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建筑遗产调查研究论文_王晓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 010070

摘要: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的9处代表性近代建构筑物为对象,通过资料及现场勘察调研,深入挖掘其形成时期、历史沿革、功能形式、结构类型、建筑风格等内容,从专业视角归纳、整合、提炼其一般特点和价值,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代建筑遗产的拓展研究提供基础和方法探索。

关键词:近代建筑;分类标准;价值评估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9 representative recent buildings left by the governmen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ulanhot as the object,and explores their formation period,historical evolution,functional form,structure typ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through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integrates and refines thei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from a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providing the basis and method exploration for the expansion study of the recen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the governmen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Keyword:Recent buildings,Classification standard,Value evaluation

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自1947年成立以来,先后经过两次迁址,而乌兰浩特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行政中心,遗留有数量较为可观的政府近代建筑遗产。这些建筑遗产目前在专业领域暂无相关资料整理及调查研究,且有些较为有价值的建筑遗产尚未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研究这些建筑对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近代发展史、对内蒙古自治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及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近代建筑分布概况

1.1乌兰浩特历史沿革

乌兰浩特意为"红色的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行政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乌兰浩特在春秋战国至唐末为东胡、鲜卑等少数民族活动之地,清代以康熙三十年札萨克图旗第三代君王鄂齐尔建的家庙而得名王爷庙。近代以来,它成为中华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抗战胜利后在王爷庙街成立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和兴安盟政府,它的辉煌在于1947年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虽2年后迁址却仍留存了大量的政治及文化遗产。

1.2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近代建筑分布概况

乌兰浩特地区现存较为典型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党政办公、会议、文教类、纪念性构筑物等近代建筑遗产9处,其中办公旧址4处,会议旧址1处,文教旧址2处,纪念性构筑物2座,大多分布于老城区兴安北路和五一北路一带,这些建筑遗产约新建于1934年-1952年间,个别建筑保护、修缮及迁建等工作持续至20世纪末,记录了前后近70年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艺术价值(如图1)。

2.内蒙古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代表性近代建筑遗产现状

2.1办公旧址

1.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楼旧址

始建于1939年,原为接待日伪军政要员的旅馆,原址位于兴安北路西侧,1987年在兴安北路东侧易地重建,1947年5月至1949年11月,自治政府领导人曾在这幢楼里办公,现为乌兰浩特文化体育局所用。2006年9月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公布为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据地方志记载,办公楼建筑始建时为青砖瓦二层楼,1987年在兴安路东侧复建新楼,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楼体为红色,主楼四层覆琉璃瓦歇山屋顶,两侧三层为盝顶,全部琉璃瓦覆盖。现状建筑体块关系未变,楼体改为青色,原黄色琉璃瓦改为青瓦屋面,总体风格偏向中式,保存维护完好。

2.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

始建于1934年,原为伪兴安总省办公楼,现位于兴安北路妇幼保健院北侧,1947年7月至1949年11月,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此办公。2009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坐北朝南,为砖瓦结构二层硬山建筑,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881.08平方米,总体风格偏于中式,保存并维护完好。

3.内蒙古日报社旧址

始建于1935年,位于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今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医院院内,原为王爷庙兴安医学院。1946年至1949年11月,《内蒙古日报》的前身《群众报》在此创刊并运营,现由科右前旗人民医院使用。1996年5月,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报社旧址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E”形,占地面积2520平方米,东西长约70m,南北长约38m,二层坡顶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300㎡,原为科右前旗人们医院传染病楼,如今已废弃不用,建筑及周围无任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保存较为完好但维护不足。

4.乌兰夫办公旧址

始建于1936年,位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东侧,原是日军修筑的一座神社。1947年2月至1949年11月,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乌兰夫曾在此办公,1974年11月毁于火灾,1987年,在原址南30米处仿原貌进行重建,2006年9月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办公主体建筑为青砖一层殿堂形式,占地面积1000㎡,开间约28m,进深约13.6m,建筑面积约409㎡。南北向大屋顶为歇山顶,青瓦屋面,翼角飞翘,东西立面各突出抱厦,覆以歇山顶,与南北向屋顶相交为十字顶,西立面抱厦为主入口,总体风格为东方古典风格,保存并维护完好。

2.2会议旧址

会议旧址的代表性建筑是五一大会旧址,始建于1935年,位于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早期为东北沦陷时期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的礼堂,后为内蒙古党校礼堂,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此举行。198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至2009年先后被公布为全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址保护范围2526㎡,占地面积约2334㎡,主体建筑为一座青砖二层起脊厅堂式建筑,东西长45米,南北宽12.4米,建筑面积708.5㎡。会场彩门亦系原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据地方志及相关文献图片资料显示,建筑原西立面仅开1门1窗,1987年重新维修后将西立面作为主立面,主入口加大并改为拱券,1层增加4窗,2层增加5个拱券窗,2007年全面维修后,门洞改造为矩形,除二层中间窗洞改为五边形以外,其他窗洞亦统一改造为矩形。

2.3文教建筑旧址

1.兴安中学礼堂旧址

始建于1950年,后改名为乌兰浩特市第一中学,2012年市一中搬迁新址,原址由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接管使用至今。2012年被列为乌兰浩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礼堂为局部两层坡顶青砖建筑,南北长40.9m,东西宽18m,建筑面积839.6㎡,主入口朝南,观众厅位于北侧,两层通高,南立面特色鲜明,东西立面各有向外突出的壁柱13根,属典型50年代俄式复古风格。1997年进行了适当维修,建筑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

2.内蒙古师范学院礼堂旧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十三中学院内,1952年自治区第一所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创办于此,2006年7月被列为兴安盟红色文化旧址,2014年9月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礼堂主体为局部两层坡顶砖混结构建筑,东西长56m,南北宽23m,面积815㎡,主入口朝东,西侧大厅两层通高,南北立面均有突出的壁柱和拱券式的门窗均,属典型50年代俄式复古风格,结构及外观保存维护完好。

2.4纪念性构筑物

1.五一广场

位于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中段东侧,原名人民广场。1947年5月1日,庆祝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盛大阅兵式在这里举行。1997年进行扩建改造,并更名为五一广场,2003年再次扩建为5.6h㎡。扩建后的广场呈南北轴线对称,由活动场地、绿地、音乐喷泉、文化长廊及雕塑等组成,在广场南侧入口处,有一座上部为5·1造型的纪念碑,碑身下部镌刻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祝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贺电全文,东西两侧分别为树墙、草坪和花坛,北侧是宽阔的广场。

2.乌兰浩特烈士陵园

始建于1948年,位于乌兰浩特市北山森林公园东侧,原址位于乌兰浩特火车站东,是为纪念解放战争中在乌兰浩特地区牺牲的烈士而建,文革期间遭到严重毁坏,1975年重建,2000年整体搬迁至现址并进行扩建。1998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主要建筑物是人民解放战争烈士纪念塔,资料显示,始建时塔身坐北朝南,呈直立刺刀形,高15米;文革后重建的烈士纪念塔坐东朝西,由原来的刺刀形改为火炬形,高18米,同时新建了革命烈士灵堂和革命烈士纪念堂;迁址后的烈士陵园呈中轴对称,占地面积1010平方米,纪念碑坐落在轴线北端最高处,碑身呈火炬形,高23.7米,前方对称布置形革命烈士纪念堂和革命烈士灵堂。

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3.1分类标准及基本特征

我国近代历史形势复杂,社会动荡,近代建筑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呈现跨年代较长、经历时期较多、功能多元、形式风格多样等特点。依据建筑学领域建筑类型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一般按照如下几个标准分类研究:

1.按形成年代

近代建筑按照年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早期的中国传统建筑,比如传统民居、王爷府、衙门等政府机构建筑,这些建筑结构、外观都延续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一般仅在内部功能和格局上融入一点近代的要素;二是民国时各国侵略割据时期,建筑在结构、功能、风格上呈现多样化,哪个国家修建的建筑即倾向于他们本土的风格,功能上多以军工、办公、教堂、学校、宾馆、银行等为主,结构多采用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也有部分地区采用砖土木混合做法,但结构形式上已经不局限于中国传统的形式;三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局逐步稳定但经济水平较低,一般多沿用民国时期已有的建筑,也有新建部分办公、文化、纪念性建筑,但通常都简单实用,有的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近代国外建筑技术结合使用,有的直接将西方建筑风格简化,形成中国近代的一种讲求经济实用的过渡风格。同时这个时期部分依赖苏联的扶持,有些建筑具有明显的俄式复古风格。

2.按建筑功能

近代公共建筑按照使用功能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军事防御建筑,例如城墙、炮楼、碉堡等,这类建筑因其独特的防御性能要求一般结构比较坚固,多用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是政府机构及行政办公建筑,例如政府办公楼、报社、会议中心等,结构形式一般视规模大小而定,规模较大的采用钢筋混凝土,规模较小的采用砖混结构;三是民用公共建筑,例如学校、医院、旅馆、教堂等,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少数地区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四是纪念性建构筑物,例如纪念碑(堂)烈士陵园、广场等,多采用砖、石、混凝土等能够烘托纪念意义的材料。

3.按形式风格

近代建筑按照风格大致归纳为三类:一是民族形式复古风格,主要指融合了近代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新形式但在整体空间、结构或分构件细节上采用中国传统要素的建筑,上世纪50年代发展为将传统建筑的“民族形式”赋予新建筑,表现为繁冗的传统木构要素在现代建筑上的堆叠;二是西方复古风格,即当时西方较为流行的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例如西欧的罗马、哥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东欧的俄式建筑风格等;三是西方现代主义风格,这类建筑注重功能、经济、实用,反对复杂的复古装饰,建筑表现为空间体块简单明了,外观少装饰或无装饰。

4.按结构类型

近代公共建筑按照结构类型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砖土木混合结构,即基本接近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但一般在梁柱、屋架搭接上加以简化,有的直接采用木桁架;二是现代砖混结构,即建筑大部分采用砖,个别部位例如转角、门窗过梁、楼板等采用砖柱、钢筋混凝土等强化结构稳定性;三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即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筑柱子、梁和楼板,墙体不起沉重作用的结构,一般用于坚固性要求比较高或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

3.2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建筑遗产特征类型分析

乌兰浩特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地区级的中心城市,近代以来受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建筑形式风格并不像上海、南京、北京等政治中心那样鲜明,通常将代表一定风格的要素加以简化,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功能和风格都会随着修缮而改变(如表1)。

3.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建筑遗产价值探索

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这是所有建筑遗产的基本价值。近代建筑功能、规模体量和形式不同于古建筑,特别是它们一般都处在正常使用的生命周期内,与城市空间的构成和城市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而除了具有基本价值以外,还具有环境、文化情感和物业等社会属性。

1.年代感赋予的历史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的9处代表性建筑遗产因其存在年代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它们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具有重要的见证意义。4处办公旧址和1处会议旧址均属于旧址新用,既是旧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见证,也是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政权的见证;2处学校礼堂旧址则成为建国初期艰苦条件下,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2处纪念性构筑物则以一种永恒的方式记录了革命英烈们为完成祖国革命事业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付出的珍贵代价。

2.多样风格赋予的艺术价值

在战争年代,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在环境、经济上受到极大限制,但仍旧能够体现建造者的不同审美观念。五一会址、政府办公楼和党委办公楼为日伪政府修建,风格上迎合的是当时日本本土西方复古主义和东方传统建筑样式并存的艺术形式;日报社旧址原为医学院,建筑风格偏向现代实用;乌兰夫办公旧址原为日军修建的神社,风格上与日本本土的神社大致相同;2处学校礼堂旧址则是苏联支持中国建设事业的产物,具有浓重的俄式复古风格;五一广场的布局采用的是欧洲古典园林的风格;而烈士陵园纪念碑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

3.结构及施工技术反映的科研价值

我国在近代以前一直都是砖木梁架结构为主,西方的一些先进建筑技术直到近代遭受侵略后才逐步传入我国,很多新结构新形式在传入的过程中受到材料来源和技术手法的限制,与中国传统的材料结构形式融合变异,形成近代中国建筑技术的一个过渡期,9处代表性建筑遗产的新建、修缮和迁建记录了我国前后近70年的建筑技术发展史,充分反映本土人民在资源匮乏、社会动荡时期,迅速接受新技术和改良旧技术的智慧。

4.功能有效性和结构安全性赋予的环境和物业价值

近代建筑由于始建年代接近现代,建筑结构相对坚固,虽然留存为数不多却基本保持了延用的可能,即通过适当的维修改造能够参与构成城市空间,组成城市景观,形成城市意向,为人们提供实际的功能和空间需求,这种称之为环境和物业价值。9处代表性建筑遗产在当代仍发挥着自身的本质功能。

5.时代赋予的文化情感价值

文化情感价值是指建筑遗产具备的影响、引导、代表、象征、限定当代特定的公众文化和价值取向或寄托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9处代表性建筑遗产,除了2个纪念性构筑物本身具有的文化情感功能,目前已有4处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结语

近代建筑遗产由于留存数量不多,有的与现代建筑差异较小,有的风格特征不甚鲜明,有的年久失修失去价值,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却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更多近代建筑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使得这一历史时代得以以有形的方式存留于世。

参考文献

[1]宋刚.杨昌鸣.近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再研究[J].北京:学术论文专刊.2013.10

[2]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汤丁峰.优秀近代建筑认定标准研究[D].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及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NDXT06).

论文作者:王晓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  ;  ;  ;  ;  ;  ;  ;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乌兰浩特时期建筑遗产调查研究论文_王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