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_顾浩桦、马乐星

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_顾浩桦、马乐星

摘要:目前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导致城镇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为了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各城镇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生态、固废管理、环境风险等方面都开展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此外,为保障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对城镇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规划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研究;分析对策

引言

城镇化建设期间,人们要重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建设现代化城镇的同时,人们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绿色低碳环保要求,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积极创新生产方式,促进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以往城镇规划中,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并未在城镇规划中纳入环境保护体系,随着城镇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因此,在城镇规划编制及实施中,相关人员应当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制定解决措施,以便改善现有城镇环境。

1城镇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发展、生存的基础,其为人类的发展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资源,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城镇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并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环保政策及措施。采用正确科学城镇规划方案,结合生态环保理论,对传统城镇规划中破坏环境措施加以规避,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城镇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问题

2.1城镇化建设对城镇生态系统流域水文的影响

(1)城镇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更改了城镇内流域水文特点,同时因为城镇开发建设会造成不透水面积的不断提高,这使城镇汇水区径流的系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一情况就表示城镇内出现暴雨洪水概率也在不断提高;

(2)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天然地表造成破坏,这一因素就会导致地表糙率不断降低,同时,城镇开发建设会促使城镇排水系统出现管网化的情况,可能导致城镇的内涝情况越发严重;

(3)城镇化建设出现粗放扩张模式会改变流域的自然排水格局,并且在实际开发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侵占河湖空间的情况,这时就会导致湖泊的自然调蓄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城镇内出现内涝的情况,造成城镇内排水系统无法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对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2.2城镇发展过程中汽车尾气对城镇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成分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等,是化学烟雾产生的“元凶”,长期吸入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现象,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目前,我国许多城镇的空气污染已由燃煤型污染转向燃煤和机动车混合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相当严重。

2.3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壤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为城镇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会促使城镇土壤受到了强烈的干扰,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态功能均出现较大的变化。城镇发展和人类活动促使原始土壤的覆盖面积被工业建筑及景观取代,原本多样的土壤类型被硬化路面所取代,随之带来的动物植物的生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从而带来一系列城镇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城镇化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3.1坚持走城镇化发展道路

城镇化建设具有自身发展规律,人们要认识到城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要坚持走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镇,有效促进城镇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各地要结合具体发展情况,科学地开展城镇化建设,严格遵守城镇科学规划,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城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同时,要结合城镇实际情况,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3.2注重环境保护全局谋划

随着城镇规划工作的开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愈发重视。城镇规划中应当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实施规划建设,减少其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保护、改善城镇生态系统的目的。城镇规划中,应当明确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按照城镇总用地量测算城镇人口、规模等级、自然条件、人均城镇面积标准等,对城镇整体环境、社会、经济做出长远性、全局性谋划。对于新建设项目的审批则需要加强环保工作的评估,勘察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河流水系等,利用新技术、新思维将城镇土地利用率提高,实现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将有机结合生态保护与城镇规划工作,以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式,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优美和谐、适宜居住的城镇环境。

3.3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人们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一种生产要素,国家要结合市场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城镇要强化环境监管,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随时掌握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要深入分析和检测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考核指标,引导人们在城镇化建设中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3.4构建完善保护制度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可对城镇规划中产生的诸多破坏生态问题加以约束。所以,构建并完善法制制度时,政府应当以生态环境保护准则为基础,以本地情况为依据制定规章制度,补充其中漏洞,处理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完善法律法规。并且,应当依据城镇现有环境状况开展保护工作,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一规划,制止一切对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影响的情况。鼓励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积极参与环境决策、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活动,从而有效规范政府决策及执法监督行为。坚持透明执法,政务公开,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信息获取途径、方式等,提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将城镇规划中的环保制度有效贯彻落实。

3.5加强污染治理

在完善城镇规划的同时,也应当对现有污染进行治理。城镇污染主要包含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这几方面,以下为具体治理措施:

(1)大气污染治理:依据城镇实际大气质量及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拟定环境目标后,对各功能区的允许最大排放量及消减量进行计算,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城镇交通状况及能源结构确定首要污染物,确保治理时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我国目前城镇大气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及使用落后方法燃煤所引起,污染物为悬浮颗粒与二氧化硫,可通过对燃煤方法的改善,提高燃烧效率,并选用地热、太阳能等污染物产生较少的能源进行集中供热,构建无烟控制区,利用行政或技术手段将汽车尾气污染减少,种植具有高抗污染性的树种,促进城镇绿化率提高,实现植物净化;

(2)水污染治理则是以城镇现状调查为基础,以环境受纳水体容量对最大排放量进行计算。改革生产方式,选用无废或少废工艺达到清洁生产目的。构建污水处理措施,将污水排放量减少,加强对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控制;

(3)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以环境保护目标为依据,贯彻落实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指标,制定治理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注重环境保护全局谋划、构建完善保护制度、调整工业布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污染治理这几方面出发,探究城镇规划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郝方涛,郭文林,常鹏周.试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3):31.

[2]谢天,侯鹰,陈卫平,等.城镇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39(4):1154-1164.

论文作者:顾浩桦、马乐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_顾浩桦、马乐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