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让孩子学会分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让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分享的意识和经验。“分享”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分享表现了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需要从小培养。案例一
小裴今天从家里带来崭新的芭比娃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小朋友们纷纷跑过来观看,非常羡慕。有的还时不时地摸一下娃娃的金头发。小裴一下子着急了,大叫起来:“别摸!这是很贵的。”
案例二
杰杰和彬彬正在玩电动小火车,玩得正起劲,冬冬想参加进来,问:“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小火车是杰杰的爷爷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杰杰看了看冬冬手上的小陀螺,觉得不好玩,于是拒绝了。过了一会儿,军军拿着奥特曼玩具过来,要求和他们一起玩。这下,杰杰看到他手上的玩具就点头同意了,于是三个孩子一起玩了起来。
A.小裴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炫耀的心理。显然,她还不具备分享的心态,不愿意与小伙伴共同分享玩具。
B.杰杰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偏执的分享行为。他将分享视为一种等价交换:当小朋友的玩具对它具有吸引力时。他才愿意共享;反之,则不然。
如何让幼儿学会分享
1.树立分享榜样
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这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应经常采用的方法。家长和老师除了自身要作为分享的榜样,还要在幼儿生活中寻找分享的榜样,并且不要吝啬积极的评价。通过榜样的作用,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分享的经验。2.营造和谐氛围
要让小班的孩子学会分享,首先老师应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从小班入园一开始,便要注意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幼儿的生活与活动,通过多种游戏贴近幼儿,拉近距离。从最简单的游戏《猜猜我是谁》到《分果果》、《宝宝吃东西》……让孩子们从陌生到互相熟悉,直到互相合作,继而亲密无间。
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始终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以鼓励为主。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会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这正是分享意识的萌芽与发展的良好体现。
3.利用文学作品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能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如: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故事《孔融让梨》、安徒生童话《快乐王子》等,都是很好的内容。通过边看边讲边表演,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促进幼儿自觉稳定分享行为的发展,孩子们从只关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认识到应理解他人的困难,为别人做些什么。
4.创设教育情境
如当某个幼儿过生日时,老师可以与家长协商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这时,蛋糕、饮料、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一起唱生日歌,每人说一句祝福的话,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说一些感谢的话等。让幼儿在分享食物中,体会过生日的快乐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甜蜜与友情。
温馨小贴士
※教育孩子与人分享快乐,首先应启发孩子凡事要与别人商量。
※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他最心爱的东西,更不要因为孩子不肯给人分享东西而严厉惩罚他。
※不要让孩子误以为分享意味着被剥夺所有权。要让他明白分享是一种新的轮流方式,而且这是有意思最快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