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何论文_何 彪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何论文_何 彪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政道路建设越来越完善。文章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建设进行了分析,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探讨,并根据需要实现的相关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功能性探索,为市政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排水设计方案。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应用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快速发展,传统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无法与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相符。而海绵城市的推广与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还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升和改善城市基础功能。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其中,从而缓解内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也叫做“水弹性城市”,在国际当中则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下雨时,海绵城市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有使用需求的时候,则能够释放蓄存的水并对其进行应用。海绵城市的材料以你够用,表现出了优秀的渗水、防滑、吸音等特点,因此,海绵城市的应用,也能够使得“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得到实现,其应用能够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的环节,保证城市路面不再发热。要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首先就需要扭转观念。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主要是应用的是硬化路面,一旦遇到大雨,则主要需要依靠渠道等设施来排水,其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为“快速排除”以及“末端集中”,经常会造成逢雨必涝的情况。而海绵城市理念当中则强调对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的应用,其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为“慢排缓释”以及“源头分散”,不仅能够使得洪涝得到避免,还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2.1车行道

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路面雨水的快干快排,采用了非透水性材料。因此当出现排水不畅时,路面很容易出现积水,同时还会将地下水补给阻断,进而形成热岛效应,影响城市生态。在海绵城市思想与理论之中,车行道设计应该以透水性材料应用为主。如此,将会减少水资源的净流走向。与此同时,还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良好补充,避免水资源亏空问题的出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路面中的上层应该对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应用,下层设计则应该以非透水性材料使用为主。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量积水对路面产生侵蚀和破坏,导致路基质量出现问题。此外由于这种设计工艺,雨水在与路面接触之后,能够沿着道路横坡流入到盲沟之中,最终流入绿化带内,从而通过绿化带来进行雨水的蓄积和排放。

2.2人行道

该处通常使用不透水材料,因此在雨天的时候,使得该处的路面湿滑,从而影响到行人的安全。受海绵城市理论的影响,应该选择透水性材料进行人行道的铺设,从而确保雨水及时的深入地下,从而实现对低级温度以及湿度的有效调节,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积水,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如果路基土壤的透水性比较差,就应该将排水管设置在基层。

2.3绿化带

除却地表采用透水性强的材料进行路面铺设外,还要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增加绿化带设计,利用绿化带充分吸收表层积水,用来强化市政道路水源涵养能力。首先,通过雨水检查井设置、透水地面铺设进行雨水、积水收集。一般城市道路两旁每50m会设置雨水检查井,而在每两个雨水检查井之间会存在2~3个下水井口,路面积水会随时通过透水地面、雨水检查井、下水井口流向绿化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使绿化带发挥最好的雨水涵养功能,施工时选择在路面下方15~20cm处埋设种植土。其次,绿化带要采取措施对渗透以及汇聚的流水进行过滤。过滤地面积水是为了增强水资源的清洁度,这些积水会通过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进入城市水地下水资源收集处,因此要在收集之前进行过滤,提高水资源清洁度。海绵城市建设中,会先铺设上一层种植土,种植土之上铺满砾石层,然后再在上面埋设渗透馆,在3层设计实施后,可以促进地表积水渗透过程中去除杂质,有利于水资源的自然净化,为地下水回补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需要合理化、科学化的设计缓排滞蓄部分。合理安排绿化带铺设位置,科学设计绿化带之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以此帮助设置缓排滞蓄相关内容。例如,在许多城市当中,都会在雨水检查井的附近挖设长度大约在五米到八米左右的明沟,一旦夏季雨水过多,明沟就可以用作暂存水之地,用于暂时储存雨水,在明沟的帮助下,此时会有大量积水滞蓄在绿化带内用于充当绿化灌溉的用水,以此有效节约水资源。最后,需要考虑到积水在绿化带内的排放设计。市政道路排水施工除了高效、快速缓解地面积水,还要将排水设计与城市地下管网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排水循环措施。因此,可以在绿化带中设置溢流系统,连接地下排水管道和绿化带中雨水收集处(明沟、水沟渠),这样一旦绿化带中积存的雨水流量过大就可以从排水管道进入市政地下管网系统,缓解绿化带积水滞蓄压力。

2.4附属设施的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对附属设施的设计,首先要合理地进行路缘石的设计,要根据路缘石的类型进行全面分析,通常平缘石与周边的道路保持一致,这样就能够在降雨使保证雨水流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中,减少市政道路的积水。如果是立缘石,通常都会比周边的市政道路和地表要高,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雨水进入绿化带中的难度。对此,设计人员可以采用打孔设计的方式,从而使雨水能够顺利进入绿化带。其次就是路肩边沟的设计,尽量改变以往的混凝土材料,而采用植草沟的方法,在地表沟上可以通过进行植被,从而实现雨水的收集和排放,增加市政道路整体的排水性能。

2.5与城市绿地的衔接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面向城市主体,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各项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功能性,在设计中要融入多种渗透技术。其中在遇见周边道路与城市绿地有衔接情况时,就更要遵循“海绵城市”理念,结合相关渗透技术进行设计。现阶段,城市道路排水施工建设中,已经成功投入应用的有LID源头渗透技术、调节塘措施、渗渠建设。当遇到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会采用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先将雨水清洁过滤,然后使其流向绿地底部,用以降低径流洪峰;当遇到水资源短缺地区,可以利用市政道路管网系统收集路面雨水,利用绿地自然循环净化雨水并储存。

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并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而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在对设计市政道路给排水期间,还应该科学的规划车行道、人行道等复述设施,并有效的衔接城市绿地与规划。在本文的研究当中,详细的介绍了各个部位的设计要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119-120.

[2]李春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6):13.

[3]宋旭升,王辉霞.“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36(07):128-130.

[4]袁廷.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21):278.

[5]王家未 .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9):153.

论文作者:何 彪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何论文_何 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