很难在“行货”市场上找到一款没有WiFi模块的智能手机终端。

运营商变成了WLAN的支持者甚至“无线城市”的推动者,这是一个被动但迫切的变革。但运营商投身无线宽带建设势必面临一个根本悖论:全球“无线城市”建设几无成功先例。更何况它本身一定会蚕食传统数据服务的流量——至少,这部分WiFi网络消耗的数据,很难向用户收到过去那么多的钱。

早在2002年,费城首次提出了无线城市的概念。六年之后,美国运营商EarthLink终止了费城的无线上网项目——在拥有140万人口的费城,其“无线费城”的注册用户只有6000人。不仅如此,除了新加坡仍由政府埋单将免费WiFi维系下去之外,旧金山、纽约、波士顿和台北等等城市和地区都陷入成本过大难以为继的困境。

而现在由几大运营商主导“无线城市”的好处是:它能确保更持续的资金支持投入。此前,中国零星的“无线城市”计划是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或者一些“二线运营商”在背后推动。以上海为例,2008年初上海嘉定区筹划的“无线城市”项目属于国内开建的第一批无线城市,投资预计约为2亿元人民币。由一家二线运营商中电华通负责所有基站建设与线路铺设,并享有网络建成后的独家运营权限。中电华通还试图在北京市宣武区筹划类似的无线网络,但其布局和设想始终未成规模。

曾经有人作过测算,如果要覆盖一个北京大小的无线城市,至少要在1000平方公里内建设1万个WiFi基站。按当前的设备采购价格,仅建设的总费用就需要1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对于大多数二线运营商和民营公司都是个天价数字,而对每年几百亿收入的电信运营商来说,似乎容易得多。

但运营商介入无线城市和WiFi热点建设的另一个好处是——严酷的营收压力,以及上市公众公司的原始本性,逼迫它们必须为“无线城市”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因为3G网络不能支撑数据流量而启动的WLAN计划,必须有更可靠的途径变现。

据中国移动集团客户部一位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中移动与星巴克的合作模式是:移动为星巴克的店面提供整套网络服务方案,包括硬件的架构和网络铺设,而星巴克作为移动的大集团客户,直接为全部带宽和服务以包月付费的形式埋单。这也是移动与公共区域WiFi热点服务并行的另一条的策略——相比说服每个人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无线WiFi埋单,还不如先从集团客户着手。

中国移动也推出了包含一定WiFi时长的话费套餐。6月,移动在北京启动“WiFi手机季”攻势——除了提供10款优惠的WiFi定制机外,只需要用户发一个短信到10086,移动就可为其开通每月20个小时的免费WiFi体验。中国联通也发布了3个月免费WLAN的体验活动。至于中国电信则首推WiFi时长卡,将公共互联网用户的免费体验时间由2小时提升至5小时;并且推出WiFi国际漫游服务。

不过这些仍被囿于传统的“数据套餐”思维定势中。当WLAN势不可挡地成为主要业务的时候,运营商转型成为服务提供者的压力变得更大了。它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

中国移动与星巴克的合作是一次实验。在手机导航、移动支付和积分兑换方面,双方正商洽合作方式。尽管尚未取得实质突破,但其中体现的方向却十分重要:中国移动将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它不能从用户消费的数据中赚到钱,但可以从广告或其它对消费者提供的增值服务中赚到钱。

至于中国电信,则试图通过服务区提示、热点地图搜索、流量统计和提醒等服务,寻找将它们转化为另一种商业化服务的可能。

而事实上,对于WLAN和WiFi普及的商业想象力,恰恰来自运营商自行构建的围墙花园之外。

与中国移动和星巴克的合作不同,高调扩张的咖啡连锁品牌——Costa正在中国各大城市围追堵截星巴克,恨不得在繁华地带临近任何一家星巴克店面的20米距离处开设自己的店面。看上去,它愿意为用户提供比星巴克更舒适和宽敞的座位、更大的活动空间、更轻柔雅致的音乐、更多的电源接头——还有无线网络。

它在北京的无线网络服务已被迈外迪科技有限公司WiWide)掌控。这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新型无线宽带设备和维护服务商,它为店面免费提供无线路由器以及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服务。“从一开始,我们对所有的客户服务都是免费的,”迈外迪创始人张程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意味着迈外迪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赚钱,而转接页面的天然展示平台为他们提供了盈利机会——用户接入WiFi网络时就必须打开一个密码登录以及转入页面,而在这两个页面中植入的广告,便是迈外迪的收入来源。2009年,当使用迈外迪无线服务的商家店面达到近2000家的时候,迈外迪开始获得广告客户。目前,通过北上广深的6000多个覆盖店面,迈外迪拿下了30个品牌客户,主要集中在汽车、IT和金融行业,他们会在迈外迪的转接页和首页中投放广告。

迈外迪所覆盖的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互联网使用习惯的人群,“这群人的特征是广告主最为认可的地方,可以说是一种精准营销”。这让迈外迪在2010年实现了1000多万的销售额。

迈外迪还尝试与其他网络公司合作,加深服务质量以吸引商家成为自己的据点。今年3月,迈外迪与金山网络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前者将金山毒霸的云安全系统引入,具体做法是将云查杀内置进WiFi路由器,防止恶意网站对上网用户造成影响。

但张程仍然感到遗憾:中国移动比他们先行一步拿下了星巴克这家大客户。但这并不意味着迈外迪没有了机会,目前张程正在与星巴克进行其他合作形式的谈判。

热点联盟的总裁柳辰去年也在与张程做同样的事情。他起步晚了些,目前同样利用无线路由器在全国铺出了1000多家店面。

“关键不在于铺网络,这一点运营商已经做了很多,而在于怎样解决对于无线网络的应用,找到盈利模式”,柳辰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我们还在培养用户基数的铺路阶段”。

热点联盟今年开发了一套基于WiFi网络的电子菜单。这是一套类似于iPad的硬件和应用系统,柳辰直接向供应商定制,然后用成本价提供给酒店,核心在于全套的点菜服务方案。利用电子菜单,不仅服务员可以即时查看桌位情况,顾客还可以自行选单下单,更高级的功能是可以对口味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这款4月份才上线的产品目前已售出了几十套。

在柳辰的设想中,当电子餐牌覆盖到500家店面,热点联盟就会开始利用自己的人群规模去寻找广告。与迈外迪的转接页面类似,柳辰也看中了顾客在点菜时必须接触到的展示平台,在账单、榜单和特色菜推荐页面都留有广告位。

除了广告之外,手持终端设备让他们意识到另一个机会。目前热点联盟与“星吧”网站合作制作了一款应用在酒店中试用,让顾客打发点餐之后无聊的等待时间。在这款星座相关的应用程序中,如果顾客想使用更高级的功能,必须向酒店支付一定的费用,然后再由热点联盟、星吧和酒店进行分成。

“无线网络本来是商店的一块成本,而以后我们希望这会是它们的一份收入”,柳辰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热点联盟不依靠售卖设备赚钱,设备中的应用潜能才是无限的”。

而微博等新媒体也被融入到了无线“热点”的营销与商业模式中。2010年底,负责微博客户端开发的新浪副总裁王高飞注意到了迈外迪。初步的接触之后,迈外迪拿出了WiFi与微博结合的产品合作方案。当用户通过新浪微博的帐号和密码接入首页,可以进入“周围谁来过”界面——用户微博粉丝和关注者当中曾经出没在这里的人一目了然。这是1.0版本。在8月即将上线的新版本中,还将整合微博签到和页面展示的功能。

“这种合作能对高端用户的服务有所帮助”,王高飞对《第一财经周刊》解释新浪的布点行为。在与迈外迪半年的独家协议期结束之后,新浪微博又与热点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如果顾客在热点联盟的合作店面使用微博账号转入网络并发布微博,店面的名称、地标以及地图位置都将在微博显示的内容中标注出来。

相比之下,在这些商业模式的尝试上,传统运营商的想象力仍然显得有限。在迈外迪这样的新型服务商看来,它们与运营商并不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一方面这些新的增值服务将创造更多的“热点”,有益于运营商更广泛地布点。其次在一些增值服务的环节,迈外迪可以尝试着与运营商展开合作。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运营商一方面要提倡建立开放的操作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开放的业务平台。“运营商应该考虑如何实现数据流量的精细化经营,”王建宙强调。“要加强对流量的研究,更要处理好增值业务与数据流量的关系。”——这是来自运营商高层少有的将增值业务与数据业务“区别对待”的声音。

这意味着传统电信运营商模式的终结——至少,它正在走向终结的过程中。试想想,当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公司控制了整个移动产业的需求与节奏,变得越来越像“下一代电信运营商”的时候,当无线热点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数据流量消费通道的时候,电信运营商将变成什么,才不会被这个时代遗忘和抛弃?

布局基础设施

五国抢占移动互联高地

十多年前,互联网产业引领全球经济高速前行;十多年后的今天,移动互联网能否再次复制领跑经济的奇迹?

虽然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全球已有不少国家开始布局。

奥巴马政府7月末宣布,联邦政府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关闭约40%的计算机数据中心,以减少沉重的技术预算,并帮助攻府使用计算机管理数据以及向公民提供服务方式更加现代化。

对此,美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坎特拉(Vivek Kundra)公开表示,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已开始转向云计算,整合数据中心是政府广泛转向更高效的互联网时代计算策略的一部分。

经济不景气反而催生了美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加大投入的决心。技术革新始终是美国人冲破经济藩篱的绝杀技,上世纪90年代如此,今天似乎亦如此。

和美国一样,全球诸多早期在互联网领域尝到甜头的国家,早将发展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技术作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布局。

美国:云计算与无线网络的国家计划

美国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大鳄,在智能手机平台领域独占鳌头的美国引领着该新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认为,在美国,政府更多是用一个门槛来限定市场进入,而不是刻意在某一个领域制定明确的鼓励政策。

自布什政府开始,美国便强调推进信息科技,建设新世纪的“网络经济”,以确保美国21世纪在科技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布什政府大力支持“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NITRD),平均每年资助额达24亿美元。

2008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Google、摩托罗拉和微软等高科技巨头组成的“Whitespace联盟”所支持的White Space计划——开放了未用的空闲电视信道用于更好的无线电通信以改善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2009年9月,奥巴马政府发布“联邦云计算计划”,将美国联邦政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转向网络IT服务。美国联邦政府还曾发布《联邦云计算策略》白皮书,定义“云计算”为一种用最小的管理成本,按需访问共享计算资源池并快速部署及发布的模式。

此后,云计算作为美国政府大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崭露头角,大量无线通信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铺开。

2011年2月10日,奥巴马总统提出了建设全国无线网络计划。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成覆盖全美98%人口的高速无线网络,届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均能快速接入互联网,并能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美国经济。

奥巴马政府计划将无线频谱资源扩大1倍以满足无线网络的需求。此外,还将耗资50亿美元建设偏远地区的无线网络设施,投资30亿美元用来研发无线网络技术,投入107亿美元用于建设公共安全网络。而美国宽带计划(NBP)中明确吸纳了移动运营商行业组织无线通信协会(CTIA要求改善无线电频谱资源不足的建议,保障在未来十年将500MHz、未来五年将300MHz的无线电频谱分配给无线宽带。

日本:i-Japan战略2015

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正式推出至2015年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该战略名为“i-Japan战略2015”。

日本以往的信息化战略定位强调数字化技术的研发,过多侧重技术方面,而新出炉的这一战略真正从“以人为本”出发,着眼于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普遍为国民所接受的数字化社会。

i-Japan战略分为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医疗保健、教育与人才等三大核心领域,计划将超高速宽带建设是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日本的移动支付业务开展得较为成功。其移动支付以运营商为主导,日本移动运营商NTT在该领域处于领跑地位。为鼓励商家和消费者采纳移动支付方式,NTT往往会推出一些激励政策,比如免费赠送安装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

目前,日本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已超过300万户,安装有这种特殊阅读器的零售店达2万多家。NTT DoCoMo庞大的用户基础保证了其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壮大。

在推出“i-Japan战略2015”这一国家级战略之前,日本还延续其多年来财政刺激产业发展的套路,希望通过政府投资推动市场壮大。

2009年2月下旬,日本总务省紧急公布了一项宏观性的指导政策“ICT新政”。希望通过增加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相关投资,计划在3年内创造出100万亿日元规模的市场新需求,以摆脱当时日本正面临的经济窘境。同年4月,公布了“ICT新政”的实施性文件“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亦称ICT鸠山计划)”纲要。该计划的目的是在数万亿日元的ICT行业创造新的市场,并在未来3年内增加30万-40万个就业机会,通过鼓励基于新增长策略的ICT投资行为,向ICT产业投入资金。

该计划有9个行动项目。包括创造新的数字化产业(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加快研发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创建无线超宽带居住环境);到2015年阶段性建成“霞关云计算”系统(借助云计算等创新型技术建立政府信息系统);构建先进的数字网络,实现在2010年财政年度结束时消除无宽带接入地区和无移动电话接收地区,从而迅速创造一个所有市民都可以使用宽带服务并享受其便利的应用环境。

芬兰:政府资助“愤怒的小鸟”

以富有创造力的中小企业为国家特色的芬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同样有出色的表现。

目前最流行最成功的移动终端游戏“愤怒的小鸟”,是一家仅有40人团队的芬兰公司Rovio开发的。“愤怒的小鸟”自2010年发布后,便一举成为该公司向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转型过程中的代表性产品,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芬兰是个注重研发和创新的国度,按研发创新资金占整个国家GDP比例来排名,目前芬兰位居世界前三,约4%的GDP被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

芬兰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创业初期的融资问题最为关键。

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芬兰创新基金(Sitra)和芬兰国立技术研究中心(VTT)号称芬兰创新体系中3大公共板块,负责向芬兰各界的创新活动提供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撑。

目前,尽管芬兰没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是出专门的政策,但其对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一贯给予最大的支持。

许多中小型企业在创业初期都能获得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的资助。除了政府方面的资金资助外,各行业协会也会给予帮助。如在移动信息领域,芬兰移动通讯协会就在帮助创业型企业与外部资本实现对接、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Rovio公司就曾在公开场合提及,在其将研发重心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产品之时,就曾受到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的创新项目资助。

除了向创新活动提供急需资金和技术支撑外,芬兰政府还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完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铺设跑道。芬兰总理办公室曾于2007年公布一项名为《国家知识社会推动策略2007-2015》,期望透过此政策一系列计划的推动,将创新观念转移到产品及服务中,建立交互式的信息基础建设,将芬兰改革成一个具国际吸引力、以人为中心、具竞争知识及服务的社会。

英国:打造世界“数字之都”

注重铺设基础设施是英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

2009年6月16日,英国政府推出了“数字英国”计划,概述了英国未来在互联网与通信广播产业方面广泛的战略规划。“数字英国”的主题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提供更好的数字保护,从而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

该计划共有五大目标:一是实现数字网络现代化,升级包括有线网、无线网、宽带网在内的数字网络;二是打造良好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三是鼓励从英国民众角度提供数字内容;四是通过打造“泛在网”(无所不在的网络),使绝大多数英国公民参与到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中;五是通过有效应用云计算,完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为实现这五大目标,“数字英国”计划还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规划。在宽带方面,实施一项为期三年的国家计划,到2012年建成覆盖全境所有人口的宽带网络,实现至少2Mbps的宽带普遍服务,同时政府承诺拨款4亿美元资助铺设高速光纤网络。在移动通信方面,实现移动频谱自由化,提高3G覆盖率,加快下一代移动服务的发展。

2010年12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一项名为“英国的超快宽带未来”的计划——全面普及宽带网,在5年内让全英国每个社区都拥有“数字中心”。英国政府将投入总额8.3亿英镑(约13亿美元)的资金,还将鼓励私营资金进入宽带建设领域。

此外,政府还将协调为移动网络分配更多的无线电频谱。作为《数字经济法案》的一部分,英国政府称将于2017年向九成英国家庭提供速度超快的互联网连接,所需费用将由“宽带税”支付。英国文化大臣杰里米·亨特曾表示,如果这项计划顺利实施,英国在2015年将拥有欧洲最好的宽带网络,预计超快宽带网会给英国GDP带来数十亿英镑的增长。

新加坡:智慧国2015

作为亚洲“弹丸小国”,新加坡的电子通信业发展不容小觑。

目前新加坡正在实施的是其电子信息化的第6个计划——“智慧国2015”或“iN2015”。该计划是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于2006年6月启动的一个为期十年的资讯通信产业发展蓝图。

1980年代至今,新加坡政府在信息化方面先后提出了6个计划,前5个分别是1980-1985年的“国家计算机化”计划,1986-1991年的“国家IT计划”,1992-1999年,的“IT2000计划”,2000-2003年的“Infocomm 21计划”,2003-2006年的“互联新加坡计划”。

最新计划的目标是:至2015年,在利用信息通信为经济和社会创造附加值方面名列全球之首;实现信息通信业价值增值至原来的两倍,达260亿新元;信息通信业出口额增长至原来的3倍达600亿新元;新增8万个工作岗位,至少90%的家庭使用宽带。

另外,到2012年将建成新一代的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建设超高速且具有普适性的有线和无线两种宽带网络。同时,IDA还推出了相应的平台和新服务,进一步加强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迄今为止,网速达到每秒1千兆的有线网络已覆盖新加坡35%的房屋和建筑,有望按预期计划于今年年底达到60%,2012年达到95%。

作为有线宽带的补充,“无线@新加坡”项目通过7500余个“热点”,提供速度高达1Mbps的无线WiFi上网服务。目前,已有160万名用户注册传用该项服务,每人每月的使用时间平均达到10.1小时。

移动互联网“撬动”新营销!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很有点像2003年之前的互联网!”

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对《中外管理》说:“未来一两年,我们面临的将是行业井喷。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将重新开始跑马圈地,相关的市场也在抢位:通过自己不同的定位和竞争的策略,在移动互联网市场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随着越来越多人手里的手机换成智能手机,笔记本换成Pad(平板电脑),不知你是否发现:营销的传播环境也在悄然出现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市场调研公司Compete的研究显示:在美国,43%的Twitter用户在通过移动设备登录,而Facebook的同比也有34%。在中国,数字更为可观,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38%的新浪微博用户来自移动终端,而8个月后,这一数字已超过50%!

《中外管理》采访手机阅读的领军企业维旺明科技公司时,其副总裁王洁明对这种市场的变化也深有感受:“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去年是一个拐点,iPhone、iPad都是去年火起来的。用我们一个合作的广告公司的话来说,就是:今年第一季度广告主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营销量,盖过去年一整年!去年他们做移动互联网营销方案时,需要做大量说服工作,但是今年客户直接就在说:你能不能在这个整套方案里加上针对移动互联网的营销?”

是啊,当中国已经有9亿移动通信用户,3.18亿手机上网用户,以及6757万3G用户时(CNNIC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数据),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市场开拓机遇,谁也不能忽视了。

超越传统互联网五大特色

移动互联网营销到底有什么特色?与传统互联网相比较,我们就能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会带来什么:

一、专注阅读

李想说:互联网打败传统媒体的地方在什么地方?第一,是信息传播速度;第二,则是海量的信息。“但是再往后,传播速度已不是问题了,‘海量’反倒成为互联网的问题”,因为海量的信息导致商家都在电脑桌面上争夺用户的“眼球”,让用户不堪其扰,很难专注在一个信息上。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界面,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受智能手机界面所限(Pad为了便于携带,也都控制了显示屏大小),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信息不会太“嘈杂”,用户可以更专注地进行浏览。

王洁明举了个例子:维旺明在电子杂志平台上给奥迪做过广告,广告下方就是用户填表参与活动的界面,结果有30%浏览这个页面的人填了表!“转化率达到30%,这在传统互联网上非常罕见,只要打开这个页面的用户,会很专注地看里面的内容,而不受其他干扰。”

二、精准到人

正是因为用户普遍在用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就又呈现出另一个显著差别:可以更精准地判断用户特征。

以往互联网营销往往根据IP地址判断用户特征。但同一个IP地址背后,可能坐着一个公司的人!但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背后只会对应着一个人,这是由手机的私密性决定的。而且,王洁明强调: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群,往往是社会上习惯于尝试新事物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对这个人群的精准把握,是极有商业价值的,尤其对推新产品的企业而言。

三、线下对接

另外,也是因为移动终端随身携带,其另一个超越传统互联网之处,就是更容易与企业线下的实体经营结合在一起。

比如:电子优惠券发到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拿着手机去消费;利用手机上的位置定位功能,一些公司开发出到特定地点去“签到”的服务,可以直接把手机用户带到企业活动地点。

四、无缝互动

移动互联网营销更有魅力之处,还在于手机本身就是通讯工具,用户对商家信息感兴趣,可以马上通过电话、短信方式互动。手机可以实现客户与企业之间最好的互动性,乃至可以使它与传统媒介的营销方式方便地结合起来。

五、地点定位

手机的便携性,以及智能手机上普遍拥有的定位功能,二者的结合,使移动互联网具有了鲜明的位置服务特色。乃至,人们拓展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很多人可能是靠工作、亲戚、朋友聚合关系,或者是依靠PC上的SNS、即时通讯工具等建立和聚合关系,但是移动互联网可以让消费者基于地理位置聚合关系,且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例如: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收集分析身边数据,让消费者与身边的人更好的互动——根据位置组织起团购;根据旅行轨迹,组成同类兴趣的登山队、驴友团等等。

如果说,传统互联网曾经依靠得天独厚的特色击败了不少传统媒体,那么,移动互联网如今也正在依托这些新特色,一步步挑战传统互联网的龙头地位,将来大有看头。

移动互联网新营销秘籍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用户爆炸式增长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对营销创意进行无限拓展空间,可以帮助企业打开一扇扇新的营销之窗。其带来的典型新营销领域,我们归纳如下:

最便捷的参与:与传统营销平台对接

李想对企业建议:移动营销最简单的方式,除了从常见的广告模式入手之外,就是把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和企业现有的媒介和营销手法做整合。

简单说,就是“通过传统媒体告知,然后用手机互动”。

比如:街道上已经有不少路牌广告上标识出与手机互动的接口(二维码、Wab网站等等),让消费者立即就能通过移动互联网登录商家页面,完成后续的下单乃至手机支付环节。

团购网站糯米网与分众传媒的合作也极具典型性:根据糯米网披露的信息,糯米网将在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上进行广告投放,而广告形式和以前不同——是互动广告,广告主来自写字楼的周边商户,而消费者看到广告后,可以立即用手机感应,获得广告所涉及产品的详细信息,然后根据自身需求下载优惠券或通过手机支付直接购买“糯米券”,最终拿着手机到商家完成最终消费。移动互联网就像是胶水一样,将户外广告、手机和店铺联系在了一起。

而电视与手机的对接,虽不新鲜,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玩出的花样就更多了。比如: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6%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的同时也在看电视,这样,如果让手机和电视可以关联起来,是不是可以让电视广告更有影响力?于是WiOffer公司开发了名为WiO的移动应用平台,让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无论是广告,还是节目)时,可立即从手机上获得电视屏幕中显示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并可通过这个应用为电视观众提供一系列后续行动(优惠券、提醒、联系方式等)。这个也在预示着代表未来的电视和移动互联网互动后的无限空间。

只要企业在熟悉的传统营销方式上与智能手机应用建立关联,就会经常发现营销创新的“爆点”。因为,移动终端的“随身携带”属性,是最容易把消费者带到商家实体店的平台。

APP,可能会像企业建站般风靡

移动互联网营销一个最典型的标志就是APP(应用程序)了。APP一般指在移动终端上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可别小看了这个程序,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开发APP的劲头,赶上多年前企业建网站的劲头。

因为在移动终端上,直接的文字输入并不如电脑方便,于是,APP软件点击即可“进入”的形式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

理论上讲,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提供服务的特色,开发出一个或若干的APP应用。例如:理财网站开发的记账专用APP软件,往往是各种APP商店下载量较大的应用。网友接受企业提供的服务,一般就离成为客户不远了。

而美国品客薯片的APP营销手法则更有代表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夏季音乐节,品客薯片制作了一个相当酷的智能手机APP,这个APP软件可以发出15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吉他、贝斯应有尽有,而摇动,甚至疯狂地甩动手机,就是这个APP音乐的“演奏”方式(利用了手机的重力感应来操作),三五个人拿着手机在一起各自比划着各种乐器的演奏动作,就能组成一个乐队!而如果用户买了几包品客的薯片,这个APP可以让用户通过扫描包装上的条形码,来得到APP更新的性能和更酷的“徽章”,让人们的虚拟乐队不断升级,所有这些你还可以通过FaceBook分享给好友……

其实,在中国APP营销的空间也极大。从一个数据就能看出端倪:从下载量方面衡量,中国已经成为苹果应用服务App Store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平均一个中国iPhone用户在手机上已经安装了超过20款应用程序!

位置服务,最“移动”化的创新爆点

而更具体的APP服务,也最体现移动互联网营销特色的营销服务,则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

例如:宝马的Mini Countryman汽车曾在瑞典开展了一项有趣的营销活动,他们制作了一个在iPhone上使用的APP,人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iPhone争夺虚拟的Mini Countryman,甚至得到一辆真正的汽车。这个APP里,商家设计了一个GPS定位地图,上面显示了一部虚拟的Mini、用户本人的和其他用户的位置,只要你到了虚拟汽车的50米内,你可以得到那部虚拟车,但假如别的用户在你50米内,又可以跑过去抢了你的“车”,假如你能够“保住”你的Mini车一周,你就可以得到一部真正的Mini!推广期间,上千名瑞典人在斯德哥尔摩街头奔跑……还有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经验、攻略,极大地提升了品牌活动的参与性。

而这只是LBS应用的一种。

“位置服务+优惠券”或者“位置服务+团购”,这是直接驱动手机用户消费行为的营销模式。著名团购网站Groupon的新团购模式确实让人耳目一新:Groupon在4月份发布名为Groupon Now的移动应用程序,当用户用智能手机打开这个应用程序时,会看到两个按钮:“我饿了”和“我很无聊”,点击任一按钮,你就会打开一个基于你所在位置的、有特定时间的优惠活动列表,这是定向性极高的营销活动,直接引发消费行为的产生。国内人人网手机客户端的位置服务,也加入了糯米网的团购信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后文会进行详细报道。

Web3.0属于移动时代的个性化营销平台

Web3.0时代,就是信息围绕用户“个性化聚合”的时代——虽然登陆相同的网站,但是每个用户看到的内容都是针对他自己的。

在《中外管理》对维旺明公司的采访中,副总裁王洁明表示:“我们在做一本手机杂志,这是一本个性化定制的杂志,这本杂志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根据自己喜好的‘标签’来定制内容”。甚至这本个性化杂志还会在用户到达新地点时(比如:用户刚到上海,杂志上立即会出现与上海有关的服务信息)。“用户对杂志的内容选择操作越多,这本杂志‘越像你’。”

可以说,智能手机“精准到人”的特点,让信息“个性化聚合”成为了现实。广告适用对对象,能够更精准地出现在需要看到者的手机上。

提升服务:实时化的消费者反馈

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话筒”,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拥有了随时随地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因此,有远见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鼓励消费者的这种即时反馈,以提供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例如Taxihack是一个能让乘客实时评论纽约市出租车司机服务的APP;而SeeClickFix and CitySourced则可以让移动终端用户直接向政府部门报告路上什么地方有坑洞,或哪里看到不雅的墙上涂鸦;AT&T最近在iPhone上使用了一个功能类似的APP——Mark the Spot,来让用户报告他们遇到的信号较弱的地区,以及时完善客户服务;电影院也有采用移动营销的:Universal影院利用一个短信回复平台来获得观众们对电影预告片的评论和评分,即时的回复让影院更准确地了解到影片对观众的票房号召潜力。

“虚拟超市”和手机支付的应用

今年1月,星巴克开通手机付款功能,消费者只要下载安装Starbucks Card Mobile软件,从此就能不带钱包到星巴克喝咖啡。到了3月时,星巴克宣布:手机付款用户数已经超过300万。如果不是因为实用,相信也不会有这么多消费者愿意尝试。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虚拟超市也已经出现。在今年北京的夏天,“1号店”虚拟超市就出现在街头500多个公交站点的广告牌上:广告牌成了一面面“商品墙”,可乐、奶粉、甚至还有尿不湿,如今都被“贴”在了这面墙上。而每件商品的图片下面,都有对应的优惠价格和二维码,路过的市民只要在手机里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再用手机拍下想买商品的二维码,就可对商品下单。这个过程与网络购物差别并不大。只是该1号店表示:目前手机银行及信用卡支付等方式还在进一步测试,不久可正式推出。

应该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营销应用,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所有传统营销方式都可以通过与之对接,而得到升华。而除了前文介绍的这些营销创新,互联网上已经很成熟的搜索排名、付费地图定位,以及视频等等商业模式,如今早已是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常规”项目。

近日,中国移动透露:4G试商用或许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明年将选择合适的时机正式商用。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我们有理由期待移动互联网营销如同2003年后的互联网营销一样,出现井喷的壮观场面。

浏览器的“军备竞赛”

如果将“雄踞”在用户桌面上的大型软件,比作曾经风光无限的“战列舰”的话,那么浏览器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取代桌面软件的“超级航母”。

此话不假。一场由互联网巨头们引发的“军备竞赛”正在上演。

7月18日,百度正式宣布推出PC端浏览器Beta1.2,同一天,瑞星安全浏览器宣布面世。时隔仅一天,搜狗高调推出搜狗浏览器3.0。群雄不约而同并起,不是离奇的巧合,而是盯上了浏览器这块令人垂涎的大蛋糕。

百度来了

“浏览器正在成为互联网用户的入口,百度即使今天不做,明天也会做。”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李智称。

今年6月15日百度手机浏览器正式上线进行公测,仅在一个月后再次出奇制胜,推出PC端的浏览器Beta1.2。

“百度希望通过浏览器的改进,增加使用的频度与时长,最终推动搜索这个媒体平台的发展和巩固。”据介绍,浏览器包含了杀手锏——APP应用,并打通百度应用平台。去年,百度正式推出框计算服务,目前已经拥有了三万多款应用,并将其推荐到浏览器的应用导航之上。当然这些应用导航并非完全默认,用户可以自定义移除和添加。

不得不提的是初始页面的设置,与国内其他几款以网址导航为初始页面的浏览器相比,百度浏览器摒弃了这种惯用做法,用漂亮的图标+文字的形式将网民经常会访问的一些网址放在初始页,同时在初始页下方始终默认显示浏览器宝库。

至于安全性,百度不能与360安全浏览器相比,但其也效仿采用沙箱安全技术,将用户电脑与病毒木马完全隔离。

然而,部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百度浏览器。“百度此次推出的浏览器从产品本身并无突出亮点,可见百度还没有完全在这个领域发力。这么多年来,百度没有做客户端的成功案例。”

诚然,百度此举更多是出于防御性策略。面对当前许多浏览器蚕食了百度的部分流量,它不能再坐以待毙。另外,百度每年都要在各类浏览器、网址导航上投放一定的搜索框广告,不仅消耗大笔支出,其入口还被浏览器厂商把控。

无可奈何之下,百度只好从搜索的主战场中分身出来迎战而上了。

多头赤膊混战

第一场浏览器战争始于上世纪90年代,微软采用手段扼杀了当时浏览器软件的领先者网景(Netscape Communications),导致了一场浩大的针对微软的联邦诉讼。后来,微软接受处罚,但仍保留在Windows中捆绑IE的权利。

无可否认,IE的优势在于随操作系统的预装,通过捆绑Windows操作系统,在低端网民中形成了天然的壁垒。然而,缺乏创新的页面让用户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各种流氓插件横行霸道。未来围绕浏览器自身的“一站式”平台及相关生态体系建设才是竞争的核心,显然IE并不具备优势。单纯就产品层面而言,IE已经落后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和腾讯TT。据市场调研公司Netmarketshare数据显示,IE浏览器今年6月份的全球市场份额降至53.68%。

据CNZZ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在使用率方面,微软IE占62.96%、360安全浏览器占19.04%、搜狗浏览器占5.76%、谷歌浏览器占2.52%、火狐占2.06%。

“明年年中,搜狗在浏览器方面争取成为第二名。产品品质和市场战略就像两只手,一个都不能少。”搜狗CEO王小川表示。在他的布局之下,搜狗形成了“浏览器+输入法+搜索”三驾马车齐驱的立体战阵。输入法3亿庞大用户,可带来浏览器的装机量;而浏览器可提升搜索的流量;搜索反过来又能优化搜狗输入法的词库,环环相扣,互相推动。

然而,搜狗的超越对象360也不是一只温顺的猫,凭其“安全牌”和“高速牌”加上客户端推广优势,360安全浏览器几年之内迅速拿下了两成市场份额,也借用浏览器迂回曲折的找到了盈利模式,并于今年3月份成功登陆纽交所。

这一切都让老对手瑞星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百度推出浏览器的同一天,瑞星也进来搅局,宣布瑞星安全浏览器开始公测。无论是功能或是界面,都与360安全浏览器很相似。

掌舵浏览器

要掌舵好浏览器这艘“航空母舰”,实非易事。

产品的创新和客户渠道能力构成浏览器的两大竞争力。目前来看,微软两者都具备——有预装到用户电脑的渠道和核心引擎技术,地位虽然不断被新进入者冲击,但仍旧遥遥领先。

而360和搜狗,因为也有一定量的客户端和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份额在快速提升。“好的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撬动用户潜在需求,并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技术出身的搜狗CEO王小川说。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民的安全需求,安全成为浏览器厂商下一步角逐的方向,或将成为浏览器的标配功能。微软大中华区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谢恩伟表示,“最新推出的IE9浏览器不仅为用户显示出真实域名以防止假冒网站的欺骗,而且遇到疑似钓鱼网站会提示用户慎入,在浏览器关闭时自动删除浏览记录等数据保护用户的上网隐私。”根据NSS Lab最新公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欧洲报告,IE9的URL拦截率高达89%,在社交引擎恶意软件的防护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浏览器。

对此,搜狗CEO王小川表示认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不管是购买、支付、配送,都需要在浏览器环境下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是联合去打造一个更安全便捷的浏览器。”

话音刚落,搜狗即在7月中旬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浏览器领域合作,推出搜狗一淘宝浏览器,专门针对淘宝网进行优化。

分析人士认为,在同质化严重、用户黏性较低的浏览器市场,定制化、合作化将成为浏览器发展的主要方向。社交和电子商务的高热度、大趋势对于浏览器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此类网站借助浏览器定制化服务,可以实现其在安全和体验优化方面的诉求。

当然,定制化浏览器不是搜狗一家独有。另一家浏览器巨头奇虎360早已展开布局,先后推出人人网专版浏览器、女性专版浏览器等产品。

势头凶猛的奇虎360首先通过为每台PC免费预装反病毒安全产品,建立用户群;然后将安全产品用户转化成浏览器的用户;最后将浏览器用户定向至奇虎的各个平台,并到达广告主网站。这些广告主将为来自奇虎平台的流量付费。

美国投资公司T.H.Capital认为,奇虎的这个“三步走战略”使其得以通过流量获利,说明它逐渐从反病毒软件向浏览器用户的转化中获益。浏览器自身收益未来更大部分将来自平台化增值收入。360树立的这一典型,让国内同类企业看到机会,千军挤独木也是必然。

盈利固然是生存之道,但在遨游CEO陈明杰看来,技术与创新才是最终的优势保证。虽然通过模仿可以在短期内获取优势,但长远看来,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精神带来的隐患是致命的。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内核技术的浏览器厂商,傲游坚持独立运营的态度,率先提出了“双核”的概念,解决了困扰业界的速度与兼容矛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傲游研发出了国内首个自主内核浏览器傲游3。从2009年成立国内最大的浏览器研发中心,到2010年傲游3浏览器发布,它一举终结了中国没有浏览器内核技术的历史。

技术厉害也好,定制化发展也罢,在这场喧嚣的浏览器大战中,各位大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谁主沉浮?只好拭目以待了。

抢滩移动IM

最近,恰逢3Q大战一周年,360和QQ这对宿敌又狭路相逢了。8月25日,360副总裁胡浩在第十一届互联网大会发表演讲时宣布,360将于近日正式推出无线新产品“口信”。

这一高调的宣言,直接拨动了腾讯的敏感神经。“口信”—“捎”,意味着直接与腾讯的微信分庭抗礼。而此前,微信正忙与唯一的竞争对手米聊两相角力,并夜酣战。

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这一块“巨无霸”像磁石般吸引着“搅局者”陆续进场。中国移动近日也透露,即时通讯产品飞聊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审核环节,将于9月底或10月初正式对外发布。

如此一来,格局瞬时从两强争霸急转为多国争雄。

360口信“搅局”

自从先行者米聊首先开辟了国内的移动IM市场后,不甘人后的腾讯也很快让微信横空出世,如今360也来“搅局”。8月25日,国内的移动即时通讯市场中途杀出一个“程咬金”——360口信。360副总裁胡浩在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正式宣告进军移动通信领域。

知名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分析,“虽然360早就有了账户系统,但相比腾讯QQ,用户使用360账号的动力不足,因此360特别需要一款真正绑定用户的账号工具,黏住用户,并将用户导入旗下其他产品。”

可见,口信被寄予了厚望,360把它定义为“战略产品”。

类似于腾讯微信、米聊等应用,口信同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熟人社交和通讯工具,除了免费收发短信、照片外,也允许用户收发语音信息。而前二者目前都主打语音对讲功能。打开360旗下的“kouxin.com”看到,“口信”已能实现下载,同时支持iPhone、谷歌的Android、诺基亚的塞班等手机操作系统。

在WiFi网络下使用“口信”,可发无限条免费短信、免费彩信或免费语音消息,而在GPRS/3G网络下使用,则通过流量计费,例如5元包月30兆,可发上万条短信、上千条彩信或免费语音消息。

当然,口信的最大亮点显然并不止步于此。胡浩介绍,“特稳定”和“最安全”才是它区别于其他IM的最大优势。由于手机网络信号的不稳定,使得用户离线、在线的状况也不稳定,经常造成用户‘假在线’,以致无法及时收到信息。口信的推出旨在解决这一问题,保障无论是语音、文本还是图片消息,都能够像短信一样实时、安全到达。

因此,主打“安全牌”成了口信的一把尚方宝剑。作为国内最大的安全厂商,胡浩声称360在通讯录安全备份问题上显然更有经验。口信依托360的安全云存储,支持通讯录安全上传、云备份,采用了全程加密的技术手段,用户完全不必担心隐私泄漏的问题。”

相比其他同类产品,口信也更为开放,除了支持通讯录查找外,还与社交网络应用并肩合作,允许通过新浪微博寻找到更多好友。

很显然,口信效仿的是雷军旗下的米聊。尽管米聊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它第一个把移动IM鼻祖——Kik引入国内。去年10月才发布的Kik Messenger,仅仅15天就获得100万用户,Facebook和Twitter获得这样数量级的用户分别花费了10个月和两年。

Kik创始人兼CEO特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表示,“它的目的是让用户与他们在乎的人进行对话,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就像是来来回回地踢球(Kick)一样,”而“Kik”作为“Kick”的变体和简写,同时也成了这款产品的名字。

很快,Kik的模式被雷军复制,并迅速成为广受欢迎的舶来品。而真正导致Kik、米聊、微信迅速走红的原因,在于它对手机通讯录的深度发掘。手机通讯录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交网络,每一个号码相当于一个ID。当用户注册时,Kik、口信等移动IM工具可扫描用户手机通讯录以及电子邮件联系人列表,在数据库中检索用户的手机和邮件联系人是否已注册。如经检索某些好友尚未注册,它会记录下来待以后好友注册后,再自动推荐给被扫描通讯录的用户。而注册完成以后,用户则可以通过已注册ID来添加新的好友。

这种将用户已有网络中的“强关系”整体搬迁进Kik类移动IM产品中,立刻得到“病毒式”推广。除了手机通讯录外,通过E-mail地址或昵称等方式来加进新好友的功能,给搬迁而来的关系网注入新的血液。

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得更高更远。中国Kik模仿者米聊和微信,都已开发出群聊功能,帮助用户更好地交流和认识新朋友。

运营商加入混战

随着互联网的火爆和智能手机的应用,即时通讯和移动即时通讯发展非常迅猛。根据此前艾瑞咨询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年度监测报告》,腾讯QQ几乎占了80%的市场份额。

而360手机安全卫士目前也占据了65.7%的市场份额,客户端产品基本覆盖了Android、IOS等主流平台。口信一旦正式推出,新一场3Q大战又将上演。从用户角度来说,360推出口信无疑是个好消息,多一个竞争者入场,会让同行产生危机感,从而在产品功能和服务上不敢懈怠。

从米聊的一枝独秀,到微信平分秋色,这场颠覆传统通讯业的运动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自雷军旗下的小米科技于去年年底推出米聊后,这种类Kik移动IM应用立刻风靡起来,目前米聊的用户数已经突破500万,年底预计将达到1000万,而国内IM的一哥——腾讯,电在今年年初推出微信,依托QQ多年打下的基础,用户数迅速突破千万,最近微信又加大了旗下产品的整合力度,支持邮件和QQ离线消息通知。

对于该市场格局,互联网分析师表示,微信的威力在于QQ关系链,以及整合QQ邮箱、QQ离线留言、腾讯微博等产品,但360没有关系链。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新浪要是直接把通讯录整合进微博,私信变为微信、米聊,也有可能成功。

移动IM市场硝烟四起,战场也步步紧逼电信运营商的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Kik、微信、口信等移动IM真正撼动的是电信运营商对用户数据库的牢固控制。新兴的移动IM们正把以手机号码为基础的社交网络从电信运营商那里步步收入囊中。

对此,知名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认为,虽然运营商不得不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冲击,但由于运营商的总盘子很大,语音和短信仍是其主体业务,目前这两项业务还没有受到冲击。运营商最担心的是这两项传统业务萎缩后,没有新的业务撑起来,届时恐怕陷入被动的竞争局面。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IM中,腾讯依旧是一时无两的巨头,360口信俨然一个来势汹汹的新兵上阵。而在电信业的世界里,静态来看,中移动仍唱主角,腾讯、360、小米、口信还是配角。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就像龙与象的角力——龙象分别为水上、路上最有力者,两者天然拥有独特优势并各自发力,却势均力敌。

易观分析师董旭表示,“对于移动而言,在其数据业务渠道可以利用这种新型的IM服务来完善产品布局,而在数据业务渠道和通信业务渠道间又有飞信做嫁接,这样可以更好地应对竞争,同时也满足了用户的新需求。”

其实,机遇的本身也意味着挑战。艾瑞咨询CEO张毅表示,“新型即时通信软件把语音通信和短信两大功能合二为一,将上述两项原来支撑营运商们收入的业务通过数据流量形式予以替代,对运营商们形成很大挑战。”

眼见火烧眉头,运营商们终于坐不住了。中国移动将于9月底或10月初正式对外发布IM产品飞聊,届时将与飞信捆绑起来。鉴于飞信好友关系是建立在真实手机号基础上,若与飞信好友关系打通互联,飞聊在这方面很可能占有优势。它也将延续飞信的可跨平台免费发送短信功能,另外,飞聊对飞信好友还可以免费发短信。

移动的“飞聊”的推出对运营商而言是一个契机。运营Kik类服务能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减少用户流失。运营商之前只是一个管道,无法向用户提供最终的互联网业务,也缺少和客户更为直接的沟通。而“飞聊”的推出是在这方面的尝试(之前的飞信在这方面不是很成功)。

在IM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飞信最终让位飞聊,其实是为跨平台短信做铺垫,飞信最大的弱点就是互动性不强,无法突破平台局限,仅仅靠免费不足以吸引用户,关键还是内容以及用户体验。飞聊要最终实现跨平台朋友交互和资讯的第一时间速递,这才是运营商最大的本钱和可以做到的特殊待遇。

飞聊与米聊、微信尽管提供给用户的基础服务相似,但功能点还是有很多不同。尤其飞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准实时语音对讲,可以实现边说边传,据介绍,飞聊在研发过程中的测试数据显示,10s语音测试仅产生7k流量,在节省流量和电量上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

在这个群雄并起的移动IM市场,寡头陆续进场掺和让竞争更加白热化。日前中国联通正式进军IM市场,其即时通信工具“沃友”Android校园版和PC客户端刚于8月初正式上线。“沃友”定位为面向互联网和手机用户,跨运营商、跨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除基本的即时通信功能外,同样具备扫描分析用户的手机通信录,帮助用户寻找手机通信录中已经使用“沃友”的朋友等功能。

在IM工具布局上,“沃友”并不是联通的首次尝试。移动“飞信”之后,联通曾推出了“超信”,但在2009年由于业务转移关闭了“超信”。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沃友”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即时通信工具。而联通相关负责人则透露,“沃友”将要打造的是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今后将整合微博、邮箱等服务。

至于中国电信进入IM市场可追溯到2009年,年中中国电信和微软MSN共同发布联合品牌即时通信软件天翼Live 1.0版本。“天翼Live”业务分为PC版和手机版两种。PC版提供有线、无线宽带拨号以及即时交流、语音通话、短信收发服务,同时融合高清视频、安全专家等业务。

手机版以移动IM聊天功能为核心,其最大的卖点在于,手机号就是聊天账号,还可以和MSN互通;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客户端拨打及接听电话、收发短信,资费便宜;用户通过“天翼Live”还可以收看高清节目、收发邮件。和飞信不同的是,“天翼Live”用户既可以实现彼此间的即时交流,同时还可与微软的MSN无缝融合。

业内人士提醒,运营商提供Kik类服务必须谨慎。“因为简单地复制一种流行的第三方服务并不会促使运营商品牌服务的成功。对于运营商而言,在提供消息类解决方案时,要避免对其他业务的影响,这将是未来几年运营商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前路漫漫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互联网的产品亦然。盈利始终是它的原发动力和终极目标。360副总裁胡浩称,中国移动互联网目前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正如十多年前中国互联网发展时期。“我们相信,只要口信能为成百上千万用户提供好免费、安全、好用的通讯服务,未来我们不愁找不到商业模式。”

小米科技人士称,目前米聊还没有考虑盈利模式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软件,最主要的是将产品做好,将用户体验做好,暂时不会考虑盈利模式。腾讯科技人士也表示,目前微信是一款完全免费的软件。

知名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认为,目前在智能手机上面,大家都是新玩家,“大家不会直接在这上面去建立商业模式,而是当作给其他商业模式提供铺垫的基础功能。”

随着移动IM的蓬勃发展和多国争雄,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将会受到猛烈抨击,展望未来,短信免费也并不是痴人说梦话。

中国移动在飞聊业务方面将采用免流量的做法,用户通过飞聊发送文字或者语音信息,将会真正实现免费。而不是像米聊、微信、Talkbox那样号称“免费”,实际上用户仍然要支付一定的手机上网流量费。

这也是运营商进军IM市场的最大优势所在,像当年的飞信一样,就是靠用PC可以免费向用户发短信而走红起来的。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飞聊、沃友之类的运营商IM应用顺应时代的不断升级,以及智能手机在用户中的全面普及,未来短信业务或许将会真正进入全免费时代。

而通过自有IM软件用户阵营的不断扩大,电信运营商也有望在移动互联时代重新抢回SP时代的渠道掌控权。

据广东移动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国移动在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的战略已经十分清晰,那就是借助飞信和MM商城两大基础性业务来打造平台,进而开放给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从而打造出类似App Store一样的生态价值链。

如此一来,对于谁能挑起移动IM的大梁,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这场“龙象之争”比3Q更有看头。

挑起移动IM的大梁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移动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超过2亿人,同比增长11%。艾瑞咨询预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终端的普及,2011至2014年移动即时通讯的用户规模将在2013年将超过PC端。预计2014年,移动即时通讯用户规模将达到7.1亿人。

前途固然光明可见,道路却是曲折的。

腾讯QQ用户有6亿多,新推出的微信由不同的团队操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左右手互搏,微信也具有传统IM所有功能,主要特色是语聊和手机通讯录的高度融合,与QQ家园、QQ空间等相关用户账户系统打通,大幅度提升用户的便利性。对此,中国移动亦不甘示弱,欲通过增添语聊功能凝聚人气。

虽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较腾讯、360等互联网厂商拥有渠道整合的优势。但互联网厂商更快的反应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运营经验对运营商而言,有着不小的威胁。从传统IM到新兴市场的语聊,中国移动并非原创者而是一个跟随者。相较于互联网厂商,运营商缺乏一定的推动力去做产品创新,精力分散,在市场反应方面也稍显缓慢,所以联通、移动都是以“后进者”的身份入场。

对于互联网厂商而言,其本身的互动基因也是其重要资源。移动IM的基础是平台,需具有资深的社交关系。拥有这些关系就拥有竞争优势。而在这方面,微信因为庞大QQ用户群的支撑,360也有着庞大的客户端潜力,米聊在宣传和用户体验上从始至今都在下苦功。谁能挑起移动IM的大梁,PK的不仅仅是用户量、还有用户体验、互动频度和粘性。

无限趋势咨询CEO王越说,电信运营商能否突破残喘的语音模式瓶颈,进化到更彻头彻尾的数据运营时代;能否消除落后的政策管制烙印,升华起更顺势而为的市场主导旗帜。具体而言,第一步是率先开放业务壁垒、支持语音对讲;第二步是大胆开放竞争壁垒、支持跨网互联。

业内分析认为,飞聊的推出对米聊和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构成威胁。不少网友也表示,相比米聊和微信,中国移动推出的飞聊更加被看好,特别是跨平台免费这一功能。还未露面就在业内产生了冲击波,飞聊的发展值得期待。

中国移动此次推出飞聊同时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在与微信和米聊的周旋过程中,流量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是重中之重,但现实的讲,流量费在中国移动收入的盘子中所占份额不是很大,这和中国移动3G化进程比较缓慢有关系。让中国移动7到8亿的用户过渡到3G,从窄带宽到宽带宽仍需要一个过程。

说到底,新兵口信要对抗的不仅仅是老练的互联网厂商——微信和米聊,还要面临三大运营商巨头的迎面作战。谁能挑起移动互联网的大梁?除了各自必须在自身产品上努力外,还有待产业链的成熟。

移动支付战国志

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电信运营商,无论是最早介入移动支付市场的日本电信大鳄NTT DOCOMO,还是去年由美国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合资成立的ISIS公司,或是正在法国NICE开展迄今为止最大一次NFC试点的欧洲运营商Orange,抑或是全球拥有用户数目最多、正在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中国移动,他们对手机及相关生态圈有着巨大掌控力,也涉足一些应用,首当其冲成为移动支付市场上的一个重要阵营。

但同时,他们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过支付业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唯一一个成功范例来自NTT,自2004年联合索尼成立了FELICA NETWORK公司布局移动支付市场以来,目前已有50%以上的日本用户使用带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数目在6000万部以上。

能与电信运营商势均力敌的是信用卡组织和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他们手中拥有庞大的清算平台,并且在线下支付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以中国银联为例,它拥有全国超过半数的线下POS机。但这类机构对于互联网的商业运作以及手机应用业务并不擅长,在互联网支付、电子商务市场上所占份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动力缺乏成为该阵营的一大短板。

以PayPal、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虽然在传统银行卡业务建树无多,但却占据了线上支付的大部分市场,对于与此密切关联的移动支付领域,他们的表现异常活跃。PayPal在今年4月收购现场支付公司FigCard,7月又斥资2.4亿美元收购手机支付公司Zong,以此补上了其与运营商、零售商之间的合作空白。而在中国,支付宝自7月起也宣布以二维码技术布局现场移动支付业务。一旦这条产业链打通,第三方支付的集团势力将大举进入手机端。

此外,各地的公交公司也是移动支付市场上一个“狠”角色。由于公交系统是全球范围内开展非接触式智能卡小额支付最成功的环节,仅在中国就有几亿张公交卡在使用。而且,公交公司也都是垄断的,它可以决定与谁合作、不与谁合作。

除了上述这些“显而易见”的玩家外,一批新势力正在崛起。

以谷歌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平台供应商因其超强的整合力和对业界的影响力正显示出后发制人的态势。谷歌在2010年年底才对外明确了移动支付战略,在今年5月就迅速联合花旗银行、万事达卡、First Data、Sprint和恩智浦公司共同宣布推出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的“Google Wallet”这一综合支付工具。与其他移动支付市场上的“势力”相比,谷歌有着“庞大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应用产品线和渗透率极高的用户到达渠道”,乃至支持NFC的Google Nexus S手机,这些都是任何银行、电信运营商或第三方支付企业很难企及的资源优势。据悉,微软在它明年上市的Windows 8中也将集成NFC协议栈,其策略与谷歌类似。

有类似姿态的还有苹果。苹果的App Store自2008年7月上线起,目前的年收入近24亿美元,更可怕的是,苹果手中有粘性很强的用户端,一旦苹果推出支持现场支付的新一代硬件设备和服务,移动支付市场上必然会为苹果“预留”位置。其他手机厂商,如RIM、三星也正在加快步伐。

除此之外,亚马逊、Facebook也都加入了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亚马逊正在考虑创建基于NFC技术的现场支付体系和服务体系,而Facebook的目标是围绕Facebook Credits虚拟货币形成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再迂回包抄移动支付市场。

各方都在励精图治,频频上演合纵连横的戏目。究其实质,大家无非在争夺三样东西:一是电子钱包所在的安全芯片到底放在哪?只要能控制这个安全芯片,就扼住了整条产业链的咽喉;二是用户账号,包括各个机构发的卡、电子现金账户等;三是渠道,也就是使用钱包的线上和线下应用通道。

谁能得到这三样东西,谁就能成为移动支付乱世的终结者。其中,经济实力决定了某个阵营能在多大范围内、用多大决心来推广定制终端和改造受理环境;而用户黏性则决定了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支付意愿。

移动支付产业链太过复杂,单一标准的出台恐怕仍难彻底改变现状。各阵营的嬗变和渗透,以及整个移动支付生态体系的优化,绝非单靠标准就能够推进,大家还在等待更好的机会,一个能够重塑新秩序的机会。

移动支付6大阵营

电信运营商

为推迟和避免“管道化”前景,电信运营商们对移动支付青睐有加。优势是天然的,终端定制和推广能力、用户资源、话费代扣支付体系等,但在中国,运营商们却很难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缺乏信用卡组织的支持,缺乏银行ATM、POS机受理环境支持,这让电信运营商颇有些有心无力的无奈。

典型代表:各运营商、ISIS(2010年秋季由美国四大运营商中的三家AT&T、T-Mobife和Verizon合资成立)

技术供应商

该阵营成员规模庞大,从芯片、终端到制卡、读卡器,这些技术供应商几乎遍及价值链上的每个节点。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只是依附于移动支付生态系统中几个核心价值链,虽然势重,却并无足够主导能力,只能是追随者。对他们而言,产品的兼容性和灵活性越强,生存空间也就越大。

典型代表:恩智浦、瑞萨、握奇、索尼、Sauare、国民技术

标准系

在中国,近场支付标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协调。中国银联提交的基于13.56MHz技术的移动支付标准今年6月获得审议通过,一时间引发了业内热议,这也足见该阵营的强大影响力。但标准制定者手中并不掌握具体技术方案、终端以及应用产品,这使其在广泛推进移动支付应用的过程中难免面临各种实际困难。

典型代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国银联、NFC论坛

第三方支付公司

虽然在传统银行卡业务上,该阵营很难有所作为,但是他们却占据了线上支付的大笔份额,这也是其做移动支付的强大基础。前不久开始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会进一步巩固这类企业的线上支付优势。

典型代表:支付宝、PayPal、财付通、快钱

银行系

严格说来,在中国移动支付领域内,中国银联与银行并不适合归入同一阵营,因为在某些时候,两者存在竞争关系。毫无疑问,银行系拥有交易结算平台、非接触银行卡、ATM机、POS机、商铺POS受理环境,似乎离移动支付的核心地带最近。然而,由于移动支付市场的整体规模和传统业务相比仍然太过有限,银行系绝不会像电信运营商那样对推进移动支付不遗余力,动力明显不足。另外,银行系缺乏移动终端定制和推广能力,在和运营商势力博弈的过程中,又缺乏对手机用户的市场营销能力。

典型代表:各银行、VISA、万事达卡

应用平台商

如果计算综合得分,这一阵营将很有希望力拔头筹。一方面,这些应用平台商离用户最近,并且直接与用户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他们还拥有多种到达用户的渠道。这两点优势,使该阵营成员往往具备超强的整合能力,如谷歌钱包。唯一的弱点,离传统金融有点远。

类型代表:谷歌、Facebook、苹果、黑莓

掘金移动电子商务

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什么最热?答案无疑是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2010年一年,中国B2C市场引爆,仅披露的投资案例就有56起之多,而其中40起披露金额的案例投资之和为7.14亿美元。进入2011年,团购市场的投资则更为凶猛,继拉手网获得上亿元投资后,窝窝团又宣布获得了2亿美元的巨额投资。

而清科报告的数据表明,今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投资将有望刷新历年纪录。2010年全年,移动互联网投资案例23起,总金额约2亿美元;2011年仅截止到3月底的数据,就有6起案例和1.2亿美元的投资额。

资本的疯狂,源于对这两个市场潜力非常乐观的预期。那如果移动互联网加上电子商务呢?

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2010年全年为4.8万亿元,预计到2014年,将超过20万亿元。那么到2016年,再怎么计算,移动电子商务的规模都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

可以看到:一个属于移动电子商务的新时代,正在向整个商业世界拉开帷幕。

全新形态

事实上,相对于传统商务,电子商务几乎重新构建了商业世界的运行基础——不管是点到点的物流、基于网络快速传播的现金流、海量汇聚且需要精确分析的数据流,都是从无到有进行搭建。可是与此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却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它是对电子商务的继承,不管是云端的服务器、数据,还是线下的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已经将基础打好;剩下的事情,只是在移动这一新的应用场景下,用新的方式与用户发生关系。

这不仅仅是生意从传统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那么简单。在手机智能化、移动带宽也迅速提高的大背景下,用户消费行为将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手机并非只是传统PC的延续。它永远在线,使得在用户允许的前提下,商家能用更主动的方式将信息直接推送给特定人群,用户也能立即产生反馈:因为移动端的用户基本都是实名制,商家所获取的用户信息将更加准确,可以直接由人而非流量来进行用户分析与个性化识别。

就在不久之前,京东商城相继推出了基于iPhone、iPad和Android的手机客户端,Symbian系统客户端也在准备当中。在客户端里,京东打通了其后台数据库,让用户可以登录账号、查询账单,更能用手机完成商品查询并下单。

与其他很多手机客户端如淘宝、凡客一样,考虑到手机商品展示区域有限,京东首页主要区域只有一个搜索框,配以“疯狂抢购”的3条精选折扣商品。与此同时,手机上还可进行“轻松购”设置,用户只需要将京东账号在手机端绑定,就能完成一键下单,购买行为变成最简单的一个按钮。更为直接的是条形码功能,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任意商品,用客户端拍下条形码,并在京东里自动查询、比价与下单——在客户端描述中,京东非常直接地建议用户,在去苏宁、国美等线下商店时使用这一功能。这不仅利用了手机摄像头特性,在后台还有京东所有商品的条形码库,以及条形码识别系统作为支撑。

而招商银行则在手机上展现出银行利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另一种可能。与京东这种B2C不同,银行的核心优势是高黏度用户与支付,而因为手机的实名特性,银行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传统互联网中复杂的支付问题。用户只需要打电话开通手机银行,就能通过手机访问招行完成支付——支付时的链接是直接用短信方式发过来的。

除了这些在手机之外拥有或商品、或用户的企业之外,有一些全新的势力也从应用端切入进来。不管在iPhone还是Android手机上,有一款极为流行的名为“我查查”的应用,其核心功能非常简单,就是基于条形码找商品。和京东不同的是,“我查查”简单到不需要注册,打开应用就是拍摄界面。只要摄像头捕捉到条形码,就能自动与后台数据库对照,并呈现这一商品的具体信息,以及在各个商城中对应的价格。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在短短两年间层出不穷,发展极快,而且已经有了各自相当明确的方向和盈利模型。虽然它们目前所做的应用整合,呈现方式仍然较为初级,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间,随着手机的发展和电子商务自身体量的快速升高,这些势力将会有更多更加激动人心的产品出现。

新基础构建

当下的移动电子商务起码有如下几种机会:

首先,是利用移动特征,双向汇聚用户和商户资源的第三方比价平台,如“我查查”;其次,是利用手机的随身性和个性,发力垂直领域,标类产品的快速、重复购买,比如凡客的手机客户端;第三是做内容,利用手机摄像头、联网特性和本身通讯的社交属性,做购买类分享,同时也可看作“社交营销”;最后是生活类电子商务的机会,利用GPS特性,与人的地理位置、商户信息整合,目前几乎所有团购、LBS相关的应用,所涉及的都属此类。

可是这些机会,都还无法代表移动电子商务所真正可能催生出的巨大想象空间。

“手机上实际还有很多基础问题需要解决。与传统PC不同,移动端的线上环境更加复杂,各种手机硬件、网络、操作平台都是割裂的。”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诸寅嘉说,“移动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的本质区别,在于更关注人本身的消费体验。但除了有外在整体体验外,用户所处场景和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所持有的对产品的心理期望都相当复杂。你在便利店和在沃尔玛的消费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你在上班时间想买的东西与周末想买的显然也大为不同。”

对像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手机端的挑战是明显的。京东的移动应用之所以能便捷地快速下单,在于它能够货到付款,先买了再说,但这种支付方式显然不可能成为未来趋势。但同时,挑战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如果支付宝能深入挖掘各种用户场景,并帮助相应的移动电子商务势力对应出完整的产业链条,它作为基础服务商将对整个产业产生比传统电子商务更加巨大的价值——当然,按照费率收费的模式,交易额的上升,其本身也将直接提升收入。

同样,对比于京东,淘宝很难做条形码扫描、比价这样的事。因为淘宝平台上的商品均来自于个人与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条形码库并为整个淘宝服务,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可这并不是个大问题。因为有一项国际通用的技术,将让淘宝直接将基础建设定位到更远的未来。

这就是二维码。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比条形码更加丰富,如果商户与用户基于二维码进行打通,这就意味着基础层的信息交互将比条形码的“带宽”高很多。淘宝正在做的事情,是推动二维码与商品的对应,或者说引导平台内外的商户将商品都转化为二维码形态。它免费为商户提供二维码转化技术,而下一步,越来越丰富的二维码商品内容以及基于二维码所做的折扣、活动,将激发用户在手机端读取和使用二维码进行消费的行为。

不管是支付还是二维码,它们所惠及的远不止某一两家企业,而可以视为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基础。只要手机能更方便地识别商品、更方便地完成支付,在原本带宽和智能手机的基础之上,它将进一步拓宽移动电子商务整个市场的“河道”。

更多基础技术的研究还在进行。比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这些技术的不断诞生,将会让手机具备更大的可能性,也让移动电子商务能与现实社会更加贴近,并获取更大的力量。

未来的移动电子商务是如何运转的?如果极端一点想象,将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

常年打折的咖啡馆,它所售咖啡的价格只需要满足成本。当人在咖啡馆逗留时,将无意间接触到许多商品。当精致的咖啡杯激发了购买欲望,于是喝咖啡的人掏出手机,拍下这个咖啡杯,并一键购买了它。

电影院正在热映某部大片,而某个家庭决定去观看。他们直接开车驶向电影院,在路上直接用语音查询放映信息——应用根据其所处位置、当前时间和驾驶路线,为其推荐合适的电影院并完成下单,甚至在此之后帮助车辆导航,直接开向电影院——而电影院旁边,又有一个咖啡馆。

或许,移动电子商务之所以将会产生“核爆炸”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改变的不仅是电子商务行为,更是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各方势力都要意识到,这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新时代——消费将越来越不由胁迫产生,而是由用户的消费欲望所产生。用户有了需求之后的信息查询,与商户充分理解个性化用户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推荐商品,将成为最主流的移动电子商务行为。

正因为机会的无处不在和潜力的无休无止,这将是一个更自由的市场。永远产生新的机会,并无人可以垄断。

手机进攻企业级

消费级智能手机市场日趋火热,人们惊奇地发现:过去集中在办公移动应用以及执法部门的移动应用逐渐被广泛使用到更多行业。

移动的病患信息

一项有趣的应用来自福建莆田市。莆田号称中国民营医院之乡,据说国内70%的民营医院由莆田人经营,在莆田本地则生存着大大小小十多家民营医院。今年,这些家民营医院正在联合进行一项改革,希望将患者的信息“移动”起来,让每一个患者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到医院的信息服务。

据承接此项目的平台提供商——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邱鲁闽介绍,目前莆田的民营医院正在实施基于云平台之上的十多家患者病例的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未来将逐步开放更多服务。对于患者而言,未来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挂号,通过手机可以获知每一步的检查信息以及下一步该做什么检查的通知。相当于用手机代替医疗蓝本,患者可以看懂以前在病历本上龙飞凤舞的诊断信息,并且在不同医院间共享病历信息。

邱鲁闽举了一个孕检的例子:一个孕妇去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只要下载一个APP程序,她就可以通过手机完成预约挂号,到医院后可以获知检查事项、检查结果,以及下一次的检查时间等信息。患者在今年年底即可享受到以上服务。

“医院的竞争很激烈,提高客户体验是一个趋势。”邱鲁闽说,技术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激烈的竞争让这些医院盯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同时,云计算的普及也成为其中的驱动力之一。

当人们不仅可以从PC端获取信息以及服务,也可以通过手机获取,传统行业的企业级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必将产生变化。

大企业变革终端

与华胜天成相比,今年行业解决方案商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的业务增长更快。

烽火星空的市场总监刘昭说,与往年相比,今年新增了不少大客户,包括苏宁、申通、隆力奇、中联重科、新希望集团等大客户。刘昭认为,与过去的功能机相比,智能机对信息的展示更形象化、使用更简便、用户的接受度更高。他认为,2009年智能机市场就已经在带动企业市场的应用,只是由于企业决策的周期原因,今年开始呈现更多的客户增长量。

烽火在终端的应用以融合LBS应用为特色。以苏宁为例,过去苏宁电商的快递员通过短信收取每天订单的地点和时间,现在他们打开手机,能自动获取来自苏宁总部后台发送的信息:今天需要递送的订单量、顾客的地址、最优的到达路线等等。这样的展现还结合了地图的应用,让每一个快递员清楚地知道送货的小区信息,同时快递员的派送情况也可以及时反馈到总部。

这样的应用还延伸到了公共事业单位。比如某电力公司过去常常苦恼于其分布在乡镇地区的抄表工人是否在实地采集数据,而不是呆在家随便写一个数据。现在它通过为抄表工每人配一个手机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地理位置的自动显示,抄表工必须拍照以表明确实在进行抄表工作。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将乡镇电路不稳定的情况进行拍照上传到电力公司。由于这项工作的创新,该电力公司正在准备申报此项目。

企业对终端数据采集的强烈需求让烽火也想出了不少招数。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来自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出售粗粮等特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华润苏果等超市出售产品。燕之坊希望能够从每一个秤上提取销售信息,实时获取在7000个网点中各种产品销量的实时信息,如果向超市购买这些信息需要额外付费。烽火采取的方式是与为燕之坊提供电子秤的供应商合作,供应商开放每一台秤的内置芯片接口,烽火则研制一个对应的手机程序,每天燕之坊的销售员只要将手机与秤连接,手机即可自动读取信息,然后上传到总部。

“移动互联网其实并没有带来技术上以及本质上的变革,但是它提高效率,让人们可以边走边用。”刘昭认为最重要的是将体验做到极致,用户就会快速增长。他预测,市场的真正爆发是在明年年底,要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需要1G的CPU、512M的内存,并且价格控制在1000元以下的手机,那时候用户的增长会更快。

与烽火的感受相似,北京高森明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的客户增长亦集中在大企业,增加的客户包括伊利、海尔等。高森明晨认为,去年移动互联网已经很热,但是大企业延迟到今年应用这项服务,主要源于对新技术慎重的态度。

与南京烽火不同的是,在结合LBS应用的同时,高森明晨还提供云计算数据分析服务。高森明晨的CTO金晨说,同行提供的移动互联上的云服务主要是云存储,而高森明晨提供的是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服务。由于数据分析并不依赖手机本身,所以高森明晨的用户无论使用智能机还是300元左右的功能机,其获取数据分析的服务速度是一样的,在1秒内即可获得回馈。

当企业的外勤人员通过手机上传销售信息后,高森明晨的云平台将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反馈到外勤人员以及相关管理者的手机上。目前,高森明晨已经为百事可乐、戴尔、海信、格力电器、燕京啤酒等企业提供此项服务。

金晨试图对行业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新的界定,“真正的移动互联网要包括四项元素:客户、运营商、云计算、内容提供商。”目前高森明晨采取与中国电信合作的方式进行销售,最主要考虑的是电信稳定的网络,而这一领域的不少解决方案商采取的是单枪匹马的方式。在高森明晨看来,基于云计算平台之上提供的数据内容的服务也是必备的服务。

这一技术优势也为高森明晨获得了大批的大企业客户,对于企业而言,从终端快速获取信息,并且实时获得市场的数据分析的快速服务,将决策周期从过去的一个月或者一周缩短到每一天,大大缩短了决策时间,并提高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与此同时,除了平台服务商、行业解决方案商,大型软件服务提供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据邱鲁闽透露,用友正在与华胜天成接洽,希望借助后者的平台,打造更稳定的移动ERP服务。

小企业的变革管理流程

另一家云服务提供商八百客(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也在去年推出了移动CRM的服务。八百客副总裁李淼介绍说,事实上,最近三年甲骨文、SAP这些大型管理软件服务商也纷纷推出手机版的服务。而国内由于受制于网络速度的影响,在2010年以前,国内管理软件企业推手机版非常艰难。2010年以后,由于3G网络的普及,不少管理软件提供商纷纷考虑推出手机版。八百客则是在去年6月份推出手机版。

与烽火、高森明晨等行业解决方案商不同的是,使用八百客这类管理软件的外勤人员需要输入的信息较为简单,但是手机的随身携带性,让70%的客户选择通过手机录入信息。

“事实上,在这里最大的受益方在于CEO这样高层管理者”。李淼指出,使用八百客的CRM云服务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制造等传统行业,且大部分集中于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的CEO很少使用电脑,但是习惯使用手机,现在这些CEO们正在习惯通过手机,直接获取八百客每天推送的信息,通过对销售信息、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后的图形化报表,了解每天公司的运营情况、业务走势,从而快速做出决策。

同时,八百客根据这些企业的特点,将CRM软件与OA、HR的功能结合在一起,CEO在出差、会议之余,就可以通过手机对销售人员递交的申请进行审批,过去这一操作往往通过纸面的签字完成。这样一来,也就提高了这类企业的决策速度。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将逐渐改变更多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

资料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2011.27 文姝琪

《21世纪经济报道》2011.8.15 叶慧珏 周一慰 季子通

《中外管理》2011.9 肖明超 李靖

《新经济》2011.9、10 叶华

《IT经理世界》2011.14、19 赵艳秋 钟啸灵

《销售与管理》2011.8 夏勇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沙滩高峰移动互联网_运营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